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人教实验_第1页
声现象人教实验_第2页
声现象人教实验_第3页
声现象人教实验_第4页
声现象人教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现象人教实验第1页/共93页1.从题型上看:本章知识涉及的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在中考中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第2页/共93页2.从命题形式上看

(1)选择题常考知识点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根据声音的特性区分声音;噪声的控制措施;声音的利用.(2)填空题常考知识点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及结合生活实例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特性、应用等.(3)实验探究题涉及的主要实验有:①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②探究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第3页/共93页3.从命题趋势分析,本章知识的重要命题点是:

(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决定因素及区分,特别是音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噪声防治的三个途径及区分.第4页/共93页1.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体会实验方法.(1)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了解显示微小振动的方法——转换法,即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化或放大为易观察到的现象,如发声的音叉在水中溅起水花.(2)通过“真空铃”实验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这利用的是理想实验法.

第5页/共93页2.对于声音的特性,除设计、分析实验外,可以通过定义、影响因素、波形图等区别音调和响度;结合具体事例区分声音,如:改变弦乐器弦的粗细、振动部分的长短可调节音调;用不同大小的力敲鼓可改变声音的响度;“闻声知其人”依据的是音色的不同等.

第6页/共93页3.噪声控制的三种不同方法,应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如:(1)机动车上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消声.

(2)墙壁上凹凸不平,吸声材料——反射声,吸声.

(3)植树、隔音板——隔声.

4.通过学生熟悉的大量事例区分声音是传递信息还是传递能量.关于回声定位及其他有关声速的计算,应结合数学知识解决,但解题的步骤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第7页/共93页第8页/共93页第9页/共93页第10页/共93页第11页/共93页第12页/共93页第13页/共93页第14页/共93页第15页/共93页第16页/共93页第17页/共93页第18页/共93页第19页/共93页第20页/共93页第21页/共93页第22页/共93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23页/共93页(1)“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应理解为:振动停止,物体不再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仍在传播,故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发声体的振动在周围介质中激起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第24页/共93页【典例1】(2010·荆门中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第25页/共93页【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空气可以传声,所以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水能传声,所以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一般情况下v空气<v液体<v固体,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然后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第26页/共93页

声音三特性及决定因素1.音调和响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如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男低音,女高音”.“低”是指男人音调低,但响度可能大,“高”是指女人音调高,但响度可能小.

第27页/共93页2.音色是指声音的个性特色,发声体、发声状态、发声方法等不同都会造成音色的差异.具体比较如下:第28页/共93页(1)影响发声体音调的因素有多个,如: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材料等,在探究音调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2)增大响度的方法:增大发声体的振幅、减小声音的分散,如:喊话时将手做成喇叭状、医生用的听诊器等.第29页/共93页【典例2】(2011·临沂中考)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第30页/共93页【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音三特性的区别及影响因素.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取决于发声体振幅的大小,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因素有关,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及结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响度.故C选项正确.第31页/共93页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污染是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因此对防治噪声的途径的考查已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

第32页/共93页第33页/共93页

对噪声的界定:(1)发声体做不规则振动,(2)从环保角度看,你不愿意听到的声音.两者只要符合一条,即可确定为噪声.第34页/共93页【典例3】(2011·广州中考)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如图所示,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第35页/共93页【解析】选D.道路设计成下凹形状,车辆产生的噪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可以被反射、吸收一部分,故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第36页/共93页

声的利用声音分为可闻声和不可闻声,其比较如下:第37页/共93页(1)如果通过声音而知道某些信息,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若是利用声波的振动去达到某一目的,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2)超声波的特性: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具有很强的振荡、冲击和破坏能力.(3)次声波的特性: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第38页/共93页【典例4】(2010·鸡西中考)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第39页/共93页【解析】选B.本题考查声的利用,由题图可知:A项是利用声波探测海深,告诉我们海深的信息;C项是蝙蝠通过回声定位获得飞虫的相关信息;D项是通过B超获得胎儿发育的相关信息;故A、C、D三项都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只有B项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使火焰摇动,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第40页/共93页第41页/共93页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1.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提示:只有紧紧地挨在一起,才能使声音完全在固体中传播.2.为什么要轻敲桌面?提示:防止声音过大,避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对实验的影响.第42页/共93页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并逐渐抽出空气,听到的声音如何变化?提示: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4.停止抽气,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又如何变化?提示: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5.在水中让两块石子相碰发声,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来的?提示:水(液体)和空气.第43页/共93页6.一个同学在室外轻敲墙体,室内的同学分别将耳朵贴在墙上、离开墙,听到的声音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入耳中的?两种听音方式的效果一样吗?提示:第一种方式中传声的介质是墙(固体),第二种方式中传声的介质是墙(固体)和空气;墙(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第44页/共93页

理想实验法就是研究物理规律时,以大量可靠的事实和物理现象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测或推理得出物理的一般客观规律的方法,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如在研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都运用了理想实验分析问题的方法.第45页/共93页【典例1】(2010·哈尔滨中考)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第46页/共93页【解析】选C.实验中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还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光束可以不借助介质进行传播.第47页/共93页【典例2】(2010·天水中考)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有时要敲锣打鼓,当鼓正在发声时,我们把小纸屑放在鼓面上,发现小纸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在发声时鼓面是_______的,鼓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们耳朵中的.我们平常能互相听到对方讲话,但在月球上,即使是宇航员面对面讲话,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第48页/共93页【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由题意:发声鼓面上的小纸屑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讲话,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环境,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同时也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振动空气介质第49页/共93页第50页/共93页误区:不能正确辨别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典例】(2010·宁夏中考)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第51页/共93页【易错答案】B、C、D【纠错剖析】第52页/共93页【正确答案】选A.当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相同玻璃杯时,发声体是玻璃杯,盛酒少的杯振动快,发声的音调高;盛酒多的杯振动慢,发声的音调低.第53页/共93页第54页/共93页一、选择题1.(2011·潍坊中考)(多选)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雷雨天气,先看到远处的闪电,稍后听到雷声B.击鼓的力量越大,响度越大C.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第55页/共93页【解析】选A、B、C.由于声速小于光速,故雷雨天气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击鼓的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声波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故A、B、C正确;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D错.第56页/共93页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第57页/共93页【解析】选B.本题考查利用转换法显示发声体的振动.音叉振动时因为振幅太小,所以我们很难看清.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是一种转换法的具体利用.第58页/共93页3.(2010·龙岩中考)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20年后重新聚首,演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在演唱时,观众能分辨出三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歌声的什么不同()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其音调、响度、音色三特性一般不同,但区分声音的不同主要依靠音色,故选C.第59页/共93页4.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解析】选A.用硬卡片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时,卡片振动的快慢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此实验用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第60页/共93页5.2010年5月,世博会在我国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C.降低噪音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第61页/共93页【解析】选C.本题通过生活现象考查对噪声控制的理解.城区汽车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沥青具有弹性,能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振动,减弱噪声;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能将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拦截下来,减弱噪声.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降低噪音污染.第62页/共93页二、填空题6.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间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我们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是因为手机中的发声体在___________.若把一手机放在真空罩中,如图所示,再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可以看见罩内手机显示灯闪烁,但却听不到手机的铃声是因为_________.第63页/共93页【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体的振动发声,发声体都在振动,将发声体放在真空中,真空不能传声,尽管物体在振动,但产生的声音不能向外传播.答案:振动真空不能传声第64页/共93页7.(2011·无锡中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___不同.【解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品质.“震耳欲聋”是指响度大,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调的高低.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品质不一样,即音色不同.答案:响度音色第65页/共93页8.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场上,南非球迷有一种喇叭能发出高达130dB的声音,相当于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强度,很多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时都配备了耳塞,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进入人耳;这种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__________产生的.【解析】本题考查噪声的控制及声音的产生.耳塞是防止声音传入耳朵的装置,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喇叭是吹响的,和管乐器发声原理相同,都是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答案:噪声振动第66页/共93页9.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_______.第67页/共93页【解析】由题意可知:声波从水面垂直传到海底所用的时间t=4s/2=2s,则海深s=vt=1500m/s×2s=3000m.声呐测距的原理是回声定位,由于太空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可选用激光或电磁波发射和接收装置进行太空测距.答案:3000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发射和接收装置第68页/共93页三、综合题10.(2011·济宁中考)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9页/共93页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0页/共93页【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转换法”.大声说话时感觉到自己的喉头振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敲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声,由于桌子的振动非常微小,不容易观察,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在桌面上放纸屑或微小物体,通过微小物体的振动来说明发声的桌子在振动.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第71页/共93页1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第72页/共93页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第73页/共93页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4页/共93页【解析】(1)在实验探究中,选取多个观察对象是为了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2)由①和②的实验过程,蜜蜂仍然发声,说明双翅不是蜜蜂的发声器.(3)由③的实验过程,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振动),说明蜜蜂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蜜蜂是靠小黑点的振动发声的第75页/共93页第76页/共93页第77页/共93页浅谈几种复习法

1.尝试回忆复习法这是一种积极的复习法.下课后不忙于翻书,而是先考考自己:这一节课老师讲了几个问题,哪些已经弄懂了?哪些还不明白?哪些理解得还不透?边回忆边把重点写出来.如果能回忆出全部和大部分内容,就证明自己的预习和听课效果都不错,在领会的基础上已经把所学的知识基本上记住了.如果回忆不出来,就要查出原因,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回忆后看看书、查查笔记,这时,你自然会把你回忆不出来的内容当作重点来加以注意.第78页/共93页

这种尝试回忆复习法,比直接看书、看笔记复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回忆中必然要追寻思索,这不仅能使你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过程,一旦想不起来,还会千方百计地开动脑筋去寻找线索.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复习的学生,不仅能增加自己的记忆力,还能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第79页/共93页2.精读课本复习法学校教学都以课本为主,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建造,最根本的是应该读懂教科书.凡是教科书,都是经典著作.它是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其精练、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替代的.教科书是学校教与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考试的主要依据.记住并理解教科书的内容,也就抓住了基础和根本,什么样的考试也难不住了.

第80页/共93页

精读课本应在预习、听课、尝试回忆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应有所侧重,要抓住回忆时想不起来的、记不清楚的、印象模糊的部分.看书时要勤动手,把重点、新概念和容易忽视的部分画出来,并记下简要体会,对课文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记下有利于记忆、带有提示性的句子,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抓住要点,回忆起关键的内容.第81页/共93页3.整理笔记复习法经过对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复习笔记的整理,不断经过充实、修正、加工后的笔记,就会变为以后复习的宝贵资料.笔记可以分正负页两部分,用正页记课堂笔记,如这堂课的题目,听讲时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容易出错的问题等.整理笔记时,补上漏记的部分,更正不准确的部分,同时要把记录中的疑问弄明白,确保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82页/共93页

负页主要记预习笔记,比如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好或已经忘了的已学过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新发现的问题和体会,容易出错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参考书上摘录下来与课本有关的精彩内容,补充上老师讲课中的不足.第83页/共93页

只要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使之线索清晰,中心突出,内容精练,复习时就会大大节省查书、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尤其是重要考试复习时,使用时十分方便,有关知识一查就可以找到,它比你到课本里去“大海捞针”要省力得多,它会帮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4页/共93页

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研究结果表明,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周内,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了65%的分数,而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做笔记的人测验前能依照笔记进行复习和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