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文学边域书写中的夷夏意识研究_第1页
先唐文学边域书写中的夷夏意识研究_第2页
先唐文学边域书写中的夷夏意识研究_第3页
先唐文学边域书写中的夷夏意识研究_第4页
先唐文学边域书写中的夷夏意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唐文学边域书写中的夷夏意识研究摘要:先唐文学历经三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始终贯穿着“夷夏意识”的主题。夷夏意识是指唐代汉族人民对异族人民的识别意识和情感。边域的夷夏意识在先唐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唐帝国在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现实情况。本文以先唐文学中的边域书写为切入点,从“兴废兴”、“南北征讨”、“咏物诗”、“官吏文”、“游记”等方面,探讨夷夏意识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功能,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旨在深入挖掘先唐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先唐文学;边域书写;夷夏意识;兴废兴;南北征讨;咏物诗;官吏文;游记

一、引言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代之一,其文学成就不仅被誉为“盛唐文艺之花”,更有“中华文化之宝”的美誉。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上,先唐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数量虽远不及盛唐时期,但在文学创作的质量和内涵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先唐文学一般指唐初至贞观时期的文学,时间跨度为618年至780年,时长约160余年。这一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唐朝建国到唐太宗时期的兴盛和鼎盛,再到唐玄宗时期的衰落和灾难,先唐文学也因此具有兴废兴的特点。同时,唐朝在统一全国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征讨南北边疆,因此先唐文学也反映了唐朝边疆的现实情况,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夷夏意识的表现。

夷夏意识是指唐代汉族人民对异族人民的识别意识和情感。唐代,中国与周边各族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夷夏意识在中国民族意识的塑造和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的边疆地区,汉族军民与各民族军民频繁接触,形成了独特的夷夏意识。边域的夷夏意识在先唐文学中反映极为明显,包括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对政治情势的关注等方面。因此,探讨先唐文学边域书写中的夷夏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夷夏意识在先唐文学中的表现

2.1兴废兴中的夷夏意识

唐初之时,中国正处于从隋朝灭亡后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先唐文学也受到了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唐初文学风格与隋朝文学相似,重视规范、注重学术性,表现出明显的离经叛道倾向。而徽、安、崔、杜等先贤,也在唐太宗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先唐时期文学的特点。然而,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时期的文学则开始走向兴起,进入了盛唐时期的壮盛时期。在前期的兴废中,夷夏意识表现出了对汉族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

先贤辈出,体裁多样,兴废兴之际,唐初的文学也显得格外充实和多样化。贾岛的《山行》、刘长卿的《送李少府贬峡中重阳别业》等诗歌作品,都描绘了西南边疆的山水景色和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出了对这些地方的留恋和怀念之情。同时,在文学审美领域中,夷夏文化也逐渐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韩愈在《师说》中更是将夷夏之学推崇为“汉刘之显学,夷褷之盛文”。可以说,这种夷夏意识是对于边疆地区文化的承认和欣赏。

2.2南北征讨中的夷夏意识

唐代统一全国之后,南方百越、北方契丹、突厥等民族纷纷叛乱,唐朝多次进行南北征讨,唐军与各民族军民的接触进一步加剧了唐朝夷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唐代的南北边疆一直处于动荡状态,因此,先唐文学中的南北征讨题材最为丰富。南北征讨中的夷夏意识表现出了唐帝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和态度。

例如,贺知章的《回乐峰》、张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卢仝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等诗作,表现出对于征战边疆的军人的怀念和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同时,还有钱起的《隋堤扬州初雪》、戎昱的《征蛮行》、张守节的《进京城》等,均反映了征讨边疆的军队途中的苦难和艰辛,描绘了边疆景色和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表现出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和关注。

2.3咏物诗中的夷夏意识

唐初文学的另一特点,是以咏物代人、借物抒情的方式表达感情和思想,先唐文学在这方面依然保持着早期的传统。然而,先唐的咏物诗具有更加强烈的夷夏意识,反映了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想象和认识。

例如,贺知章的《石壁吟》、崔国辅的《赋得鸡鸣山》、章孝标的《赋长安酒家十咏》等诗作中,描绘了壮美瑰丽的西南山水和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展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欣赏和认同。同时,张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则是以咏史代咏物的方式,讴歌了秦、汉、唐诸朝的兴衰荣辱,呈现出对边疆历史的关注。

2.4官吏文中的夷夏意识

唐初时期,主要有府、州、县三级官吏,徽、安、崔等名士都曾在地方任官。先唐的官吏文学,以叙事和议论表达为主,涉及人文、政治、仪式等多个方面,其中夷夏意识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陈子昂的《戎州司马答问》、元稹的《保富夸胜事》等文作以边疆少数民族为主题,反映了当时唐朝在边疆地区开展的治理和稳定工作。另外,崔敦诗的《书赠高州从事》、王维的《祖师燕居序》等文作,则从官吏的视角,揭示了关于边疆教育、人文交流等议题,表现出对于边疆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2.5游记中的夷夏意识

唐初时期,随着仕途的不顺和时势的变迁,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离开都市去寻找乡野风光。这些游记成为了先唐文学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其中夷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王羲之的《兰亭序》等游记,其中包括的对西南以及边疆地区的描述,充满了对于异域风土人情的描述和认识。同时,《李峤游兰州记》、《元稹游龟山注》等,则记录着当时唐朝官员在边疆地区的历险和体验,表现出对于边疆文化的追溯和认同。

三、夷夏意识在先唐文学中的特点

3.1强调汉族文化的认同和承接

先唐文学在肯定和吸收了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强调了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和承接。在边域书写中,汉族文化成为了表达感情和思想的主流,反映出当时汉族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自我认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是表现了对于汉族文化的。3.2相互交流的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边疆地区和中原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逐渐增多,先唐文学中的夷夏意识也开始转变。作家们开始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例如,边疆少数民族的诗歌和音乐被汉族作家借鉴和吸收,同时汉族文化的特色也逐渐被边疆地区接受和融合。

3.3夷夏意识的美学贡献

夷夏意识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先唐文学的美学内涵,豁发了文学创作的空间和动力。诗人们从边疆地区得到的灵感和刺激,不仅推动了诗歌和散文的革新和转型,也影响了先唐朝文学的整体风貌。

总体而言,先唐文学中的夷夏意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和特征。在文学创作中,夷夏意识统领着作家们的思想和感情,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前进,为后来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除了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前进之外,夷夏意识在先唐文学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例如,夷夏意识引起了人们对于文化交流、融合和共存的思考,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同时,夷夏意识也鼓励作家们超越民族、地域的局限,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和情感。

在文学风格方面,夷夏意识也为先唐文学带来了新的元素和特色。例如,边疆地区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生活风俗,让先唐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此外,夷夏意识也为先唐文学注入了更为深刻的人文意识和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夷夏意识的美学贡献还在于推动了先唐文学的技巧和形式上的革新和创新。例如,在边疆地区,游牧民族的口头传统和音乐文化对汉族文学的音韵、节奏等方面的影响,让汉族作家尝试了更为自由和富有韵律感的创作方式;同时,夷夏意识的存在,也推动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绘画、雕塑等的融合和交流,对于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综合来看,先唐文学中的夷夏意识对于文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动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夷夏意识的存在和发展,让先唐文学从单一的文化背景和创作风格中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后来的历史中,夷夏意识也继续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方向和风格,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夷夏意识在先唐文学中的表现并非都是正面的。一些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边疆地区的不理解、歧视和压迫,甚至对于其他民族的侮辱和贬低。这些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理,但也给后世留下了不良的影响和历史遗忘。

因此,在研究和传承先唐文学中的夷夏意识时,需要既肯定其积极的贡献,又批判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包容,不仅需要彼此了解和尊重,更需要摒弃歧视、压迫和侮辱的行为,在文化多样性中寻求共存与发展。

对于夷夏意识的研究也不应停留在先唐时期,而应该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探究其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启示和价值。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夷夏意识所表现的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共存的理念,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只有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才能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共生,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先唐文学中的夷夏意识,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对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包容、民族的融合与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对于夷夏意识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找真正的文化共同点和价值,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对于历史中存在的错觉和歧视,我们需要在当今社会进行反思和纠正。历史上的文化冲突和压迫,应该成为今天更加尊重他人的教训。当我们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时,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摒弃偏见和歧视,努力理解并欣赏其文化特点,从而实现文化的互相借鉴和交流。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现象的相互作用将愈加紧密。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多样性不仅代表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更需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各民族需要互相了解和尊重,以多元发展为目标,传承并继承文化遗产,共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变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总之,夷夏意识在先唐文学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既有积极的文化交流和包容,又存在着歧视和压迫的现象。我们应该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努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合理发展。只有在一种开放与尊重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够实现各种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和互相融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保护文化多样性不仅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更是对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贡献。在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地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相对主义等思想等同起来,要注重在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寻找新的共同点和可能性。

在当今的世界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意识到全球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抵制单一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不仅成为各国政策推动的重要目标,更是成为了提升人类文化认同与团结的重要基石。

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其中,跨文化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跨文化交流既可以是文化产品的输出与流通,也可以是人员和信息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不可或缺,语言不只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其他语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别的文化,消除文化误解,消除文化冲突,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为了加强跨文化交流,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加强文化交流的环境,其中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建设文化交流基础设施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该摒弃歧视与偏见,保持开放心态,欣赏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亮点,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强文化多元性的保存和发展。

同时,加强文化教育也是保护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也能够促进人们的文化自觉性,增强人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文化教育的推进需要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入手,例如在学校中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与推广;在社区中加强文化习惯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等等。

最后,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我们需要以人类文明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寻求全球共识与合作。本文所提到的方法和策略只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几个方面,更多的方法和策略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寻找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交流,文化多样性可以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推动人类世界共同繁荣的新基石。总体来看,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和深入,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侵略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干预,也需要全球文化界的合力抵御。因此,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有机的文化交流机制,以确保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最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一个国际议题,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尊重和传承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