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 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 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 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 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 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1/14施工图设计说明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项目2/141.工程概况涪陵区义和镇石岭村位于义和镇西方向,距离镇政府约7.9公里。本次改造公路是沿线村民出行的重要交通要道,担负着沿线村民交通运输任务,承担村内对外联络的功能。本次居民点道路交通等设施完善工程共设计公路3条,总长6.139km;生产便道38条,总长9.797km。其中油化公路1条,路线长4.300km,路面宽6m;扩宽改建公路1条,路线长1.736km,由原3.5m宽路基扩宽至5.5m,其中K0+500~K0+840段为改线新建,扩宽后路面宽4.5m;新建生产便道22条,路线长6.915km,逻辑宽度3.5m,路面宽度3.5m;硬化生产便道16条,路线总长2.882km,硬化生产便道现状路面为碎石路面,路基与路面均为3.0~4.0,路基坑槽较多,路面排水系统为土边沟,局部路段存在淤泥堵塞,路面排水系统失去功效。村容整治工程设计活动场地5136.9m2,包含小广场及绿化景观,设计图纸详见村容整治工程分册。本次设计包含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本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沿线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同时能带动沿线的经济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及重庆城乡统筹的建设,完善涪陵区公路路网结构,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公路设施基本情况表序号公路名称长度(km)路基宽度(m)路面宽度(m)原路面设计路面备注1义镇路口至庄大路口油化公路4.3006.56混凝土沥青混凝土2罗家河至八清湾扩宽公路1.7365.54.5混凝土C30混凝土3徐伦淑至郑礼庆新建公路0.2835.54.5——C30混凝土公路合计6.3194八丘湾至水厂新建生产便道0.8493.53.5——C30混凝土5梯子环至张家湾新建生产便道0.6753.53.5——C30混凝土6彭家湾至郑成刚新建生产便道0.5603.53.5——C30混凝土9玉皇观水库新建生产便道0.4613.53.5——C30混凝土8郑文一至仕华彬新建生产便道0.4563.53.5——C30混凝土9瞿伦忠至石庙新建生产便道0.4563.53.5——C30混凝土10刘世群至徐朝明生产便道0.3983.53.5——C30混凝土11水井湾至黄成才新建生产便道0.3703.53.5——C30混凝土12陈家湾至石沟新建生产便道0.3083.53.5——C30混凝土13赵伦至夏家湾新建生产便道0.2863.53.5——C30混凝土14王明亮至松柏八队新建生产便道0.2833.53.5——C30混凝土15寨平5队至火烧石坝新建生产便道0.2643.53.5——C30混凝土16社龙井湾至堰山丘新建生产便道0.2443.53.5——C30混凝土17水井湾至秦德平新建生产便道0.2413.53.5——C30混凝土18四月八湾至游客接待中心0.2333.53.5——C30混凝土19陈德才至瞿仁文新建生产便道0.2553.53.5——C30混凝土20熊学玉至张福兰新建生产便道0.1803.53.5——C30混凝土21秦金海至黑林湾新建生产便道0.1403.53.5——C30混凝土22张家湾至华开新建生产便道0.0853.53.5——C30混凝土23庙拦丫至陈习忠新建生产便道0.0843.53.5——C30混凝土24土地佬至郑勇地坝新建生产便道0.0513.53.5——C30混凝土25活动场地生产便道0.0353.53.5——C30混凝土新建生产便道合计6.91526文以成至桃子林主线1.072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27文以成至桃子林支线0.126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28文以国屋后至徐朝全0.362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29徐伦淑至学校0.304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0黄家湾至懒塘0.202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1玉皇观水库边上0.164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2李大勤至熊学林0.130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3新塘至霍东海0.098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4变压器至陈正会0.090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5陈明至张孝淑0.110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6社道路至陈德余0.055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7湾塘坝至石继尧0.057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8瞿敬材至王在友0.040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39霍传友屋基0.031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40社道路至陈杰屋基0.024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41张孝淑至四角头公路0.0183.53.5土路面C30混凝土硬化生产便道合计2.8822.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标准规范2.1设计依据(1)甲方与我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和项目委托书;(2)甲方提供的义和镇石岭村1:500实测带状地形图;2.2设计采用的标准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3)《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0)《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2)《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D65-04-2007;(13)《公路交通安全实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14)《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5;(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JTG/TF31-2015;(1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2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2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5768.2-2009;(23)《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24)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3上阶段执行情况本项目初步设计于2021年1月21日在涪陵区交通局评审,已按评审意见修改执行。(1)补充控制坐标。回复:控制坐标由勘察单位在施工单位进场后提供,故设计不再提供。(2)补充沥青路面路肩升高后的安全护栏处置及路肩施工方法。回复:油化道路路肩已调整取消,原有完好护栏及路肩不做调整。(3)完善原水泥路面纵横缝的处置说明。回复:已在设计说明中补充相应处置说明。(4)补充扩宽路左右加宽及弯道的连接及基础处治。回复:道路加宽在开挖出的土基上做水稳基层后直接加铺面层,局部地基较软弱的采用片石换填补强。(5)结合现场实际优化平曲线加宽设计。回复:已在图纸中说明加宽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加宽。(6)进一步完善道路交安设施布设。回复:已调整完善交安设施。(7)进一步复核工程数量和概算。回复:已复核工程数量及概算。3.现状调查3.1测设过程在与业主签定合同后,我公司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场勘查。勘查内容如下:(1)既有公路平、纵面现状;(2)既有公路路基、路面现状病害以及位置;(3)既有公路沿线涵洞、排水构造物;(4)既有公路交通安全工程情况;(5)既有路线平交接顺情况,对沿线地质仅工作一般性地质调查。3.2公路路现状石岭村油化公路原路面为混凝土路面,病害较少,为满足村民的出行要求及社会期盼,对原公路路进行油化改造设计。扩宽公路原为混凝土路面,路基宽3.5m但因公路路面较窄、会车困难,加上村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需要,故对公路进行硬化改造设计,其中K0+500~K0+840段为改线新建。既有公路部分弯道宽度不足,但路基较为完整,稳定无沉降,基本没有路堤沉陷、路基边坡塌方等路基主要病害。硬化生产便道路面为土路面,局部有坑槽、车辙,有杂草侵入,需进行处理。经过现场调查,部分公路设置有土边沟;既有涵洞均有不同程度淤积,结构完整,决定清掏后继续使用,部分路段缺少必要的排水设施,不能满足雨水期排水需要,决定增加涵洞设置。既有公路沿线交通安全措施不完善,缺少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既有公路交叉为平面交叉口,交叉口类型主要为“T”形和“Y”形。4.建设条件4.1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涪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及西太平洋副高、西南低涡、西藏高压的影响。该区冬季受偏北气流控制,夏季受偏南季风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西伸抵达本区。其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盛夏炎热,冬无严寒,具夏秋多雨、冬至多雾的特点。涪陵气象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2℃,最热7月平均气温28.7℃,最冷1月平均7.1℃,最高气温42.2据涪陵气象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073.5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雨量集中在4~10月,其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4~10月均会出现暴雨,夏季暴雨尤多,历年最大1日降水量高达324.0mm。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2天,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0.1天。涪陵区多年平均径流量517.5mm,年径流系数0.457,年径流总量14.77亿m3。涪陵站年平均风速1.5m/s,历年最大风速28.4m/s。区境多静风,频率高达53%。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频率7%;次导风向北风,频率6%。水文:场地临近长江,项目建设范围内有多个山坪塘。4.2建设场地地物条件4.2.1供水、供电及通讯条件项目所在区域临近义和场镇,水、电、通讯等设施接入较为方便,比较利于本次公路建设。4.2.2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本项目沿线筑路材料较丰富,品种规格较齐全,满足工程建设基本需求,符合工程要求。(1)砂石料:项目地附近料场储量较为丰富,块石、片石、碎石、砂砾、砂等筑路材料种类齐全,可从项目所在地采石场就近购买。(2)水泥材料:涪陵区内有多家水泥厂,水泥种类较为齐全,满足筑路需求。(3)工程用水:本项目沿线水资源丰富,沿线河流、沟渠水、山坪塘等较发育,项目地附近以农业、林业为主,工业污染很少,工程用水可于沿线河道、山坪塘、常流溪沟内抽取,水源较多、水质洁净、无污染、无工程侵蚀性,运距近成本低,可满足工程用水需求。(4)工程用电:项目区域电力资源供应充足,工程用电可向当地供电部门协商解决。必要时也可考虑自行发电。(5)运输条件:本项目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以公路为主导,沿线均有乡村公路,可以利用现有公路通行,工程材料可以直接采用汽车运输到工地。4.2.3沿线土地及建筑物现状项目沿线土地以自然山体为主,兼有部分农、林、渔业用地,村民自然散落居住,民房分布其中,公路沿线民房较为集中。公路扩宽主要选择靠近山体侧,尽量少占农、林用地。改建公路用地协调基本完成。5.技术标准本次设计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基准高程系。本项目为轻交通荷载等级下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通行车辆类型以小客车为主,车流量较小。本项目旨在方便群众出行,提高行政村通畅率,鉴于公路弯多坡陡以及该公路的功能定位,限制大客车及大货车通行。根据项目特点,结合地形,参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本次设计技术标准如下:沥青混凝土公路设计技术标准项目单位规范规定指标双车道采用值公路等级四级四级I类设计年限年1515行车速度km/h1515路基宽度m4.56行车道宽度m3.56平曲线最小半径m15(10)10路拱横坡%1.5~2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公路Ⅱ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1/151/25水泥混凝土公路设计技术标准项目单位规范规定指标单车道采用值生产便道采用值公路等级四级四级II类参考四级II类设计年限年101010行车速度km/h151515路基宽度m4.55.53.5行车道宽度m3.54.53.5平曲线最小半径m15(10)2010最大纵坡%12(14)1415凸曲线最小半径m75150150凹曲线最小半径m75150150竖曲线长度m151915路拱横坡%1.5~22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公路Ⅱ级公路Ⅱ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1/151/251/256.公路设计6.1设计原则鉴于本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在项目的勘察设计中必须树立新的设计理念,从提高勘察设计水平和质量入手,为提高整个工程建设的品质提供保证。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应重视和落实以下几点:(1)体现“安全、耐久,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强基础资料调查、分析、研究,注重方案论证比较,选择成熟适用的建设方案。积极运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2)体现“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理念。合理选择线位,满足安全性、功能性,灵活应用技术指标,避免高填深挖,充分保护原始景观;尊重河流、小溪及自然排水系统,不随意改移、压缩河道,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根据项目区域实际特点,提出了适合本项目的“不扰动、少扰动、少弃土就是最大的保护”的设计思路。(3)体现“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应尽量避免由于公路阻隔影响居民来往、农耕和水资源利用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通过听取沿线群众对所设计的桥涵等构造物意见、征求地方政府对总体方案意见,提倡公众参与,增加公路建设透明度,减少后遗症,使公路建设贴近大众需求,满足社会公众需要。(4)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当地人民群居为主,集中出行的特点,合理设置交叉口,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大限度的出行方便,为当地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6.2设计方案本着节约及业主的要求,本次设计按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对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路段(困难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经济方法论证后,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路基宽度、纵坡及平纵面线形指标等合理选用;在设计上主要以安全前提,不过于追求大半径、缓纵坡、宽路基、厚路面,力求经济实用。注重安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可行、标准合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便于施工。充分利用既有公路资源,安全利用原有桥涵,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6.2.1平、纵线形设计1.平面设计本次油化公路、硬化生产便道的平面与原道路的平面一致,局部弯道半径较小处进行微调使之满足规范要求。罗家河至八清湾扩宽公路起点(X=3291387.842,Y=420137.253)接现状路,终点(X=3292287.488,Y=419484.967),道路总长1736.446m。全线共设28个交点,最小圆曲线半径20m,共设置16处变坡点,最大纵坡14%,最小竖曲线半径150m。徐伦淑至郑礼庆新建公路起点(X=3292510.338,Y=419368.040)接现状路,终点(X=3292287.488,Y=419484.967),道路总长283.318m。全线共设4个交点,最小圆曲线半径20m,共设置1处变坡点,最大纵坡14%,最小竖曲线半径400m。2.纵断面设计本次油化公路、硬化生产便道的纵断面与原道路的纵断面一致。6.2.2横断面设计1.油化公路横断面设计标准段路基宽度为6.5m,设2%双向横坡,横坡朝向以将路面积水排入边沟为原则进行设置,标准段横断面布设情况为6m=0.25m硬路肩+3m路面+3m路面+0.25m硬路肩。2.扩宽/新建公路横道面设计标准段路基宽度5.5m,设2%单向横坡,横坡朝向以将路面积水排入边沟为原则进行设置。标准段横断面布设情况为5.5m=0.5m硬路肩+4.5m路面+0.5m硬路肩。3.新建/硬化生产便道横道面设计标准段路基宽度3.5m,设2%单向横坡,横坡朝向以将路面积水排入边沟为原则进行设置。生产便道标准段无路肩设置,路面宽度与原道路同宽,需设置交通设施路段加宽处理,保证交通实施安装符合规范要求。3.加宽设计本次设计义镇路口至庄大路口油化公路按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四级I类加宽,其他公路对平曲线半径小于15m的弯道进行加宽2m设置,曲线部分加宽长度应与圆曲线长度一致,并设置加宽过渡段。4.超高设计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中心高程。本项目在平曲线路基超高、加宽过渡段均在直线段内完成,超高旋转方式为绕路基中心线旋转,最大超高横坡采用4%,超高渐变率1/100。6.2.3沿线附属设施设计1.排水设施设计本次根据现场调查,进行了路基边沟、涵洞等排水设计,挖方地段,在硬化公路路堑侧采用浆砌片石边沟,油化公路路堑侧采用砼边沟,截面为矩形设计。边沟的纵坡均大于0.3%,汇水进涵洞或排水沟排出路基。由于本项目改建道路需与排洪沟相交,需对道路沿线设置排水涵洞,通过实地勘察测量确定涵洞类型及孔径,结构类型为施工成熟简易的钢筋混凝土管涵,管径为D=75cm。共设置31道,总长130m。2.交叉口设计交叉口范围内转角加宽处路面结构形式与改建道路路面结构形式一致,在相交外缘处凿除被交道路面1m,然后同新路面一同浇筑。3.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本项目道路安全防护措施采取打入式波形梁护栏设计,共设置护栏5816米、示警桩1351根、反视镜11个、标志标牌43块。生产便道设置波形梁护栏处,路面外侧增设0.5m宽硬路肩。本道路的功能定位为方便群众出行的轻交通量荷载农村公路,车辆类型以小客车为主,无大货车及大客车通行,车流量不大。鉴于既有道路弯多坡陡的现状以及该道路的功能定位,限制大货车及大客车通行。6.3路基设计6.3.1路基边坡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类土、砾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杂草、浮土、淤泥等不得作为填料铺筑路基。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40MPa,局部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即路基回弹弯沉值大于237.98(0.01mm)的段落,挖松碾压,换填碎石、砂砾等方法处理。软瘫、积淤等弯沉不达标地段用片碎石或砂砾石换填,换填厚度为0.2-0.5m。路基需进行重型碾压,以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对路基压实度的要求。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尺寸,避免实际施工与理论计算结果产生偏差对挡墙安全产生不利因素。根据沿线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边坡设计。根据前期地勘、地调资料,土石比为6:4,具体土石比以实际开挖为准。设计时根据边坡岩体的不同风化状态、层面与不利结构面的组合情况,通过边坡稳定性验算分析,确定边坡高度、坡比和边坡的防护形式。根据本项目的实际地质情况,当挖方边坡高度大于8米时,对风化破碎的石质边坡及稳定性差的土质边坡,开挖成台阶式边坡,施工中应根据实际开挖情况进行必要的边坡调整。路堑边坡坡比设计表边坡类型边坡高度(m)<16土质边坡1:0.75~1:1岩质边坡泥岩、页岩1:0.35~1:0.5硬质砂岩1:0.25~1:0.56.3.2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路基的修筑对路基的土质、粒径、压实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挖方路床还是填方路床,为了保证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均匀和排水的需要,路床表面必须做成与路面一致的路拱横坡。路基压实度采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为标准,达到《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第3章的规定值。路基各功能结构层压实度要求如下表:路基各功能结构层压实度表挖填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上路床0~0.3≥94下路床0.3~0.8≥94上路堤0.8~1.5≥93下路堤1.5以下≥90碾压时压实机具应先轻后重,压实速度宜先慢后快,在直线路段压实机具的运行路线应从路基边缘向路中心,再从路中心向两旁顺次碾压,以便形成路拱;弯道设有超高坡度时,由低一侧向高一侧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坡度。并应经常注意并检查填料的含水量,并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6.4路面设计本项目全线采用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成型后回弹模量值E0≥40Mpa。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东南大学编制的计算机程序(HPDS-2011)进行设计。6.4.1自然条件公路自然区划:V2区自然气候条件:涪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及西太平洋副高、西南低涡、西藏高压的影响。该区冬季受偏北气流控制,夏季受偏南季风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西伸抵达本区。其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盛夏炎热,冬无严寒,具夏秋多雨、冬至多雾的特点。6.4.2路况参数路面类型: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6.5/5.5/3.5m;路面宽度:6/4.5m/3.5m;标准轴载:BZZ-100;公路荷载:公路II级;设计基准期:10年;交通增长率:6.0%;交通等级:轻等交通等级。6.4.3材料计算参数及验收弯沉路面结构材料计算参数水泥混凝土(面层)28d弯拉强度≥4.0Mpa弯拉弹性模量≥30Gpa路基交工验收弯沉及压实度位置验收弯沉(0.01mm)压实度(%)路基顶≤237.98≥946.4.4路面结构设计本项目路面设计采用BZZ-100作为标准轴载。根据路面设计程序的计算结果,结合业主要求,考虑沿线路面材料分布及路面施工技术与经验,确定该项目的路面结构组合如下:1.油化公路4cm厚AC-13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3-0.6L/m²)6cm厚AC-16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3-0.6L/m²)原混凝土路面凿毛2.扩宽公路20cm厚C30混凝土面层原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扩宽侧片石补强3.新建公路及生产便道20cm厚C30混凝土面层20cm厚4.5%水泥含量稳定碎石层4.硬化生产便道20cm厚C30混凝土面层5cm厚碎石调平层原路面利用7.路面材料技术要求7.1水泥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28天抗压强度不低于42.5Mpa,抗折强度不低于4.0Mpa。水泥的各项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表3.1.3中中、轻交通荷载等级路面的相应指标要求。路面用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水泥成分、物理性能中、轻交通荷载等级路面试验方法铝酸三钙不宜>9.0%GB/T176铁铝酸四钙12.0%~20.0%熟料游离氧化钙不宜>1.8%氧化镁不宜>6.0%三氧化硫不得>4.0%碱含量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0.6%无碱活性集料时,≤1.0%混合材种类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烧粘土、煤渣、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岩粉水泥厂提供出磨时安定性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JTGE30T0505标准稠度需水量不宜>30%初凝时间不早于0.75h终凝时间不迟于10h比表面积宜在300~450m2/kgJTGE30T0504细度(80μm筛余)筛余量不得>10%JTGE30T050228d干缩率不得>0.10%JTGE30T0511耐磨性不得>3.0kg/m2JTGE30T0510注:*28d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13693)标准7.2粗集料1.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干净的碎石、破碎碎石或卵石。极重、特重、重交通荷载等级公路面层混凝土用粗集料质量不应低于Ⅱ级;中、轻交通荷载等级公路面层混凝土可使用Ⅲ级粗集料。2.粗集料应根据混凝土配合比的公称最大粒径分为2~4个单粒级的集料,并参配使用。粗集料的合成级配的级配范围宜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中表3.3.3的要求。不得使用不分级的集料。粗集料的级配要求见下表:粗集料的级配范围方孔筛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级配类型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级配4.75~16.095~10085~10040~600~104.75~19.0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3.碎石的相应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中表3.3.1的要求,见下表:碎石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Ⅱ级碎石压碎值≤25%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8%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15%含泥量(按质量计)≤1%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1%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岩石抗压强度岩浆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沉积岩不小于60MPa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3空隙率≤47%磨光值*≥35%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7.3细集料1.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不宜采用再生细集料,细集料的相应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中表3.4.1的要求,见下表:细集料技术指标项目技术要求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0.03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8.0云母(按质量计%)≤1.0天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2.0天然砂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0.5轻物质(按质量计%)≤1.0吸水率(%)≤2.0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400kg/m3空隙率≤45%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注:*碱活性反应、氯离子含量、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在天然砂使用前应至少检验一次。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T0324岩相法、测定2.砂应符合下列要求应采用洁净、坚硬、符合规定级配、面层水泥混凝土使用的天然砂细度模数宜在2.0~3.7之间。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细集料标准级配范围砂分级细度模数方筛孔尺寸(mm)(试验方法JTGE42T0327)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粗砂3.1~3.710090~10065~9535~6515~305~200~100~5中砂2.3~3.010090~10075~10050~9030~608~300~100~5细砂1.6~2.210090~10085~10075~10060~8415~450~100~57.4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生用水。对水质有疑问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中表3.5.2要求指标进行检验,合格者方能使用。7.5混凝土的配合比配合比应根据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28d龄期的抗弯拉强度试验确定水泥剂量,混凝土面板28d设计弯拉强度4.0Mpa。7.6水泥剂量各项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进行。且水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调整级配。7.7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5)中B级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技术指标单位B级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8~+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4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cm10T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3.0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58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4T0605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AC-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5)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PE类或SBS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PE类改性剂掺量为3%,SBS类改性剂掺量为5%。SBS类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SBS类(I-D)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软化点(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PE类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PE类(III-D)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30~4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4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0T0604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PE类(III-D)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与矿物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混合料类型AC-13AC-16筛孔(㎜)通过率%31.5--26.5--19.0-10016.010090~10013.290~10076~929.568~8560~804.7538~6834~622.3624~5020~481.1815~3813~360.610~289~260.37~207~180.155~155~140.0754~84~8建议油石比%4.0~6.04.0~6.0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施工工序聚合物改性沥青品种SBS类PE类沥青加热温度160~165150~160改性沥青现场制作温度165~170165~170成品改性沥青加热温度,不大于175集料加热温度190~220185~195混合料最高温度(废弃温度)195混合料贮存温度拌和出料后降低不超过10摊铺温度,不低于160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碾压终了表面温度,不低于90开放交通时路表温度,不高于50密级配沥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AC--13AC-16马歇尔稳定度MS(KN)≥8≥8流值(㎜)2~4.51.5~4孔隙率VV%3~63.0~6.0矿料间隙率VMA%≥17.0≥14.0沥青饱和度VFA%75~8565~75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85车辙试验60℃动稳定度DS次/㎜≥3000≥100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75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25002500冻融劈裂歇尔残留稳定度%≥80≥808.路面施工技术要求8.1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标准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质量标准及检查项目、频率和方法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表13.2.1的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质量标准及检查项目、频率和方法项次检查项目质量标准检测频率检查方法1弯拉强度标准小梁弯拉强度(MPa)按附录H确定每班留1~3组试件,日进度<500m留1组;≥500m留两组;≥1000m留三组,测算JTGE30T0552、T0558路面钻芯劈裂强度换算弯拉强度(MPa)每车道每2Km钻取一个芯样,单独施工硬路肩为一个车道,测算fcs、fmin、CvbJTGE30T0552、T05612板厚度(mm)平均值≥-5;极值≥-15,Cv值符合设计规定路面摊铺宽度内每100m左右各一处,连接摊铺100m单边1处板边与岩芯尺测,岩芯最终判定3纵向平整度бc(mm)≤2.00所有车道检测车载平整度检测仪IRIc(m/km)≤3.303mm直尺最大间隙Δh(mm)(合格率应≥90%)≤5每半福车道200m2处,每处10尺3mm直尺4抗滑构造深度TD(mm)一般路段0.50~0.90每车道200m检测一次铺砂法特殊路段0.60~1.005摩擦系数SFC一般路段-一般路段免检,仅检查特殊路段,每车道每20m连续检测1个测点,不足20m测一个测点JTGE60T09658.2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标准8.2.1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粘层原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置完成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改性沥青粘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②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③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2.面层①混凝土路面粘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中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②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③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④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⑤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拌合温度应控制在160℃~170℃。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运距过长,应适当提高拌合温度并采取相应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混合料到场温度应不低于160℃。摊铺温度应不低于150℃。初压(稳压)一般1~2遍即可,即一进一退然后就错位横移。初碾温度一般不低于150℃。复压采用振动式双钢轮压路机进行,是获得密实度最主要的手段,一般采用高频率低振幅的方式进行碾压。复压一般3~5遍即可完全达到密实度的要求。主要控制的是复压的温度,复压温度大约在130℃左右为宜,复压完成的表面应尽快采取收迹碾压的措施,以免温度过低无法消除复压痕迹。所有碾压应在90℃之上完成。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的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在整个碾压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接缝边沿附近的碾压,待大型压路机碾压结束后,再用小型压路机反复进行碾压,确保该部位的压实效果。⑥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⑦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⑧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⑨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⑩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的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8.2.2质量标准压实度:≥98%平整度:<5m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8mm,上层-4mm中线高程:±10mm横坡度:不大于0.3%宽度:±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8mm弯沉值:≤30(0.01mm)8.3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质量标准8.3.1原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方案和技术要求(1)原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在对原砼路面进行沥青罩面前,必须对现道路破坏严重的路段,即原路面出现断块、裂角、松散、坑槽、挤泥等情况处理。待病害处理完,并达到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沥青砼罩面工作,对原破损的砼路面根据以下几种情况分别处理:对仅为砼断面裂角,而非结构性破损的砼路面进行面层挖补(整块板挖补),用C30砼铺筑,厚度同原砼路面厚度;若局部路段破损不严重,且面积较小,不能操作压路机时可采用如下方式修复:对产生结构性破损(如挤泥、松散、坑槽等)的砼进行基层和面层挖补。(整块板挖补),基层材料采用C15水泥砼浇筑,厚度与原基层厚度一致,待基层砼达到强度要求后,再铺筑同标号的水泥砼面层,标高与原路面平。对原路面有积水影响的路段,可采用沥青砼AC-16找平,经罩面后的路面不得积水。(2)水泥混凝土路面铣刨处理为了增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新铺沥青路面间的联结,防止沥青路面搓板滑移,混凝土路面板块修补完成后在表面进行铣刨处理,在上粘结层之前应清理干净上面的灰尘。8.3.2纵横缝处治方案和技术要求对有轻微裂缝的板块采用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树脂[m(聚硫橡胶)∶m(环氧树脂)]=16∶(2~16)的比例配制而成的混合物填塞裂缝,在裂缝表面加铺0.5米宽HI-APP路桥专用卷材防止反射裂缝;为了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纵横接缝和局部板块断裂修复接缝两侧加铺0.5米宽HI-APP路桥专用卷材防止反射裂缝。对各支路口均采取保持现状,尽短接顺的原则,接顺长度原则以设计为准。9.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9.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3)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4)国家环保局(81)国环字12号文《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5)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道路工程各专业设计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进行环境保护综合对策设计。9.2道路建设对工程区域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各项工程建设及经济建设工作中日益重视。在道路各个阶段的勘察设计中,注重环境影响资料的调查,做好道路建设的环境保护设计,始终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道路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使工程建设对沿线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道路工程是一项长距离的带状大型基础工程设施,工程的施工以至营运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附近生态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必须采取必要和有效的防范措施。道路建成后,繁重的交通运输、汽车行驶的噪声、排放的含有CO、NO和含铅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将直接影响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时对路线附近动物、植物的正常生长也会造成不同影响;烟尘、滴漏的油污及行驶车辆卷起的尘埃,将会使沿线的大气、水、植物、水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施工的痕迹以及施工中产生的震动噪声,施工过程涉及的附近资源等将对道路附近的建筑、居民生产和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9.3道路绿化1.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树木尽量不砍或少砍,不准砍伐水土保护林及河渠堤保护林。2.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不准砍伐征地以外的林木,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草地、灌木丛的损坏。3.对地质条件差的页岩、泥岩为防止侵蚀而采用的坡面植草植树措施是边坡绿化工程的一部分。坡面植草植树是一次性营造人工植物群落的工程措施,以使坡面迅速覆盖上植物,所选择的草种应具有下列特点:发芽早,生长快,能尽量覆盖坡面;根部连土性强,能防止表土侵蚀和流动;多年生,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10.施工组织计划说明10.1施工组织为了对本项目进行高效地施工组织管理,应成立精干高效的项目经理部,依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对承担的全部工程项目按计划进行有序的施工组织,对工程中的施工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保证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顺利完成。根据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和特征,项目部下设工程技术部、合同管理部、机材部、财务劳资部、办公室及实验室、工程队。10.2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进度本项目的主要工程为:路基土石方工程、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路面工程。路基土石方工程主要采用机械施工,人工少量配合。土方工程的挖装、运输、摊铺、辗压采用机械进行流水作业。为保证按期、保质地完成路基土方工程,应配备适宜数量且在性能质量方面均已能满足路基施工需要的挖掘机、自卸汽车、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洒水车等相关机械设备以及试验检测设备,机械辗压严格按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填方作业应分层进行,每层松铺系数根据压实设备和填料根据现场压实试验确定,且在接近该种土类的压实最佳含水量时进行压实。每层辗压完成后,应进行压实度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筑。施工时需注意形成路拱,以利于雨水排除。当路基填筑到路槽底部后,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路基顶面中心高程、压实度、横向坡度、平整度、路基宽度进行认真的测试、检验和质量评定,按规定填写各项检验和质量评定表,报监理工程师认可。路基防护工程与路基土石方工程同时进行,尽量在雨季前形成路基排水系统,以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