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段延伸道路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段延伸道路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段延伸道路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段延伸道路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段延伸道路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概述项目区位关系项目区位图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为川渝东南重要门户。秀山县东临湖南省龙山县、保靖县、花垣县,西南连贵州省松桃县,北接酉阳县。秀山县是重庆经济区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通道、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至2013年底,秀山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街道。秀山县常住人口为501590人(户籍人口65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另有瑶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共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52%。秀山县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获得过“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2017年10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重庆秀山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领导小组2006年批准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位于秀山县中和镇园区内,交通方便,区位优越。该园区紧邻国道319线,距渝怀铁路秀山火车站约3km,渝湘高速公路约5km,国道326线穿园区而过。秀山工业园区是秀山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打造“武陵之心”,创建“边城示范”,构筑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和建设重庆市的次级中心城市的基本载体。“十一五”期间,秀山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行节能减排,工业实力不断得到增强,规模持续扩大,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工业园全面完成1.6平方公里启动区“六通一平”工作,启动3.66平方公里拓展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入园规模以上企业20户以上,招商引资3亿元以上,实现园区投资5亿元以上、产值10亿元以上。本次设计的秀山县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段延伸道路工程,从起点K0+000至终点K0+873.191,起点顺接现状黄杨大道北段,终点止于规划外环线,道路全长873.191米,标准路幅宽度44m,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实施范围为K0+55.109-K0+857.127,道路总计802.018米。除道路工程外,本项目还包括道路的雨水污水工程、道路照明工程、交通标志标线工程以及综合管网工程。设计依据(1)秀山工业园区2012年廉租房配套道路等5条道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2)项目区域实测1:500现状地形图。(3)《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14年修订(4)《秀山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年)(5)《秀山自治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6)《秀山县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工业园区(7)《重庆秀山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8)《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乌杨街道规划》(9)《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A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0)《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11)《重庆市(秀山)边城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12)现场踏勘的其他资料(13)秀山县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延伸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设计院(2020年6月)(14)初步设计批复工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工程采用的规范(1)国家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030-2013)《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5: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2)交通部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3)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18)(4)地方规范《重庆市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2016年)《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08年)《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50/T-131-201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设部,2014《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规划局,2016.1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工程建设标准以国家标准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和地方标准DBJ50-064-2007《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为设计依据。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技术标准对比表项目名称单位规范值采用值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km/h60/50/4060设置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一般值\极限值)m300/150—最大纵坡(推荐值\极限值)%7/51.3最小纵坡(推荐值\极限值)%0.5/0.30.5竖曲线最小半径凸曲线(极限值\一般值)m2000/14005000凹曲线(极限值\一般值)m1500/10005000平曲线最小长度m100-最短坡长m160621.51设计荷载城-A/B级城-A级停车视距m7575交通量设计年限年2020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年1515路面标准轴载BZZ-100BZZ-100最小净高m4.5≥4.5设计洪水频率路基1/50路基1/5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0.05地震烈度6°6°构造,7°设防对上阶段意见执行情况初步设计批复执行情况初设批复的审查意见:(一)应明确雨、污水管介入的具体既有市政道路名称以及设计接入方式。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市政综合管线走向及埋置深度,确保设计同施工,避免后期开挖带来不良影响。(二)施工图设计内容及施工图阶段应满足重庆市及我县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三)施工图审查阶段,设计单位应编制专篇对初步设计专拣意见落实情况作出说明,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对照专家意见逐条进行核查。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执行情况(一)初步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结合土地、路网规划补充论述道路功能定位。回复:按照专家意见,补充论述道路功能定位。复核交通量预测起始年。回复:已复核交通量预测起始年,修改为2022年。复核路面结构设计,说明与图纸不一致。回复:已复核路面结构。公交停车港处,补充设置人行过街横道线。回复:按照专家意见,已补充设置人行过街横道线。初步设计阶段建议完善的意见停车港长度建议取15的倍数,宽度宜为3.5米。回复:本次停车港设计与现状黄杨大道北段停车港设计保持一致。建议对终点路口进行展宽渠化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增加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回复:按照专家意见,增加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工程建设条件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秀山县工业园区黄杨大道北延伸段工程位于重庆市秀山县何港村,处于秀山一中北面约1公里,距319国道西侧约1.5公里,交通便利。水文、气象(1)气象拟建场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较明显,具有冬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丰沛,分配不均,空气湿润,常有春旱、伏旱与秋绵雨,寒潮、大风、暴雨、冰雹偶有出现等特点。据秀山县气象局资料:最大年降雨量1350.3mm(1981年),最小年降雨量783.2mm(199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1199.4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7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100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1日)。多年平均气温16.0℃;极端最低气温-10.5℃(1977年1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26日),年无霜期260~270d。平均相对湿度81%,绝对湿度17.6mb,多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9m/s,年最大瞬时风速达20m/s。(2)水文经现场调查,场地地表水主要表现为鱼塘;地下水出露点主要表现为泉。鱼塘:1#鱼塘位于K0+000~K0+060m段道路左侧;2#鱼塘位于K0+070~K0+095m段道路范围内低洼地带;3#鱼塘位于K0+105~K0+129m段道路右半幅现状山坡坡底;4#鱼塘位于K0+200~K0+250m段道路左侧地势平坦地带;5#鱼塘位于K0+320~K0+360m段道路右侧地势低洼地带;6#鱼塘位于K0+600~K0+660m段道路范围内及左侧地势低洼地带;7#鱼塘位于K0+640~K0+735m段道路右侧地势低洼地带。均属于人为开挖修建。1#鱼塘面积约3596m2,水深0.5~2.0m;2#鱼塘面积约545m2,水深0.3~1.0m;3#鱼塘面积约267m2,水深0.3~1.0m;4#鱼塘面积约1184m2,水深0.5~2.0m;5#鱼塘面积约883m2,已干涸;6#鱼塘面积约2050m2,水深0.5~3.0m;7#鱼塘面积约2860m2,已干涸。泉:位于拟建道路K0+320m~K0+330m段道路右侧,已经人工改造围建蓄水作生活用途,常年径流,流量约15m3/d。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拟建场区属溶蚀丘陵地貌,勘察场地内总体地势较平,道路起点处、K0+480~K0+520m段地势相对较高,拟建道路区地形坡角为2~10°。最高点位于拟建道路中部的居民区,高程为364.60m,最低点位于场地南侧,高程为350.11m,相对高差14.49m。综上所述:勘察区地貌单元单一,地形较平坦。地质构造场地地质构造位于秀山背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场区末发现活动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经区域内基岩露头及已开挖形成的基岩断面调查,岩层层面产状倾向314°~331°,倾角11°~18°,优势产状为327°∠12°,层面多呈闭合状,裂面平直,可见褐色铁锰质氧化膜浸染和少量的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根据实地量测,场区裂隙主要发育以下两组:①L1:裂隙面产状倾向28°~49°,倾角66°~84°,优势产状为38°∠78°,裂面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2.0~4.0m,裂隙间距0.3~1.1m,半填充,偶含粘泥,碎屑物为主,可见褐色铁锰质氧化膜侵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②L2:裂隙面产状倾向119°~137°,倾角62°~74°,优势产状为127°∠67°,裂面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1.0~3.0m,间距0.2~1.0m,多闭合,局部张开度1~2mm,半填充,填充物含粘泥,碎屑物为主,可见褐色铁锰质氧化膜侵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根据实地地质调绘以及钻探揭露,岩体呈碎裂镶嵌结构~块状结构,基岩内裂隙较发育,岩体较不完整。地层岩性经钻孔揭露和地面调查,勘察区地层岩性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淤泥质粘土(Q4el+dl)和红黏土(Q4el+dl);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中统平井组(∈2p)白云质灰岩。现将岩土特征简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①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红黏土及灰岩碎块石组成,局部为房屋拆迁混凝土块石,碎块石含量为15%~45%,块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块径一般在2~60cm,局部块石粒径较大,主要分布于现状村道、民房附近及拟建道路起点南侧、东侧,村道、民房回填年限较长,约1~5年不等,局部回填年限大于5年,结构稍密~中密。道路起点南侧及东侧为附近场地弃渣无序堆填,堆填时间小于1年,结构松散,均匀性差。该层钻孔揭示厚度为0.32m(HYBZK21)~12.04m(HYBZK2)。②淤泥质粘土(Q4el+dl):黑褐色、灰黑色,湿润,有刺鼻味,呈流塑~软塑状态,工程力学性质极差,由残坡积红黏土长期受农田水浸泡,以及鱼虾尸体等腐烂变异形成,主要分布于鱼塘,位置见平面图。根据调查,厚度约0.50~2.50m。③红黏土(Q4el+dl):黄色~黄褐色,呈可塑~硬塑状,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夹少量白云质灰岩碎石,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残坡积成因。场地内广泛分布,局部段在素填土下缺失,钻孔揭示该层厚度为1.22m(HYBZK7)~11.13m(HYBZK33)。(2)寒武系中统平井组(∈2p):白云质灰岩(∈2p-Dm):灰白~深灰色,微~细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次为方解石,局部含较多锰或铁。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中等风化带岩芯呈块状~短柱状,该层分布于覆盖层以下,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3)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场内上覆土层厚度0.00~12.04m,基岩面沿横剖面方向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2~28。整体较为平缓,局部受溶蚀影响,基岩面较低,总体基岩面呈跳跃式起伏。强风化带:岩芯多呈碎块状,强度较低。钻孔揭露厚度0.62m~2.57m。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块状~短柱状,局部较破碎,呈颗粒状~碎块状,岩质较新鲜,岩芯较不完整,强度相对较高。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经现场调查,场地地表水主要表现为鱼塘。鱼塘:1#鱼塘位于K0+000~K0+060m段道路左侧;2#鱼塘位于K0+070~K0+095m段道路范围内低洼地带;3#鱼塘位于K0+105~K0+129m段道路右半幅现状山坡坡底;4#鱼塘位于K0+200~K0+250m段道路左侧地势平坦地带;5#鱼塘位于K0+320~K0+360m段道路右侧地势低洼地带;6#鱼塘位于K0+600~K0+660m段道路范围内及左侧地势低洼地带;7#鱼塘位于K0+640~K0+735m段道路右侧地势低洼地带,均属于人为开挖修建。1#鱼塘面积约3596m2,水深0.5~2.0m;2#鱼塘面积约545m2,水深0.3~1.0m;3#鱼塘面积约267m2,水深0.3~1.0m;4#鱼塘面积约1184m2,水深0.5~2.0m;5#鱼塘面积约883m2,已干涸;6#鱼塘面积约2050m2,水深0.5~3.0m;7#鱼塘面积约2860m2,已干涸。(2)地下水勘察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及基岩岩溶裂隙水。(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该类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坡残积层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小,动态幅度大,排泄快等特点,水量大小由含水介质决定,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斜坡较高处向地势较低的地势渗流排泄,受季节影响明显。(2)基岩岩溶裂隙水勘察区岩溶发育状况属岩溶地貌,局部发育较强烈,外业钻孔局部发育有溶蚀破碎带;在拟建道路K0+320m~K0+330m段道路右侧见一泉,已经人工改造围建蓄水作生活用途,常年径流,流量约15m3/d。局部见少量溶沟、溶槽,均较小,未见落水洞发育,受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易汇集在岩溶破碎带及溶蚀沟槽中。钻孔施工完成后,提干孔内循环水,48小时后进行水位观测,鱼塘附近及水田附近的钻孔HYBZK4、HYBZK8、HYBZK24、HYBZK25、HYBZK48、HYBZK49、HYBZK54存在地下水位,但地下水位不连续,地下水位埋深2.46~5.38m。其他地段的钻孔受地形坡度大及钻孔深度的影响,钻孔内未见稳定地下水位,孔内水位无恢复,制图过程中不连成水位线。因此,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本场地地下水受天气影响大,动态变化大;雨季地下水多,地下水位高;枯水季水量小,水位低。因此,雨季和汛期施工时,应加强护壁和排水工作。不良地质现象经地面调查发现,场地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现象,除此以外,场区内未发现任何变形迹象,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场地岩溶发育特征本场地地表多被坡残积土层及填土覆盖,施工区域内开挖边坡部分基岩出露,据钻孔揭露,岩芯中多见微岩溶现象。具体详见地勘报告。相邻建(构)筑物本工程拟建范围内,既有建(构)筑物主要为现状民房及为民房配套的天然气、光纤、自来水以及电线,主要分布在K0+420m~K0+580m段居民住宅附近,勘察期间正在拆迁。场地工程地质评价道路全长842.359m,起点接现状黄杨大道北段,终点接现状在建道路,(纵断面Ⅰ-Ⅰ’)现分段工程地质评价如下:1、K0+000~K0+035一般路段(1-1’)该段主要为一般路段,长约35m。现状地形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1°~4°,局部较陡,倾角约30°,覆盖层为素填土和红黏土,钻探揭露厚度一般9.04~23.05m,下伏白云质灰岩。素填土在该段沿线均有分布,多呈松散状;红黏土呈可塑状,分布于素填土以下;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岩质较软;中风化基岩岩体较不完整,岩质较硬。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素填土,现状素填土厚度较大,主要由红黏土组成,呈松散状,不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建议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1.50m挖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1.00m挖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两侧填方边坡按1:1.75进行放坡。2、K0+035m~K0+120m填方路段(2-2’~3-3’)该段主要为填方路段,长约85m。现状地形整体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1°~7°,局部素填土堆积段起伏较大,形成陡坎,陡坎倾角30°~43°,覆盖层为素填土、淤泥质粘土和红黏土,钻探揭露厚度一般1.22~8.03m,下伏白云质灰岩。素填土主要为邻区场地弃土随意堆填,结构松散;淤泥质粘土分布于1#鱼塘、2#鱼塘和3#鱼塘,黑褐色、灰黑色,湿润,有刺鼻味,呈流塑~软塑状态,工程力学性质极差,由残坡积红黏土长期受农田水浸泡,以及鱼虾尸体等腐烂变异形成,厚度约0.50~2.00m;红黏土呈可塑状,分布于素填土及淤泥质粘土以下;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岩质较软;中风化基岩岩体较不完整,岩质较硬。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红黏土、素填土和后期素填土,由于该段鱼塘内淤泥质粘土,工程力学性质极差,建议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料须采用透水性良好、级配良好的材料;再分层(30~50cm为宜)回填、逐层夯实,夯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且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现状素填土建议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红黏土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但建议施工前先清除表层耕植土,红黏土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时,应充分考虑气候环境、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做好路基结构防排水与湿度控制措施,连续施工,及时封闭,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当红黏土作为路床时,其湿度状态、最小承载比CBR、路床回填模量和竖向压应变等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设计根据气候、土质、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进行换填处理,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等进行掺和处治,或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7.00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7.50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两侧边坡按1:1.75进行放坡。3、K0+120m~K0+240m半挖半填路段(4-4’~5-5’)该段为半挖半填路段,长约120m。该段主要为填方路段,长约85m。现状地形整体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1°~6°,覆盖层为素填土、杂填土和红黏土,钻探揭露厚度一般4.24~6.03m,下伏白云质灰岩。素填土主要分布在村道及坝子,呈稍密~中密状态;杂填土分布于房屋拆迁区域,多呈松散状;红黏土呈可塑状,分布于素填土及杂填土以下;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岩质较软;中风化基岩岩体较不完整,岩质较硬。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素填土、红黏土和后期填土,现状素填土厚度不大,建议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杂填土为房屋拆迁所堆弃,含较多建筑垃圾及人为垃圾等,建议进行清除;红黏土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但建议施工前先清除表层耕植土,红黏土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时,但应充分考虑气候环境、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做好路基结构防排水与湿度控制措施,连续施工,及时封闭,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当红黏土作为路床时,其湿度状态、最小承载比CBR、路床回填模量和竖向压应变等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设计根据气候、土质、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进行换填处理,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等进行掺和处治,或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最大直立挖方高度约2.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2.80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两侧边坡按1:1.75进行放坡。4、K0+240m~K0+380m填方路段(6-6’~8-8’)该段为半挖半填路段,长约140m,现状地形整体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1°~7°,覆盖层为素填土、杂填土、红黏土和淤泥质粘土,钻探揭露厚度一般2.45~5.54m,下伏白云质灰岩。素填土在该段主要分布在现状村道,多呈松散状;杂填土主要分布在房屋拆迁处,为拆迁随意堆填,建议进行清除;红黏土呈可塑状,分布于素填土以下;淤泥质粘土主要分布于现状已干涸鱼塘内,深度约为0.5~2.0m,建议进行清除;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岩质较软;中风化基岩岩体较不完整,岩质较硬。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红黏土和后期填土,现状素填土厚度不大,建议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建议施工前先清除表层耕植土,K0+320m~K0+360m段道路右侧存在淤泥质粘土,程力学性能差,建议换填处理,再分层(30~50cm为宜)回填、逐层夯实,夯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且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3.20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5.20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两侧边坡按1:1.75进行放坡。5、K0+380m~K0+580m挖方路段(9-9’~13-13’)该段为挖方路段,长约200m,现状地形整体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1°~7°,覆盖层为素填土、杂填土、红黏土和淤泥质粘土,钻探揭露厚度一般3.42~10.14m,素填土在该段主要分布在现状村道、居民住宅附近;红黏土部分分布于地表;下伏白云质灰岩。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红黏土、强风化和中风化基岩,红黏土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红黏土由于挖除厚度大,应注意其上硬下软的特性,当红黏土作为路床时,其湿度状态、最小承载比CBR、路床回填模量和竖向压应变等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设计根据气候、土质、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进行换填处理,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等进行掺和处治,或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强风化和中风化基岩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但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5.60m的挖方边坡,边坡岩性为红黏土和素填土,坡向84°,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岩土界面地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6.90m的挖方边坡,边坡岩性为红黏土和素填土,坡向264°,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两侧挖方边坡土层按1:1.75进行放坡,坡顶设截水沟,坡面封闭处理。6、K0+580m~K0+660m填方路段(14-14’~15-15’)该段主要为填方路段,长约80m。现状地形整体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2°~5°,局部起伏较大,开挖形成陡坎,陡坎倾角76°~87°,覆盖层为素填土、红黏土和淤泥质粘土,下伏白云质灰岩。素填土在该段主要分布在现状居民住宅处,多呈松散状;淤泥质粘土主要分布于现状已干涸鱼塘内,深度约为0.5~2.0m,建议进行清除;红黏土分布于地表;下伏白云质灰岩,岩质较硬。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红黏土、素填土、强风化和中风化基岩,由于现状素填土为房屋修建时堆填,由于厚度较小建议拆除后清除;红黏土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但建议施工前先清除表层耕植土,红黏土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时,应充分考虑气候环境、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做好路基结构防排水与湿度控制措施,连续施工,及时封闭,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红黏土作为路床时,其湿度状态、最小承载比CBR、路床回填模量和竖向压应变等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设计根据气候、土质、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进行换填处理,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等进行掺和处治,或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强风化和中风化基岩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但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6.70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1.80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两侧边坡按1:1.75进行放坡。7、K0+660m~K0+720m半挖半填路段(16-16’)该段为半挖半填路段,长约60m。现状地形整体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2°~9°,覆盖层为淤泥质粘土和红黏土,下伏白云质灰岩。淤泥质粘土主要分布于现状已干涸鱼塘内,深度约为0.5~2.0m;红黏土分布于地表及淤泥质粘土以下;下伏白云质灰岩,岩质较硬。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红黏土、后期素填土,该段道路右侧存在淤泥质粘土,程力学性能差,建议换填处理,再分层(30~50cm为宜)回填、逐层夯实,夯实后的填筑土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且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红黏土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但建议施工前先清除表层耕植土,红黏土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时,应充分考虑气候环境、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做好路基结构防排水与湿度控制措施,连续施工,及时封闭,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红黏土作为路床时,其湿度状态、最小承载比CBR、路床回填模量和竖向压应变等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设计根据气候、土质、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进行换填处理,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等进行掺和处治,或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强风化和中风化基岩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但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5.30m的挖方边坡,边坡岩性为红黏土和素填土,坡向84°,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岩土界面地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3.70m的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道路左侧挖方边坡土层按1:1.75进行放坡,坡顶设截水沟,坡面封闭处理;右侧边坡按1:1.75进行放坡。8、K0+720m~K0+842.359m挖方路段(17-17’~19-19’)该段主要为挖方路段,长约122.359m。现现状地形整体较为平缓,横向地形总体坡角约为1°~4°,覆盖层为红黏土,下伏白云质灰岩。覆盖层为红黏土,在道路沿线均有分布;下伏白云质灰岩。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路基岩性为红黏土和强风化基岩,红黏土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但建议施工前先清除表层耕植土,红黏土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时,应充分考虑气候环境、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做好路基结构防排水与湿度控制措施,连续施工,及时封闭,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红黏土作为路床时,其湿度状态、最小承载比CBR、路床回填模量和竖向压应变等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设计根据气候、土质、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进行换填处理,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等进行掺和处治,或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强风化基岩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但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5.20m的挖方边坡,边坡岩性为红黏土,坡向84°,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岩土界面地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3.70m的挖方边坡,边坡岩性为红黏土,坡向264°,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主要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支护措施建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两侧挖方边坡土层按1:1.75进行放坡,坡顶设截水沟,坡面封闭处理。地基评价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基岩土层有素填土、淤泥质粘土、红黏土和白云质灰岩。拟建场地内素填土为无序堆填,主要由红黏土及灰岩碎块石组成,局部为房屋拆迁混凝土块石,不连续分布于道路起点及沿线现状村道、民房附近,钻孔揭示厚度为0.32m~12.04m,厚度差异大,为不均匀地基,工程力学性能一般,地基均匀性较差。拟建场地淤泥质粘土主要分布在道路沿线的鱼塘内,根据钻探及访问调查,厚度约0.50~2.00m,工程力学性能差,地基极为不均匀,建议换填处理。拟建场地内红黏土广泛分布,局部地段钻孔在素填土下揭露,部分回填区缺失。钻探揭露厚度为0.32m~12.04m,厚度差异大,为不均匀地基,工程力学性能一般,地基均匀性较差。拟建场地内强风化基岩分布均匀,但厚度变化大,钻探揭露厚度0.62m~2.57m,工程力学性能差,地基均匀性较差;中等风化基岩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力学性能好,地基均匀性较好。拟建场地内强风化基岩分布均匀,但厚度变化大,工程力学性能差,地基均匀性较差;中等风化基岩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力学性能好,地基均匀性较好。岩溶路基稳定性评价场地内基岩主要为寒武系中统平井组白云质灰岩,根据地质钻探资料显示,仅在两个钻孔内发现有溶洞,拟建场地属岩溶中等发育区。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拟建场地及周边未见岩溶漏斗、溶洞、石芽等溶蚀现象,局部有少量溶沟、溶隙等岩溶现象和泉发育,但规模不大,岩溶路基整体稳定性较好。若发现位于岩溶地段路基,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合理采取回填、跨越、加固等处理措施,若发现路基基底的开口干溶洞,当洞的体积不大且深度较浅时,宜予以回填夯实;当洞的体积较大或深度较深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对于有顶板但顶板强度不足的干溶洞,可炸除顶板后进行回填,或设构造物跨越。结论与建议结论1、经工程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场地整体稳定性良好,在对道路两侧拟形成的挖填方边坡有效放坡稳定后,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区抗震设防烈度6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3、拟建道路沿线地表水和地下水在Ⅱ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水中C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建议1、拟建道路一般路段,应清除表层耕植土和鱼塘内的淤泥质粘土,同时对原有素填土先清除现状土内混凝土、砖块和生活垃圾和部分原有表层耕植土,再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压实后的填土可作为路基。拟建道路挖方路段可采用红黏土作为路基;填方路段回填层应分层碾压夯实,填料、粒径、压实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部分半挖半填土岩组合地段,应注意持力层性质差异较大带来的不均匀沉降等问题。2、拟建道路的挖方路堑边坡和填方路堤边坡,填方路堤边坡建议按1:1.75进行放坡。挖方路段建议放坡处理,挖方素填土建议按1:1.75放坡,红黏土建议按1:1.75放坡、强风化基岩边坡建议按1:1.00放坡,挖方中风化岩质边坡建议按1:0.75放坡。每级放坡高度不大于6m,之间马道宽度不小于2m。拟建高切坡主要为土质边坡,建议逆作法施工,坡顶设截水沟,坡面封闭处理。3、K0+380~K0+580m、K0+720~K0+842.359m段道路两侧挖方边坡应采取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严禁大开挖作业;坡顶做好防水截水措施,可在坡顶设置截水沟,坡面封闭处理。边坡工程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并设置相应的变形观测点进行变形监测,并应做好运营期间边坡排水工作。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应做好防排水和湿度控制措施,连续施工,及时封闭。4、当红黏土作为路床时,其湿度状态、最小承载比CBR、路床回填模量和竖向压应变等不满足要求时,建议设计根据气候、土质、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进行换填处理,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等进行掺和处治,或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场地内红黏土不能作为填筑路基材料,路基施工过程中,应做好防排水和湿度控制措施,连续施工,及时封闭。5、本工程所涉及的建(构)筑物岩土设计参数详见4.4节表4.4-1,本报告中岩、土强度值采用邻区工程试验值,在补充后期勘探工作后在进行取样试验,以后期取样试验结果为准。6、由于红黏土为不均匀地基,地基均匀性较差,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存在差异,道路施工过程中红黏土的性质可能会与实际有出入,建议施工时应多取土样进行实验,加以修正。7、报告中裂隙产状为地表量测所得,道路施工开挖过程中实际裂隙可能会与实际产状有出入,可在施工过程中加以修正。8、应加强施工措施,加强大气降水的拦截及排放措施。为便于施工,工程施工前(包括平场)前,应设置大直径管涵或暗渠将地表水和地下水引排出场地范围。9、加强边坡施工期的地质信息收集工,施工期间应加强边坡岩体结构面的复核。10、施工中若出现异常地质情况,请及时通知我院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道路工程设计道路平面设计(1)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本次设计的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工程位于秀山县工业园区,是贯通秀山县南北方向的城市交通性景观大道,是“四横五纵一环”交通格局的中心轴。依据秀山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年)、秀山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黄杨大道是城市重要的南北向干道,串联工业园区、城市中心区和南部拓展区,红线宽度44m,布置为双向6车道。由于规划的高铁新城片区可能位于黄杨大道终点北侧区域,本次道路设计以秀山城乡总规布置的城市干道系统为基础,结合现状和高铁站规划情况,对黄杨大道进行优化完善设计,以解决远期高铁新城带来的大量客流量问题。道路南起于现状黄杨大道北段,已实施建成,向北延伸,终点止于规划外环线。道路为城市主干路,规划路幅宽44m。推荐方案布置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60km/h,道路全长873.191m,全线均为直线段,道路线形与规划一致。远期高铁新城片区建成后,道路可压缩人行道宽度进行拓宽,拓宽后车行道可布置为双向8车道,宽度为15米+15米,人行道宽度压缩为7米,路幅宽仍为44m,对周边红线及地块无影响,可满足远期高铁新城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的需求。(2)还建道路:由于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将两侧居民来往的公路截断,因此考虑将其局部改线,满足两侧通行。还建道路在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K0+500西侧接顺,并在K0+650东侧临时开口,满足居民的出行,待未来全部拆迁完成后,取消其开口。还建道路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按市政特殊道路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1)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本次设计的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规范规定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为5.0%,最大纵坡极限值为7.0%,最小纵坡0.5%。本次设计最大纵坡为1.3%,最小纵坡为0.5%。全线共设变坡点2个,最大坡长621.51米(1.3%),最小坡长100.97米(0.33%)。起点与现状黄杨大道北段接顺,黄杨大道北段施工图资料显示最后一段纵坡为0.33%,故在起点处设置一处0.33%的缓坡段与现状道路顺接,坡长为100.97米。纵坡坡率、坡长、竖曲线半径均满足规范要求。道路与现状地形结合较好,与周边地块衔接顺畅,填挖方高度不大,道路纵坡缓顺。(2)还建道路:还建道路1未设置边坡点,纵坡为2.33%,坡长72.62米,起终点均与现状道路顺接。还建道路2最大纵坡为4.5%,最小纵坡为1.5%。全线共设置1处边坡点,最大坡长42.90米(4.5%),最小坡长32.84米(1.5%)。起点接顺现状道路,终点与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平交。道路横断面设计路幅分配方案的确定主要考虑项目的道路等级、设计车速、交通量及人流量、功能要求和地下管线的布设要求等因素。1)满足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等级需要。本项目位于秀山县工业园区,设计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为60km/h,是工业园区启动区内部的重要服务性通道;2)满足交通量需要。沿线地块功能定位以及规划用地性质决定了交通生成率较高,待用地发展成熟,将有大量的交通生成。根据交通预测,主干路需保证双向六车道要求、次干路需保证双向四车道要求、支路需保证双向二车道要求。3)满足居民步行需要。因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是以服务性为主的城市道路,服务的主要是周边工业园区即住宅小区,人行需求较大,故需设置较宽人行道。4)满足管线布置需求。道路路幅应需满足管线布置需求。根据前述章节对本次设计道路的交通功能定位及交通预测的结果,本次设计道路为城市主干路,路幅总宽44m,横断面布置采用三块板型式,双向六车道,道路标准路幅分配如下: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近期横断面:7m(人行道)+3m(绿化带)+12米(车行道)+12米(车行道)+3m(绿化带)+7m(人行道)=44米。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远期横断面:7m(人行道)+15米(车行道)+15米(车行道)+7m(人行道)=44米。还建道路:在本段范围内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主要结合原有道路宽度按原规模、原标准还建,还建道路路幅宽度4米。路面设计路面设计以后轴载重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作为设计和验算指标,采用“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HPDS2017)”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因此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如下: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如下:路基设计(1)一般路基本次设计范围内道路两侧基本为待开发区,地势大部分较为平坦,填挖较小,局部存在较大填挖方,为了确保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道路两侧地块开发利用,并节省工程费用,结合沿线地质情况。项目周边道路边坡采用临时边坡,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工程费用。还建道路的边坡与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相同。1)挖方路基道路挖方边坡采用坡率法,对于小于8m边坡,边坡坡率按1:1.75,边坡高度大于8米的边坡,采用分级放坡,每级边坡高度为8m,两级边坡间设2.0m宽平台,2m宽平台设2%-4%的外倾斜坡,边坡坡率按1:1.75,坡顶做好防水处理,设置好截水沟。2)填方路基在填方路基的路段,填方边坡第一级坡率为1:1.75,二级以下为1:1.75,三级以下的边坡坡率为1:2.0,每8m设置2m宽平台,平台做成向外倾斜2%~4%的坡面。3)零填零挖路基零填零挖路基如土质成分含水量较大,直接碾压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采用换填或翻挖晾晒后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换填或碾压厚度为路床以下30~80cm。4)半填半挖路基由于道路沿线局部路基位于陡坡上,为了加强边坡的稳定,在陡坡上采开挖台阶方式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2m,高度不小于1m。同时为了增加边坡稳定性,填方高度>10m的边坡采用双向钢塑土工格栅进行加固,土工格栅铺筑从整平路床底部开始,铺筑至路基一级边坡底部(8m以下),每隔1.0m铺一层,铺筑宽度统一采用30m,,对于斜坡地形上铺设土工格栅,格栅宽度如小于规定值,则根据实际地形铺设,土工格栅伸入台阶内并用插钉固定。坡面防护因该区域道路周边地块均需开发建设,根据业主未来的开发建设时序,边坡防护为花格植草护坡和临时性边坡型式。(2)路基清表在路基施工前,应对道路边坡范围内的表面腐殖土、表土地、草皮等进行清理,清理厚度应根据种殖土厚度决定,本次设计按0.3m考虑,在施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清表的厚度。(3)特殊路基设计1)红粘土路基设计本次设计项目地处重庆市秀山,沿线多红粘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红粘土的显著特点就是液限较高,一般都在60%以上,按照路基施工规范的规定,是不适合做路基填料的。对于道路范围内,除K0+460-K0+580、K0+700-K0+800范围,建议翻挖、换填后以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换填深度1.5米。填土材料和压实系数应满足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分层厚度不得大于400mm,作为拟建物持力层的地基的压实系数要求>0.96。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应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结果确定。2)软土路基设计道路沿线均有较多的软土地基或者池塘,必须清除表面淤泥并进行换填或抛石挤淤处理,当淤泥深度小于2.0m时采用清淤换填,当淤泥深度大于2.0m时采用抛石挤淤处理,抛石深度以抛石碾压后淤泥不上泛为止,抛石挤淤的效果应根据现状实际情况确定,如果抛石挤淤效果不明显可采取部分挖淤后再挤淤的方法,也可采取清淤换填。抛石挤淤泥的本次设计根据地形图及勘测资料,清淤换填平均深度按1m计算,抛石挤淤平均深度按3m计算,在施工中应以实际上发生量计。3)软弱基底的处理在对路基进行清表和清淤后,由于在一些大冲沟和水田的路段,基底的含水量较高,土质较软,无法采用普通填料回填并进行碾压,则需对基底进行处理,可参照抛石挤淤的要求实施,先采用强度不小于25Mpa,粒径30cm硬质块片石铺筑在下层,厚度为30cm,再铺一层细骨料嵌缝(粒径小于10cm的碎石或砂砾石)垫平并采用击振力不小于40t的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处理完毕后再按一般填方路基的要求回填碾压。土方调配本次设计的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道路共计挖方126150m³,其中挖土方88450m³,挖石方37700m³,填方约25179m³,清淤换填约43026m³,抛石挤淤约9954m³,清除表土约6514m³。道路名称挖方(万方)填方(万方)借方(万方)挖余(万方)弃方(清表+特殊路基处理)土石方调配情况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12642625197/101229160723弃方运距按5km考虑交叉口设计本次设计共有2处交叉口。起点处与现状黄杨大道北段顺接,与规划道路相交,采用信号灯控制,进口道展宽4米,展宽长度52米,出口道不展宽。展宽段采用四次抛物线渐变,长度为30米。交叉口纵坡为0.33%。终点处与外环线平交,采用信号灯控制,道路均不展宽。转弯半径为15米,交叉口纵坡为-0.5%。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缘石、路边石及植树圈本次设计的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道路为区域服务性城市道路,人行需求较大,全线均设置有人行道,因此本项目路缘石、路边石和植树圈采用与该区域现状道路一致的材质,机制C30砼路缘石尺寸为150×500×750mm,机制C20砼路边石规格为120×200×1000mm,机制C20砼植树圈规格为120×200×1080mm,路缘石、路边石及植树圈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人行道透水砖1)人行道路面结构本次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理念,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海绵城市透水铺装形式需结合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与建筑功能、特殊的景观要求进行综合功能导向性设计,采用彩色或带有图案的整体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本项目人行道结构设计如下:150*250mm透水砖厚60mm粒径3-5mm干拌石屑厚50mmC20透水混凝土厚150mm级配碎石垫层厚150mm碾压密实路基2)透水砖本工程采用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2.0×10-2cm/s,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透水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由设汁人员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3)找平层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水找平层,本次设计找平层采用石屑,厚度为5cm,找平层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4)基层基层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2×10-4,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本次设计选用基层为C20无砂大孔混凝土15cm。5)垫层当透水砖路面路基为粘性土时,宜设置垫层。当土基为砂性土或底基层为级配碎、砾石时可不设置垫层。垫层宜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砂或砂砾等颗粒材料,宜采用无公害工业废渣。其0.0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本次设置级配碎石垫层15cm。6)排水设计a.透水砖路面的排水可分表面排水和内部排水。应结合市政管网、绿化景观、生态建设及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谁《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b.对人行道全幅敷设透水砖段,路面内部雨水通过HDPE多孔盲管管道就近引入雨水口后排入雨水系统,管径DN50,每隔30m布置一处c.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人行道横坡坡度。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400g/m2,垂直渗透系数0.001~1cm/s,断裂强力≥14kN/m,CBR顶破强力≥1.8kN,有效孔径0.07~0.2mm。选用盲管的直径为DN5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7)路基防水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应敷设防渗膜,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4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压0.4MPa。人行过街系统本次设计黄杨大道北段延伸段道路为服务性城市道路,区域内道路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口形式,行人过街采用斑马线形式。公交停车系统设计本次项目设计共计2处港湾式公交停车港。长度均为40米,宽度为4米,进出渐变段采用四次抛物线形式,长度均为30米。无障碍设计本设计在人行道上设置残疾人通道和盲道。1)盲道盲道铺设应连续,应避开树木(穴)、电线杆、拉线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盲道的颜色宜与相邻的人行道铺面的颜色形成对比,并于周边景观协调,宜采用中黄色。盲道型材表面应防滑。盲道宽度为0.6米。行进盲道宜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250~500mm处设置。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的走向一致。行进盲道宜在距树池边缘250~500mm处设置;如无树池,行进盲道与路缘石上沿在同一水平面时,距路缘石不应小于500mm,行进盲道比路缘石上沿低时,距路缘石不应小于250mm,盲道应避开非机动车停放的位置。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转弯处及其他有需要处应设提示盲道,当盲道的宽度不大于300mm时,提示盲道的宽度应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2)残疾人通道所有道路交叉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平面布置示意图设置时根据道路平面图中人行道及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缘石坡道处车行道、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道路标志、标线道路标志、标线能更好地反映道路形象,设计考虑实施先进的道路标志、标线,以保证道路安全、高效的使用,具体设置详见交通工程图纸。绿化设计本次设计仅考虑人行道的绿化设计,在两侧人行道种植行道树,行道树应采用通透式配置,即距车行道路面高度0.9m至3.0m之间范围的树冠以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行道树间距为5m。附属设施设计垃圾桶主要用于行人放置生活垃圾,布置在道路两侧,间距按照100米设置。生物滞留带设计道路雨水系统收集示意图阶梯状生物滞留带示意图阶梯状生物滞留带每级长度生物滞留带竖向布置示意图(5)设计计算1)生物滞留带设计计算①生物滞留带设计进水量海绵城市径流控制指标设计调蓄量(容积法)V=10Hs(ΨA+A0)式中:V——设计调蓄统计,m3Hs——设计降雨量,mm,按照年有效径流控制率75%计,取21.7mm;Ψ——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照用地性质加权取,道路取0.9;A—滞留带外汇水区域面积,m2;A0—滞留带直接接受降雨的面积,m2。②生物滞留带设计计算生物滞留带的设计有效调蓄容积Vs=V-Wp式中:Vs——生物滞留带的设计有效调蓄容积;(本次设计将设施顶部蓄水空间作为有效调蓄容积,设施结构内部的介质主要是作为雨水的过滤和缓排作用层)Wp——渗透量,m3;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渗透设施的渗透量按照下式(达西定律)计算:Wp=KJAsts式中:K—平均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10-5m/s;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取值7200s。2)雨水豁口流量校核路缘石雨水开孔为立孔式侧向进水,进水状况类似于侧堰,可按宽顶堰堰流公式计算。由于侧孔前的水深是沿纵向变化的,其误差用系数K修正:式中:B——雨水豁口宽度(m);K——修正系数,0.52;h——侧孔前水深(m)。(6)其他附属设施(1)种植土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当种植草本植物时≥400mm,灌木≥500mm,乔木≥1000mm,土壤透水性能力不宜小于10-5m/s时,为增加渗透性能,种植土可掺入20%细砂;种植土一般为85%~88%粗砂,8%~12%细砂和15%左右腐殖土,为保证渗透系数要求可调整比例进行改良。(2)砂滤层砂滤层厚度为100mm,采用中粗砂。(3)砾石层砾石层厚度为300mm,直径为16~32mm。(4)透水盲管及土工布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路面坡度。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400g/m2。选用的塑料管的直径为DN15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透水盲管每隔30m左右接入雨水溢流口中。(5)防渗膜防渗膜布置原理: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采用防渗措施,于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按下列原则敷设:。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材质HDPE,规格4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压0.4MPa,厚度≥1.5mm且满足一道防水层设防要求。(6)路缘石及雨水豁口路缘石雨水豁口低于道路路面5cm,每隔5m布置一处。路缘石应有足够的埋设深度、合适的背后支撑、填土应夯实。路缘石应以干硬砂浆铺砌,保证砌筑稳固,路缘石背后及基础以下填土按设计要求夯实,避免出现差异沉降后产生路缘石失稳倾斜现象。除雨水豁口外保留现状路缘石,应根据现状路缘安装实际情况应保证现状路缘石的安装稳定性。(7)雨水溢流口生物滞留带需每隔30m左右布置一处雨水溢流口,当雨水检查井布置于生物滞留带时,将雨水检查井设置为圆形雨水溢流口;每连续生物滞留带最低点处需要设置方型雨水溢流口,雨水通过d300溢流管接入附近雨水检查井中,排水坡度i≥0.01。溢流口按高于生物滞留带种植土表面至少200mm设计,根据设计需要溢流水位标高可调整,铸铁溢流口为成品,采用铸铁材料,满足《铸铁检查井盖》CJ/T3012标准要求,承载等级满足轻型井盖强度要求。方型、圆形溢流口最大过流量分别为30L/s、50L/s。溢流管采用,120°砂石垫层基础,接口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产品质量应(8)卵石消能区本次设计道路雨水豁口出口排入生物滞留带前处设置卵石消能区,卵石粒径取10cm~20cm,对溢流雨水进行缓冲及均匀布水。(9)管网防水处理位于生物滞留带内的污水检查井需对井身采取有效防渗措施。路灯电缆护管交接处应密封连接,防止渗水。综合管网构筑物外壁防水做法可参照西南11J201柔性防水屋面做法,按照Ⅲ级防水考虑。施工要求路基路基施工总体要求对不能满足路基压实度要求的路段全部翻挖后重新填筑,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应满足下表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96≥96≥94≥93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6路基允许偏差需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与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路床平整度:土方路基15mm,石方路基20mm;纵断高程允许偏差:土方路基+10~-15mm,石方路基+10~-20mm;中线偏位:30mm;横坡:±0.3%且不反坡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填方路基≥35MPa≤266.2≤232.9挖方路基≥60MPa≤155.3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回填应采用土石混合料,填料的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25度。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料径应小于10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路基填料最小强度、粒径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2)基底处理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基底处理后压实度为90%,压实深度范围为清理整平后地下30cm。(3)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道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项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88管项30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在挡土墙台背以及其它无法采用大型设备碾压施工的路段,可采用砂砾石回填并采用小型机具分层碾压,碾压厚度不超过30cm。工程量以实际发生量计。(4)高填方路堤高填方路堤宜优先采用强度高、水稳性好的材料,或者采用轻质材料。高填方路堤宜优先按排施工,建议在铺筑路面前最好要经过一个雨季的沉降稳定期。在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预留路堤高度和宽度,并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宜进行沉降观测,控制填筑速率。清淤换填与抛石挤淤施工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植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填筑材料采用取土场的取土,土石比3:7,填料应满足填方路段对填料的要求。如果水田、池塘的淤泥或潮湿土深度大于2.0m,可采用抛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路基的强度,要求抛填片石的粒径不宜小于300mm,且小于300mm粒径的片石含量不得超过20%。施工的时候,抛填的顺序先从路堤中部开始,中部向前突进后再渐次向两侧展开,以使淤泥向两侧挤出,片石抛出水面后宜用重型碾压机反复碾压,以使抛石密实,然后在其中设置50cm碎石反滤层后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具体做法详见抛石挤淤设计图。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20mm横坡度:±0.5%厚度:+20-15%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2.0MPa弯沉值:符合设计要求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级配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表5.5.3的要求。方筛孔尺寸3.75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指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