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_第1页
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_第2页
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_第3页
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_第4页
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森林生态站是通过在典型森林植被区建立长期连续观测点与样地,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构造、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利用等在自然状况下或某些人为活动干扰下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进展长期连续定位观测, 说明生态系统发生进展等演替过程的内在机制和自身的动态平衡及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的长期连续观测站点,它的设计是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冲击和调控,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进展及环境建设供给理论根底,为国家可持续进展的宏观决策供给科学依据,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设计森林生态站的目的与意义

引导我们更有依据、更科学的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肯定构造、 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进展森林生态观测站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现有的植物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和生物资源并对其正确的评估。 此次森林生态观测站设计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的水文、大气、生物、土壤资源和森林气象等一些监测内容的设计。它的意义在于将各要素之间能对森林系统产生的一些影响因素,运用有效的方法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并能为以后的森林生态争论供给更好的理论根底。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的依据森林生态观测站设计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1606-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争论站建设技术要求》〔LY/T1626-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标准》〔LY/T1873-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LY/T1952-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根底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415-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气象观测标准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争论网络中长期进展规划 〔2023-2023年〕》等。森林生态观测站设计的设施应当依据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同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和区域等方面的差异性,突出区域特色。森林生态观测站设计设施的布设数量应依据森林生态区域内代表性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多少和实际观测需求,以及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岩性、土壤等确定。森林生态观测站设计的指导思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争论站建设以实现野外观测和科学争论为一体的长期基地及可持续进展为宗旨,以生态学、生态系统学及生物环境学理论为指导, 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森林群落组成、构造、能量循环、水分循环、养分循环及环境效益为观测建设根底, 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学的设施、先进的观测和器,观测分析与争论并重且持续推动, 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大尺度效劳效应,逐步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争论站标准系列。森林生态站观测设计的内容森林安康与可持续进展观测、水土资源的保持观测和数据处理配套等方面。森林气象观测站的设计森林气象观测环境的要求观测场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区较大范围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 避开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需空旷平坦避开设在陡坡凹地或接近有大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观测场应设在最多风向的上风方向,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距离大于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距成排障碍物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10倍以上;距较大的水体的最高水位线距离应大于100m观测场四周10m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植物。森林气象观测场地设计25m25m16m你西向、20m南北向海岛不受此限制〕,场地应平坦,有均匀草层〔草高<20cm〕。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4m宽的小路,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去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依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并便于维护。同时,依据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观测场的防雷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应承受第三类防雷措施。4.2森林水文观测站的设计森林水文观测站观测的指标有林内降水量、林内降水强度、穿透雨、树干径流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位、枯枝落叶层含水量和森林蒸发量。为猎取森林水文要素的争论数据,首要的因素是集水区和水量平衡场,此试验的方法是承受水量平衡场法和流域试验法。集水区主要是在典型森林类型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自然闭合区,集水区与四周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即自然分水线清楚、底层为不透水层、地址条件全都、生物群落与周边更大范围的生物群落相全都,面积为 100002023000卅的自然闭合区。生态系统的全部水分将经集水区出口处基岩上所修建的量水堰出流水量平衡场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段设计水量平衡场,其规格型号 10X202,其主要用途是“四水”平衡规律的观测。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封闭小区,与四周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建筑在土壤层下面具有粘土或重壤土构成的不透水层的地方。水量平衡场的地上部格外形、构造、尺寸与坡面径流场相类似〔其设计以下面径流场设计〕,四周用混凝土筑隔水墙直插入不透水层、 地面上高出25cm;地〔集水桶〔井深2.5m,25cmX25cm,井筒外筑反滤层,上口加盖〕。森林生态系统蒸散量观测设计观测内容承受液流计测量单木树干液流;蒸渗系统测量林分蒸散量;大孔径闪耀仪测量单个或多个林分的蒸散量。观测场的设计单木树干液流量观测场应设在争论区域的典型林分内,地势平坦,植被分布均匀。单个林分蒸散量观测场土壤、地形、地质、生物、水分和树种等条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要避开道路、小河、防火道、林缘,外形应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林木在200蒸散量观测点所在的典型林分,且路径中心位置尽量位于森林小气候观测塔四周。森林生态系统水量空间安排格局观测观测内容大气降水量、穿透降水量、树干径流量、枯枝落叶层持水量、地表径流量、土壤含水量和壤中流量。观测的仪器设备〔自记雨量计和激光雨滴谱仪〔、树干径流量〔自记雨量计和树干径流收集槽〕、枯枝落叶层持水量〔周密电子天平〕、地表径流量〔自记翻斗流量计〕、土壤含水量和壤中流量〔铝盒、电子天平,取土铲、烘箱、枯燥器和壤中流收集槽和自记雨量计〕。观测场的设计叶层和土壤层,设置降水量观测点、地表径流场、径流和穿透降水观测样地、土壤水分观测样地。降水量的观测

坡面水量平衡场、树干雨量观测点数应按集水区面积的配置,雨量观测点要均匀铺设,对于要进展水质分析的雨量观测点,应离林缘、大路或居民点有肯定距离。仪器的选择承受承受自记雨量计〔日记、月记等〕和标准雨量筒测定森林降雨。仪器放置在径流场或标准地四周的空旷地上,或者用特别设施〔如森林蒸散观测铁塔〕架设在林冠上方,或者选一株直径较大且干形较好的最高树木, 去其顶梢。将雨量承接器水平固定在树顶上〔高于四周林冠层〕,然后用胶管将雨水引致林地进展测定。在林中空地和林外约50m 100m处空旷地分别设置激光雨滴谱仪1台,自动观测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等级、降水速度、降水粒径大小及其分布谱图。地表径流量观测设计选取典型地段建设坡面径流场,主要用于争论林分产流、产沙过程。在选择时要留意保存原有的自然条件,土壤剖面构造一样,土质厚度比较均匀,坡度比较均一,土壤理化特性〔机械组成、土壤密度、有机质含量〕比较全都。假设坡面有比较小的起伏时,可进展人工修理。在观测场地中建立标准径流场,位置应5m〔与等高线平行〕,20m〔水平投影〕,100515及两侧设有围埂小区顶部设截水沟下部设有集水槽和引水槽引水槽末端是接水池。为了阻挡径流进出小区,设置的围埂其高 25cm,埋深45cm,厚度5cm上缘向小区外呈60。倾斜用混凝土板砌成,内直外斜,围埂外侧设宽为2m的保护带。集水槽和引水槽的横断面承受矩形,集流槽上缘为一水平面,宽10cm集流槽下沿为挡土墙,接水池设计为长128cm宽128cm高1.m,厚为14cm的正方形池。测流堰的设计选择在森林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自然闭合的封闭区,集水区与四周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即自然分水线清楚、底层为不透水层、地质条件全都、生物群落与周边更大范围的生物群落相全都,面积为0.1hm2-2000000卅的自然闭合小区设计测流堰,它的用途是争论流域产流、产沙过程。生态系统的全部水分将经集水区出口处基岩上所修建的测流堰流出。测流堰建筑标准:三角形、矩形、梯形和巴歇尔测流堰。本设计承受梯形测流堰,相对于别的堰,精度高。树干径流量测装置〔一2cm〜4cm为一个径级〕,2〜3株标准木进展树干径流观测。将直径为2.0cm〜3.0cm的聚乙烯橡胶环开口向上,呈螺旋形缠绕于标准木树干下部,缠绕时与水平面成302〜3圈,固定后,用密封胶将接缝处封严。将导管伸入量水器的进水口,并用密封胶带将导管固定于进水口,旋紧进水口的螺纹盖。收集导入量水器的树干径流,并进展人工或自动观测。森林土壤观测站的设计对森林土壤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壤中流的观测。土壤含水量观测〔TDR土壤水分观测样地设置应依据典型森林植被所在地形和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差异来确定。对于典型森林植被来说,应在林地坡顶、坡中和坡底分别设置一个观测样地,每个观测样地大小为10mK10m,在每个观测样地内设置3个观测点,观测点位置宜沿观测样地对角线均匀分布。按 0〜10cm10cm^20cm20cmt-40cm40cn〜60cm60cm〜80cm80cm〜100cm〔依据土壤最大土层厚度划分5g105C±5C20min可称重。然后进展数据处理,最终分析数据。土壤理化性质观测在选择样地前,了解试验地区的根本概况,包括地形、水文、森林类型、林业生产状况等,并制定米样区位信息表。样地选择在具有完善的保护制度,可以保障长期争论而不被人为干扰或破坏具有典型优势种组成的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应包涵森林变异性;宽阔的地带,不宜跨越道路、沟谷和山脊等。依据森林面积的大小、地形、土壤水分、肥力等特征,在林内坡面上部、中部、下部与等高线平行各设置一条样线, 在样线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i0.1hm2〜1hn3〜510mK10m乔木调查样方、2mK2m灌木i1mX1m草本调查小样方。pH〔盐碱土、交换性钾和钠、交换性酸量〔酸性土〕、交换性盐基总量、碳酸盐量〔盐碱土〕、有机质、水溶性盐分总量、全氮、碱解氮、亚硝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全镁、有效态镁、全钙、有效钙、全硫、有效硫等。土壤壤中流观测有坡面水量平衡场壤中流观测设备的,从地表径流集水槽下端混凝土浇筑的挡墙留有的水孔,用导管将地下径流引入量水器,进展观测。森林生态生物定位争论森林群落观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且受人为干扰较少交通又相对便利的地方设置,设置比例为1个/500h2森林面积每块面积为O.lh〜I.Ohm承受罗盘仪(DQL-3测绳或皮尺设置标准样地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依据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最小取样面积(表现面积)确定固定样地大小(一般为 O.lhm2〜20hm),每种1452313PCeTrexvistaGPS确定样地及被测林木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破坏性调查不能在该固定样地内进展;全部的14523在标准地或固定样地内承受罗盘仪(DQL-3)、测绳和钢卷尺设置(10X10)m、(2X2)m2、(1X1)m2面积的各类样方,分别用于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调查。森林生产力观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用阶级标准木法测定其生物量。灌木层和草本层的调查方2mX2m1mX1m。生物多样性观测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物多样性的所设置的大小样方是依据生物种类的大小而设置的。对于小的昆虫类生物,设置大小为1mX1m的样方30个;每个样方放置无底木框, 调查记录框中全部昆虫的种类。设置肯定长度的样线,样线长度与调查区域的面积和生境简单性成正5000m长样线,沿样线进展调查,行进速3km-h-1左右,用自动步行计数器确定观测点位置。借助望远镜、罗盘进展动物或痕迹观看和定位。植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种类的调查要设置样线,沿样线进展调查,记录样线两边10m内的植物种类。数量调查:设置样方。在样方内记录各种植物的数量。森林植物化学分析指标和分析参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争论观测指标标准及试验室分析标准执行。森林安康与可持续进展观测森林的安康程度主要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病虫害、环境污染、营林活动、林产品收获等〕,现设计的主要观测的是病虫害和土壤的微生物,它们的观测如下:森林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指标观测:在整个站区内设置样方,记载样方的面积。在每个样方内,记录胸径大于2cm的乔木的株数和其中被虫害侵染的株数。在被害木3-5株,记录各株上的害虫数。后者除以前者即为受虫害植物百分率。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观测:采样深度和用具与一般土壤采集用具一样,但凡与样品接触的用品均需事先进展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干热灭70%的酒精消毒等。对不同样点一样处理的样品混合需在灭菌纸上进展2mn筛孔过筛后,装于塑料袋中,样品应准时进展测定,否则,需将4C10g〔K〕水土资源的保持观测林地土壤侵蚀强度观测设置林地观测样地〔300X900〕吊,在样地内分成〔30X30〕m样方,在各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