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_第1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_第2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_第3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_第4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患者,女,24岁突发意识障碍伴抽搐4小时入院既往史:自然流产3次,现孕6+月史体格检查:BP156/87mmHg,浅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5mm,对光反射存在,颈软,双下肢重度水肿,四肢活动可,右侧病理征阳性,左侧阴性。入院检查有低蛋白血症入院CT入院后MRI入院后动静脉显像转入神经内科后完善腰椎穿刺:白细胞1*10^6,压力185MRI增强病例一患者女,22岁,孕39周,产前子痫,行剖宫产术后第11天,头痛不适。PE:R24次/min,BP136/90mmHg,P104次/min。四肢感觉减退。

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低。

颅脑CT平扫颅脑CT病例二●女,56岁,持续性头痛10天。●4个月前诊断为结肠癌,行乙状结肠切除术,并给予药物化疗。入院前3周,给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入院时患者主诉持续性枕部疼痛。起初的头痛与第二次给予红细胞生成素相关,第三次给予红细胞生成素头痛加重。血压和神经系统评价均正常。●增强颅脑CT显示枕叶脑室旁梗塞。

病例二入院后第5天,患者意识错乱且诉双眼模糊及剧烈头痛,血压升至165/85mmHg,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MRI提示双侧枕叶广泛地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且小脑轻度受累。

治疗:停用红细胞生成素,控制血压。10天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复查MRI示枕叶异常信号基本完全消失。入院第10天复查FLAIR

T2WI

入院第5天

女,26岁,顺产后5天,头痛、癫痫、意识障碍。

MRI:T2WI双侧枕叶皮层下弓形高信号,

T2FLAIR示相应部位稍高信号。MRV示静脉窦通畅。经降血压、静脉滴注甘露醇,硫酸镁解痉及改善脑代谢等治疗9天。双侧枕叶皮质下白质病变消失。病例三治疗9天后复查如何诊断?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

reversibleposterior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

概况Hinchey等1996年首先报道的。以其病变部位和可逆性的特点来命名的。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神经影像学上显示以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水肿区。经及时有效治疗后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改变可以完全恢复,一般不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核磁共振新技术的发展,突出显示了血管源性水肿的特点,有助于RPLS的正确诊断。病因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病,尤其易发生在高血压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如尿毒症),妊娠或产褥期有惊厥发作者次之。发生在血压正常患者的原因与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如环孢毒素A、α-干扰素、顺铂、免疫球蛋白、阿糖胞苷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药物戒断(特别是可乐宁)有关。近年来有发生在胶原性疾病(SLE、硬皮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急性卟啉病、器官移植后的病例报道。

发病机制RPLS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源性水肿被普遍认为是此病的基础。该病理变化的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血管机制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免疫机制

血管机制认为高灌注超过了正常脑血流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漏出增加,产生血管源性水肿。

脑后部支配的交感神经较少而对高灌注尤其敏感,成为血脑屏脏中最脆弱的部分,且脑白质结构疏松,水肿一旦发生更容易集中在后部白质。最常见的高灌注疾病是急性高血压,因此在恶性高血压及子痫的患者中,RPLS时有报道。血管机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或损伤一方面导致血管反应型改变,造成机体血压的升高,另一方面破坏了血管的完整性,当血压升高超过了脑血管的自我调节功能时,循环内的体液甚至红细胞更易由破损的血管内皮处渗出,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在血压轻度升高甚至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RPLS,有可能是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脑水肿所致。同时,血管内皮损伤又恰恰是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子痫前期患者并发RPLS多见。血管内皮损伤图正常血管内皮功能(A)及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病理生理学机制(B)示意图血管内皮损伤

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子痫及应用神经毒性药物并发RPLS的病人会出现红细胞形态异常,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从而证实了血管内皮损伤的存在。免疫机制免疫机制异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些患有免疫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此病。约有一半的PRLS患者既往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也可能是PRLS的触发因素之一。高达55%的患者可伴有肾衰病史。由于RPLS是一类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目前还缺乏细致的病理研究,多数研究都是通过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的。只有少数研究描述了部分高血压脑病和妊娠子痫病人尸检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病变部位出现裂隙状水肿、微出血灶以及动脉管壁的纤维蛋白样坏死,没有发现明确的梗死病理证据。病理

虽然Hinchey在首次报道中以脑白质病来定义该综合征,但事实上RPLS中可出现皮质病变。只是由于皮质的结构较白质紧实,更能抗拒大量水肿的形成,所以RPLS病例中白质病灶较皮质病灶多。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恶性高血压、子痫、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通常在病程早期发作,发作形式以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主,可作为首发症状,并可多次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如果脑电图双侧枕叶出现尖波则很有可能为PRLS

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包括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速度减慢,嗜睡、谵妄,很少昏迷。视觉障碍:以视物模糊为主,可出现偏盲、幻视及皮质盲同时出现癫痫、视力问题或者头痛的患者应高度怀疑PRLS的可能。局灶神经定位体征:瘫痪、感觉障碍、共济失调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通常为可逆的,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发生明显缓解。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在神经系统及神经影像学异常出现前,可出现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和红细胞形态异常。脑电图:无特异性表现,部分病人可以见到顶枕叶区域明显的慢波活动增加。影像学表现本病影像学改变的特点为皮质下白质脑水肿,以双侧顶、枕叶最为多见,其他部位也可出现,按照出现的频率依次为额叶、颞叶、小脑、丘脑和脑干。通常病变白质重于灰质,后循环重于前循环。两侧基本对称,但也可不对称,占位效应轻;CT显示等或低密度;MRI显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等或低信号,且T2异常信号区域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而非细胞毒性水肿。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T2FLAIR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FLAIRFLAIR15天后15天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图2A~C女,26岁。产前子痫、抽搐2次入院,血压180/120mmHg。A!横断位FLAIR像显示双侧额叶、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及分水岭区对称性斑片状高信号;B!DWI显示FLAIR像高信号病灶呈等信号,双侧额叶邻近皮层内见脑回状高信号;C!治疗6天后复查横断位FLAIR像显示病灶明显吸收或消失6天后第一次第二次第二次第三次一例55岁慢性高血压患者,因突发头痛和眩晕就诊。体检显示严重高血压(210/140mmHg),而没有任何神经系统体征。脑核磁显示脑干,双侧丘脑,小脑半球弥漫性脑水肿,伴有双侧基底节多发性微出血(中央变异型)

患者经过降压治疗后症状显著好转。1个月后头颅MRI显示水肿缓解影像学表现有学者进行DWI以及表观弥散成像(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测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而且能与其他性质的疾病进行鉴别,因为细胞毒性脑水肿在DWI上呈现高信号,在ADC上呈低信号,而RPLS为血管源性的脑水肿在DWI上呈现等或低信号,在ADC上呈现高信号。借助这两种检测序列可区别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毒性水肿与RPLE的血管性水肿,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像学表现在严重的血管源性水肿进展为细胞毒性水肿和脑梗死时,也可出现DWI高信号(可视为不可逆性改变的早期征象)。本病的枕叶距状裂近中央部分不受影响,这一点与双侧大脑后动脉梗死不同。增强扫描时病灶一般没有增强,但由于血脑屏障的损害,病灶偶尔也可出现增强。双侧额顶叶、枕叶、颞叶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基底节区高信号,双侧枕叶皮质受累;DWI呈等、高信号;ADC呈高信号,表明为血管源性水肿。女,27岁,抽搐、视物模糊。图.RPLS患者不同的颅内出血的类型

诊断诊断要素:基础疾病的诱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排除其他可能白质病变;可逆性的良性病程。目前比较公认的诊断标准

1、有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子痫等基础疾病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样发作或视觉障碍3、颅脑MR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水肿性改变4、治疗后影像学上病灶大部分或完全消失5、排除其他疾患。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脱髓鞘脑病往往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颅内多发、对称、类圆形病灶。但对于部分表现并不典型的病例,必须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鉴别。病毒性脑炎:多伴有发热的全身症状,病灶多累及大脑皮质额颞叶,癫痫的症状较为突出且顽固,脑电图、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等多可提供阳性证据。

鉴别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灶多累及双侧顶枕叶皮质、旁中心小叶,MRI显示脑水肿、脑梗死或出血,MRV提示颅内静脉的深浅静脉、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闭塞。

脑梗死:后循环系统的梗死,如典型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累及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临床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和锥体束征。本病的预后较差,患者往往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

鉴别诊断治疗早期诊断是治疗的要害,本病早期为可逆性的血管源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但延误治疗有可能造成神经细胞进一步损害而不可逆的变性死亡。积极控制高血压:强调在数小时之内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以内,这一点与脑梗死早期需要维持一定水平血压以保证脑的灌注压有所不同,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没有太多的临床证据,各种文献报道中一般多采用CCB、ACEI以及中枢性降压药,较少报道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加强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的频繁发作,但抗癫痫药物在颅内影像学恢复正常后应在短期内较快的减量至停药,同时适当使用脱水剂治疗一方面以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一方面有利于解除癫痫发作后存在的细胞毒性的脑水肿;原发病的治疗:原有严重基础疾病应针对性积极治疗,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的患者应停用或根据情况减量,待病情缓解后可以继续使用。

预后

Hin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