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自动化设备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1页
单体自动化设备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2页
单体自动化设备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3页
单体自动化设备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4页
单体自动化设备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体自动化设备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智能设备细分市场智能硬件行业细分为智能移动通信、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联网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家庭健康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以智能家居设备为主,占比30.6%;其次为智能穿戴设备,占比20.0%。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中国智造,一系列政策利好,前瞻认为,未来增长空间较大的细分领域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2014-2020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20年达559亿元,同比增长2%。前瞻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属于弹性需求,2020年疫情导致大部分需求被暂时抑制,2021年将是新一轮需求爆发点。依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前五的企业中,中国占两席。其中,小米荣登榜首,出货量达37.7万台,占比20.3%,华为位列第三,出货量为32.2万台,占比17.4%。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国企业占有52.5%的份额,前瞻认为,随着国内疫情的进一步率先修复,预计2021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2015-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1530亿元,增速为18.4%,预计2020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1820亿元。另外,ID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为2亿台,同比下降1.9%,预计2021年将迎来反弹。从企业来看,目前智能家居以美的、海尔等老牌企业为主,以其国民度以及丰富的产品线取胜,但前瞻认为随着更多的专注单品的企业进入市场,以及国家扩大内需,国际国内双循环政策的引导,智能家居细分领域新兴势力企业的增长空间较大。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机遇分析伙伴产业研究院(PAISI)调研后认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步入初级阶段,特别在工业应用领域尤为突出。未来几年传统制造业转型、智能生产线改造、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能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及市场的爆发需求。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7万亿元,届时中国占全球份额将重新回到50%以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物联网时代快速渗透各个产业。早期的物物交换和分销模式已经逐渐不时候先进社会发展,下一代企业模式将是一种以电商主导工厂为主体对接消费者的一种模式,这是一种C2B早期模式,电商利用大数据技术,向工厂下单订单,提前准备商品,或者直接由电商自身控股或控制工厂进行生产,另一方面电商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而消费者会将需求及问题反馈回电商及工厂,这一模式将伴随中国智能制造初期及中期的发展。中国智能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智能家居设备涵盖了从安防到照明、温控、影音娱乐等多种设备的智能化应用。根据市场调研在线网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1120亿元,同比增长25.9%。由于智能家居设备的广泛应用,它已经成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主要推动力,其中,安防设备是智能家居设备中最受欢迎的,其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41.4%,以及温控设备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24.8%。除了安防和温控设备外,智能家居设备中还包括智能照明、智能电器、智能影音娱乐、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等。其中,智能照明设备的市场份额最高,占比达到了26.6%,其次是智能电器,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12.1%,智能影音娱乐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8.4%,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3.9%。此外,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重视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加大了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投资力度,推动了智能家居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未来,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政府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投资力度也将继续加大,以推动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此外,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会购买智能家居设备,这将为智能家居设备市场提供更多增长机会。此外,中国政府为智能家居设备行业提供政策支持,将为智能家居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总而言之,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将为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带来更多机遇。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博研咨询旗下,市场调研在线网,提供市场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市场调研服务。中国智能硬件融资活动活跃,未来产业链更完善2015-2020年,我国智能硬件行业融资事件波动下降,融资金额逐年递增,说明单次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开始有所侧重。2020年,智能硬件行业融资事件达到342件,金额到1098.16亿元,创近几年新高。2021年1-4月,融资金额为939.84亿元,占去年总融资金额的86%。前瞻认为,随着2021年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智能硬件行业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增长空间较大。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终端市场的需求将会进一步被打开,按照中性预测,2020-2026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市场规模将会保持较快发展,按照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万亿元。3D打印设备竞争格局目前,中国市场的主流设备品牌包括联泰、EOS、华曙、铂力特、3DSystems、GE、Stratasys、惠普等。数据显示,联泰在3D打印行业中市场占比最大达16.4%,其次为Stratasys和EOS,分别占比14.8%和13.1%。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智能制造行业无论是在全球还是我国都得以快速发展。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设备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中国智能设备领域投资数量不断上升,2018年投资数量达到71起。尽管20019年起我国智能设备领域投资数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稳定,2020年我国智能设备投资数为38起。智能装备行业下游需求状况与发展趋势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为全球个人及家庭渗透率最高的智能硬件产品,是引领消费电子终端的主力军,行业俗称其为智能硬件三大件。行业产品下游应用行业是以智能硬件三大件和智能穿戴设备为主的消费电子领域。下游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检测、组包装设备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专用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推动行业不断转型升级。(一)智能手机行业概况智能手机自2007年以来发展迅猛,技术升级和功能创新所引发的新产品需求推动手机行业在2010年以后实现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手机产业链上的相关厂商更加重视产品性能更新换代所带来的销量增长,推动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在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变相提升了消费者更换机型的预期,给手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受益于通信技术和手机零部件的不断升级带来的历次换机潮,近年来全球手机市场在出货量稳定的情况下,维持着规模稳中有升的趋势。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从2011年5.21亿台增长至2021年的13.91亿台。后疫情时代,随着5G网络覆盖扩大,线上办公娱乐全面普及,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以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回升。此外,在新兴市场方面,南亚、中东非及拉丁美洲等潜在市场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用户渗透率仍较低,智能手机渗透率在该地区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Counterpoint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有望达到16.26亿台。自2019年以来,5G商用的加速落地带动了5G手机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在5G技术推进的浪潮中,我国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目前5G网络已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我国在5G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5G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市场换机需求,小米、华为、中兴、荣耀、OPPO、vivo等手机品牌纷纷推出多款5G智能手机。随着5G手机技术逐渐成熟以及上游供应链逐渐培育完善,5G手机平均售价也持续下探,未来会进一步促进5G手机在消费者中的普及。此外,根据IDC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占比由2015年的51.5%增长至2020年的70.2%。智能手机市场是智能检测、组装设备的重要下游应用领域,头部智能手机品牌为保证产品质量,与重要装备供应商合作通常较为稳定,智能手机前五大厂商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可有力促进与其长期合作的智能装备提供商市场需求的增长。(二)平板与笔记本电脑行业概况目前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已较为平稳,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居家远程办公和线上教育需求增加,并且随着Windows系统的持续更新升级、游戏笔记本和创意设计笔记本电脑需求增加,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根据Counterpoint预测,202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有望达到2.21亿台。与笔记本电脑市场类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办公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在家办公和在线教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原本随着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平板电脑出货量开始下滑,全球平板市场进入成熟期。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随着远程办公、在线会议、在线学习需求的增长,平板电脑的市场需求在2020年开始回升。根据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2020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1.64亿台。而根据IDC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平板电脑总出货量达到1.68亿台。(三)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概况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4.45亿台,相比2019年的3.46亿台增长了28.6%,预计到2024年出货量可达6.32亿台。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广阔,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高科技市场之一,苹果、谷歌、三星、华为、小米等国内外科技企业的加入引领了可穿戴设备兴起的浪潮,产业示范效应显著。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TWS耳机出货量达到2.9亿台,同比增长14.5%,其中三星全年出货量达到2,800万部,同比增长19%,排名第二,小米则以超过2300万部TWS的出货保持在第三的位置,同比增长3%。同时根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约45.99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54.39亿美元的规模。5G通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智能可穿戴市场的兴起,未来随着5G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种类的增加,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细分领域众多智能硬件行业细分市场包括智能通信、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智能教育、智能医疗及智能安防等,其中智能通信设备智能手机是智能硬件终端的核心产品。智能通信领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根据工信部数据,2012-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大致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触及顶峰,出货量规模达到5.22亿台,而后开始有所下滑。2022年前11个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37亿台,同比下降23.55%。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超过2.2亿台,同比增长11.0%。巨大的出货体量背后,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升级和调整。在不断的优化中,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预计将突破2.6亿台,同比增长17.1%。2017-2021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不断增加。根据IDC数据,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753万台,同比增长23.9%。2021年中国智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近1.4亿台,同比增长25.4%。预计2022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超过1.6亿台,同比增长18.5%。车载信息娱乐汽车电子装置又称为智能车机,通常采用无线通信、卫星导航、移动网络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娱乐、卫星导航等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进步,智能车机已具备多样化功能,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倒车影像、语音声控、车辆安全反馈、语音通话等功能。2017-2021年,我国车载信息娱乐电子装置市场规模逐年增加,2021年初步统计智能车机市场规模为289亿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实现产量36.60万台,产量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产量同比增长54.37%。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产量44.31万台,同比增速超21.07%。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至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数控机床市场规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利好以及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背景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达3270亿元。由于疫情的影响及能源供应限制,2020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市场规模小幅下降,市场规模为2473亿元,同比下降24.4%。2021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市场规模恢复增长,达2687亿元,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3年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将达3190亿元。智能装备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