第十章脑电监测仪器_第1页
第十章脑电监测仪器_第2页
第十章脑电监测仪器_第3页
第十章脑电监测仪器_第4页
第十章脑电监测仪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醉深度的监测的意义:1.预防麻醉药物用量不足或过量;2.预防潜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3.预防潜在的体位反应;4.预防潜在的术中知晓;5.预防潜在的术后回忆;6.减少住院费用。第一页,共39页。1937年,脑电被首次应用于麻醉过程中监测,与通常所用的麻醉观察指标如血压、脉搏和对刺激的反应等相比,脑电变化更能直接而敏感的反映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用脑电来研究麻醉对脑功能的影响进而实现对麻醉状况的监测。第二页,共39页。麻醉深度麻醉深度的定义随临床实践中所使用的药物发展而发展。麻醉深度的定义不可能简单、统一化。强调伤害性刺激的类型和消除反应的特异性药物分类,代表着最适合当代麻醉实践的麻醉深度概念。第三页,共39页。麻醉与术中记忆和知晓

第四页,共39页。记忆

记忆是把过去体验过的或学习过的事物铭记脑内保持认识,以便能够回忆、推理和反映再现。又分为清楚记忆和模糊记忆。1、清楚记忆(explicitmemory)或称有意识记忆(consciousmemory)2、模糊记忆(implicitmemory)或称无意识记忆(unconsciousmemory)第五页,共39页。回忆

是对麻醉中发生的事情保持记忆,相当于清楚记忆。第六页,共39页。觉醒状态

是术中和术后病人对言语指令的反应,但对刺激没有回忆。有时看来麻醉很充分,可能病人不能明确地回忆某一件事或一项刺激,但听觉输入可能在脑中记录下来,不过输入的听觉和语言必须是对病人有意义的才能记录下来,且可能要用催眠术才能回忆,相当于模糊记忆。第七页,共39页。知晓知晓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是大脑的记忆(贮存)和回忆(提取)的全过程。相当于回忆或清楚记忆,亦有人认为其包括清楚记忆和模糊记忆。第八页,共39页。1.尽管近年来麻醉监测仪发展迅速,但基本属安全性而非麻醉深度监测,故临床体征

的观察仍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2.临床体征总体说是机体对外科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和麻醉药对那些反应的抑制效应的综合结果。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第九页,共39页。PRST记分系统指标体征分值收缩压(mmHg)<对照值+150<对照值+301>对照值+302心率(次/min)<对照值+150<对照值+301>对照值+302汗液无0皮肤潮湿1可见汗珠2泪液分开眼睑无过多泪液0分开眼睑有过多泪液1闭眼有泪液流出2第十页,共39页。麻醉深度测定的电生理方法

第十一页,共39页。脑电图

早在1933年Berger就测量过氯仿对EEG的影响,1937年Gibbs等将EEG用于术中麻醉药物的监测。第十二页,共39页。第一节脑电功率谱分析EEG是脑皮质神经细胞电活动的总体反映,这种电活动与睡眠或麻醉深度直接相关,即睡眠或麻醉时,脑电活动同步变化。随着全麻程度的变化,脑电频率变慢,如α波和β波减少,θ波和δ波增加,同时波幅增大,最终电活动消失。故可用EEG进行麻醉深度监测。第十三页,共39页。原始EEG系统庞大、复杂、分析困难且要求屏蔽,不适于临床麻醉应用。脑电功率谱分析技术的出现使EEG应用于监测麻醉深度成为可能。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脑电分析法有了极大进展,EEG逐渐应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第十四页,共39页。频谱分析示意图第十五页,共39页。##正常脑电波幅在0~200µV之间,癫痫发作时可高达750µV。

EEG中各频带的范围频带频率范围(Hz)非常低的频带(δ)0~4

低频带(θ)4~8中频带(α)8~14高频带(β)14~30第十六页,共39页。脑电功率谱分析的基本原理:采用傅里叶分析这一数学技术把一定时相内不规则的原始EEG波形数字化,并对患者的脑电活动进行定量分析,求出数字化脑电参数第十七页,共39页。##脑电功率谱分析的应用1.判断麻醉深浅当清醒或麻醉时,快波成分(即α波和β波)较多,快波所占的功率值较高,谱边缘频率(SEF)值较大;当深度麻醉时,慢波成分(θ波和δ波)较多,慢波所占的功率值较高,SEF值较小。2.指导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3.维持插管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8~12Hz)第十八页,共39页。脑电功率谱示意图第十九页,共39页。脑电功率相干函数谱第二十页,共39页。脑电监护仪的分类:1.便携式脑电监护仪:是一种床边检查和监护用的便携式监测仪(简CFM8)。2.脑电彩色密度谱阵列(CDSA)监护仪:是一种信号时间、频率和功率的三维图像描述方法。第二十一页,共39页。便携式脑电监测仪第二十二页,共39页。便携式脑电监测仪工作原理第二十三页,共39页。CFM8液晶屏拷贝八导EEG记录和频谱分析第二十四页,共39页。CDSA象素时频空间示意图第二十五页,共39页。CDSA图像实例第二十六页,共39页。EEG类型识别

Gersoh曾将高难度的类型识别技术用于EEG分析。事先将不同麻醉深度下的EEG归纳分类,再输入识别系统,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第二十七页,共39页。一、脑电双频分析原理

是在功率谱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脑电相干函数谱的分析,对EEG信号的频率、功率、相位和谐波进行综合处理,通过分析各频率中高阶频波的相互关系,进行EEG信号频率间相位耦合的定量测量。双频谱的综合特性(频率、功率、相位、谐波)指标可以反映更细微的脑电变化信息。

第二节脑电双频谱分析

第二十八页,共39页。双频谱指数尽管双频谱分析比功率谱分析能更客观准确地分析脑电信号的变化,但双频谱分析得到的是复数的双频谱,不便于临床应用。为了能够较为方便的应用于临床,引入双频谱指数(BIS)的表达形式,BIS变化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越清醒,反之提示大脑皮质的抑制愈严重。第二十九页,共39页。二、BIS的临床应用

作为一个镇静深度监测指标,BIS是现有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佳的参数。脑电双频谱指数由小到大,表达相应的镇静水平和清醒程度。BIS等于0,表示脑电等电位;BIS等于100,表示完全清醒状态。第三十页,共39页。##根据双频谱指数给予麻醉药好处:1.能保证患者术中无知晓;2.而且能减少麻醉药的用量;3.在总体上提高麻醉质量。第三十一页,共39页。(一)BIS监测镇静水平BIS能很好的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水平,但对镇痛水平的监测不敏感。(二)BIS监测指数BIS低于60,绝大多数患者处于深度睡眠,对于声音刺激完全无反应,不会发生术中知晓;BIS低于40以下可能有部分患者麻醉药过量。第三十二页,共39页。(三)BIS监测提高麻醉质量##(四)BIS评价BIS评价麻醉深度的临床价值与麻醉方法密切相关。BIS适合监测静脉和吸入麻醉药与中小剂量阿片药合用的麻醉,而不能监测氧化亚氮和氯胺酮的麻醉,因氧化亚氮和氯胺酮的麻醉,随着麻醉加深,BIS值反而升高。另外电极的位置、术中电刀的干扰、低血压()、应用麻黄素(),都会改变BIS值。第三十三页,共39页。第三节听觉诱发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AEP)##在麻醉时听觉最后丧失且最早恢复。AEP与BIS相比有两个优点:1.AEP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的客观表现,而BIS反应的是静息水平;2.AEP有明确的解剖生理学意义,每个波峰与一个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因此AEP在监测镇静及麻醉方面较脑功率谱分析、BIS有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优点。第三十四页,共39页。峰间潜伏期的测量第三十五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