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高速收费站~石马岗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_第1页
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高速收费站~石马岗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_第2页
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高速收费站~石马岗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_第3页
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高速收费站~石马岗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_第4页
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高速收费站~石马岗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高速收费站~石马岗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工号:工点名称:高速收费站~石龙立交目录1 勘察工作概况 11.1 任务由来 11.2 工程概况 11.3 勘察目的与任务 21.3.1 目的 21.3.2 任务 21.4 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31.4.1 勘察工作依据 31.4.2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31.4.3 前期工作资料 31.5 工程勘察等级、阶段及范围的确定 41.6 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 41.6.1 勘察工作布置 51.6.2 勘察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 51.6.3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62 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72.1 自然地理 72.1.1 地理位置 72.1.2 气象与水文 82.2 工程地质条件 82.2.1 地形地貌 82.2.2 地质构造与地震 82.2.3 地层岩性 102.2.4 水文地质条件 102.2.5 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地震稳定性 142.2.6 不良地质现象 162.2.7 特殊性岩土 162.2.8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163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73.1 原位测试 173.2 岩土试验成果统计 173.2.1 统计方法 173.2.2 试验统计成果 183.3 岩土参数建议 183.4 物探测试成果 213.4.1 波速测试 213.4.2 综合测井 243.5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243.6 土、石工程分级 254 工程地质评价 254.1 高架桥上跨福宏大道段工程地质评价(YK12+480~YK17+983) 254.1.1 设计概况 254.1.2 建设适宜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254.1.3 工程地质评价 264.2 朝阳溪出入口工程地质评价 274.2.1 设计概况 274.2.2 建设适宜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284.2.3 工程地质评价 284.3 疏唐出入口工程地质评价 484.3.1 设计概况 484.3.2 建设适宜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484.3.3 工程地质评价 494.4 疏港复线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584.4.1 设计概况 584.4.2 建设适宜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594.4.3 隧道进口 594.4.4 隧道出口 614.4.5 隧道洞身 644.4.6 环境影响评价 674.5 高架桥上跨疏港大道(YK19+300~YK22+493) 684.5.1 设计概况 684.5.2 建设适宜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684.5.3 工程地质评价 694.6 疏港东立交出入口工程地质评价 724.6.1 设计概况 724.6.2 建设适宜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724.6.3 工程地质评价 724.7 高挖方路基段(YK22+493.00~YK22+826.547) 944.8 疏港大道扩宽段改造工程地质评价 964.8.1 设计概况 964.8.2 建设适宜性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964.8.3 工程地质评价 964.9 管理用房工程地质评价 1014.10 挡墙工程地质评价 1024.11 人行天桥工程地质评价 1035 环境影响评价 1035.1 对环境的影响 1035.2 已建道路 1035.3 轨道及铁路 1045.4 现状管线及高压铁塔 1055.5 已建建筑物 1066 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 1067 结论与建议 1077.1 结论 1077.2 建议 1077.3 遗留问题 108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高速收费站-石龙立交段)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勘察工作概况任务由来“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作为渝长高速复线的快速入城连接通道,属于重庆市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主城与长寿及周边区县的交通,本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线路西起内环快速路大佛寺南桥头,向东经弹子石、唐家沱、鱼嘴片区,终点在果园港接渝长高速复线,全长22.83Km,项目建设总投资839636.26万元。图1.1-1项目区位图重庆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甲方)于2016年启动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水文地质专项以及初步勘察工作。受甲方委托,我院(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承担该工程的详细勘察工作。工程概况本段为高速收费站-石龙立交段,本段设计桩号范围K13+100~K22+826.547,长约9.73Km,起点接石龙立交段终点,终点在渝宜互通附近与渝长高速复线收费站对接,该段位于两江新区鱼复片区。图1.1.2-1总体平面设计图本次高速收费站-石龙立交段共设置3处出入口和一段隧道,分别为朝阳溪出入口、疏唐立交出入口、疏港东立交出入口和疏港东复线隧道。本次高速收费站-石龙立交段起点接石龙立交,起点桩号K13+100(X=73324.866,Y=78341.035,Hs=227.330),沿福宏大道南侧布线,在鱼嘴立交南侧转入疏港大道走廊,设置疏港复线隧道,再沿疏港大道中分带架设高架,终点与渝长高速复线收费站对接,终点桩号K22+826.547(X=76320.137,YY=87105.651,Hs=252.510);总长约9.73Km。沿线各工点设计概括如下:表1.2-1沿线工点设计概况一览表工点名称主线起止里程(m)长度(m)最大挖填高度/埋深(m)设计概况主线高架桥(上跨福宏大道)YK12+480-K17+9805480设计在福宏大道单侧布置高架桥上跨,跨径30-50m。朝阳溪出入口YK13+660-YK15+0001340为本项目与规划天港路出入口,共设计7条匝道,多为匝道桥形式。疏唐出入口YK16+800-YK17+670870为本项目与规划疏唐立交出入口,共设计4条匝道,均为匝道桥形式。疏港复线隧道YK18+012-YK19+300128880.5设计采用分离式+局部小间距,长隧道,净宽13.5m。主线高架桥(上跨疏港大道)YK19+310-YK22+4903182设计在疏港大道中分带布置高架桥上跨,跨径20-55m。疏港东立交出入口YK21+520-YK22+440920主要为疏港大道,东大道以及渝长复线高架的交通无障碍转换,共设计7条匝道,多为匝道桥形式。深路堑路基段YK22+490-YK22+826.547366.54763.0高挖方边坡勘察目的与任务目的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及勘察工作阶段划分,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其目的是查明拟建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任务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区域资料基础上,紧密结合工程特点,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线路区岩土的类别、结构构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及承载力;查明线路区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性质、规模、机制、稳定性及对拟建项目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及建议;查明线路区特殊性岩土(如场地中的软弱土层、岩层)的分布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提出处理措施建议;查明隧道进出口边坡的岩土组成、结构面特征,进行稳定性定性及定量评价,并给出治理措施建议;查明道路工程建筑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对工程建筑场地按设计需要进行地震效应评价;详细查明桥梁墩台位置的地层岩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特征,判断有无软弱夹层,对桥梁各墩台的持力层及承载力以及施工方法等提出建议;详细查明及评价道路沿线与已建建(构)筑物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质环境、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特征,对其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并提供有关的设计参数,对支护形式、施工方法及不良地质现象的处理提出措施及建议,以满足施工图设计使用;查明线路整体稳定性、场地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在初步勘察基础上,进一步查明线路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围岩进行分段,确定围岩类别及稳定性,对隧道涌水量进行预计,对隧道设计提供岩土设计参数及措施建议。提出下阶段重点勘探地段及尚需解决的地质问题。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工作依据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勘察任务委托书;工程地质勘察纲要;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意见》渝建〔2013〕373号。业主提供方案设计文件,带1:500(隧道进出口)、1:2000(隧道洞身)地形图;本项目可研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20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前期工作资料1区域地质资料(1)1977年由原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重庆幅)《综合水文地质图》(重庆幅H-48-23)。(2)1990年由原四川省地矿局二0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2其他资料(1)、2011年由重庆市市设计院完成的《疏港大道一期工程施工图》。(2)、2011年由重庆北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的《巨龙江山国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2011年由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完成的《疏港大道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4)、2018年由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YK12+040~YK22+831.95)疏港东立交补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2017年由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项目(YK6+480~YK22+831.95)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初步勘察主要结论及建议:拟建工程位于大盛场向斜两翼。大盛场向斜位于铜锣峡背斜与明月峡背斜之间,南北向伸展,属于宽缓向斜。道路沿线无滑坡、泥石流、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工程区现状边坡稳定,适宜工程建设;建议详细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岩土的类别、结构构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复核疏港隧道洞身涌水量的预测。复核隧道洞身围岩分类,加强对隧道各岩性组段的采样及钻孔测井工作。对桥梁墩台增加工作量,进一步查明桥梁墩台的地基条件。工程勘察等级、阶段及范围的确定拟建道路为城市快速道,疏港复线隧道为深埋长隧道,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的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见表1.5-1,经判定为复杂场地;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判定第3.2.2条规定,工程重要等级为一级的工程,场地复杂程度为复杂时,勘察等级为甲级。表1.5-1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判定因素场地状况判定结果1地形、地貌有两种以上地貌单元、地形坡角5-30°较复杂2岩层倾角5°-60°复杂3岩土特征种类较多,分布较不均匀,性质变化大复杂4岩体完整程度整体较完整简单5土层厚度(m)>15复杂6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程度中等较复杂7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简单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强烈复杂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渝建[2013]345号、渝建[2013]346号文件,对本工程的勘察范围与勘察阶段进行判定,本工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可研、初步、详细勘察三个阶段,本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本工程勘察范围应包括环境挖填方边坡及其影响的区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严格执行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勘察范围符合渝建〔2013〕345号文《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和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7-2014)的规定。表1.5-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勘察控制范围大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勘察控制范围大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勘察控制范围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控制范围大于存在潜在滑移面的土质边坡后缘及前缘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无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该类基坑满足勘察范围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在参考区域及相邻场地地质资料、项目前期工作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观测、室内试验、工程物探等多种勘察手段。勘察工作布置钻孔编号本次主线段勘察钻孔编号为“XK+里程+序号”,疏港东立交出入口段以钻孔编号为“XSG+序号”。初勘钻孔均以“C”开头。工程地质测绘与水文地质测绘对道路沿线进行1:500工程地质测绘,测绘范围为线路外侧100-200m。对重点路段加宽测绘范围。工程测量工程测量采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服务的GPS-CORS系统,用RTK实时动态法放样,该系统与重庆独立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由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提供,实时定位坐标直接为重庆独立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信号强度不足的沟谷、树林等位置,采用全站仪现场定位。测量精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布孔原则隧道段:洞身段:为查明洞身段的地质条件,加深洞身段地质钻探工作,布勘探点间距按50~80m布置。孔深达到结构底板下不小于5m。桥梁段:根据墩台设计方案间隔一墩布置,在跨越道路、铁路等重点地带逐墩布置,钻孔间距20-70m,深度进入预计持力层不小于5m。路基段:主要沿道路中线布置,在挖填方较大路段布置横断面,并在挡墙等结构轴线增加钻孔工作量,钻孔深度进入设计路面标高或预计持力层以下不小于5m。采样及室内试验本次勘察根据规范要求、设计要求及评价需要,岩、土样品采集的数量(组数),主要结合持力层特点和预计埋置深度布置样品采集。岩样中100%样品要求测试岩块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隧道及边坡岩样要求测试岩块的抗剪强度,隧道、桥梁及边坡样品要求作物性指标和弹模等其他指标。样品每组(岩芯)有效长度不小于2.00m。土样每组要求都作物性指标、抗剪性和压缩系数及模量。水样每组原水500ml、另采集家大理石粉水样500ml。水文地质观测与试验所有钻孔在终孔24h后,均进行钻孔稳定水位测量;在进行钻孔综合测井的同时,进行水文测井。为查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导水系数,钻孔内有稳定地下水存在时,应进行抽水试验;无稳定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注水试验和压水试验。原位测试根据拟建隧道场地条件,在隧道、桥梁及高挖方路段选取一定数量钻孔进行声波测试,在填土层厚度较大路段选取一定钻孔进行重力触探试验。勘察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我院于2019年2月对场地进行现场踏勘,后完成本工程的勘察纲要的编写,经甲方组织专家审查修改完善,3月9日组织队伍进场施工,使用15台XY-100及5台XY-150型岩芯钻机,2019年3月20日完成外业工作,随即转入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下表。表1.6.2-1工作量统计表序号工作项目单位初勘工作量(包含石龙立交工作量)详勘工作量1工程测量定点测量钻孔、地质点组日1512断面测量1:500Km18.021.61:200Km18.832.52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平面测绘1:500Km23.10/3工程勘探陆上钻探(浅孔)m/孔15292.75/57414265.90/505取样岩样组188192土样件1811水样件324原位测试水位动态观测次574505抽(注)水试验孔11动力触探(N63.50)m/孔20.80/75.30/085工程物探剪切波速m/孔287.6/34177.3/29声波波速m/孔617.93/35848.90/34综合测井声波波速m/孔51.2/1/井温m/孔51.2/1/井斜点/孔4/1/自然伽马m/孔51.2/1/6室内试验土样常规试验组1812岩样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组188177三轴剪切试验组4853变形试验组3853抗拉试验组3853物性试验组777利用钻孔陆上钻探(浅孔)m/孔40/2勘察工作质量评述工程测量:本次勘察钻孔定位采用RTK定位放孔并测量孔口高程,工程测量严格执行测量技术规程,其精度达到0.001m,能满足本次勘察需要。钻探施工时,现场技术人员根据相邻位置的地形地貌和地面高程对所有钻孔实际位置和高程进行校核。通过校核,本次勘察钻孔和高程误差均满足规范要求,断面测量采用点测法。工程地质测绘:查明了线路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基岩裂隙发育情况等。1:500进行1:500区域工程地质调绘,调绘范围道路轴线及两侧不小于200m的带状区域。主要进行地质界线勾绘,不良地质现象调查、产状测量、裂隙调查等,以查明地表反映的工程地质条件。钻探:使用全取芯钻进,钻孔开孔直径为110mm,终孔直径为91mm。钻探方法采用回旋钻进全取芯方法。回次进尺不大于2m,对土层采用了干钻或小水钻进。回次采取率:钻孔岩心回次采取率:人工填土采取率大于65%,粉质粘土采取率大于90%;强风化基岩采取率大于70%,中风化岩基岩采取率大于80%。地质人员跟班编录,终孔现场验收,岩芯拍照、水位测量、测试完毕后,用水泥砂浆封孔,岩芯就地按序掩埋。钻探质量良好。钻进过程中严格按钻探操作规程进行,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取样及室内试验:岩、土样品采集的数量(组数),主要结合持力层特点和预计埋置深度布置样品采集。岩样标签及记录应一致注明样品编号、采样钻孔孔号,采样孔段、样品长度、块数,采集样品组内序号(第几块/总块数)采集日期,采样照片,采样人署名。岩样应进行纱布包裹后进行腊封包装(土样应有包装盒或采样盒)。存放应于阴凉处。运输时,要防震。水样瓶要防污染,用原水清洗不得少于四次,大理石粉要在现场及时投放,水样瓶口要及时腊封。岩样等室内试验应通过计量认证的试验检测甲级单位出具试验报告。内试验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试验数据可靠。水文观测及试验:钻孔按要求进行了孔内水位的观测工作,钻探结束后抽排循环水并观测水位变化和流量的变化情况,抽干24h后再观测孔内水位。选取一个钻孔进行简易提水试验,试验严格按相关规程规范进行,设备性能满足要求,测试操作方法恰当。工程物探:物探工作严格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主要完成剪切波及声波测试,对隧道洞身深孔采用包括井温、井斜、电阻率、声波测试等方法进行综合测井,以了地下水的位置及发育情况,判别岩体完整性程度,为围岩类别的确定提供依据。数据真实、客观反映本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原位测试:在覆盖层厚度较大路段,选取一定数量钻孔进行重力触探试验,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沿线覆盖层的力学性能。外业工作: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承担本项目外业见证任务,见证单位委派2名见证员进行外业见证工作,姓名及编号分别为:祝国庆YKJZ一2310389一0021。在外业见证单位的全程监督及见证下,对钻探操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的的身份和资格进行确认,对勘探点定位、地质点测量、钻探施工、样品采集、原位测试、地面物探、波速测试等进行现场见证,对钻探原始资料以及地质编录报表等进行检查核实,并形成相关记录。见证过程符合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的相关规定、要求。通过本次勘察工作,查明了场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很好的完成了勘察任务。勘察成果达到《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室内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平面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采用理正工程地质勘察软件(8.5重庆版)结合AutoCAD绘制完成;勘察报告采用WORD软件编辑。总之,本次勘察的资料收集、地面测绘、钻探作业、物探测试、岩土室内检测以及资料整理全部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规程进行,取得的成果数据真实可靠,提交的勘察资料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达到了预期的勘察目的。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地理位置本工点起于江北区望江片区郭鱼路附近,向东沿福宏大道进入两江新区,以隧道形式穿越鱼嘴片区,再沿疏港大道最终进入果园港连接渝长复线。项目周边已建成的道路主要有内环快速路、渝长高速、望江路、福宏大道、疏港大道等,交通较为方便。本项目设计起点K本项目设计起点K13+100图2.1-1线路交通位置图气象与水文1气象勘察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具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秋雨连绵,无霜期长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78年1月27日),夏季长达4个月以上。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22.9m/s。多年平均降雨量1098.9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mm,最小年平均降雨量783.2mm,一日最大降雨量206mm(2007年7月17日),降雨一般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年平均相对湿度7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雨量充沛、温润多阴,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风速(米/秒):1.39米/秒。年最大风速(米/速):26.7米/秒,风向:西北;出现日期1981年10月。2水文拟建线路区属于长江水系,线路区附近主要河流为长江。长江位于线路区南侧0.25~2.1km,江面开阔,平水期宽600~650m,汛期宽650~7050m。本场区位于三峡水库库尾,在每年枯水期三峡水库保持175m的高水位运行,到每年4~5月开始泄水,而此时长江开始逐渐进入汛期,长江水位将在170m左右,故场区在三峡水库按照175m的高水位运行后,常年水位将维持在170~175m左右。在YK14+030段有朝阳溪发育。该溪流自北向南穿过本工程,在南侧145m处汇入长江。朝阳溪宽约8m,已经过河岸治理,勘察期水深约0.5m,常年洪水位190.3m。在疏唐出入口H匝道HK0+260~HK+390段,有溪沟发育。该溪沟现状水面宽约1~2m,勘察期水深约0.2~0.5m,水流向南汇入长江。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线路属于侵蚀剥蚀型丘陵地貌,微地貌为平地、斜坡、沟谷等,岩层为侏罗系泥页岩夹砂岩,差异风化剥蚀较严重,地形起伏较大。YK13+100~YK13+540段位于朝阳溪的西南侧,位于施工区,正在进行场平施工,受人工改造强烈。YK13+540~YK16+940段位于已建福宏大道单侧,已经过场平处理,地形平缓,地面坡度一般小于10°。YK16+940~YK18+000位于斜坡地带,横向坡度较大,一般20~50°,最大可达80°。YK18+000~YK19+320段穿越鱼嘴片区,地面为学校、小区、陵园等,地形总体自西向东逐渐升高,再YK19+150处达到本项目沿线最高点,然后以陡坡形式突然变低,陡坡坡度约70°。YK19+320~YK21+740段为已建疏港大道,地面平缓,地形坡度一般小于5°。YK21+740~YK22+831.95段位于丘陵地区,为原始地貌,地面起伏较大,局部有基岩陡坎及冲沟发育。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根据区域资料,本工程位于大盛场向斜两翼。大盛场向斜位于铜锣峡背斜与明月峡背斜之间,南北向伸展,属于宽缓向斜。根据地面测绘,向斜西翼岩层倾向100~120°,倾角6~70°;东翼岩层倾向290~350°,倾角14~62°。根据调查,向斜核部位于道路YK14+960附近。拟建道路拟建道路图2.2-1构造纲要图根据地面调查,道路沿线裂隙发育情况如下:表2.2-1沿线裂隙调查一览表位置构造部位岩层产状裂隙产状裂隙特征YK13+100~YK14+960大盛场向斜西翼110°∠8°裂隙1:285°~295°∠42°~55°,裂隙2:200°~220°∠65°~74°裂隙1:张开度2~7mm,有少量粘土充填,间距3~8m,延伸3~7m,局部贯穿出露岩体,无水,结合程度很差;裂隙2:张开度0~2mm,局部紧闭,间距2~5m,延伸1~5m,无水,结合程度差YK14+960~YK15+720大盛场向斜东翼310°∠15°裂隙1:115°~125°∠80°~85°,裂隙2:20°~35°∠65°~80°裂隙1:张开度2~5mm,无充填,间距1~4m,延伸1~3m,无水,结合程度差;裂隙2:张开度0~2mm,局部闭合,间距2~4m,延伸2~4m,无水,结合程度差YK15+720~YK16+730290°∠23°YK16+730~YK19+355280°∠14°裂隙1:150°~160°∠70°~80°,裂隙2:230°~240°∠75°~85°裂隙1:张开度2~5mm,间距1.3~3.0m,延伸2~10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很差;裂隙2:张开度1~3mm,局部闭合,间距1.0~5.0m,延伸2~5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YK19+355~YK20+050315°∠16°裂隙1:125°~135°∠65°~75°,裂隙2:200°~210°∠40°~50°裂隙1:张开度0~5mm,局部闭合,间距1.5~2.5m,延伸1.50~3.0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很差;裂隙2:张开度1~2mm,局部闭合,间距1.8~4.0m,延伸1.0~4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YK20+050~YK21+720350°∠17°裂隙1:100°~110°∠60°~70°,裂隙2:180°~190°∠35°~45°裂隙1:张开度1~3mm,局部闭合,间距2.0~4.0m,延伸1.50~4.0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很差;裂隙2:张开度1~2mm,局部闭合,间距1.5~4.0m,延伸1.5~5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YK21+720~YK22+100315°∠50°裂隙1:210°~230°∠70°~80°,裂隙2:140°~150°∠30°~40°,裂隙3:170°~180°∠50°~70°裂隙1:张开度2~7mm,有少量粘土充填,间距3~8m,延伸3~7m,局部贯穿出露岩体,无水,结合程度差;裂隙2:张开度0~2mm,间距2~5m,延伸1~5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很差;裂隙3:张开度0~2mm,局部紧闭,间距2~5m,延伸1~5m,无水,结合程度差YK22+100~YK22+827300°∠62°裂隙1:210°~220°∠50°~60°,裂隙2:80°~90°∠25°~40°,裂隙3:160°~170°∠10°~20°裂隙1:张开度1~5mm,有少量粘土充填,间距3~5m,延伸5~10m,局部贯穿,无水,结合程度差;裂隙2:张开度0~2mm,间距2~5m,延伸1~5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很差;裂隙3:张开度0~2mm,局部紧闭,间距2~5m,延伸1~5m,无水,结合程度差2地震1)、新构造运动据区域地质资料,喜山期的挽近构造活动,在区域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进行,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引起轻微地震现象。区域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2)、地震据自1011年以来的近千年间,重庆地区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区内有记录的3级(3~3.9级地震)以上的弱震有七次,1989年11月20日距重庆40多公里的渝北区统景镇(北纬29°51′,东经106°57′)发生的5.2~5.4级地震,震中裂度6度,是重庆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震中距重庆最近,震级最强的首次破坏性地震,以前重庆及邻区的地震震级皆小,地震烈度小于6,属地震频率高,震级小的弱震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B1,隧址区所属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层岩性拟建线路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素填土、残坡积、冲洪积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等。各地层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①人工填土层(Q4ml):由于拟建道路基本位于已建成区内,因此填土层覆盖整个场地,多为已建市政道路和场平施工回填形成,杂色、灰色,褐色,成分以粘性土夹砂、泥岩块石为主,局部含建筑垃圾,结构多为松散,局部稍密,干燥-稍湿,厚度差别大,均匀性差。根据钻探揭露,该层厚0.20(XK14-49)~37.30m(XK14-39)。②粉质粘土(Q4el+dl):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分布于人工改造程度低的斜坡区域,红褐色、褐色,可塑~硬塑状,该层厚度整体较小;局部原始地形低洼处厚度较大,呈软塑状~可塑状。根据钻探揭露,该层厚0.20(XK17-37)~11.60m(XSG70)。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①砂岩(J2s):灰色、青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岩屑组成。岩层局部含泥较重,并间断夹有少量泥岩夹层及透镜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等风化泥岩体较完整。②粉砂岩(J2s):黄色、黄灰色,粗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碎片组成,泥质胶结且胶结程度差,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且手捏易散。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但敲击易散。③泥岩(J2s):紫色、褐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岩层局部含砂较重,并间断夹砂岩薄层及透镜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等风化泥岩体较完整。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YK14+030处有朝阳溪穿过,溪水宽约8m,两岸经过治理,较稳定,河流水深0.5m,常年洪水位190.3m。该段道路以高架桥形式穿过,部分桥墩位于水中,建议枯水季节施工,围堰法施工。在疏唐出入口H匝道HK0+260~HK+390有溪沟穿过,该处宽1~2m,水深0.2~0.5m。该段道路以高架桥形式穿过,部分桥墩位于水中,建议枯水季节施工,围堰法施工。地下水类型拟建场区地形受人工改造强烈,原始地面变化较大。YK13+940~YK14+160及YK17+040~YK17+200段覆盖层较厚,距离溪沟较近,钻孔内有一定的地下水分布,其余路段覆盖层厚度整体较小,不具备典型的含水层,场区内总体上地下水含量甚微。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1、松散岩类孔隙水隧道段该类型地下水由大气降雨补给为主,储存在第四系松散土层中,含水能力受地形地貌以及覆盖层范围、厚度、物质成分以及透水性能制约,水量大小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无统一地下水位。地形起伏较大的陡坡、陡坎、丘包等位置,覆盖层厚度较小,除雨季外一般无地下水。沟谷、平坝等地势较低处,覆盖层厚度相对较大,地面汇水条件较好,该位置有少量的地下水赋存在地表土层中。该地下水具有分布不连续、含量较小、随季节变化大等特点。2、基岩(红层)裂隙水隧道段基岩(红层)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场区内下伏基岩为泥岩和砂岩,泥岩属于粘土类岩石,含水能力和透水能力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砂岩有少量孔隙和裂隙,是相对含水层。由于补给能力差、补给量小,地下水迳流、排泄条件好,因此场区内基岩裂隙水含量小、埋藏深,分布局限。局部地段覆盖层较厚,基岩多在地下水位以下,基岩裂隙型潜水分布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和砂岩裂隙中,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及长江水补给,其富水程度受岩性及裂隙控制,泥岩裂隙主要发育于强风化泥岩中,中风化泥岩裂隙多呈闭合状。下伏砂岩裂隙较发育,为主要含水层,地表水为基岩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源。沿线地势较低地带有部分地表水及生活用水渗入,水量较小,受降雨及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根据抽干部分钻孔内残余水观测,隧道沿线地下水位恢复缓慢,且无稳定地下水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场区地表无大的常年性地表水体。各岩层中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区内大气降水一部分顺坡汇入各季节性冲沟,然后汇入长江;其余通过地面的裂隙等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补给各含水层。本区地下水的运移受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切割的控制,各地层分属不同的水力系统。裸露型地层其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他们裸露地面,浅部风化裂隙成为其地下水补给通道,大气降水一部分顺坡流排泄,一部分沿风化裂隙潜入地下,再从地势低洼处,以泉井形态流出地表。场区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流量受大气降水的严格控制,雨季水大,枯季水小或断流。场区内地下水具有补给条件单一、短途径流、就近排泄、无一定的方向性的特点。水土腐蚀性评价本项目初步勘察阶段共采取2组地表水及1组地下水样,详勘阶段采取了2组地表水样(朝阳溪河水以及疏唐出入口段冲沟水)进行简分析测试,试验结果见表2.2.4-1、表2.2.4-2、表2.2.4-3、表2.2.4-4。表2.2.4-1初勘水样S1试验成果表委托编号:S1取样位置朝阳溪离子ρ(B)/C(1/ZBZ±)/x(1/ZBZ±)/分析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Na+23.041.00219.03游离CO20.00K+3.260.0841.59侵蚀性CO20.00Ca2+65.323.25961.92矿化度382.85Mg2+11.120.91517.38总硬度(以CaCO3计)208.85NH4+0.050.0040.08总酸度(以CaCO3计)--合计102.795.264100.00总碱度(以CaCO3计)184.39阴离子HCO3-200.373.28460.68暂时硬度(以CaCO3计)184.39OH-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计)24.46CO32-24.180.80614.89负硬度(以CaCO3计)--Cl-22.400.63211.68pH值=8.49SO42-33.160.69012.75合计280.115.411100.00表2.2.4-2初勘水样S2试验成果表委托编号:S2取样位置溪沟离子ρ(B)/C(1/ZBZ±)/x(1/ZBZ±)/分析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Na+21.910.95317.02游离CO25.22K+5.620.1442.57侵蚀性CO211.75Ca2+68.093.39860.71矿化度430.95Mg2+9.820.80814.44总硬度(以CaCO3计)210.43NH4+3.570.2945.25总酸度(以CaCO3计)--合计109.015.597100.00总碱度(以CaCO3计)215.12阴离子HCO3-262.454.30174.22暂时硬度(以CaCO3计)215.12OH-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计)0.00CO32-0.000.0000.00负硬度(以CaCO3计)4.69Cl-24.590.69411.97pH值=8.10SO42-38.470.80113.82合计325.515.795100.00表2.2.4-3初勘水样S3试验成果表委托编号:S3取样位置CK18-22钻孔离子ρ(B)/C(1/ZBZ±)/x(1/ZBZ±)/分析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Na+13.310.57913.26游离CO20.00K+1.290.0330.76侵蚀性CO20.00Ca2+67.453.36677.14矿化度319.53Mg2+4.550.3758.59总硬度(以CaCO3计)187.13NH4+0.130.0110.25总酸度(以CaCO3计)--合计86.734.363100.00总碱度(以CaCO3计)164.75阴离子HCO3-182.552.99268.09暂时硬度(以CaCO3计)164.75OH-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计)22.38CO32-18.140.60413.76负硬度(以CaCO3计)--Cl-17.080.48210.97pH值=8.59SO42-15.160.3167.18合计232.934.393100.00表2.2.4-4详勘水样S1试验成果表委托编号:S1分析编号:20190308S001-1离子ρ(B)/C(1/ZBZ±)/x(1/ZBZ±)/分析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Na+21.8050.94815.61游离CO214.99K+5.390.1382.28侵蚀性CO24.13Ca2+73.93.68660.7矿化度470Mg2+15.6451.28821.21总硬度(以CaCO3计)248.93NH4+0.2250.0130.21总酸度(以CaCO3计)-合计116.976.072100总碱度(以CaCO3计)233.46阴离子HCO3-284.8244.66974.14暂时硬度(以CaCO3计)233.46OH-000永久硬度(以CaCO3计)15.47CO32-000负硬度(以CaCO3计)-Cl-28.1050.79212.57pH值7.67SO42-40.2170.83713.29合计353.1476.298100表2.2.4-5详勘水样S2试验成果表委托编号:S2分析编号:20190327S001-1离子ρ(B)/C(1/ZBZ±)/x(1/ZBZ±)/分析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Na+7.2800.3175.29游离CO28.68K+12.0860.3105.18侵蚀性CO20.00Ca2+83.994.18970.06矿化度439Mg2+13.2851.09318.29总硬度(以CaCO3计)264.38NH4+1.2610.0701.17总酸度(以CaCO3计)--合计117.8995.979100.00总碱度(以CaCO3计)156.27阴离子HCO3-190.6523.12550.29暂时硬度(以CaCO3计)156.27OH-0.0000.0000.00永久硬度(以CaCO3计)108.11CO32-0.0000.0000.00负硬度(以CaCO3计)--Cl-47.7371.34521.64pH值7.93SO42-83.8321.74528.07合计322.2216.215100.00根据测试成果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范第12章第2节评价标准判断:按Ⅱ类环境SO42-、Mg2+、OH-、总矿化度对混凝土结构均有微腐蚀;在A类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微pH值腐蚀,微侵蚀性CO2腐蚀);Cl-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根据工程经验,本工程土体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均为微腐蚀性。水文地质参数为了确定钻孔的实际涌水量,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能力,预测和估算钻孔最大涌水量和单位涌水量,为预测隧道排水量提供依据,初详勘阶段各选取了1个钻孔中进行综合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成果见图-1、2。计算采用公式:式中:Q-稳定涌水量(m3/d);R-抽水影响半径(m);r-抽水段钻孔半径(m);S-水位降深(m);H-含水层厚度(m);h-含水层厚度。图-2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图根据试验成果,场内砂岩渗透系数为0.083-0.18m/d,属于弱透水层。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地震稳定性(1)、场地土类型本次勘察共选取34个钻孔进行土层剪切波速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2.2.5-1钻孔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表孔号测试范围(m)岩性Vs平均速度(m/s)Vse等效剪切波速(m/s)XSG60.0-11.2素填土145145XSG450.0-6.3素填土141141XSG600.0-1.7粉质粘土152152XK13-90.0-17.8素填土146146XK13-340.0-9.5素填土144144XK14-70.0-1.2素填土141141XK14-230.0-6.6素填土140140XK14-400.0-15.2素填土143143XK14-530.0-4.3素填土142142XK14-890.0-5.5素填土142142XK16-60.0-3.1素填土141141XK16-470.0-6.8素填土143143XK17-130.0-1.1粉质粘土152152XK17-410.0-2.5素填土141141XK18-20.0-8.2素填土142142XK19-60.0-0.7粉质粘土151151XK19-150.0-0.9素填土140140XK19-270.0-0.5素填土141141XK19-370.0-2.1混凝土2.1-12.0素填土14015612.0-26.0素填土14626.0-32.0素填土15232.0-33.4粉质粘土161XK20-140.0-1.2素填土140140XK21-10.0-5.5素填土142142XK21-190.0-18.9素填土144144XK21-360.0-2.7素填土142142XK22-50.0-4.0粉质粘土155155XK19-14-20.0-1.4素填土1401521.4-6.9粉质粘土156XK22-230.0-0.4粉质粘土152152XK22-510.0-0.3粉质粘土151151XK22-560.0-0.3粉质粘土153153XK22-580.0-0.5粉质粘土154154根据测试报告和《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相关规定可知:人工素填土等效剪切波速为140~152m/s>40m/s,为中软土;粉质粘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51~161m/s>140m/s,为中软土。(2)、建筑场地类别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相关规定并结合钻探揭示,场地内各路段建筑场地类别如下:表2.2.5-2各路段场地类别一览表位置桩号最大覆盖层厚度覆盖层类别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建筑地段主线(右线)路基YK13+100-YK13+27132.6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高架桥(上跨福宏大道)YK13+271-YK17+98333.6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路基YK17+983-YK18+0123.4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疏港复线隧道进口YK18+012-YK18+0606.1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疏港复线隧道洞身YK18+060-YK19+280深埋与基岩中>500Ⅰ类0.25s有利地段疏港复线隧道出口YK19+280-ZK19+3004.80粉质粘土155Ⅱ类0.35s一般地段高架桥(上跨疏港大道)YK19+300-ZK22+49328.1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路基YK22+493-YK22+826.5470基岩>500Ⅰ类0.25s不利地段(边坡稳定性问题)立交匝道及出入口匝道朝阳溪出入口A匝道AK0+061.325-AK0+156.88高架桥8.3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A匝道AK0+156.88-AK0+3028.1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A匝道AK0+302-AK0+3732.85素填土145Ⅰ类0.25s有利地段A匝道AK0+373-AK0+582.6319.1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B匝道BK0+114.526-BK0+310.213高架桥20.8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B匝道BK0+310.213-BK0+368.92325.2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B匝道BK0+368.923-BK0+564.608高架桥20.9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B匝道BK0+564.608-BK0+651.26926.3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C匝道CK0+147.805-CK0+23820.1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C匝道CK0+238-CK0+3042.90素填土145Ⅰ类0.25s有利地段C匝道CK0+2304-CK0+336.9870基岩>500Ⅰ类0.25s有利地段D匝道DK0+000-DK0+1802.90素填土145Ⅰ类0.25s有利地段D匝道DK0+180-DK0+205.5018.6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D匝道DK0+205.50-DK0+533.497高架桥26.5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E匝道EK0+151.27-EK0+585.53117.9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F匝道FK0+152.005-FK0+549.248高架桥17.5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F匝道FK0+549.248-FK0+628.24910.5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G匝道GK0+000-GK+054.01512.3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G匝道GK+054.015-GK0+491.385高架桥17.5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疏唐出入口H匝道HK0+189.182-HK0+628.212高架桥17.1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I匝道IK0+111.116-IK0+544.897高架桥32.9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J匝道JK0+119.018-JK0+440.657高架桥10.2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L匝道LK0+123.927-LK0+579.054高架桥29.9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L匝道LK0+579.054-LK0+712.9122.6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L匝道LK0+712.91-LK0+762.176高架接主线4.3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疏港东立交出入口A1匝道A1K0+129.929-A1K0+498.97高架桥10.30粉质粘土155Ⅱ类0.35s一般地段A1匝道A1K0+481.976-A1K0+65521.7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A1匝道A1K0+655-A1K0+764.8230基岩>500Ⅰ类0.25s有利地段B1匝道B1K0+232.971-B1K0+536.777高架桥30.3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B1匝道B1K0+536.777-B1K0+57823.6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B1匝道B1K0+578-B1K0+6222.90素填土145Ⅰ类0.25s一般地段B1匝道B1K0+622-B1K0+744.65512.3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C匝道CK0+090.847-CK0+161.00321.5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C匝道CK0+161.003-CK0+459.998高架桥21.8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D匝道DK0+110.933-DK0+2012.0素填土145Ⅰ类0.25s有利地段D匝道DK0+201-DK0+262.7800基岩>500Ⅰ类0.25s有利地段D匝道DK0+262.780-DK0+707.638高架桥9.1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E匝道EK0+132.647-EK0+288.882高架桥8.1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F匝道FK0+095.919-FK0+224.795高架桥28.9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G匝道GK0+119.737-GK0+320.43932.60素填土145Ⅱ类0.35s一般地段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相关条款规定,主线上高架桥及立交匝道桥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隧道段及支挡结构段为抗震重点地段,其余可按简易设防。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3)地震稳定性评价场地无液化土层分布,无软土震陷问题,不会发生地震诱发滑坡现象。在地震作用下,未经夯实的填土路段会发生塌陷、沉降等问题,未经合理支护的边坡级隧道围岩,会发生崩落、塌落等现象。YK16+760~YK17+360段覆盖层厚度较大,地面横向坡度较陡,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坍塌。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无滑坡、泥石流、液化、震陷等地震稳定性问题。不良地质现象经工程地质调查及访问,拟建场地及周边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岩溶及活动断裂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特殊性岩土填土:填土在场内均有分布,在石龙立交接朝阳溪大桥段、疏唐出入口地段以及疏港东立交地段为抛填土,结构松散,厚0.3~37.30m,粒径2~35cm,回填时间约2年。其余路段多为路基填土(结构稍密~密实)以及场平填土(结构稍密),粒径1~5cm,厚0.3~33.60m,回填时间大于2年,且经过初步碾压。填土空间分布不均匀,力学性能较差,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不宜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应进行施工处理。软土:主线YK21+900~YK22+320段有部分水田、鱼塘发育,其覆盖土层为粉质粘土,多呈软塑状,厚0.5~14.10m。建议将地表水疏干后进行晾晒,并对地表软弱土层进行换填处理。土层厚度较大时,建议将表层3.0m左右软弱土层清除,采用抛填块石进行碾压;土层厚度小于3.0m时建议直接清除。抛填的块石应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回填,由于地势低洼,建议施工阶段做好排水设施。由于软土层厚度容易受气候及施工扰动的影响,因此软土层的厚度在施工时可能比实际厚度偏厚。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拟建场地分为施工场平区边坡区域及自然斜(边)坡区域,自然斜(边)坡区内地形条件改变较小,未有大挖大填情况;施工场平区边坡区域主要表现为市政道路边坡、场平边坡以及施工区内临时堆填边坡,主要典型边坡坡特征见下表2.2.8-1。表2.2.8-1现状边坡特征表边坡编号边坡位置边坡类型坡高(m)坡长(m)坡度(°)特征边坡稳定性BP1朝阳溪西岸土质20-2532030-40岩土界面平缓,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稳定BP2朝阳溪东岸岩土质为朝阳溪修筑时所致的边坡群,多为岩土质边坡,坡角40°°,坡高2.0-9.0m稳定BP3E匝道7#桥墩处土质3-811030-35为场平边坡,岩土界面平缓,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稳定BP4B匝道0#桥台处土质8.0-1014032-38为场平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稳定BP5主线P32桥墩处土质5.0-9.07032-35为场平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稳定BP6位于主线YK16+800-YK17+000段,该边坡为场平边坡,分台阶放坡,坡率1:1.50-1:2.0,现场调查未见开裂变形,岩土界面也叫平缓,整体稳定,但局部地段岩土界面较陡,经4.1节计算分析,处于基本稳定状态BP7HP1、HP2#桥墩下方陡坡岩质7-1816545-60现场调查未见开裂变形掉块等迹象稳定BP8LP1-LP5桥墩段土质45-5017030-34为场平边坡,分台阶放坡,岩土界面较平缓,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稳定BP9主线P136#桥墩段土质15-1811033-38为场平边坡,分台阶放坡,岩土界面较平缓,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稳定BP10寺坪陵园上方岩质15-2035060-70现场调查未见开裂变形掉块等迹象,且局部已喷锚支护稳定BP11YK19+520段岩质4-1214040-45现场调查未见开裂变形掉块等迹象稳定BP12YK20+040-YK20+160段土质20-2517027-33为场平边坡,岩土界面平缓,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稳定BP13YK20+620-YK20+840段岩质5.0-58230约63为疏港大道道路边坡,按1:0.75放坡,且采取坡面支护,现场调查未见开裂变形掉块等迹象稳定BP14YK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