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13作者简介:沈承宁1957年男汉南京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化遗产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DevelopmentofChinese摘要:作为文化事业的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随着社会对博物馆要求的日益增强和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博物馆应运而生,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目前中国博物馆事业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前途一片光明。关键词:博物馆历史发展方向博物馆是适应社会和文化需要而产生的。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历史年代[1]。它的起源,无论在西方或东方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世纪。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口城市建立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Muses)神庙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5世纪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是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这个庙堂历经二千多年,几经维修扩建至今仍是中外人士参观游览的名胜之地。可以认为:从曲阜孔子庙堂到诸葛武后祠,到李白故里,杜甫草堂,岳飞祠,文丞相祠,直到郑成功祠,林则徐祠等等,这就是具有作者:中国特色的古代纪念类博物馆。这种文化特色直到今天仍在当代博物馆事业中延续发展,形成从山东曲阜到广东中山县翠亨村到湖南湘潭市韶山冲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纪念性博物馆发展轨迹。如果进一步考察,从东西方最早博物馆的异同中,也可窥见中西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保存和利用文物及遗址、遗迹、遗物,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这是东西方共同的一致性。利用宝藏进行各种学术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这是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特点。数学家欧基米德在这个博物馆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明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对于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依托其有关遗址,展示其遗物,建立庙堂,纪念他们的业绩,宣扬他的品德和思想,这是孔子故居纪念性博物馆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慎终追远”、追念前贤、尊崇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近代博物馆在欧洲产生和在世界各地及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4至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被看作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不列颠百科全书·文艺复兴》)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引发了人们对希腊、罗马时代古典文化的向往。因为在希腊、罗马的古籍中,找到了有利于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思想武器。“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2]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古代遗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欧洲国家先后出现了探访古迹、搜集古钱、古书、化石和金属纪念品等古物的热潮。在意大利,人们访查罗马古城遗迹,甚至到爱琴海中的岛屿,到亚洲、非洲的一些地方,带回碑文和图略。这种对古物的收集研究,随着15世纪末环球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更加高涨。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从遥远的地方搜集奇珍异物成为可能。欧洲的探险家、商人来到东方,满载中国、印度的文物驶回。荷兰阿姆斯特丹城一时形成世界艺术品贸易中心。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收集者的热情,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物质条件渐趋成熟了。17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这就是1682年向公众开放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专业组织成立于1889年的英国博物馆协会。1903年,欧洲各国在德国的满海姆召开第一次博物馆会议。这些博物馆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研究的开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博物馆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但作为近代涵义上的博物馆事业,虽滥觞于19世纪70年代,但那时因条件尚不完备。20世纪初,清末甲午科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于1905年创建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集自然、历史、艺术为一体的具有近代意义的第一个博物馆,规模虽小,意义巨大,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于1912年决定在北京建立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国立博物馆。随后,在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南京、天津、湖南等地相继建立了陈列馆、博物馆或博物馆筹备处,社会文化生活为之一新。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神秘的明清故宫建筑和皇家文物的对外开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各省、市公私及社会团体也相继纷纷建立各类地志性或人文博物馆,使中国博物馆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迎来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937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使正在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和严重损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博物馆事业开始获得巨大的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博物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对旧有博物馆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同时有计划地在一些省区建立了一批新型的博物馆、纪念馆,从此博物馆走上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轨道。1958,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提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4]。此后,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大型博物馆建筑群。全国各省、自治区也兴起了建立具有标志性博物馆的热潮,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令人遗憾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正在出现良好局面的博物馆事业受到巨大挫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和支持下,博物馆事业再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逐步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承创新,有序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及其特点首先,中国博物馆建设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博物馆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仅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就有2200余所,与此同时博物馆的门类日益丰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革命史类、军事史类、名人故居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风俗类等多种类型博物馆各展风采,竞相辉映。文化、文物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办馆日益普遍,还出现了民间集体和个人兴办的博物馆。20世纪生态博物馆被引进我国之后,中挪两国博物馆专家合作,于1998年在贵州率先建立了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其后在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地区又兴建了11个生态博物馆,保护着苗、瑶、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态[5]。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博物馆的地域分布更加广泛,以往博物馆相对薄弱的西部12个省区,目前,拥有各类博物馆400多所,改变了过去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一些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湖南博物馆、山西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甘肃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中国科技馆二期陈列大厅等一批现代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极大的缩短了中国博物馆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距。在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博物馆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大学美术馆、澳门博物馆、大三巴遗址陈列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科技馆等,在收藏、研究等方面除了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展览陈列水平之外,还相继同内地博物馆合作,共同举办了“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战国雄风——河北中山王国墓文物展”等出土文物精品展,对构筑港、澳、台地区同内陆省区文化交流,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起到积极作用。其次,中国博物馆藏品丰富,价值珍贵,举世瞩目,已成为中华文明可移动文物的宝库。目前,仅全国大陆地区文物系统博物馆的藏品即达930多万件。与其他行业、部门、系统博物馆的藏品合作约有1200多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关于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的有关规定,各级各类博物馆相继建立了规范的藏品管理制度,藏品保管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对金属、纸张、漆木丝织类文物和动植物标本进行有效保护,其中有不少藏品保护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三,博物馆界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学术研究成果,已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前,历史和地方史志博物馆专业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考古、历史、美术等专业的毕业生。进入80年代以来,一些博物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包括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充实到各级各类博物馆,较好的改善了博物馆的人才层次,结构状况。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大学联合兴办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以及80年代初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和各省文博学术团体,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和国际上其他专业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专业人才培训、研讨,先后出版数十种学术刊物、博物馆学论著、发表各类研究成果,使中国博物馆事业在世界文化、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声望不断提高。第四,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凸显,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显著特色之一。近十年以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000多个,接待国内外观众1.5~2亿人次左右。与此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每年赴国外举办展览三、四十个,观众达千万人。全国有近千所博物馆、纪念馆被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部委及各级党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五,近几年来,中国博物馆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方向,不断改进陈列内容和陈展方式,注重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生态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强化群众参与,尤其是在吸引青少年参与博物馆活动,以优美环境、优质展览和优良服务奉献观众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中国博物馆不仅是人民群众获取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感受美的熏陶的重要场所。而且日渐成为人们文化休闲与旅游消费的上佳选择,受到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观众的欢迎。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一直自觉坚持围绕中心、服从大局、为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正确方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毋庸讳言,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地位尚不相称,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譬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博物馆品类不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博物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存、发展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博物馆提高发展水平所需的物质技术条件与经费短缺的矛盾;博物馆加快发展与管理工作相对落后的矛盾;民间博物馆的增长和文物藏品来源不足的矛盾,与经济领域和其他行业相比,博物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经费筹措使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步伐相对落后,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前进步伐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克服和加以完善。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博物馆事业的兴起,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博物馆事业的不断成长,繁荣和壮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环境的改善。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1届会议对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他把收集、保存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世,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6]。1989年9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2条再次修改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且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7]这是迄今国际上比较通行也相对稳定的博物馆定义。不少博物馆学论著引用这个定义,许多国家确定本国博物馆定义时也往往以此为依据或参照。中国的博物馆自然的应遵循这一原则,在我国博物馆已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职责,就是征集、保护文物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切实把科学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与此目标相比,目前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我国博物馆在诸多方面尚有差距,先来看看博物馆的数量和品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每20万人口应该有一座博物馆,按此标准,我国应该有6500座博物馆,而现在我国实有博物馆只占这个数额的1/3。根据资源整合的原则,我们博物馆数量不是大问题,关键是缩小博物馆的品类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譬如,适应科教兴国的需要,要改变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偏少的状况。据统计,现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188座,从业人员4500人,年经费投入3亿元,年观众量仅1300万人次(占人口总数的1/100)。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适应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应该考虑建立国家级的大型自然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卫生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等。为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和谐社会,应建设国家民族博物馆,展示全国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面貌,以及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的美好情景。此外,还应研究就人口资源、环境、灾害、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建设专题类博物馆,全面深入地展示各种专题类科学知识、文化,为社会提供品类齐全的学习场所,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8]。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建设各种门类,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是保护、研究、展示、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本地区、本民族、和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力途径。为此,我们除了继续坚持博物馆的正确办馆方向,还要加强博物馆的立法和基础工作。早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法》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对博物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定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调整品质,提高质量,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文物已受到人为和自然的破坏,需要拯救、保护,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更大损失。目前在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中,对一些重要纪念地或重要工业厂房遗址也要有选择的适当保护,为建立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创造必要条件。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在国际国内大好形势的环境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应在中国博物馆国际化方面下功夫,首先要走出去,在国外举办各类文物展览,展示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化的先行步骤。其次,要请进来,举办国际著名博物馆藏品展,为国人了解世界、开拓视野,开通一条便捷渠道。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和培训专业人才,这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加强中国博协与ICOM(国际博协)的联系,积极参加ICOM各项重要事务,同时在主要大城市积极组织和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美国,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的时候往往被要求参观相应的博物馆,以获得比书本更为直观的感受。美国政府历来就积极鼓励博物馆增强其教育功能,为适应这一形势,以博物馆之长补学校之不足,众多美国博物馆相继加强了面向学生的教育项目。美国博物馆已成为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为青少年服务,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当代的青少年极易接受新生事物,计算机网络以它覆盖全球的信息量,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形式,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其影响可谓喜忧参半,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以至自毁前程。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应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挖掘符合青少年性格特征的活动,是他们在闲暇时间更多地到博物馆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博物馆将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而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它也将被视为“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资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品牌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最有价值的资产。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博物馆也慢慢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博物馆要想处于优势地位,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取决于其品牌能否在观众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形象。因此,努力规划并有效的积累超越有形产品的无形的品牌价值,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成为了新形势下博物馆界面临的新课题。博物馆事业要发展,要在未来的文化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博物馆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有文物保护人才、展览策划人才、宣传教育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安全保卫人才,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博物馆既要严把“进人关”,又要注重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专业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既懂文博业务,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专业人才,形成自己的人才品牌,人才效应,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自己的员工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首大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B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导论》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供应链管理》课件 张静芳 第9章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10章 供应链绩效管理
- 仓库出货免责协议书范文范本
- 慈善筹款合作协议书范文模板
- 2024年大型养羊场出让协议书模板范本
-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概论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件搬运维修合同范本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B卷)及答案解析
- 吉林师范大学《光电子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形势与政策-论朝鲜半岛局势
- 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主力动向
- 潜油泵及潜油泵加油机讲义
- 医患沟通内容要求记录模板(入院、入院三日、术前、术后、出院)
- 航海学天文定位第四篇第6章天文定位
- 第8章 腹部检查(讲稿)
- 浅谈深度教学中小学数学U型学习模式
- 湿法脱硫工艺计算书
- 江西上饶铅山汽车驾驶科目三考试线路
- (医学PPT课件)NT检查规范
- 导电炭黑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