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_第1页
必修3: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_第2页
必修3: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_第3页
必修3: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_第4页
必修3: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页,共47页。1、体液1)概念: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内容: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内环境第二页,共47页。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55%)45%第三页,共47页。1、概念: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2、成分:含有多种物质,如无机盐、氧气及代谢产物尿素、尿酸、组织蛋白等,具有一定浓度。3、来源(形成过程):4、意义: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物也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第四页,共47页。1、淋巴管:穿插于组织中细胞与细胞之间,其一端是盲端,其中流动的液体为淋巴,即除淋巴细胞外的部分。能回收组织液中的物质包括组织蛋白、成分与组织液相差不大。2、淋巴的意义:淋巴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的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管第五页,共47页。2、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提醒:

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内环境主要指组织液、血浆、淋巴、脑脊液等。示意图第六页,共47页。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第七页,共47页。CO2和代谢废物小结: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双向渗透细胞O2和营养物质单向渗透透过毛细血管透过毛细淋巴管内环境淋巴循环第八页,共47页。血浆组织液淋巴毛细血管(双向渗透)毛细淋巴管(单向渗透)淋巴循环(回流)温故知新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概念: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态环境,这个液态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第九页,共47页。本节聚焦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第十页,共47页。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稳态的事实温度(37℃左右)渗透压(约770kPa)酸碱度(pH7.35-7.45)2、内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

以体温变化为例了解内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

第十一页,共47页。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3.从化验单上可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问题探讨:第十二页,共47页。1.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2.(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问题探讨:第十三页,共47页。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现象:如果某器官出现障碍,会引起稳态失调。如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稳态调节机制举例:第十四页,共47页。1、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

HL+NaHCO3NaL+H2CO3

H2CO3H2O+CO22、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过多时)

Na2CO3+HCO32NaHCO3

肾脏排出缓冲对的作用(以H2CO3/NaHCO3为例)肺部排出解决碱性物质解决酸性物质血浆pH的调节机制第十五页,共47页。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第十六页,共47页。结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第十七页,共47页。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尿毒症、糖尿病、发高烧、严重腹泻、高山缺氧、酸碱中毒等举例: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第十八页,共47页。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发高烧: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举例:第十九页,共47页。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举例:第二十页,共47页。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保证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第二十一页,共47页。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第二十二页,共47页。2.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内环境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细胞内液的桥梁,通过这种桥梁,细胞方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及O2并向外界环境中排出CO2及其他废物,其物质交换图解如下:第二十三页,共47页。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第二十四页,共47页。组织水肿产生原因的归纳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大量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入组织间隙引起组织水肿。②过敏反应:当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而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强,从而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也会促使水分过多过地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第二十五页,共47页。③淋巴循环受阻:当淋巴管阻塞(如丝虫寄生)或淋巴循环受阻时,将导致组织液不能顺利形成淋巴而积聚于组织间隙,将会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④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人体患某些疾病时(如肾小球肾炎、肝炎等)会引起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隙或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管壁进入原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⑤代谢废物积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多。第二十六页,共47页。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离子渗透压:由血浆中离子等形成的渗透压。离子物质易通过血管壁,难通过细胞膜,所以离子渗透压相对稳定,它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很重要。②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蛋白质等形成的渗透压。胶体物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方面有重要作用。第二十七页,共47页。(2)酸碱度(pH)①正常范围:7.35~7.45。②调节过程(3)体温: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第二十八页,共47页。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1)内环境稳态的事实:pH(7.35~7.45),温度(36.5~37.5℃左右),血糖浓度(0.8~1.2g/L),渗透压(770kPa)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某一恒定值。(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反馈。参与调节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体液,但都经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免疫系统则对稳态调节和维持起保证作用。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协作可在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中体现第二十九页,共47页。(3)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是由于细胞代谢和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4)稳态失调相应症状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第三十页,共47页。[例2]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下列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第三十一页,共47页。第三十二页,共47页。A.肝细胞发生了病变B.可能有肾功能障碍C.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D.可能患有脂肪肝和贫血症第三十三页,共47页。命题设计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第三十四页,共47页。理论指导1.实验原理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第三十五页,共47页。2.实验对比分析第三十六页,共47页。(1)表示用NaOH对自来水的处理。(2)表示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3)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比较以上三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第三十七页,共47页。第三十八页,共47页。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第三十九页,共47页。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第四十页,共47页。3.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③第四十一页,共47页。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双选)()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第四十二页,共47页。5.(2008·全国卷Ⅱ)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第四十三页,共47页。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