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1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概述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以发热、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意识障碍、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白血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发传染病,危重者可引起休克、呼吸衰竭、DIC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第一页,共35页。全国分布状况第二页,共35页。第三页,共35页。第四页,共35页。病原学

2009年DCD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病原体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中的新病毒。命名为:SFTSV。

形态结构: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为单股负链RNA,分为三个节段。生物学特性: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易被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快速灭活。第五页,共35页。第六页,共35页。病毒第七页,共35页。流行病学---传染源SFTVS感染牛、羊、狗等脊椎动物和蜱等节肢动物啮齿类动物至今未发现该病毒抗体。不能确定是否接触家畜而传染,但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多篇报道证实人传人。病毒血症期较长,持续数日甚至十余日。第八页,共35页。流行病学---传播途径虫媒传播: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发病地区的蜱中分离到病毒,部分病例有明确蜱咬伤史。接触传播:据人传人,推测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感染。第九页,共35页。流行病学----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在该类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有较高风险。目前资料显示97%患者为农民,中老年居多,年龄分布39-83岁,50岁以上占75%,56%位女性,无明显性别差异。第十页,共35页。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高峰:始于3月,高峰为5-7月。散发于丘陵地貌的农村。

病例散发,没有发现病例之间有流行病学联系!第十一页,共35页。第十二页,共35页。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不明,有待研究。目前认为感染机体后诱导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动物实验提示脾脏可能是主要靶器官。粘附SFTSV病毒的血小板在体外更要被巨噬细胞吞噬,推测是导致血小板下降的主要原因。第十三页,共35页。第十四页,共35页。临床表现潜伏期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表现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及多器官损害等。第十五页,共35页。第十六页,共35页。临床分期发热期:热程长,持续6-16天,平均10天左右。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体格检查: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常有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处孤立或2-3各浅表淋巴结肿大伴明显压痛,表面红肿。对诊断有价值。第十七页,共35页。临床分期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可与发热期重叠,多数在5-10天内,个别2-3天内出现肝、肾、血液系统、脑、心、肺等均可能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嗜睡、烦躁、幻觉、抽搐、昏迷等,以及消化道、肺出血等并发症。死亡病例多在此期。非死亡病例持续3-5天后进入恢复期。第十八页,共35页。临床分期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化验指标逐渐正常。第十九页,共35页。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绝大多数血小板、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半数以上患者尿常规示蛋白(+---+++),少数可有尿隐血阳性,骨髓检查示三系增生正常,部分粒系活跃。第二十页,共35页。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LDH、CK、CK-MB、AST、ALT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少数病例有肾功能衰竭。凝血常规:多数患者APTT延长。脑脊液检查:WBC正常或轻度升高,糖、蛋白、氯化物正常。部分患者可检出SFTSV核酸。第二十一页,共35页。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查、病毒分离,确诊依据。免疫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或血浆样本中IgM抗体阳性,IgG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以上者是为新近感染。第二十二页,共35页。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工作、生活或旅游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发热等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降低者。第二十三页,共35页。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血清核酸检查阳性(2)SFTSV-IgM阳性,或IgG阳转或恢复期4倍以上(3)分离到病毒。第二十四页,共35页。鉴别诊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噬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疾病。与该病难以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监测。(2006年安徽省诊断我国首例,以后病原学检查均未发现)第二十五页,共35页。鉴别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常有“三红、三痛”,球结膜多有明显外渗,尿量改变,肾区叩痛明显,五期改变或多期重叠,出血热抗体常为阳性。尤其是与腹泻型出血热相鉴别。与登革热病毒感染、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第二十六页,共35页。预后多数预后良好。有基础疾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的老年人易进展为重症,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第二十七页,共35页。治疗病原学治疗:体外实验示:利巴韦林有效。继发感染者应用敏感抗生素。危重症者早期应用免疫球蛋白1-2g/Kg,分2-3日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注意纠正低钠血症。(1)高热者:物理降温、药物(2)有明显出血及血小板明显降低者:输注血浆、血小板等(3)保护肝、心脏等(4)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第二十八页,共35页。治疗并发症的治疗:肝损害、呼衰、颅内、肠道出血、继发细菌感染者。糖皮质激素:目前无证据证明,需谨慎。第二十九页,共35页。预防管理传染源:杀灭蜱虫,对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进行消毒,有接触史且未防护者,医学观察14天。切断传播途径:进入草地、林区等注意防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