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_第1页
某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_第2页
某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_第3页
某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_第4页
某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说明目录TOC\o"1-3"\h\z\u1.总则制定本《标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也为编制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以及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审批提供依据。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不断开展,急需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便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行为,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为此,国土资源部2005年10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120号),将河北、黑龙江、江苏等9个省(区)列入全国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试点省,在深入调查和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工作,提出我省的土地整理建设标准。制定本《标准》主要依据,一是开展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工程类型区等4个专题研究;二是国家制定的与土地开发整理有关的标准、规程、设计规范;三是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四是规划设计、施工部门提供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五是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提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1.0.2本《标准》经国土资源部审查同意后,作为黑龙江省土地整理地方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地方的土地整理建设项目。制定本《标准》的原则除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耕地总量平衡的要求外,还考虑了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制定本《标准》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三是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做到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四是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在制定本标准时,由于坚持以上原则,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实施,将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1.0.4制定本《标准》时,引用和参考了国家和省内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设计规范、技术规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整理行业标准包括《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主要是引用和参照上述规程、设计规范中有关土地平整、田块规格及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方面的标准和设计规范,并根据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情况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使本《标准》更加符合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情况。2水利、交通、林业、电力等行业标准、设计规范、技术规程主要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防洪标准》(GB50201-9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1996)、《水土保持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等。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主要有2004年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发布的《黑龙江省用水定额》(DB23/T727-2003)制定本《标准》在引用上述标准、规范、规程时分三种情况: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对国家现行的标准,如《防洪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都属于国家标准,在引用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如在本《标准》中采用的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就是引用了《防洪标准》中规定的标准。二是对引用水利、交通、林业、电力等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修正。对于水利、交通、林业、电力等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如《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机井技术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等结合我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情况,对其规定的适用范围和工程设计标准等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涉及工程建设标准有上下幅度的,在其规定的幅度范围内加以调整。三是对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基本上全部引用,如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制定的黑龙江省《用水定额》,在农田灌溉定额、用水量等方面,针对我省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水资源状况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符合我省情况,本《标准》在制定农田灌溉定额和用水量方面,基本上都采用了该《用水定额》的有关规定。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术语及其定义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化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标准》涉及到术语比较多,包括土地平整、田块规格、农田水利、农田道路、林业等方面术语有2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为有关行业术语,均已明确定义及解释。本《标准》涉及的术语,凡是有关行业已经明确定义的术语以有关行业术语为准。本《标准》提出的术语是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有关的术语共16个,如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耕作田块等,对这些术语给了明确定义,以适应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需要。2.建设目标建设目标是指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工程建设所达到的建成标准,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后的总体要求,具体目标是指各个具体项目建成后的标准。土地开发整理是土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管理法》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目标就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具体目标是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建成后所达到的标准,包括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搞好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权属,通过具体目标的落实才能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总体目标的实现。1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项目区内废弃地、闲散地整理成耕地,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一大特点,一方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通过土地开发理增加耕地面积,做到占补平衡,保持耕地面积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缓解人地紧张矛盾。为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后增加耕地面积,本《标准》规定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后增加耕地面积不能少于项目区建设规模的3%,一般农田土地整理不少于10%。2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开发整理是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措施,不但要增加耕地面积,还要提高耕地质量。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开发整理应以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主,最终目的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为了确保耕地质量提高,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后耕地质量按《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标准,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级以上。3搞好农田(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根据我省情况影响粮食生产主产区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为此,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中应把搞好农田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配置灌排系统,更新和改造老化设备,完善田间工程配套,提高农田抗御旱、涝、洪灾害及治理水土流失能力,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4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为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到在保护中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在土地开发整理中进行保护,应合理布置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林、护渠林等,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本《标准》除了规定生态防护林的规模外,还规定了农田防护林应占耕地面积5%,对现有成片林不准改变用途。5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交通条件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的标志,土地开发整理道路建设以田间道路为主,其建设目标,一是提高道路通达度,土地开发整理后通达度达到0.9以上;二是提高道路标准,达到雨天行车要求。为此,本《标准》除了规定田间道路建设标准外,规定了田间道应铺砂石垫层,在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生产路也应砂石垫层。6调整土地权属关系土地开发整理要保障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之后,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中要处理好工程占地的权属调整,明确新增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点,工程建设工期一般为一年,做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资见效,个别建设任务重的项目工期可延长至二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工期一般不超过二年。建设规模是指项目区内采取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土地总面积,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建设规模的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上报国家立项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二是由省立项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三是由市县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以上三种类型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又根据地形条件及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划分为平原区、山区丘陵区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不同类型的建设规模。目前国家规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只分为国家和省立项的两种类型,今后随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增多,地方财力的增加,要增加市、县立项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建设规模,为此,本《标准》也规定了市、县级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设规模。本《标准》除了规定不同地形条件和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外,还根据不同的土地开发整理类型,规定了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占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面积的比重,如基本农田整理要求增加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区建设规模的3%。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一项主要任务,在本《标准》中增加了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标准的内容,土地开发整理后,耕地质量等级要求在整理前的基础上,按照《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标准,提高一个等级以上。由于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在评价耕地质量方法主要是参照《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的标准样地,按照标准样地评价提出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及耕地经营水平提高的具体指标,通过具体指标的变化对照不同等级的标准样地评价指标,可以确定耕地质量提高的等级。在评价耕地质量标准时,粮食亩产和灌溉保证率、排水标准的提高,水土流失率降低等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3.建设条件建设条件是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立项和建设所必备的条件,包括项目合法性、自然及社会条件、现有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土资源条件、土地权属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方可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建设。本《标准》对建设条件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目的是避免项目立项和开工建设的盲目性,可以有效制止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源头上制止盲目上项目,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建设条件规定的内容比较多,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项目的合法性,包括该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是否符合水利、交通、环保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当地政府是否认可,公众是否积极参与,项目区土地权属是否明确,有无土地权属的纠纷。项目的合法性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和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当地政府认可,公众积极参与方可立项。二是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否可以满足土地开发整理建设要求,目前土地开发整理以农用地为主,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了达到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要求项目区的地类、地形、气象、土壤等自然条件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要求,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交通、电力、通讯等条件,可以满足施工需要。三是现有的基础设施较好,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更新改造现有设施为主,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搞好现有田间工程配套,提高标准。因此要求项目区有比较完善的灌溉、除涝和防洪骨干工程,通过田间工程配套提高灌溉、除涝、防洪标准,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因此项目区的建设条件要求有一定的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便于土地开发整理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项目区的选择是土地开发整理立项的一个重要条件。土地开发整理是以农用地为主,特别是以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为重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实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达到增地、增产、增收、增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和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项综合性措施。按照上述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和要求,要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选择,通过项目区选择把那些增产能力大、投资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优先安排,可以在有限的财力条件下,更好的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标准》在规定的项目区选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现有耕地为主,土地开发整理以耕地整理为重点,尤其要搞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尽量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二是要尽量安排在现有的水利灌、排骨干工程控制范围内,依托现有水利骨干工程,搞好田间工程配套,可以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取得明显的土地治理效果;三是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和土地治理方向,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是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方便的施工条件,土地开发整理建设任务重,投资数量较大,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在选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要求项目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外交通方便、通讯联络便利、电力供应充足,可满足施工要求,有良好的建设环境。4.工程类型区和工程体系4.1工程类型区工程类型区是指依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及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地形和灌排条件为主,将采用主要工程措施和治理类型一致以及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划定的区域。通过工程类型区划分,可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布局和建设项目宏观控制,并为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确定项目区投资提供依据。根据全省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地貌特征和灌排条件,全省工程类型区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区以地域地貌特征为主,突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和目标;二级区以工程类型特征为基础并融合一定的地域地貌特征,突出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设任务和要求。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原则1坚持以地域地貌为主的原则。工程类型区划分将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布局和建设内容起到宏观控制作用,根据不同地域的地貌地形特征划分不同的工程类型区。按照以地域地貌为主的原则划分类型区,可以突出类型区的工程布局特征,特别是按照地域地貌特征的差异性划分工程类型一级区,可以从整体布局上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避免在土地整理目标方向出现大的失误。2坚持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和采取工程措施一致性的原则。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强调土地开发整理方向的一致性,将采取相同治理措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划分为同一类型区,并使同一工程类型区内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和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相协调并尽量保持一致。3坚持以灌排为主的原则。在划分的工程类型区,应以灌排工程为基础,充分考虑工程类型区的灌排条件,将具有相同灌排要求的项目区划入同一工程类型区,这样可以防止在水利工程布局和安排上出现大的偏差。4坚持保持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原则。为了便于有关土地资源、人口等方面资料统计,划分的工程类型区要保持县(市)行政区域完整性,不宜打破县级行政界线。工程类型区划分依据1全省地貌地形特征。根据黑龙江省地域地貌特征,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平原,南北两大山地,即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和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山区和东南部的张广才老爷岭山地。按照黑龙江省地域地貌特征,全省土地开发整理一级工程类型区划分为3个,即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山区丘陵区。2黑龙江省农业区划。黑龙江省农业区划将全省划分为5个农业区,即三江平原农业区、松嫩平原农牧区、大兴安岭山地林业区、小兴安岭山地林农区和东南部的山地农林区。其中三江平原农业区又分为三江平原东部农业区和三江平源西部农矿区两个亚区;松嫩平原划分为松嫩平原东部农业区和松嫩平原西部农牧区两个亚区;小兴安岭山地划分为小兴安岭东部林农区和小兴安岭西部农林区两个亚区;东南部山区划分为东南部山区东部林农亚区和东南部山区西部农林亚区;大兴安岭山区只划大兴安岭山区林业生态一个亚区。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区划,结合土地开发整理特点,将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为7个二级区,即三江平原东部低平原涝区治理工程区、三江平原西部台地丘陵区综合治理工程区、松嫩平原东部综合治理工程区、松嫩平原北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区、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治理工程区、东南部山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地林业生态区。3黑龙江省气象区划。根据黑龙江省降水量分布和干旱、湿润程度,全省从西到东划分为干旱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干旱地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年降水量400mm左右,年蒸发量1600mm以上,地表水资源贫乏,土壤以风沙、盐碱土为主,干旱、风沙、盐碱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三大灾害。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年降水量500mm左右,70%集中在6-8月,土壤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农业发达,土质肥沃,是全省粮食生产主产区。湿润地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山区、东南部山区及三江平原,年降水量600mm左右,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以暗棕壤、白浆土为主。根据全省气象规划,显示出我省气候具有西旱东涝的特点,因此划分的工程类型区三江平原东部以治理洪涝灾害为主,松嫩平原西部以解决抗旱灌溉水源为重点。工程类型区划分。按照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工程类型区以地域地貌特征为主,二级工程类型区以工程类型为基础,同时融合一定的地域地貌特征。全省共划3个一级区和7个二级区。一级工程类型区。划分以地域和地形特征为主,按全省地域特征其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区。1三江平原区。该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属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处形成的冲积平原。行政区划包括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市所辖的22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该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农业后备资源较多,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土壤以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为主,水资源丰富,农场分布集中,是全省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松嫩平原区。该区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处东北松辽大平原的北部,行政区划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黑河市所属35个县(市),土地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该区土壤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土地质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基础好,是全省主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3山地丘陵区。该区包括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区和东南部山地丘陵区,土地面积19.32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伊春、牡丹江、黑河市及大小兴安岭地区所属的山区县,该区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生态环境好,是全省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二级工程类型区以工程类型为基础,并融合一定的地域地貌特征,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以二级类型区为主,通过二级类型区划分,将采取主要工程措施和治理方面相一致的项目区划入同一类型区,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布局和建设项目的控制,防止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和决策出现失误。1三江平原东部低平原涝区治理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包括富锦、同江、饶河、抚远、绥滨、桦川、宝清、友谊、虎林、密山等10个(县市),地处三江平原低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土地开发整理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排水骨干工程,搞好田间防洪除涝工程配套,提高涝区治理标准。有条件地方,应发挥土地后备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耕地面积,积极发展水田,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2三江平原西部台地丘陵区综合治理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三江平原西部,包括佳木斯、鹤岗、萝北、桦南、汤原、依兰、双鸭山、集贤、勃利、七台河、鸡东、鸡西等12县市,该区属于三江平原西部台地和小兴安岭、完达山前丘陵区,地势比较平坦,耕地集中连片,现有水利设施较多,土地开发整理应以发展灌溉和涝区治理为主。靠近小兴安岭及完达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应注意水土流失治理。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矿区城市工矿废弃地较多,应搞好土地复垦。3松嫩平原东部综合治理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包括哈尔滨、双城、阿城、巴彦、木兰、宾县、五常、绥化、海伦、庆安、绥棱、望奎、明水、青冈、兰西、肇东、肇源、肇州等18县(市)。,该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土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是我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土地开发整理应充分利用这一地区土质肥沃,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优势,搞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城市郊区应大力发展高效农业。4松嫩平原北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包括嫩江、五大连池、北安、讷河、克山、克东、依安、拜泉等8县市。该区位于大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耕地大部分集中在漫岗区,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我省水蚀集中区。土地开发整理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地势平坦的地方发展灌溉和解决排水问题,提高农田抗旱除涝能力。5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甘南、龙江、泰来、富裕、林甸、杜蒙、安达等9县(市)。该区地处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mm左右,耕地以风沙土、盐碱土为主,干旱、风沙、盐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三大灾害,土地开发整理应以解决抗旱灌溉水源为主,同时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进行风沙、盐碱土的治理,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6东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我省东南部山区,包括牡丹江、林口、穆棱、宁安、东宁、海林、绥芬河、方正、延寿、尚志等10县(市),该区地处张广才、老爷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耕地中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开发整理应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在牡丹江、东宁盆地及蚂蚁河流域,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发展水田条件较好,土地开发整理应以增加水田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7大小兴安岭山地森林生态保护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我省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包括呼玛、漠河、塔河、加格达奇、松岭、呼中、新林、伊春、嘉荫、铁力、通河、黑河、孙吴、逊克等14个县(市、区),该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山区,林地面积大,大部分林地划入天然林生态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垦区。土地开发整理以森林生态保护为主,南部农区坡耕地较多,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旱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该区采金迹地较多,应搞好土地复垦,恢复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庆安、铁力等县(市)的平原区水源条件较好,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增加水田面积。划分工程类型区的主要作用,一是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布局的控制,二级工程类型区划分以灌排条件和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为主,通过划分工程类型区,明确各类型区内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建设任务和治理措施,通过工程类型区可以对土地开发整理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工程布局进行宏观控制,使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措施符合当地土地利用状况,更好地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三江平原东部低平原涝区治理工程类型区,土地利用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地势低洼造成排水不畅,内涝严重,土地开发整理所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应以防洪除涝、搞好田间排水为主。二是确定不同工程类型区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根据我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及现有灌排条件的差异,划分不同的工程类型区,由于工程类型区的不同,决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采用的工程模式不同,从而为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提供依据,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三是有利于指导工程建设项目安排,根据各工程类型分区的不同特点和治理要求,更好的指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工程建设项目的安排,明确工程建设主要内容,防止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布局和内容方面出现大的偏差。四是为编制可研报告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提出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和工程建设总体布局,按照工程类型类型区提出的治理方向和所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在工程建设项目布局和工程设计对建设内容方面做出具体安排,避免在决策阶段出现失误。全省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区以二级区为主,二级类型区划分主要是根据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土地整理潜力,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相一致的原则,以地形地貌及灌排条件为主,将全省共划分7个二级工程类型区,二级工程类型区突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特征,根据类型特征确定建设任务,安排建设项目。二级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特点,一是突出了土地开发整理的任务和主要目标,根据各工程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和灌排条件,分别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的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和所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突出了工程类型区内采取工程措施的一致性,有利于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针对性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进一步明确各工程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安排的项目和建设内容,土地开发整理二级类型区是依据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土地整理潜力,按照土地整理采取主要工程措施相一致的原则划分的,要求各工程类型区内采取的工程措施及灌排条件基本一致,因而进一步明确了各工程类型区内土地开发整理内容和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有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项目的安排;三是便于和现有的骨干工程密切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以灌排条件为主,要求在各工程类型区应充分考虑现有的灌、排骨干工程类型、等级、布局等,根据各工程类型区灌排骨干工程情况,搞好田间工程配套,既做到了和灌排骨干工程密切配合,又完善了田间工程配套,可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总体作用和经济效益。4.2各类型区工程组合模式工程类型区划定后,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土地利用特点,确定不同的工程组合模式。通过工程组合模式的确定,可以更合理的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建设内容,明确土地整理建设标准,以便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更加符合当地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效益。三江平原东部低平原涝区治理工程区。根据这一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丰富,农业后备资源潜力大的特点,主要有三种形式的工程组合。1以治涝为主的工程组合模式。这类工程主要分布在低洼易涝区,包括同江、饶河、抚远、绥滨等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主要是搞好防洪和排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排水骨干工程搞好田间工程配套,农田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排水标准达到五年一遇。2以发展井灌区为主的工程组合模式。这类工程主要分布在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包括富锦、虎林、密山、桦川等县(市),应充分利用地下水丰富的优势发展水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3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包括宝清、鸡东,根据当地灌排条件采取综合治理,进行土地平整,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抗旱灌溉、排水和道路标准。三江平原西部台地丘陵区综合治理工程区。该工程区主要有三种工程组合形式:1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模式。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较多地方,包括依兰、桦南、汤原、勃利,在坡耕地采取修建梯田,进行坡水处理和沟道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等形式,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以上。2灌区和涝区相结合治理工程模式。这类工程主要分在平原区,包括佳木斯、集贤、友谊、萝北等县(市),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地表水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田。为搞好这一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采取灌区和涝区治理相结合的工程模式,对已有的灌区主要是搞好田间工程配套,提高灌溉标准。同时搞好防洪排涝,使农田排水达到五年一遇标准。改善田间道路,提高道路标准。3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模式。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是我省四大煤城,随着煤炭生产,造成工矿塌陷地,废弃地逐年增多,对当地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造成很大危害。针对工矿废弃地多的状况,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以治理工矿塌陷区为主,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松嫩平原东部综合治理工程区。该区位于松嫩平原中东部,包括哈尔滨、绥化市等18个县(市),耕地面积大,经济发达,是我省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开发整理根据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条件,共划分为四种工程组合模式。1水田灌区配套工程模式。在水资源丰富,灌区多的五常、肇源、绥化、庆安、木兰等县(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以搞好田间工程配套为主,努力扩大水田面积,提高灌溉标准,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旱涝兼治工程模式。这类工程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的哈尔滨、双城、呼兰、阿城、肇东、海伦、绥棱等县(市),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采取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措施应从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出发,实行旱涝兼治的综合措施,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3土壤改良工程模式。明水、兰西、青冈、望奎等县以农业为主,但耕地质量较差,主要是土壤次生盐渍化较严重,低效农田较多。为提高耕地质量,采取的工程措施以土壤改良为主,通过土地平整,掺沙改土、客土回填,发展水田等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地力等级,建设优质农田。4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模式。宾县、巴彦县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严重,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修筑水田梯田、进行坡水处理和冲刷沟整治,营造水土保持林等,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率,防止因水土流失引发地力下降。松嫩平原北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区。该区位于小兴安岭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坡耕地的比重大,是我省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共分为两种工程模式。1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模式。克山、克东、拜泉、依安等县,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应采取修筑水平梯田,实行坡沟兼治,全面治理水土流失。2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对水土流失不十分严重的嫩江、北安、讷河、五大连池等县(市),按照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要求实行综合治理。同时针对这一地区农业后备资源多的优势,尽量增加耕地面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大力发展水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治理工程区。该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根据风沙、干旱严重的自然条件共分为两种类型。1以抗旱灌溉为主的工程模式。齐齐哈尔、龙江、甘南、泰来、富裕等县(市),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十春九旱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采取的工程措施以解决抗旱灌溉水源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喷灌,水田灌区应搞好田间工程配套,提高建设标准。2以排涝为主的工程模式。大庆、安达、林甸、杜蒙等县(市),又称为安达闭流区,由于这一地区无江河,地势低洼,泡沼较多,遇多水年容易发生严重洪灾害。土地开发整理采取的工程模式以排涝为主,结合现有排水骨干工程,搞好田间工程配套,提高排水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灌溉,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同时搞好生态防护林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东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区。该区位于东南部山区,根据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条件,土地整理分为两种工程模式。1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模式。林口、穆棱、绥芬河、海林等市县,地势起伏较大,坡耕地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农业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2以发展水田为主的工程模式。位于牡丹江、宁安盆地及蚂蚁河谷平原的牡丹江、宁安、东宁、尚志、方正、延寿等县(市),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土质比较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我省主要水田区之一。土地开发整理应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土地平整,增加水田面积,搞好灌区工程配套,提高灌溉保证率,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保护工程区。该区位于大小兴安岭山区,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是我省的天然屏障。根据这一地区自然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及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开发整理分为两种工程模式。1以保护生态为主的工程模式。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漠河、塔河县、加格达奇区、呼中区、新林区、松岭区以及伊春市,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80%以上,森林覆盖率高,土地生态环境好。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通过营造生态防护林等措施,增加营林面积。同时对采金迹地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采金迹地生态环境。2旱涝兼治的工程模式。大小兴安岭农区,耕地集中连片,水资源丰富,农业后备资源多,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主要是通过土地平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灌溉排水标准和道路建设标准。铁力、通河等市县地表水资源丰富,土地开发整理应以发展水田为主,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加水田经济效益。4.3工程体系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的使用范围和工程建设具体内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措施,不同的区域条件,其建设内容的构成也不同,通过工程体系可以具体反映工程建设内容,也是制定《标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4.3.1确定工程体系的原则1坚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区的原则。在确定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时,坚持以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为前提,按照不同工程类型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利用的条件和限制因素确定不同工程类型区的工程体系,如松嫩平原北部丘陵地区,土地开发整理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这一地区工程体系应包含修建水平梯田、谷坊、截流沟、水土保持林等内容。2坚持采用有关部门工程体系划分的原则。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以水利工程为主,搞好灌排水及防洪工程建设,水利部门经过多年水利工程建设,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程体系,如灌溉工程包括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及田间工程等,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涉及水利工程时,原则上采取水利部门划分的工程体系。3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土地开发整理是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的工作,工程建设面广、涉及项目多,在确定工程体系时,应按照锐意创新,力争有新的突破的原则下,一定要突出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建设特点,如土地平整工程则是水利、林业工程体系所没有的,需要结合耕作田块修筑、土地平整、耕作层地力保持等建立一套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体系。4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省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有较大差异,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内容也大不相同,建立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一定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宜本地土地开发整理特点的工程体系。工程体系划分的依据和方法1工程体系划分的依据。建立一个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对开展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建立科学的工作体系,其划分的依据:一是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区要求确定不同的工程体系内容;二是有关部门的规定,如水利、交通、林业等部门已建立比较适用的各自工程体系,在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时,涉及到水利、交通、林业等工程体系建设时,基本上是采用这些部门有关工程体系;三是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一套适宜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体系,土地平整是土地开发整理特有的建设内容,确定土地平整工程体系时,主要是从我省已经完成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制定出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土地平整工程体系。2工程体系划分方法。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当前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方针政策,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并参照水利、交通等部门已有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土地开发整理中各类工程进行分类和分级,确定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在确定工程体系时,主要是参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标准编制指南》中规定的工程体系,在确定三级项目时,主要是结合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内容和实际情况,确定三级土地开发整理单项工程。工程体系总体构成。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分为三级,一级项目分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4个部分;二级项目是指在一级项目下再细分为单位工程,共分14个项目;三级项目是指土地开发整理的单项工程,共分38个项目。工程体系各主要工程内容如下:1土地平整工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田块修筑工程,二是地力保持工程。田块修筑包括条田和梯田,以土地平整为主,是为保持田块更适合种植和其它用途需要,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土地平整,包括田块规格调整、耕作田块划分、田埂修筑等。地力保持是指为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和要求对土壤进行改良的过程,包括客土回填、掺沙改土、增施有机肥等。2灌溉与排水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机电排灌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等。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布局和工程内容,因降水、地貌、土壤质地、现有灌排设施、作物种植种类等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从而造成引(蓄)水方式、灌排工程布局,渠系特征和排水方式明显不同。3农田道路工程。农田道路以田间道和生产路为主,农田道路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确定道路的宽度、高度、路面垫层等。4农田防护生态保持工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田防林网工程,二是堤岸防护工程,三是沟道治理工程,四是坡面防护工程。通过规定农田防护和生态保持工程建设标准,搞好项目区农田防护及生态保持工程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备注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土地平整工程11田块修筑工程111条田112梯田含土坎、石坎梯田12地力保持工程121地力保持工程2灌溉与排水工程21水源工程211塘坝212蓄水池213小型拦河坝(闸)214农用井22输水工程221明渠输水222低压管道输水23喷微灌工程231喷灌232微灌24排水工程241明沟排水242暗管排水243井灌区排水25机电排灌工程251泵站252输电线路含农用井输电线路253配电装置含农用井配电装置26渠系建筑物工程261水闸262渡槽263倒虹吸264涵洞265跌水与陡坡266桥梁267斗门及农门268量水设施3田间道路工程31田间道修筑工程311田间道32生产路修筑工程321生产路4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41农田林网工程411农田防护林412护路护堤林413水土保持林42堤岸防护工程421护堤422护岸43沟道治理工程431谷坊432淤池坝433沟头防护44坡面防护工程441截流沟442排水沟443蓄水池5.土地平整工程国家目前没有对土地平整工程做出统一规定,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对田块方向、长度、宽度、形状及耕作田块土壤做出一些具体规定,《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结合田间灌溉规定平原区水稻灌区格田长度宜取60m~120m,宽度宜取20m~40m;山区、丘陵区水田灌区可根据地形,土地平整及耕作条件等适当调整。旱作灌区宜以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作为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水稻灌区宜以格田作为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土地平整精度应符合灌水对坡度的要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小于±3cm。制定土地平整工程标准时,除了依据上述的两个设计规范所规定的设计标准外,对于目前尚未做出土地平整标准规定的,主要是参照我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的一些做法和经过调查5.1一般规定5.1.1土地平整应和沟、渠、林、路、井等工程相结合,通过土地平整达到田面规整、满足农作物生长、灌溉与排水以及农业机械作业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土地平整以水田、旱田改水田、梯田、新增耕地为主,对已有旱田区,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除坡度较大耕地需修梯田外,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土地平整。5.1.2田块的布置要按照田间灌溉、排水、水土保持及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确定田块规格、长度、宽度、方向等。平原区田块布置应重点考虑灌溉、排水及农业机械作业要求,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应以防风要求为主,丘陵区田块布置则应满足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5.1.3田块平整度应满足作物生长和灌溉、排水要求,根据田块种植不同作物规定不同的田块平整度,水田格田,为保证均匀灌水,要求格田内田面相对高差不超过±3cm。旱田区土地平整后田面坡度与自然比降一致,相对高差应控制在10cm~15cm。5.1.4为搞好土地平整,节省土方量,本条规定了土地平整的几种方式和适用范围。平面法主要是适用于水田区和旱田改水田地块;斜面法是按照现有地面坡度,削岗填坑,平整成具有一定平缓坡度的地面,一般适宜于旱田的土地平整;修改局部地面法,主要是按设计要求将局部过于凸凹地面填平,一般适宜于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5.1.5土地平整后的田块坡度应满足作物生长和灌溉、排水需要,为此本条规定了平原区土地平整后的田面应在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耕作田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条田,另一类是梯田,为此分别规定了条田和梯田修筑的具体规定。5.2.1条田。条田是以水平方向为建设对象的耕作田块,有的也称为方田,一般适宜2°以下平原区。对于条田的修筑主要是按照灌溉、排水、农业机械作业要求等,对田块的长度、宽度、田块规格、田面高程等做了具体规定,主要目的是通过土地平整,使条田(方田)建成标准化农田。5.2.2梯田。梯田一般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三种类型,根据我省水土流失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情况,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地平整应尽量避免对耕作层的破坏,为此本《标准》规定了耕作层地力保持的要求。地力保持工程。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客土回填,对新增加耕地、废弃地复垦等,由于耕作层较薄,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需要外运客土,本条主要是对客土土源做了具体规定,要求客土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优质土壤为主,不准将盐碱土、受污染的土做为客土;二是表土剥离,为保持良好的耕作层,土地平整时应先将耕作层表土剥离,土地平整后再将表土回填,以免耕作层受到破坏;三是土壤改良,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换土、改土及施用农家肥,为提高地力,本条专门规定了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以上。耕作层标准。土地平整后应尽量保持良好的耕作层,一是耕作层土层厚度应不低于25cm,地下面有砾石等,耕作层厚度应在30cm以上;二是要求土地平整后耕作层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土质松软、土壤通气性好;三是耕作层无污染,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PH值呈中性,含盐量在1g6.灌溉与排水工程6.1一般规定农田水利建设是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标准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喷灌工程、灌排建筑物工程、排灌系统电器工程等。由于颁布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国家标准、技术规程、设计规范较多,规定的比较具体,在制定本《标准》时,灌溉与排水工程标准主要是参照国家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设计规范。工程等级标准。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灌溉与排水工程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田间工程为主,因此工程等级按水利工程标准大部分为5等,个别的可达到4等。由此可见土地开发整理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标准较低,应以田间工程配套和设备更新改造为重点,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灌溉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并结合黑龙江省情况,将干旱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进行细化,干旱地区包括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中、东部,湿润地区包括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及东南部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区干湿条件提出不同的灌溉保证率。灌溉制度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执行。灌水定额执行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颁布的《用水定额》(DB23/727-2003)有关规定排涝标准。根据黑龙江省目前农田排涝工程设施及暴雨情况,农田排涝标准一般为三年一遇。经土地开发整理后,修建了排水工程,排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其标准是旱田区1-3日暴雨,1-3日排除田间积水;水田区1-3日暴雨,3-5日排除耐淹水深。排涝工程建筑物标准在现有排涝标准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达到十年一遇标准。灌溉水质。灌溉水质对农作物特别是水稻的正常生长有很大影响,因此本条规定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及处理后城市污水灌溉,其水质必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并且还规定了禁止用未处理过的污水和受污染的水灌溉农田,做出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特别是绿色生产粮基地的灌溉用地更要严格控制灌溉水质。此外,本条还对灌溉水温、地下水矿化度做出了规定,利用地下水灌溉,为提高灌溉水温,应增设晒水池等设施。水利用系数。主要是采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按《设计规范》的要求,分别对灌溉渠系、管道输水及田间灌溉的水利用系数做了具体规定,如达不到规定的水利用系数的设计值,则应采取渠道防渗等措施提高水利用系数。6.2水源工程水源工程包括塘坝、蓄水池、小型拦河坝、农用井等,国家对水源工程建设标准都做了具体规定,涉及水源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引用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有关规定,农用井的建设标准主要是引用了《机井技术规范》(SL265-2000)的有关规定。塘坝。塘坝是指库容10万m3以下蓄水设施,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蓄水工程进行整理加固,提高蓄水能力。按照水利部门规定的塘坝修建要求,本条对塘坝选址、筑坝要求、坝体高度、坝体防渗、放水建筑物结构形式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蓄水池。蓄水池是指容量小于1000m3的小型集雨工程,一般用于小型灌溉用水或解决人畜饮水。本条对蓄水池的布设、结构、防渗处理等做出了规定。由于蓄水池在我省比较少见,因此只做出了一般的规定。小型拦河坝。其标准应执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有关规定。渠首根据水文特性、岸边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用水量等要求,经技术论证后确定有坝引水还是无坝引水。有坝引水坝址设在河边狭窄处,无坝引水引水口设在河边稳定凹岸处。引水角宜取30°~60°。引水流量不宜大于河道引水期流量的30%。根据我省情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小型拦河坝位于中小河流,坝体一般修建成顶面溢流的形式,可用浆砌石、混凝土或干砌石加防渗处理。为了施工简单,小型拦河坝的坝高一般不宜超过3m。农用井。农用井包括机电井、大口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为解决抗旱水源,发展水田灌溉,在地下水丰富地区宜选用机电井作为灌溉水源。机电井工程设计应执行《机井技术规范》(SL265-2000)的有关规定。在进行机电井布局规划时,应首先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出水量计算和水质评价。本条对地下水出水量计算规定了几种方法,一是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可开采量,采用地下水均衡法计算地下水量;二是在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并有地下水开采资料的地区,可采用开采系数法进行计算地下水量;三是在开采量调查统计准确,开采后未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区,可将多年实际开采量作为地下出水量计算依据。大口井主要适用抽取浅层水,井深不超过20m,大口井直径一般在2-5m。本条对井型选择、井深的确定、井位布设及单井控制面积,根据我省各地机电井情况,做了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具体的井型选择、井深确定等,还应根据项目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型条件、地下水埋深、储量等,结合灌溉需要,进行具体安排。由于我省目前常用的离心泵最大吸量不超过10m,因此规定在井用水泵选择上,当机井动水位埋深大于10m时,宜选择深井潜水泵或长轴深水泵;当机井动水位埋深小于10m时,可选择离心泵。6.3输水工程明渠输水。明渠输水的灌溉渠道系统包括干、支、斗、农渠系,灌溉系统布置及取水方式,根据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特点,项目区灌溉工程建设以配套为主,在已有灌溉骨干工程控制范围内,搞好支渠以下渠系配套。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有限,不适新修灌溉渠系的干、支渠骨干工程,项目区内的灌溉渠道,以斗、农渠为主,斗、农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应做到短而直,有利于机械作业。为减少用水纠纷,在渠系布置时应做到每一个行政村(农场、林场作业区)都有独立取水口。渠道的横断面要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畅通。为保证下一级渠道正常供水和水位控制,规定了渠道最小流量不低于渠道设计流量的40%,最少水深不低于设计水深的70%,土渠道最小流速不低于0.3m/s。做出渠道最少流速规定,其目的是防止渠道淤积和滋生杂草。渠道边坡比的规定,主要是从稳定渠道边坡考虑,将渠道挖深和土质作为确定挖方渠道最小边坡系数的因素之一。渠道防渗衬砌。渠道防渗衬砌的适用条件是依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1991)而确定的。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渠道布设,本《标准》规定了必须进行渠道防渗衬砌的条件:①渗漏量大的支、斗渠,由于渗漏量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②水资源紧张的地区,通过防渗衬砌可以防止输水过程的渗漏;③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如地下水位较高的灌区,不进行渠道衬砌,大量渗漏水造成抬高地下水位。渠道防渗衬砌的厚度主要是依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1991)的有关规定,考虑到我省属于高寒地区,冬季漫长,为防止冻胀破坏,衬砌厚度可取上限。低压管道输水。低压管道输水包括管网工程布置,管道水头损失推算、管材选择,水泵与动力配套。管沟布设和管网工程应根据水源、供水量、地形条件、作物种植方向等进行布置,一般可选择环状封闭式或树枝状管网。管材选择一般以塑料管为宜,既可降低造价,又抗腐蚀,使用寿命较长,缺点是硬度不够。经济流速是根据管道系统造价和运行费用总和最小而确定的,因此管道流速不应超出规定的流速。输水管道水泵及动力机选择,主要是根据设计流量确定的,当水泵确定后,根据泵的型号配套相应的动力机。管道的布设应考虑我省冻土深度,一般要求在冻层以下。6.4喷、微灌工程喷灌工程。喷灌工程一般适用于水资源紧张地区和经济作物,由于喷灌成本较高,管理养护费用多,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和种植经济作物地区可采用喷灌,其它地区不宜采用喷灌。喷灌工程包括喷灌型式选择,喷灌系统布置、喷灌工作角度及管材确定等。对灌水次数较多、经济价值高的作物(蔬菜、瓜果、烟草)可选择固定式喷灌,旱田作物可选择移动式喷灌,移动式喷灌管道拆装移动频繁,管件容易损失,每次都应进行检查。为了使喷灌布置的较合理,本标准做了以下规定:①喷灌管道布置尽量使总长度短,并能尽量分散流量;②平原区选择喷灌地块,尽量使水源和泵站位于田块中心;③喷灌支管应平行耕作方向布置;④各级管道进口应设节制阀;⑤喷灌的地块必须连片,面积不小于5公顷。为发挥喷灌作用,灌水周期在无雨条件下,大田作物7~10天,蔬菜及经济作物2~4天,每天喷灌工作不小于12小时。微灌工程。微灌工程是指滴灌和微喷灌工程,由于成本高,维护费用大,主要用于干旱缺水的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以蔬菜、瓜果等高收入的经济作物为主。微喷灌包括管网布局、工程设计、管道流量确定、管材选择等。微灌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管网布置要求干管沿地势较高处布设,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②滴水器布置在毛管上,每株作物按2-3个灌水器;③微灌管材以塑料管为主;④为使各毛管进口压力均衡,应在毛管进口处安装阻水器,压力调节器。6.5排水工程明沟排水系统。明沟排水系统布置应与灌溉渠系相结合,可依干、支、斗、农沟的顺序设置固定排水沟道,排水沟应布置在低洼处,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明沟排水以斗、农沟为主。排水任务重,面积大的项目区也可布置干、支沟。农沟是最末级固定排水沟,农沟以下可根据需要设置毛沟、墒沟等临时排水沟。干、支、斗沟三级组成沟网,其作用是及时排出暴雨径流,同时也可适量滞蓄涝水。农沟及以下临时排水沟组成田间排水沟网,其作用主要是汇集田面径流,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将涝水和渍水排入承泄区。排水沟纵横断面主要根据地形条件、排水沟水位和设计排水流量确定。排水口出口排水方式有畅排和强排两种方式。畅排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排,这是最经济的排水方式;强排是指排水出口受下一级排水沟或承泄区水位顶托不能自排,如短期不能自排,可修建排水泵站进行强排。土质排水沟边坡主要与沟道开挖深度、沟槽土质及地下水位有关。排水沟开挖越大,沟槽土质越松软,或地下水位越高,取用的边坡系数就越大;反之,取用的边坡系数就越小。为防止因流速过大造成排水沟道冲刷,或因流速过小使沟底产生淤泥,因此,要求排水沟的设计平均流速应小于允许的不冲流速,大于允许的不淤流速。本条规定排水沟最小流速不宜低于0.3m/s,就是为了满足排水沟道不淤的要求。暗沟排水系统。暗沟排水系统一般由吸水管、集水管(或明沟)及附属建筑物组成。吸水管一般指埋在田间最末一级暗管,其作用是直接排出土壤中因降雨或灌溉入渗而产生的多余水量,或由侧向地下径流和下部含水层补给的多余水量,以调控农作物根系活动层内地下水位,防止农田受渍。集水管作用是及时汇集并排泄吸水管的来水,相当于田间末级固定排水沟(农沟)。用于控制暗沟排水和管理检修的附属建筑物,有检查井、控制口井、节能井等。暗沟埋深比明沟深度大,且密度不受限制,因此在降低地下水位方面比明沟降的低,且不占农田,不妨碍农田耕作,这是暗沟排水的优点。但暗管只能排除地下水,不能排除地表水,同时工程投资大,维修养护费用大,只是在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采用,一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宜采用。为有利于吸水管能充分吸取地下来水和集水管采、排水通畅,吸水管线和地下水流方向的夹角不应小于40度,集水管和吸水管管线之间夹角不应小于30度。为减少暗管开沟铺设的工程量,要求在吸水管作用下的渗流方向与修后的地面坡度一致,集水管应顺地面坡度布置。吸水管和集水管的内径确定,主要是根据泥沙及根系等原因确定的,如内径过大,由于泥沙沉淀,根系深入,容易造成管内堵塞,而且所需疏通费用很高,并将缩短管的使用年限,因此规定实际选用的吸水管内径不得小于50mm,集水管内径不得小于80mm。吸水管的外包装滤料应就地取材,选用耐酸、耐腐蚀、不宜腐烂的材料,随着化纤的发展,使用薄层化纤材料作为外包装滤料日益增多,近年来土工织物在暗管排水工程上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暗管排水的水头一般不大,因此选用土工织物作为排水暗管外包滤料时,以不发生涌沙为条件,只需满足透水性要求标准的下限即可。井灌区排水。井灌区实行单灌单排,一般情况下井灌区灌溉水量用机电井控制,排水较少,但对井灌区面积较大,地势低洼地带应设置井灌区排水系统以排出暴雨后产出的地表径流。井灌区排水渠系布置可参照明沟排水的标准执行,为便于机械施工、排水沟道底宽不小于0.3m。6.6机电排灌工程机电排灌工程包括泵站抽水工程、泵站排水工程及其输电线路、配电装置等。泵站。是指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的一项工程措施,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泵站多为小型泵站,因此对泵站的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有关规定而制定的。对于中型以上泵站,其工程设计标准则应遵照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的规定。泵站主泵台数分为工作泵和备用泵,主泵台数可按泵站的流量确定,主泵台数一般宜选3-9台,根据泵站的重要性可设1-2台备用泵,主泵超过9台,应选用2台备用泵。泵站动力机应首选电动机,对电源紧缺且经常运行的泵站可选用柴油机。本条还对泵站布置、进出口建筑物、泵房结构、出水池衬砌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制定这些规定主要是参照了泵站有关设计技术规范,同时结合我省泵站建设情况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正。输电线路。输电线路包括泵站及电井的输电线路,分高压和低压两种,根据电力部门规定电压380V以下为低压,由于我省目前输电线路额定电压分为220/380V、10KV、35KV、110KV等,因此在确定输电线路电压时,将10KV以上列入高压输电线路,380V列入低压输电线路。泵站常用的输电线路高压为10KV和35KV,电井常用的高压为10KV。本条对高、低压线路选择、架设、进户线及变电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可做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有关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依据。配电装置。按照高、低压线路损耗、电动机容量及用电量等,确定配电装置的类型和要求。泵站因装机容量大,因此应专设变电装置,泵站专用变电压规格一般为10/0.4KV或6/0.4KV。为了供电安全,需求变压器外壳距地面建筑物距离不应小于0.8m,变压器装在电杆上,距地面不应小于3.5m。此外,本条还对配电装置、变电器容量等做出具体规定,并列出了有关低压电屏主要参数及动力照明箱主要数据表,提出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进行排灌工程输电线路和配电装置设计时提供依据。6.7渠系建筑物工程渠系建筑物建筑物种类很多,设计内容十分广泛,本《标准》仅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中涉及的主要渠系建筑物的布置、结构类型、规格等内容作出一些原则的规定,具体设计这些建筑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的闸、渡槽、桥、涵等标准执行。6.7.1水闸。水闸分为节制闸、进水闸、分水闸和退水闸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常用的闸为进水闸、分水闸和退水闸,一般为小型闸。本条对水闸的布置、闸室结构、消能等作出一些规定,结合我省地处高寒地带情况,对水闸出口部分的消力池应采取块石护坡,其厚度在30cm~50cm,北部地区为满足防冻要求,其厚度可取上限,对水闸地下布置应做好防渗处理,防渗铺盖可用粘土或渡槽。渡槽和倒虹吸都是灌区广泛采用的跨越建筑物,两者结构虽然形式不同,但其功能是相近的,在不同条件下各有利弊,因此应按选用渡槽和倒虹吸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当选用倒虹吸不适宜时,可选用渡槽。渡槽进、出口渐变段长度分别取渠道及渡槽水面宽度差值的1.5~2倍和2.5~3倍,主要是为了满足进、出口水面衔接,和水流流态的需要。量式渡槽槽内水深与水面宽度的比值,矩形断面可取0.6~0.8,U型断面可取0.7~0.9,这是根据总结以往渡槽设计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倒虹吸。倒虹吸进、出口应设渐变段,目的是减少倒虹吸进口段水头损失,提高其过水能力。其长度可分别取上、下游渠道设计水深的3~5倍和4~6倍,其目的是便于调节进口水位,使其在不同的流量下均能保持进口始终处于淹浸状态。倒虹吸的断面选择主要是根据流量确定。倒虹吸本身采用的材料主要是根据流量、水头及各方面条件所决定的。涵洞。涵洞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常用的渠系建筑物工程。涵洞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箱式和管式,箱式涵洞一般以现场制作为主,管式涵洞以定型安装为主。一般情况下,箱式涵洞直径较大,在1m以上,最大跨径可达4m;管式涵洞直径较小,一般为0.4m~1.5m。为防止洞顶填土面以上作用荷载对涵洞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洞顶顶土厚度不宜过深。本条规定了填土厚度在一般情况下取跌水与陡坡。本条对跌口前沿与上游渠边应设收缩段或扩散段以及底部边线与渠道中心的夹角所作的规定,目的是为防止因设置跌水对上游渠道造成过大水面落降,影响上游渠道水流的水深和流速。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跌水多为中小型工程,规定陡坡宜采用等底宽式,跌差一般2.5m~5m。梯形断面边坡比应小于1︰1,主要是从节约工程量考虑作出的规定,但应保证陡槽边坡的稳定性。桥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桥梁以农桥为主,因此应按农桥标准进行设计。农桥基础应该根据水文、地质、地形、材料供应等合理选用,一般情况下采用重力式、轻台式及桩基地。根据我省农村田间道路情况,田间路宽4m~6m,因此规定农桥宽度4m~6m,对于国营大型机械化农场,由于田间路宽8m,农桥的净宽也可增加到8m斗门及量水设施。本条从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具体情况出发,斗门有开敞式和管式两种,为了方便施工,斗门宜采用装配式。量水设施应从方便计量灌溉用水考虑,应经济适用,便于操作和管理。7.田间道路工程7.1一般规定道路功能。农村道路按功能分为主干道、次干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四种类型。主干道是指乡镇之间联系道路,一般为四级以上公路,以通汽车为主,支道是联系居民点之间道路,田间道是联系居民点和田间之间的道路,生产路是联系田间之间的道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道路以田间道和生产路为主,不修建主干道,必要时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