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_第1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_第2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_第3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_第4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三篇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三篇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篇1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p学生的知识技能根底: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经历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初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学生活动经历根底: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器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学习了估算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底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单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才能。二、教学任务分析^p教科书基于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底之上,提出了本课的详细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详细的教学目的,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的。而数学教学的远期目的,应该与详细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本质性联络。本课《配方法》内容附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此务必效劳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的:“让学生经历由详细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的。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才能;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4、能根据详细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三、教学过程分析^p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讲授新课;第四环节:练习进步;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复习回忆活动内容:1、假如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那么这个数是,假设一个数的平方等于7,那么这个数是。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2、用字母表示完全平方公式。3、用估算法求方程x2?4x?2?0的解?你喜欢这种方法吗?为什么?你能设法求出其准确解吗?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地考虑,通过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开平方和完全平方公式,通过后一个问题的答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估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较费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后面配方法的学习作好铺垫。实际效果:第1和第2问选两三个学生口答,由于问题较简单,学生很快答复出来。第3问由学生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既复习了估算法,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到了估算法较费事,到达了激发学生探究新解法的目的。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1)工人师傅想在一块足够大的长方形铁皮上裁出一个面积为100CM2正方形,请你帮他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为;假设它的面积为75CM2,那么其边长应为。(选1个同学口答)(2)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后,它的面积变为64cm2,那么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假设变化后的面积为48cm2呢?(小组合作交流)(3)你会解以下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x2?5;(x?2)2?5;x2?12x?36?0。(4)上节课,我们研究梯子底端滑动的间隔x(m)满足方程x2?12x?15?0,你能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求出x的准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合作交流)活动目的: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开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配方法作好铺垫;培养学生擅长观察分析^p、乐于探究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实际效果:在复习了开方的根底上,学生很快口答出了第1问,为解决第二问做好了准备。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如何求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时,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直接开方先求出了新正方形的边,再减增加的边长,求出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有的同学用了方程,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xcm,根据题意列出了一元二次方程(x?3)2?64;(x?3)2?48然后两边开方,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长,这样,再一次经历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初步理解了开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简单应用。在第2问的根底上,学生很快解决了第3问。但学生在解决第4问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发现等号的左端不是完全平方式,不能直接化成(x?m)2?n(n?0)的形式,因此大局部同学认为这个方程不能用开方法解,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为后面探究配方法埋好了伏笔。第三环节:讲授新课活动内容1: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填上适当的数,使以下等式成立。(选4个学生口答)x2?12x?_____?(x?6)2x2?6x?____?(x?3)2x2?8x?____?(x?___)2x2?4x?____?(x?___)2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目的: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须熟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在此通过几个填空题,使学生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充分理解左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右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进一步复习稳固完全平方式中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际效果:由于在复习回忆时已经复习过完全平方式,所以大局部学生很快解决四个小填空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发现要把形如x2?ax的式子a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只要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加上2即可。而2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更加透彻。事实上,通过对配方的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这就为下一环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打好根底。由此也反映出学生擅长观察分析^p的良好品质,而这种品质是在学生自觉行为中得到培养的,表达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内容2:解决例题(1)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8x=9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x2+8x+42=9+42.(x+4)2=25开平方,得x+4=±5,即x+4=5,或x+4=-5.所以x1=1,x2=-9.(2)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2?12x?15?0(仿照例1,学生独立解决)解:移项得x2+12x=15,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两边开平方,得x+6=±51所以:x1-6,x2-51?6,但因为x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间隔所以x2-51?6不合题意舍去。答:梯子底部滑动了(51?6)米。活动内容3:及时小结、整理思路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目的:通过对例1和例2的讲解,标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同时通过例2提醒学生注意:有的方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对结果进展取舍。由于此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出现过,因此也到达前后照应的目的。最后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实际效果:学生经过前一环节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进一步完善对配方法根本思路的把握,是对配方法的学习由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最后利用两个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出配方法的根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的得出来于学生在实例分析^p中的亲身感受,表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动内容4、应用进步例3:如图,在一块长和宽分别是16米和12米的长方形耕地上挖两条宽度相等的水渠,使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试求水渠的宽度。(先独立考虑,再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目的:在前两个例题的根底上,通过例3进一步进步学生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帮助学生纯熟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实际效果:大局部学生通过独立考虑,结合图形很快列出了方程,在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假如设水渠的宽为x米,那么1?12?16;有的同学认为假如设水渠的宽为x21米,那么方程应该是16?12?12x?16x?x2-12?16,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2方程应该是(16?x)(12?x)?释;有的同学那么认为,假如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的一半那么意味着水渠的面积也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方程可以列为:12x?16x?x2?1?12?16。面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解他们2所列出的几个方程,然后再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并且指出第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平移水渠,把分割成的四局部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矩形(如以下图),然后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此种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最简单。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辩论进步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到达了资共享。第四环节:练习与进步活动内容:解以下方程(1)x2?10x?25?7;(2)x2?6x?1;(3)x(x?14)?0(4)x2?8x?9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展稳固练习。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展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根本都能用配方法解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用配方法解简单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给予鼓励)。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掌握了配方法的根本思路和过程。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本50页习题2.31题、2题四、教学反思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老师提供最根本的教学素材,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展适当调整。学生在初一、初二已经学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如何对一个正数进展开方运算,而且普遍掌握较好,所以本节课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入配方法。教学中将难点放在探究如何配方上,重点放在配方法的应用上。本节课老师安排了三个例题,通过前两个例题标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同时本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配方法(3)中的一个是设计方案问题改编成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了学生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才能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鼓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本节课屡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时机,并且在此过程中老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3、注意改良的方面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考虑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泼的学生的答复代替了其他学生的考虑,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老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篇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断定定理(2)会利用这些定理计算和证明一些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断定定理,体会数学中转化思想方法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理的证明,体会证明方法的多样化,从而进步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才能。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断定难点:如何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断定解决详细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1(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2)数学语言:在梯形ABCD中∵AD∥BC,AB=CD∴∠B=∠C∠A=∠D(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的添加辅助线——平移腰,可以把梯形化归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点2:等腰梯形的性质2(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数学语言:在梯形ABCD中∵AD∥BC,AB=DC∴AC=BD(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3)本定理的作用: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以及平移其中一条对角线化梯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解决有关线段的相等和垂直。知识点3:等腰梯形的断定(1)文字语言: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数学语言:在梯形ABCD中∵∠B=∠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添加辅助线——补全三角形把原来的梯形化为两个三角形(4)说明:①断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通常有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定理法。②断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般步骤:先断定四边形是梯形,然后再断定“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断定它是等腰梯形。【典型例题】例1.我们在研究等腰梯形时,常常通过作辅助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等腰梯形的问题。(1)在下面4个等腰梯形中,分别作出常用的4种辅助线(作图工具不限)(2)在(1)的条件下,假设AC⊥BD,DE⊥BC于点E,试确定线段DE与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1)略。(2)DE=(AD+BC)过D作DF∥AC交BC延长线于点F∵AD∥BC,∴四边形ACFD是平行四边形∴AD=CF,AC=DF∵AC=BD∴BD=DF又∵AC⊥BD,∴BD⊥DF即△B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BF,那么DE=BF,∴DE=(BC+CF)=(BC+AD)例2.如图,铁路路基横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路基AB长6m,斜坡BC与下底CD的夹角为60°,路基高AE为,求下底CD的宽。解:过点B作BF⊥CD于F∵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BC=AD∵BF=AE,BF⊥CD,AE⊥CD∵Rt△BCF≌Rt△ADE在Rt△BCF中,∠C=60°∴∠CBF=30°∴CF=BC即BC=2CF∴BC2=CF2+BF2即∴CF=2∵AB∥CD,BF⊥CD,AE⊥CD∴四边形ABFE是矩形∴EF=AB=6m∴CD=DE+EF+CF=AB+2CF=6+2×2=10(m)例3.如图,梯形ABCD中,AB∥DC,AD=DC=CB,AD、BC的延长线相交于G,CE⊥AG于E,CF⊥AB于F(1)请写出图中4组相等的线段。(的相等线段除外)(2)选择(1)中你所写的一组相等线段,说说它们相等的理由。解:(1)DG=CG,DE=BF,CF=CE,AF=AE,AG=BG(2)证明AG=BG,因为在梯形ABCD中,AB∥DC,AD=BC,所以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GAB=∠GBA∴AG=BG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要注意转化的思想方法,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往往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更特殊的四边形和三角形,常见方法是平移腰,延长腰,作高分割,平移对角线等方法。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篇3学习目的1、进一步认识建立方程模型的作用,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2、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