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_第1页
阿长与山海经_第2页
阿长与山海经_第3页
阿长与山海经_第4页
阿长与山海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去看看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构成。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长妈妈一一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怎样值得怀念。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她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三、字词四、整体感知1、主要描写对象?长妈妈2、描写内容?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3、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1)对她的称呼的由来(2)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成“大”字的睡相(4)元旦的古怪仪式(5)一肚子繁琐的道理(6)给“我”讲长毛的故事(7)谋害隐鼠(8)给“我”买《山海经》4、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为什么?5、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文中详写了三件事:(引起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长毛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6、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五、具体探究7、作者重点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为什么这样安排?作者写此文目的不在于写自己厌烦、讨厌阿长,大揭其短,而是要表述出自己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因此着重写买《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而略写其他,作者力求写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长妈妈的形象,也为后面抒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作了铺垫,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8、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现我对《山海经》的渴望?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9、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想“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2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10、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1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够做成功。他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她确有伟大的神力”12、”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而又未得的书,又是没文的阿长想方设法买来的。13、为什么不写她是怎样买到的?之前之后反倒写了不少?不写阿长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空间,想象他是怎样打听的,她怎样跑书店书摊,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方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却有伟大神力”。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小结: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1)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2)用“渴慕”突出我的大喜过望以及她的“伟大神力”;(3)得到《山海经》如获至宝的心情以及以后搜集的图书,说明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以及对我成长的意义。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渴望读《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六、分析人物性格及作者情感14、从“阿长”的这些事可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一一长妈妈地位低下,不幸。(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一一长妈妈是一个粗人。(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一一长妈喜欢饶舌多事。(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一一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一一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一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15、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不拘小节麻烦多礼(繁文缛节)心地善良、淳朴、宽厚善解人意乐于助人……16、从这些事,可看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17、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从此对于她有了特别的敬意敬意逐渐淡薄至完全消失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18、两个敬意的意思一样吗?这两个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内是一样的意思,而在文章中变现出的是同样的情感吗?不是。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个荒谬的故事,但长妈妈却讲的一本正经,看出这个长妈妈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这里是有反讽的意思。而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实现了孩子心灵上的渴望,看出了一个爱孩子的长妈妈。鲁迅对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种感激之情。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她确有神力”前一次带有调侃的意味,第二次却含有称颂的意味。18、从课文的情感基调来讲,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尊敬喜爱同情怀念这片回忆性的散文具有双重眼光:一是“憎恶”、“讨厌”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在具体描写中流露着同情与怀念,这是含蓄的。作者透露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有时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作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19、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欲扬先抑: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2)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3)使作品情感更加真挚动人20、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简介长妈妈)。第二部分(3—17)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第三部分(18—27)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第四部分(28-29)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2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童年时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七、总结22、”为什么题目不用“长妈妈”而用“阿长”?文章的题目其实已表明文章用了抑笔。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言行多用抑笔,诸如“不大佩服她”、“讨厌”、“不耐烦”、“麻烦”等若用“妈妈”,与内容不符;“阿长”与《山海经》连接,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粗”与“雅”怎么联系,引起读者的好奇心;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用“阿”又有亲昵的意味。23、文章通过什么人物刻画手法来描写阿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1)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2)阿长的睡相:“大”字(3)元旦的古怪仪式:郑重、你牢牢记住、“记得么?你要记着”、告诫、反复说明事关一年的运气、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欢喜的情景。(4)给“我”买《山海经》: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选择、提炼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使人物特点鲜明异常。23、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1)过渡: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2)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小结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踉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事件阿长性格“我”的情感变化写作手法没有名字社会地位低下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饶舌多事不大佩服先抑后扬7睡觉摆“大”字粗俗、不拘小节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善良真诚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空前的敬意谋害“我”的隐鼠关爱敬意消失给“我”买《山海经》热爱、关心孩子新的敬意1、阿长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社会底层的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