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物理八下2热量比热容优获奖教案2_第1页
沪教版物理八下2热量比热容优获奖教案2_第2页
沪教版物理八下2热量比热容优获奖教案2_第3页
沪教版物理八下2热量比热容优获奖教案2_第4页
沪教版物理八下2热量比热容优获奖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热量、比热容本节是历年各地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涉及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分析能力和数学工具运用的能力;2.运用热量公式求解比热、质量、热量和物体的初温、末温。由于本节涉及的物理量及物理概念较多,与其他一些知识点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考试发展的方向。基本内容1、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发生的条件规律传递的是什么结果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区别热传导对流热辐射2、热量的定义符号单位公式3、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因素:、、4、比热容的定义、符号单位公式5、水的比热容其物理意义基础题.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所吸收(放出)的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同种物质的比热容,而不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所以比热容也是物质的..常用的比热容的单位是,水的比热容为,读作,物理含义是..下列事实,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了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B.质量相等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把铁块加工成铁屑C.水凝固成冰 D.10℃的水变成20℃的水.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A、20℃的水变成4℃的水 B、一块钢板压制成钢锅C、水结成冰 D、把开水倒入冷水中cc二Q7.由比热容公式 m("J判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物质的比热容跟它的质量成反比B.物质的比热容跟它的热量成正比C.物质的比热容跟它的温度变化成反比

D.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跟热量、质量、温度的变化等因素都无关8.关于比热容的概念,下面哪一句是正确的 ()A.物质的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B.物质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C.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比热容越大D.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一块金属,温度从3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Q/温度从90℃降低到70℃,放出的热量为Q2,则()A.Q1>Q2 B.Q1<Q2 C.Q1=Q2 D.无法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说热量是毫无意义的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C.两个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一定相同D.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给含有热量少的物体提高题.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设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为c甲和c乙,则 (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D.无法比较.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铜、铁、铝三种物质,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终温的高低是(c铝“铁"铜)()A.铜最低 B.铁最低 C.铝最低 D.都相同.已知C>C,温度相同,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它们吸收相同热量后,将它们互相接触;则()A.热量由铜块传给铅块 B.热量由铅块传给铜块C.铅块和铜块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缺少条件,无法确定变式1已知C>C,温度相同,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它们放出相同热量后,将它们互相接触,则()A.热量由铜块传给铅块 B.热量由铅块传给铜块C.铅块和铜块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缺少条件,无法确定变式2已知C>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它们吸收相同热量后,将它们互相接触,则(铜)铅A.热量由铜块传给铅块 B.热量由铅块传给铜块C.铅块和铜块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缺少条件,无法确定.质量相同的两块金属,放入沸水中相当长的时间后取出,立即分别放在0℃的碎冰中,冰融化的多少不一样,这说明两块金属( )入初温不同 8.末温不同 C.体积不同 D.比热容不同.如图所示是用相同的酒精灯和同样的烧杯盛着甲、乙两种液体加热时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A.甲的比热容大B.乙的比热容大C.它们的比热容一样大D.无法确定6.甲、乙两个铁球,吸收相等的热量后,甲球可以把热量传给乙求,不可能的情况是()A.甲的质量大,初温高B.甲的质量大。初温低C.甲的质量小,初温高D.甲的质量小,初温低计算题热量的计算.根据某种物质的比热,可以计算质量不是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不是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物体的初温用t表示,末温用t表示,比热用c表示,质量用m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分别用Q0和Q,表示,则物体升高的温度为t-t,吸收热量可表示为Q/cm(t-t)1降吸氐温度为t-t,放出热量可表示为Q=Cm(t-t)。.物体温度改嚏的多少也常常表示为At;即△{={—{或4tY-t,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由物质的比热、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改变的多少这三个因素决定,与物体的初温、求温的高低无关。.应用热量公式中的有关温度的文字叙述应特别谨慎,不可乱套。“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对应的都是温度的改变量△3而不是t;而升高至U、降低到对应的是物体的末温t。.应用热量公式代人数量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为国际单位。.质量为1kg的水,初温为20℃,当它完全吸收3.696X105J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Q=cm^t,它只适用于物体温度改变时(升温或降温)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有物态变化的过程不能适用,如若不考虑,就会出错误。因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最高温度为100℃,如果不继续加热,就不会沸腾,若继续加热,水就会沸腾,但不升温,吸收的热量用来进行物态变化,所以水的末温只能升高到100℃。.质量为300g的铜锅内,盛有1kg15℃的水,要把水烧开,间需要多少热量?说明:解此题时,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1)只考虑到了水吸收热量忽视了铜锅的吸热,题中已知铜锅的质量,显著要求计算银锅吸收热量;(2)对水的求温,铜锅的初温和求温没有弄清楚,这与沸点,热传递知识有关,这些知识苦学得不扎实便会发生上述问题;(3)公式字母混乱,且代数值时不带单位,即使结论的数值是正确的,但解题过程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字母和带单位的数值应“一一对应”。实验题1.如图所示,两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且用相同的火焰加热:(1)若使水和煤油都升高相同温度,则需要加热时间长。(2)这表明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一般是的,这是由不同物质的不同决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小明和小华同学探究沙子与水吸热升温快慢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A.取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 B.盛放沙子和水的容器相同C.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D.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采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的目的是,判断两种液体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的方法是比较。实验结果:加热相同时间,水和煤油升温快。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他得到如下数据物质次数质量m/kg升高的温度人t/℃加热的时间t/min水10.110220.2104煤油30.110140.2102(1)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有关。(2)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机械功》说课稿执教: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范秀秀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学习物理学中的机械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本节正是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对功的研究也为本章将要学习的“功率”、“机械能”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这一节课在知识层面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好本节课是至关重要的。2、学生分析学生之前学过力、运动等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对用了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3、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机械功的概念。(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为了落实重点,这节课综合应用讲授法、讨论归纳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将采用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活动,根据现象提炼得出物理学上机械功的含义;学生在教师实例讲解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其他实例或活动,归纳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常见的不做功的几种情形;通过比较起重机提升重物在三种方式下做功的多少得出力学里有关功的大小的规定。本节课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先介绍功的概念,然后讲解机械功的计算,最后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将最后两部分内容做了调换,从定性分析再到定量计算,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机械功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基础上讲解功的计算,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公式W=Fs,并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三、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从“功”的汉字含义“成效”的意思出发,通过活动: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小车和铁块,小车运动,铁块静止。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力产生的成效是否一样?这样引入机械功,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二)进行新课一、机械功1、通过分析课前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的含义。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对小车产生一定的成效一劳而有功,在物理学上,就说力对小车做了功;铁块在力的作用下仍然纹丝不动,此时的力对铁块没有产生一定的成效——劳而无功,在物理学上,就说力对铁块没做功。由此可见,物理学中“机械功”的含义跟生活中做工作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2、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力的成效,便于学生理解,通过ppt演示日常生活中力做功的例子:实例1:人推车沿水平路面前行实例2:起重机提升重物实例3: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地通过作图法讲解分析力是否做功,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3、(突破难点)接下来通过ppt演示或学生活动的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实例:实例3: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滑行一段距离实例4:运动员踢足球,足球离开继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是否做功活动1:同学将书包举过头顶的过程及举在头顶停留30秒的过程中是否做功活动2:同学背着书包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门的过程请学生分析在这些过程中力是否做功?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例分析总结得出常见的不做功的情况:①F,0,s=0 ——劳而无功②F=0,s,0 ——不劳无功③F,0,s,0且F±s ——垂直无功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加深对功及做功的必要因素的理解;同时,为接下来就要学习的功的计算做准备。4、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请学生列举说明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功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对学生列举的例子给予评价,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通过以上四步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不断巩固,加深对功的概念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重点及难点。二、功的计算用ppt展示起重机提起重物的三种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这三种情形中哪一次做功最多,从而引出在力学里有关功的大小的规定: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作用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紧接着请学生根据该规定写出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牛•米,称为焦耳。由于学生可能会受速度单位的影响把功的单位由“牛•米”误写成“牛/米”,这里要加以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为了让学生感受焦耳这个单位的大小,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把两个鸡蛋举高1米,所做的功约为1焦耳。请学生估算自己从一楼到教室,重力所做的功,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例题: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为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这道习题中有力做功,也有力不做功,通过该题不但能巩固有关功的计算问题,同时还能再次加深对功的理解。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及有哪些现实体会。(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各种情况是否有力做功:a、用50N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