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湖公园配套道路工程-B线 边坡设计总说明_第1页
凤栖湖公园配套道路工程-B线 边坡设计总说明_第2页
凤栖湖公园配套道路工程-B线 边坡设计总说明_第3页
凤栖湖公园配套道路工程-B线 边坡设计总说明_第4页
凤栖湖公园配套道路工程-B线 边坡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施工图设计说明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凤栖湖公园配套道路工程及凤霞路东段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A线、B线分册(一次性勘察)》(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21年8月编制)及合格报告、1.2建设方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1.3建设方提供的相关区域的规划、红线、道路、建筑基础资料。1.4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1)《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3)《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51351-2019);4)《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19);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1.5《金凤园区高铁以南路网工程凤栖湖公园配套道路工程B线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意见》及高边坡可行性评估报告1.6高边坡专项论证专家意见如下:1、完善方案设计图说,增加方案比选.回复:已完善设计图说,并增加B线方案比选,详见设计说明5.3.2节。2、进一步查明9-9’剖面3号边坡的上部土岩界面性状,并校核该段边坡的稳定性。回复:已通知地勘补充地质信息,并在9-9剖面图说明第三条中标注施工单位开挖时应注意复核该段边坡地质情况。3、完善边坡施工工艺、方法、步序要求。回复:已完善边坡施工工艺、方法及步序要求,详见设计说明5.3节4、完善监测要求,进一步强调“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回复:已明确监测要求并进一步强调“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的原则,详见设计说明8.2节。

2.1边坡概况边坡编号道路桩号长度(m)高度(m)边坡性质是否超限1K0+020~K0+250左侧2193-24土质填方临时边坡是2K0+040~K0+250右侧2102-20土质填方临时边坡是3K0+270~K0+700左侧4302-12土质填方永久边坡挖方岩质边坡挖方土质边坡是4K0+270~K0+700右侧4102-16土质填方临时边坡是5K0+800~K0+945左侧1450-8.5土质填方永久边坡否6K0+800~K0+970右侧1802-13土质填方临时边坡是2.2永久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临时边坡安全等级二级;2.3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永久边坡设计使用年限50年;临时边坡使用年限2年,2.4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2.5坡顶人类活动荷载取值15kN。3.工程地质条件3.1交通位置道路位于重庆市高新区金凤镇,属高新区金凤镇行政辖区范围,A、B线位于整个建设工程的南部,具体位置详见拟建场地位置图2.1所示,拟建场地南侧为高龙大道,西侧为新洲大道,高龙大道与新洲大道相连通,且与外界连通;场地南侧通过A线、C线、凤霞路与高龙大道相通,路线较长,整体地势起伏,交通较为便利,施工条件较好。该段道路场地地理坐标X=40418.808~41392.703,Y=64659.43~64812.368。图2.1路网场地位置图3.2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丰富,雨热同季,日照少,无霜期长。春早多倒春寒,夏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雾。多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42.2℃,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雨1151.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无霜期340天左右。九龙坡区有主要河流长江通过,汇集桃花溪、磨滩河、大溪河等次级河流,梁滩河则在区外汇入嘉陵江。工程区位于九龙坡区西北部金凤镇,其境内河道梁滩河属长江北岸二级支流嘉陵江水系,总长38.7千米,干流在牛脑滩入境,郑家河口出境,境内长7.9千米;另由南而北汇集兰溪河、文昌溪、净慈溪、盐井河共4条支流,境内长20.8千米;年均径流量1.6立方米/秒。工程区距梁滩河最近距离约3.6km,对工程影响较小。拟建场地西北方向,距离拟建凤举东路约158.4m处有约69828.56m2的鱼塘,水深约1.5m左右,与拟建项目最低高差约24m,对工程影响较小。工程区内主要地表为旱地,未见河流、溪沟、水库等地表水体。大气降雨是该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场地总体水文条件简单。3.4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北碚向斜西翼近核部(详见图2.2),场地基岩为单斜构造,工程区未见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勘察区沿线场地平整,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有基岩露头。据区外调查量测,岩层呈单斜产出,该区域岩层产状83°~88°∠6°~9°,该段工程区优势产状83°∠9°;层面较平直,无充填,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勘察场所在地构造纲要示意图3.5地层岩性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和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砂泥岩碎块石组成,局部含有建筑垃圾,硬质碎块石含量约13%~18%,次棱角状,一般粒径10~120mm,碎块石母岩主要为砂岩、泥岩;其余为粉质粘土土充填。呈松散~稍密状,稍湿,属机械抛填堆积,未经碾压处理。堆积年限约5年。该层分布于零星分布于拟建道路A线沿线,覆盖于场地表层,层厚约0.50~2.2m。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砂泥岩碎块石组成,碎块石母岩主要为砂岩、泥岩;其余为粉质粘土土充填。呈松散~稍密状,稍湿,属机械抛填堆积,未经碾压处理。堆积年限约5年,上层部分堆积年限小于2年,为公园施工新堆填土。该地层在拟建道路沿线广泛分布,层厚变化较大,一般厚度为0.20m~5.80m,局部厚度达7.50m~30.60m,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30.60m(ZY114),为本场地主要地层。(2)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淤泥质粉质粘土(Q4el+dl):灰褐色~黑褐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呈软塑~流塑状,稍湿,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刀切面较有光泽,无摇震反应,有腥臭味。本次钻探揭露厚度0.5m,主要分布在地表水体区域,为本场地次要地层。粉质粘土(Q4el+dl):红褐色,残坡积土,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夹泥、砂岩碎石,部分区域被填土覆盖,部分区域上层有约20~30cm厚的根植土,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均为中等,残坡积成因,可塑状。该层在拟建道路沿线广泛分布,层厚变化不大,一般厚度约0~2.30m,局部厚度达5.00~7.80m,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7.80m(ZY61),为本场地主要地层。~~~~~~~~~~~~~~~~~~~~~~~~~~~~~不整合~~~~~~~~~~~~~~~~~~~~~~~~~~~~~(3)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岩(J2s-Ss):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以及少量云母。强风化层岩芯较破碎~极破碎,取芯率低,多呈碎块状。中风化层岩芯较完整,岩质较硬,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呈短柱状~柱状,节长一般5~12cm,最大节长达18cm。该层仅钻孔ZY63、ZY67、ZY69有揭露,为本场地次要岩性。泥岩(J2s-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质软,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手捏易碎。中风化层岩质较软,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一般节长5cm~30cm,最大节长50cm,岩芯失水后易崩解。该层分布于整个拟建场地,为场地主要岩性。。3.6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1、据钻探揭露,勘察范围基岩面受原始地貌控制,场地基岩面呈起伏形式,埋深范围0.20m(ZY85)~30.60m(ZY114),平均埋深5.96m,纵向坡角0~29°,横向2、基岩风化带特征据按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将基岩划分强、中等风化带。1)强风化带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较软,岩芯多呈碎块状、饼状,岩块手捏易折断。钻孔揭示厚度较薄,强风化带层厚0.70(ZY52)~6.20m(ZY97),平均厚度2.45m,顶界埋深0.20m(ZY85)~30.60m(ZY114),平均埋深6.04m。2)中等风化带基岩: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构造裂隙不发育,岩芯较为完整。泥岩锤击声音哑,砂岩锤击声较清脆。中等风化带顶界埋深1.80(ZY85)~32.10m(ZY114),平均埋深8.49m。本次钻探未揭穿。3.7水文地质条件该段道路勘察区地形总体表现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场地中部存在洼地,填土堆积区域上覆土层较厚。地下水赋存条件有限,在多雨的时间地表雨水常汇集于场地低洼处,并渗入地下。场地地层上覆为第四系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砂岩、泥岩。填土孔隙较大,透水性强,属含水层;粉质粘土层透水性相对较弱,属相对隔水层;基岩强风化层风化裂隙较发育,透水性强,属含水层;中等风化泥层岩体较完整,透水性弱,属相对隔水层。该段工程区地表水主要为B线里程桩号K0+120.00~K0+220.00处南侧的鱼塘和排水沟,鱼塘水现已基本排干,排水沟在勘察期间仅表面有细小水流;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潜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土层内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素填土土层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1、第四系土层内孔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该层孔隙度较大,透水性及富水性较好,为孔隙水的流通和储存场所,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迳流途径为由地表垂直下渗至基岩顶部并产生侧向层内渗透,沿原生粉质粘土、基岩表面、基岩裂隙向地势较低处、临空面渗流等方式排泄或直接通过大气通过蒸发排泄。该类地下水受季节、降雨及地表排水效果等因素影响较大;局部填土深度较大,雨季期间或地表水持续补给,极有可能形成临时地下水,虽无统一稳定地下水位,但是对场地、地基、道路边坡等产生不利影响,当基础施工在雨季期间时,应适当考虑该类地下水对地基施工的影响。原生粉质粘土层,渗透性弱,地下水可忽略。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网状裂隙中,强风化基岩、裂隙相对发育的中等风化基岩为主要含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上部覆盖层地下水下渗或地表水补给,迳流途径较短,沿基岩裂隙向地势较低处、沿临空面渗流等方式排泄或直接大气通过蒸发排泄。由于拟建道路所在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基岩埋藏较深,勘察深度内该类地下水贫乏;该类地下水埋深相对较大,对工程的影响有限。3、场地含水层的富水性勘察期间,各钻孔终孔后,将钻孔内的钻探残留水抽干,24小时后进行简易水位观测,钻孔水位未见恢复,场地地下水整体贫乏。雨季可能存在一定量的地下水,对本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道路基础一般位于稳定地下水位以上,且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补给水源少,含水层结构较简单,渗透性偏弱,地下水总体贫乏。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中9.1.1节表9.1.1规定判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3.7不良地质条件经过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与地质灾害,亦未发现暗沟、渠、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线路路基填方受朝阳河河道影响,在朝阳河规划改道实施后影响较小。3.8工程地质参数各段岩土体的设计参数建议值系根据室内/原位试验数据,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等相关规范要求,综合分析现场地质调查成果、岩土芯样鉴别、试验指标统计结果并类比相似工程、结合地区经验得出。岩土体物理力学设计参数建议取值见表。表格SEQ表格\*ARABIC1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取值表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m3)天然19.5*19.6**23.924.67*23.2*23.7饱和20.0*20**24.324.89*23.8*24.0粘聚力(kPa)天然5.0*20.59*--151(岩体)/*1328.10(岩体)饱和0.0*14.73*//内摩擦角(°)天然30.0*11.24*--30(岩体)/*34.00(岩体)饱和26.0*8.00*//压缩模量(MPa)//压缩系数(MPa-1)//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天然4.45/*25.76饱和2.80/*18.88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5340(岩体)/*30912(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现场试验验证)*150*3001762(岩体)*400*9691(岩体)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10*18//岩石水平抗力系数(MN/m3)*60/*370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0*220*270*250*1070岩土与挡墙基底摩擦系数μ--*0.23*0.35*0.4*0.35*0.68注:(1)“*”表示经验值,其余为本次勘察试验值。本段道路存在杂填土的区域较少且按照设计均进行清除,因此未对杂填土进行参数建议;(2)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一般采用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当建筑物施工或使用期地基可能遭受水侵泡时,应采用饱和强度)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要求地基条件系数(较完整体):泥岩为极软岩取1.2;(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5条规定,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0.33的系数确定;(4)岩体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2.8条、第14.2.10条,结合岩体完整程度,抗剪强度Φ值折减系数取0.90,C值折减系数取0.30,时间效应系数取0.95;(5)其它边坡参数: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根据区域经验结合场地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岩层结构面抗剪强度C取55kPa、Φ值取18.0°,裂隙结构面抗剪强度C取55kPa、Φ值取18.0°,粉质粘土与基岩界面剪切值按粉质粘土室内测试统计标准值取0.75的折减系数进行取值,天然C取15.44kPa、Φ值取8.43°,饱和C取11.05kPa、Φ值取6.0°;填土与基岩界面剪切值天然取C=19kPa,φ=15°,饱和取C=15kPa,φ=12°。泥岩、砂岩的等效内摩擦角以及破裂角详见第4.6节“道路分段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6)根据现场钻探和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5条,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干作业钻孔桩)建议:粉质粘土极限侧阻力Psik取66kPa,强风化泥岩极限侧阻力Psik取140kPa;(7)填土经压实处理,压实系数达到0.97,可不考虑其负摩阻力的影响;若未按要求压实处理,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取0.25。4稳定性分析边坡按设计治理后处于稳定状态,详见计算书。5工程设计5.1等级划分保护对象为场区。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3.2条之规定:边坡安全等级一级。5.2设计标准a)永久边坡工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临时边坡使用年限2年,b)永久边坡治理安全稳定系数:1.35,临时边坡治理安全稳定系数:1.25;5.3边坡治理设计编号长度(m)高度(m)边坡性质治理方案1K0+020~K0+250左侧219填方临时边坡坡率法,坡顶1:1.75,第二级1:2,第三级1:2.25,分阶高度8m,每两阶之间设2m平台,坡面蜂巢格室绿化,坡脚设护脚墙2K0+040~K0+250右侧210填方临时边坡坡率法,坡顶1:1.75,第二级1:2,第三级1:2.25,分阶高度8m,每两阶之间设2m平台,坡面蜂巢格室绿化,坡脚设护脚墙3K0+270~K0+700左侧430填方永久边坡挖方岩质边坡挖方土质边坡填方边坡采用坡率法,坡顶1:1.5,第二级1:1.75,分阶高度8m,每两阶之间设2m平台,坡面蜂巢格室绿化挖方边坡采用坡率法,坡率岩质1:1.5,土质1:2,分阶高度8m,每两阶之间设2m平台,坡面采用蜂巢格室支护4K0+270~K0+700右侧410填方临时边坡坡率法,坡顶1:1.75,第二级1:2,第三级1:2.25,分阶高度8m,每两阶之间设2m平台,坡面蜂巢格室绿化,坡脚设护脚墙5K0+800~K0+945左侧145填方永久边坡坡率法,坡顶1:1.75,第二级1:2,第三级1:2.25,分阶高度8m,每两阶之间设2m平台,坡面蜂巢格室绿化,坡脚设护脚墙6K0+800~K0+970右侧180填方临时边坡坡率法,坡顶1:1.75,第二级1:2,第三级1:2.25,分阶高度8m,每两阶之间设2m平台,坡面蜂巢格室绿化,坡脚设护脚墙(1)挖方边坡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有序进行,并应保持两侧边坡稳定,弃土、弃渣的堆填不应引起边坡附加变形或破坏。雨季施工时应做好水的排导及防护工作。(2)填方边坡填料要求:填料为中风化砂泥岩土石料,分层碾压,最大粒径不大于200mm,每层铺填厚度不大于0.5m。干密度容重不得小于20KN/m3,其抗剪强度ψ≥33°,C=5Kpa。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为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向内倾斜4%,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现状地面清除地表植被、树根。(3)边坡坡顶设置截水沟、坡脚设置排水沟,坡顶设置防护栏杆。6监测设计6.1监测任务和目的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和治理效果监测,安全等级为一级,工程措施主要为自然边坡。因此,施工安全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在施工期对边坡的位移、应力、地下水以及挡墙顶部建构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应力应变等进行实时监控,以了解工程扰动因素对边坡的影响,及时指导工程的实施,反馈设计,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治理效果监测的主要任务是检验治理设计和施工效果,确保安全,同时积累丰富的资料为其他边坡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监测目的是通过对边坡的巡视观察、地表裂缝的观测掌握边坡在施工期与运行期的工作状态,指导和进行信息化施工,并为验证边坡工程设计、检验施工质量与效果,以保证边坡工程的安全运行。6.2监测设计6.2.1监测项目根据边坡防护工程安全等级、地质条件、加固支护措施的特点,该危岩边坡防护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以地表位移监测,群测群防措施或简易观测措施为主。6.2.2监测工作布置该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其边坡的地质条件和支护结构特点,该边坡的监测应建立地表综合监测网,并与长期监测相结合。该该边坡的监测拟以地表位移监测、群测群防、简易监测点。监测工作布置如下:a)边坡地表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点与垂直位移监测相结合,不分开设点。该边坡每20m设地表位移监测剖面,每个剖面不少于3个监测点。水平位移可以使用高精度经纬仪进行测量,垂直位移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测量。b)地表裂缝的观测地表裂缝的观测方法主要采取在裂缝两测设固定标尺、或在建筑物两侧设砂浆贴片等方法量得位移量,裂缝宽度观测精确到0.5mm。如发现该边坡地表产生裂缝,应在裂缝位置设的裂缝观测点。c)巡视检查检查内容有地表、排水沟及支挡建筑物裂缝出现的位置,发生时间;地面发鼓胀、沉降的位置、形态、面积、幅度及发生时间;塌方位置、范围、规模及时间;临近建筑破坏情况等。6.3监测管理6.3.1监测数据采集该边坡的监测主要为巡视监测,因此巡视监测采集应:(1)组建专门的巡视班组,明确总负责人与分部位负责人。结合工程特性、施工期各阶段要求的巡视要点与设计要求制订巡视规程。(2)应根据观测现场条件、技术规范、观测设计技术要求与仪器使用说明书,编制观测技术规程,制订人身与仪器安全措施。观测技术规程一般应由观测责任人负责编制,技术负责人为责任工程师,负责观测技术规程审查。(3)工程观测是按观测频率重复进行的,应依据拟定的观测技术规程及时进行工程的各项观测工作,观测频率应按观测技术规程要求执行。(4)应对观测仪器进行定期标定、测试,确保观测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按有关规范要求,定期复测变形观测基准网,消除基准点位移对观测点位移的影响。(5)仪器测读应按测读仪表和仪器说明书进行,每次读数后,应在现场同前测值对照检查,读数值应是稳定值。在观测中若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复测,分析原因,记录说明。(6)观测数据用专门表格或手簿记录,当经校核无误时也可用电子手簿记录。原始记录和手簿记录不得随意划改与消毁。(7)巡视检查1)实际工作时,应按照巡视规程要求及时进行巡视,采用固定的表格记录巡视情况,每次巡视的记录表格填写项不得有空项。应及时检查,在经校核无误后,由责任工程师审查后存档。2)巡视报告编制应按巡视规程进行,工程遇险情时应立即编制专项巡视报告上报,一般情况下则按施工期各阶段要求编制巡视报告上报,上报时间不得影响观测资料分析使用。6.3.2监测数据分析(1)通过分析巡视检查资料,如边坡有无危害性的裂缝出现、裂缝有无逐渐张开、排水孔的排水量有无显著变化、哪些部位出现裂缝、渗漏;等,比较边坡外表各种异常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2)统计各物理量(如裂缝宽度)历年的最大和最小值(包括出现时间)、变幅、周期、年平均值及年变化趋势等。(3)将巡视监测成果与设计计算复核成果进行比较,以判识边坡的工作状态、存在异常的部位及其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与变化趋势等。6.3.3监测数据反馈、预警(1)监测数据反馈与处理各级监测机构要定期把简易定量监测数据、降雨量、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基本情况汇总整理,编成有关曲线、图表、文字说明,要对今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按程序报送上级监测机构。监测信息处理原则:汛期内正常情况下每月汇编一次,暴雨期间每5个监测时段汇编一次。(2)监测预警1)预报:险情要分为三级进行预报。一般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没有明显异变;异变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有扩大、加剧异变;临界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异变明显,异变加快,或存在其他明显险情征兆。险情预报由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重要险情及时预报,一般险情每月通报一次。2)预警:分别由三级政府发布。根据异变级、临界级危险点可能危害的规模、程度和影响情况,分别由乡镇以上三级政府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险情预警。一级预警由重庆市政府向社会发布划定危险区告示;二级预警由县(市、区)政府向社会发布划定危险区告示;三级预警由乡镇政府向社会发布划定危险区告示。3)险情预警发布后,应急防治技术指导小组人员应迅速进入和坚守现场,进行监测和防范指导,研究制定避险、抢险方案,指挥避险、抢险。同时,要立即准备抢险物资器材,组织抢险救援队伍,进行群防群治;要安排险区居民立即撤离,转移重要财产,保护好险区内的重要交通线、供电线、军事、水利、通信等设施。6.3.4监测仪器运行设施的管理与维护(1)设置在现场的所有监测设备、设施,都应在其适当位置,明显标出其编号;并应经常或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如有破损,应及时修复。(2)所有基点和观测点,都应有考证表,并绘制总体布置图。水准基点应定期校测。(3)为保护巡视观测人员在陡崖、窄道等处安全通行所设置和配置的护栏、扒梯、保险绳、安全带、安全鞋帽等,应经常检查、维护或更新。6.3.5监测年限及周期1、监测年限施工安全监测从施工开工至治理工程结束;防治效果监测年限为治理工程竣工后二个水文年;滑坡治理监测年限为治理工程竣工后长期监测。2、监测周期1、施工安全监测原则每7天监测一次,24小时不间断人工巡视。对于施工扰动变形明显的应施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2、防治效果监测雨季每10~15天监测一次,旱季每1个月监测一次;3、遇险情或特殊情况时,应加密观测。7绿化护坡施工要求喷草施工完成之后,必需定期进行养护,直到草坪成坪。待草坪长至5cm左右时,即可揭开无纺布。7.1施工时可用小竹竿或小木棍穿于整卷网垫中,顺势拉出网垫,四周用竹钉,木钉或用塑料钉钉住,钉子间距30cm,每平方米10只钉子。7.2钉子的长度一般为15cm(距离地面),疏松地表则应加长钉子长度,在高坡铺设时,上坡使用的钉子长度应长于下坡的长度。7.3地形突变处或地形较复杂处,应注意保持网垫平整,并要增加钉子的密度。7.4注意搭接,搭接长度2cm,搭接处钉子应顺势钉入,钉子密度要增加一倍,搭接处上层网垫要靠紧,不留间隙。7.5钉子的形状,钉子上端宽度应大于网垫孔径2倍,以便同时同时起垂直下压作用。7.6草籽播种深度应根据土壤的商情,因地制宜而定,草种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根系长,且发达的草种,有长根系的多年生小灌木间种更佳。7.7草籽播种深度应在网垫中,这样更能加强复合保护层的效用。7.8草籽播种后,表土覆盖深度应以盖住网垫为主,不要使网垫暴露在阳光下,以利延长使用年限。但必须注意有利于草籽的发芽和生长。7.9草籽播种后,土层的含水量应以40-50%为宜。并在土表层加压,以有利于草籽发芽。7.10网垫在护坡顶端铺设时,网垫纵向连接处应有60度的夹角,埋入土工30cm。坡地应有50cm以上水平面。因工程中坡面上端含水量要比下层低得多,不利于草籽发芽,应在离网垫20cm坡顶处顺势开一条水沟,以利于灌水。7.11铺设实际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在路护坡上使用时),一般应选择在距雨季3-4个月时进行,让草坪有一定的生长时间。8护脚墙施工要求8.1护脚墙基底置于稳定的持力层上。8.2当墙后侧为填土时。8.3护脚挡墙采用C25片石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8.4C25混凝土中可均匀加入不大于总体积的20%块(片)石,其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块(片)石要求无裂纹,中部最小厚度不得小于200m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50mm。8.5土质地基中,护脚墙最小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基槽坡率1:2;岩质地基中,护脚墙最小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3m,护脚墙原槽开挖并浇筑。8.6脚墙纵向每15~20m设伸缩缝一道,岩土分界处单独设缝,缝宽20m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塞入深度为300mm。9其他10.1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二年内,甲方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测量单位进行监测。该边坡的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其边坡的地质条件和支护结构特点,该边坡的监测应建立地表综合监测网,施工与长期监测相结合。该该边坡的监测拟以地表位移监测、群测群防、简易监测为主。监测重点为挡墙顶部变形情况及地表变形。监测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执行。9.2本工程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施工期的监测及和信息反馈。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