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1页
电力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2页
电力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3页
电力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4页
电力行业深度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目录TOC\o"1-2"\h\z\u一、电力产业整体经营状况分析 21.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22.电网运行状况分析 63.电网建设情况 74.电力产业投融资分析 10二、电力产业供需状况分析 151.电力产业供给增长情况与供给结构分析 152.国内电力市场需求的结构状况 163.对当前缺电形势及原因分析 184.电力产业需求预测 21三、产业景气分析 271.景气指数变化特点分析 272.景气指数走势预测分析 28四、电力产业竞争及价格变动状况分析 301.电力产业竞争情况 302.国际竞争者的进出状况 313.影响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324.电力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40五、电力产业的区域市场发展分析 431.产业供求的区域性特征 432.产业效益的区域性特征分析 443.电力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性 44六、电力产业业管理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 461.电力产业的法律框架 462.电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63.市场运行监管 464.电力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监管 47七、电力产业的企业结构 491.企业所有制结构及效益状况 492.企业规模结构及效益状况 513.五大集团的基本状况 524.主要的电力合资企业 61附表TOC\h\z\t"图题"\c图1近几年电力弹性系数变动图 6图2电力基建和技改投资规模变化趋势图 13图3“九五”期间电力基建资金来源结构 15图478年以来发电量增长率图 17图51990年以来火力、水力发电占全部发电比重变化图 17图61990年以来火力、水力装机容量占全部装机容量比重变化图 18图71990年以来我国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变化 25图8电力产业增长景气运行图 28图9电力产业主要产品生产景气指数运行图 29图10电力产业效益景气指数运行图 29图11电力产业投资情况运行图 29图12电力产业的景气指数走势预测图 30图13国网公司系统上网电价走势预测图(含税) 40图14国网公司系统平均输配电价走势预测图(含税) 41图15国网公司系统销售电价走势预测图(含税) 41图16各地区电力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及对行业收入增长贡献 43图17各地区电力利润的同比增长速度及对全行业利润增长的贡献 43图18各地区电力资产的同比增长速度及对全行业资产增长的贡献 43图19电力利润占工业利润比重及对地区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 45图20各地区电力产业销售毛利润率与销售利润率 45表索引TOC\h\z\t"表题"\c表12003年各电网发受电情况表 8表22003年各电网最高发电负荷与最高用电负荷情况 8表3

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新增能力 9表4近几年电力产业投资情况及2004年预测 13表51985年以来电力基建资金来源情况 13表62002年全社会用电分类 18表72003年主要电网用电量及增长率 18表81999年各国电力需求弹性 23表9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需求变化 23表102005年至2020年的电力需求预测 24表11各行业单位产值电耗系数 25表12生产用电需求预测 25表13电力需求预测 26表142003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前6个省份的集中度指标 41表15各地区电力产业经济效益对比 42表162003年不同规模火电企业亏损面 47表172003年不同所有制性质电力企业亏损面 48表18不同所有制企业规模及效益指标 48表19不同规模企业规模及效益指标 49表20新成立的发电集团基本情况一览表 51表21部分合资电厂一览 59

一、电力产业整体经营状况分析电力需要适度超前发展1.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行性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电力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客观上要求电力要适度超前发展。电力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电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都有周期性,电力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投产运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只有超前发展,使电力系统具有必要的备用容量和足够的输配电能力,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判断的失误,前几年经济紧缩时期,较大幅度的减少了对电力产业的投入,电力产业需要适当超前发展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结果导致了2003年以及今年以来较严重的用电短缺。2003年,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电网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电力供应紧缺局面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缺电问题还会不时呈现。电力弹性系数的上升,反应了增长结构的变化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具体表现为发电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高度正相关。从图1来看,自2000年以来,电力弹性系数已经连续4年超过了1,2003年发电量增长15.3%,GDP增长为9.1%,则电力弹性系数高达1.68。我国电力弹性系数超过1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从九十年代的小于1变成了大于1,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增长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对电力需求更快的增长。电力弹性系数的明显上升,体现了在新一轮高增长周期中市场主导下结构升级的特征,是一个工业发展由轻纺工业主导的阶段转变为由重化工业的新阶段。我国自2001年以来的这一轮经济增长,重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已经初露端倪,重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由此必然带动对电力的更快的需求。所谓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现代意义的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还包括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修造船等,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在这一阶段重化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这些又是电能消耗大户。电力需求的较快增长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数》所提供的1996年美元价格计算结果,人均1000-1500美元时,城市化率在30%-40%之间。200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37.3%,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化进程是一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社会系统工程,城市化进程本身所具有的聚积效应,正在给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产业领域和活动空间,提供一个新的资源要素重组的机会,这会进一步刺激对电力的需求。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可以预计,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电力弹性系数即使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有所回落,但也基本上会维持在1.2以上的水平。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各不相同根据1950-1986年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来看,这些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也都是大于1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工业化国家出现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的情况。根据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的一般性结论: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以及居民生活用电水平不同,会导致不同时期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各不相同。在重工业化时期,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高加工化的时期将减小,但由于居民生活用电水平的迅速提高,也会使得该系数大于1;进入工业化后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图SEQ图表\*ARABIC1近几年电力弹性系数变动图电网更有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电力弹性系数主要是从电力生产的角度来看电力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但是,电力生产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而电网则更具有自然垄断性,电网的输配电能力决定了电力能否及时、安全地到达终端用户。近年来,国家在加大电源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电网建设。但是,由于电网建设不足是多年以来形成的历史现象,电网更有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电网建设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电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适当的终端销售电价水平和合理的电价结构。目前,我国的电价水平和电价结构不够合理,影响了电网系统的盈利水平和投资能力。为促进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必要在电网运行新体制的基础上,理顺输配电价,加强电网建设。为保证发电企业生产的电力能够通过电网及时有效地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电网建设中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必须维持电源和电网之间适当的资产比例关系电力系统主要由发电电源、输配电网和用电设备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电网与电源建设是电力系统建设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间维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如果比例不当,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将受到严重影响。电源建设投资不足,则会因供求不平衡等因素而导致拉闸、跳闸现象频繁发生,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网建设不足,则不仅会因电网结构不合理、电网质量差等因素而导致电网崩溃,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而且会因输配电能力不足,导致电力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电源建设具有竞争性,可以有多个电源同时对一个电网供电,因此,电源对经济的影响是“点”的影响,而电网建设则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电网对经济的影响是“面”的影响。一个发电机组或者电厂出现问题时,还可以通过电网进行调剂,但当电网出现问题,则将导致大面积的停电,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远远超出少建几个电厂所带来的影响。2003年发生的美国、加拿大大面积停电,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前车之鉴。现有电网输配电资产远不能适应电力工业协调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输配电资产通常大于发电资产,输配电资产和发电资产比例一般为60:40,如,法国EDF公司2002年输电、配电和发电资产的比例为18:42:40。而到2002年底,我国输配电资产和发电资产的比例约为35:65,现有电网输配电资产远不能适应电力工业协调发展的需要。2.我国电源和电网资产的比例关系不甚协调,不仅影响了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还加剧了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上,电力短缺一直是电力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历史上,电源建设摆到了突出的地位,电网建设则从属于电源的建设,电力建设中严重地存在着“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倾向。从“一五”到“八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远低于电源建设的投资,电网投资仅为电源投资的1/8到1/4。统计资料表明,“八五”期间,输变电投资占电力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分年度为1991年16.8%、1992年17.3%、1993年16.5%、1994年13.3%、1995年19.9%。“九五”期间,尤其是1998年实施城乡电网改造之后,国家提高了电网的投资比例,“九五”期间输变电投资占到了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的24.2%。投资比例严重偏低,造成电网发展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强,主网架薄弱,配电网老化,供电能力不足,可靠性差,线损率居高不下等问题。电网建设的滞后,也构成了对于电网安全的严重威胁。首先,部分区域电网主干网架薄弱,地区间联络线容量不足,导致了电网稳定水平偏低,制约了电力输送,降低了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其次,跨区联网线路容量不足,多采用单回线的周边连网方式,无法满足跨区交易的需求,限制了联网效益的发挥。第三,电压质量不高,部分电网存在高峰负荷时电压偏低、低谷时电压过高的问题。电网建设的滞后,还加剧了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除电源装机不足和用户需求增长快之外,电网输配电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当前缺电的一个因素。在用电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一些电网的主网架相对薄弱,电网结构不合理,存在输配电“卡脖子”问题,限制了电网对供电资源的调配能力。首先,电厂的输电系统存在问题,造成电厂的送出能力小于其装机容量。例如,山西阳城电厂装机210万千瓦,但由于输电线路限制只能发电170万千瓦,发电能力受限40万千瓦。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现有的发电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装机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其次,由于电网线路的限制造成一些省内、省间或者区域的联络电网薄弱,影响电力电量在区域电网内部或者区域电网之间的交换。例如,东北电网和华北电网的调剂就受到了区域电网的连接能力的限制,东北全网装机在4000万千瓦左右,2003年东北电网供需略有富余,而华北当年供电形势比较紧张,由于华北东北目前只有一条联络线,联系比较薄弱,东北送华北最大到80万千瓦,对缓解华北供电紧张的形势仅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第三,变电容量不足导致受电受阻。例如浙江电网的电力需求增长很快,主要依靠大量电力输入。要平衡用电形势,最大需要受入470万~550万千瓦,目前主网架上输电能力基本不受限制,主要是变电容量不足,最多只能从华东主网受电400万千瓦。第四,由于地区电网原因造成用电负荷高的地区无法受入足够的电力电量。表现在当负荷中心附近发电机组或者线路跳闸造成输电线路上的输电潮流大量转移时,从而超过一些地区电网线路的输电能力,造成限电。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华东,例如浙江的温州、台州、丽水等地区,由于地区变电站能力的问题,造成高峰时变电能力不足而限电。在未来的发展中,电网运行的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电网的稳定安全将受到更大挑战。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通过人为拉闸限电的方式来缓解电网压力的手段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随着电网之间联系及其互动性的增强,电网故障的波及范围将更加容易在瞬间扩大。解决电力供应问题,必须有输配电能力的相应增长我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是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将导致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满足这一不断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于电源建设的投资。我国2003年和2004年新开工装机分别为3000万千瓦和4000万千瓦左右。预计发电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望从2006年起得到缓解。但是,解决电力供应问题,仅有发电能力的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输配电能力的相应增长。否则,电网就有可能成为电源和最终用户间的“瓶颈”,形成更大程度上的“卡脖子”和窝电现象,造成新的资源浪费。为了保证电力工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在未来的若干年中,我国电网与电源的投资应保持合理的比例。根据国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电源建设投资规划,电网配套投资将分别高达5800亿元和9000亿左右,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的投资分别为4700亿元和7200亿元,相应的资本金需要940亿元和1440亿元。2.电网运行状况分析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运行情况主要是:1-12月份,公司供电量12042.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0%,其中公司统一核算机组上网电量524.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3%,购电量11517.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9%;跨区输电量完成387.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34%,完成年初计划(300.2亿千瓦时)的128.94%,对缓解华东、华中等地用电紧张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电量完成1193.86亿千瓦时,完成年计划的106.04%,同比增长5.21%。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累计完成4020小时,同比增加194小时;其中火电利用小时5765小时,同比增加563小时。2004年一季度缺电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电网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一季度缺电进一步加深,一季度共有24个省市电网拉闸限电,比去年全年拉闸限电的省级电网还多两个,预计今年夏季用电高峰供电形势将比去年更加严峻,今年将是近几年电力缺口最大的一年。一季度新增装机300万千瓦。利用小时数达到了1298小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7小时,火电1470小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0小时。春节后全国的日用电量一直在高位运行,每天都在55亿度左右,接近夏季的最高峰58亿度的历史最高值。一季度全国用电达4800多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6.4%。一季度除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海南电网外,其他省级电网一律拉闸限电,形势比去年严峻得多。今年缺电最严重的将依然是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组成的华东电网,估计全年缺电将达到1700万千瓦。今年全国预计缺电将高达3000万千瓦左右。

造成用电紧张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用电紧张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高耗能行业用电增势不减,仍是工业乃至全行业用电增长的火车头,其中,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尤其是电解铝、钢铁等行业上。其次,第一季度电煤供应不足,部分火电厂因无煤可用不得不停产。如山东省本来装机容量过剩,但因电煤供应不足,300多万千瓦煤电机组停产,造成山东拉闸限电。此外,因去年夏秋季枯水,今年一季度各水电站水量减少造成开机不足;因供电紧张,电厂、电网设备处于满负荷运行,造成电力事故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供应。表1.2003年各电网发受电情况表(单位:亿千瓦时)电网名称发电量发受电量本年增长率本年增长率华北2633.0715.92675.5816.28东北1752.1610.661709.7210华东3263.5717.783480.6520.56华中1965.716.651926.9416.01西北1028.68191028.1719.06山东1054.288.511054.288.51福建601.1513.71576.3616.46川渝629.1916.05724.815.15新疆122.0711.9122.0711.9西藏7.1130.227.1130.29南方2343.5320.692359.7319.69海南52.3710.8852.3710.88合计15452.881615717.7816.46表2.2003年各电网最高发电负荷与最高用电负荷情况(单位:万千瓦)电网名称最高发电负荷最高用电负荷本年增长率本年增长率华北395410.029.69253.61东北27447.1926737.01华东51784.71568911华中359514.31344511.89西北160917.53160917.88山东17608.5717608.57福建103021.7592321.13川渝122513.11142518.65新疆20414.6118112.42西藏1828.571838.46南方405525.46395327.19海南935.68935.68合计2546512.32577713.68数据来源:国调中心《电力生产旬报》3.电网建设情况(1)我国电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投资体制不顺是造成电网滞后的根本原因我国的电网建设长期滞后于电源建设,而投资体制不顺是造成电网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九五”以前,电网建设缺乏稳定而独立的投资来源,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收益渠道,电网建设受电源投资者的严重干扰而难以实施。在“九五”期间,输变电总投资1428亿元(主要是220千伏及以上),占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的24.2%。若考虑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投资2000亿元,则电源占52.7%,电网占43.7%。电网投资比例大幅度提升,是历史上电网投资比例最高的5年。而在“十五”头两年,电网建设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完成电网投资1033亿元,占公司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6%,投资比例飞速增长。2002年,国电公司系统共完成电网项目投资1141亿元,占公司系统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9.4%,电网投资比重继续上升。到2002年底,我国电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广东、福建、山东、四川500千伏电网均获得长足发展,并已形成了以500千伏为主的主网架,电网的“瓶颈”制约基本得以消除,呈现出发电、输电、配电相互协调发展的趋势。大区联网方面,相继建成投产东北-华北联网工程、福建-华东联网一期和二期工程、四川东送川渝-华中联网工程和三峡-常州直流输电工程(极I)。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投资总量增长态势良好。固定资产投资总计完成684.71亿元(含县城电网改造),其中:基建项目完成投资501.88亿元;农网二期完成78.71亿元;330千伏以上电网项目完成投资199.77亿元;电源项目完成投资41.09亿元;根据公司11月份下达的2003年县城电网改造计划,截止12月底县城电网改造已完成100.6亿元;国家电网公司本部投资完成72.79亿元,其中三峡项目投资完成68.09亿元,全国联网工程完成3.88亿元。从投资执行情况看,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已完成2003年初公司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但县城电网改造计划难以完成,有75亿元要结转到2004年。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累计新增330kV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5007公里,新增33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557万千伏安,新增500KV换流容量300万千瓦。开工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6989公里,变电容量2811万千伏安,直流换流容量36万千伏安,发电容量554万千瓦。表3.

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新增能力新增能力投产时间单位输电(公里)变电(万千伏安)换流(万千瓦)一、电力基建项目220KV以上电网项目11108.74212.8300其中:500KV41131365300福建华东联网3612003-1-5福建后石二期50万伏送出146902003-1-1山东50万伏崂山变电站扩建752003-1-31华北托克托电厂500KV送出9801502003-3-31江苏500千伏车坊变扩建1002003-5-1上海杨行变电站扩建752003-5-10浙江天一变1号主变752003-5-27浙江500千伏瓶窑等增容282003-5-27华东武南至锡东南新增线路1002003-5-28华东500千伏黄渡变扩建6号主变752003-6-18龙泉换流站751502003-6-24政平换流站1502003-6-24房山及吴庄500千伏变电站扩建1502003-6-30/7-11保南等输变电工程2092003-7-17福建厦门变二期752003-9-1四川南充500千伏送出4912003-9-2山西大同小营500KV输变电工程9752003-9-17华北华中联网2142003-9-21江苏田湾核电站送出工程3562003-10-28荆门-荆州(II回)输电线642003-11-5霸州500KV输变电165752003-12-26侯马至运城500KV输变电工程159752003-12-27绥中500KV送出沙岭变752003-12-26上海500千伏环网杨行至杨高变输变电工程1061002003-12-26荆州~益阳线路2542003-12-27南昌~乐万线路1152003-12-28左二~荆州线路3842003-12-26330KV894192陕西宝二送出--扶风变0.62003-1-1甘肃永登一凉州变电工程141.1242003-5-15陕西南郊变扩建242003-6-20凉州-金昌送变电工程92242003-8-26青海景阳变48.3482003-12-26陕西泾河送出工程122242003-10-20甘肃嵋岘输电线路942003-12-28甘肃金张嘉输变电工程396482003-12-29220KV6101.72655.8110KV5115.11211.4二、城乡电网项目143079.21070.9城网工程1474.671.8农网二期工程134528774.4其中: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及以下县城电网工程7076.6224.7其中: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及以下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固定资产投资815亿元,其中大中型项目476亿元,县城电网改造307亿元,小型基建32亿元。国家电网公司将以迎峰度夏急需的电网工程、电源送出工程、主网和配网中的卡脖子工程等为重点,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突出抓好三峡电网、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和必要的调峰调频电源建设。预计全年将投产33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7572公里,开工6320公里;变电容量投产2890万千伏安,开工3504万千伏安。直流线路投产975公里,开工1100公里;直流换流容量投产600万千瓦,开工600万千瓦。电源投产92万千瓦,开工360.6万千瓦。(2)我国电网建设情况分析电网是电力工业的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是客观需要,符合电力发展的规律。按照“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规划,近期,全国电网将以三峡电站为核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形成以北、中、南三大送电通道为主体、南北网间多点互联、纵向通道联系较为紧密的全国互联电网格局。2003年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建设进展顺利:北通道托克托—浑源—安定500千伏输电工程投运,输电容量120万千瓦;中通道500千伏三侠—常州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并通过国家验收,输电容量300万千瓦;南通道500千伏贵广交流输电工程投运,使南通道输电容量已超过550万千瓦。目前,新疆主电网已东延至哈密地区,西北主电网已西伸到甘肃酒泉地区,新疆主电网与西北主电网联网势在必行。新疆电力公司选择了从哈密建设两回输电线路,分别到兰州、西宁,稳定输电能力为320万千瓦,总投资75亿元。联网工程的建设,将与西气东输,西油东输一同使新疆真正成为中国的能源要地。到2005年,西电东送电力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区域电网间电力交换能力达到1500万千瓦;到2010年西电东送电力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区域电网间电力交换能力达到3000万千瓦;到2020年随着金沙江干流等西南大型水电基地的开发及其输电通道的建设,西电东送规模将继续增加,根据规划将达到0.8亿~1.0亿千瓦。2005年前后,将以三峡工程为核心,以华中电网为依托,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建设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联网和输电线路,同时不断扩大北中南三个主要西电东送通道规模。届时,除新疆、西藏、海南、台湾外,全国互联电网格局基本形成。届时,全国西电东送送电规模约为2500万千瓦;2010年增加到5500万千瓦;2020年再增加到1亿千瓦以上。可以预计,到2020年,随着大规模电网建设的完成,我国的电网结构将显著加强,坚强的全国互联电网格局将形成。同时,随着各区域电网和省电网主网架建设的相继完成,区域电网和省电网成为与电源布局相适应,满足用户用电需求,适应竞争有序、规范开放市场体制和机制要求的现代化区域电网。因此,未来若干年,我国电网建设的任务仍将十分繁重,电网建设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4.电力产业投融资分析(1)电力产业投资分析图2是电力产业长期投资增长趋势的图。九十年代中期它的成长速度很快,进入了一个腾飞和高发展的阶段,经过几年的调整,从98年以后开始放慢,2001年的时候进入一个最低的增长水平,然后从2002年重新启动,这样的趋势反映了电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电力作为一个基础产业真正大发展是九十年代后的事,电力投资和全部投资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001年电力没有增长,等于有一个滑坡,2003年电力投资增长不是很高,增长率是19.3%,2003年电力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全社会的投资增长,今年1季度投资增长较高,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的基建投资同比增长了57.4%。2001年到2003年的情况,很大程度与前些年的电力需求有一个错估相关。图2电力基建和技改投资规模变化趋势图(单位:亿元)电力和全社会的投资基本同步或稍高一点,电力约束没有明显的增长在1980年到2001年的时候电力和全社会的投资基本同步或稍高一点,基本上电力没有明显约束的增长,2003年的电力紧张主要是由于认识问题,前几年没有考虑我国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造成电力投资连续几年增长大幅放慢。今年明显出现反向变化,2004年一季度电力投资57.4%,全年预测投资增长35%,全社会投资增长20%。对于中长期的电力投资预测,按每万千瓦1.2亿元的价值量进行测算。2003-2010新增装机45217万千瓦,如果节能按0.85系数算则为38434万千瓦,年均5490万千瓦,预计年均投资额为6588亿元,总投资额46446亿元。2010-2020新增装机88775万千瓦如果节能按0.85的系数计算等于75460万千瓦,年均7546万千瓦,预计投资额为9055亿元,总投资90550亿元。但是应注意这些投资不是均匀分布在这十几年内,而是有集中释放期。今年电力投资的高增长也是集中释放期的开始,在2004年-2008年,,应该维持20%以上的投资增长,这是投资需求的集中释放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弥补前几年的缺口,这个缺口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必须要通过增加投资进行弥补,这一部分不包括新增部分。所以今年电力投资增长快一些不能算是过热。第二,电力增长进入的是总体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是作为经济主导产业。特别是电力消费结构的变化,包括生活用电量的增长及比例的提高,这种变化对电力产业的需求肯定是升级的需求。表4.近几年电力产业投资情况及2004年预测(单位:亿元.%)电力投资(基建+技改)全社会投资额电力投资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电力投资增长率全社会投资增长率20002705.2732917.78.2212.510.320012679.4537213.57.2-9.541320023041.0943499.96.9913.516.920033641.9855117.856.6119.7626.71980-2000---21.6419.662001-2003---10.4218.752004年1季度583.647058.488.357.447.82004年预计---35%左右20%左右(2)电力产业融资分析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的计划,伴随国内外融资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投融资体制的变迁,我国电力建设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80年代以前单一的政府拨款,逐渐形成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征收电力建设基金、企业自筹、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在“九五”期间,电力基建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中,约84%来源于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地方专项基金,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40.7%、17.4%、15.5%和10.5%。图3“九五”期间电力基建资金来源结构2004年是电力投资集中释放期的开始,将持续十几年数据来源:国家电力公司《1949-2000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表5.1985年以来电力基建资金来源情况(单位:亿元.%)年份/来源“七五”时期“八五”时期“九五”时期总额占比总额占比19961997199819992000总额占比非经营性基金10.81.077.70.272.22.32.61.51.19.60.16拨改贷76.27.54经营基金78.67.7874.52.63特别贷款23.22.30开行软贷16.20.5715.415.57.912.951.70.88开行贷款386.713.65258.2370402.8300.9216.41548.226.50商行贷款137.213.58488.717.2581.3126204.7198.4170.8781.113.37利用外资106.510.54288.710.19113.7224.1246.2220.6210.81015.417.38转地方43.24.2817.80.63地方集资164.916.33627.622.15地方建贷17.10.6032.43870.41.20电力债券98.49.7469.82.469.99.90.17煤代油97.49.64712.5011.47.93.20.623.10.39自筹投资112.211.1161021.53241.7187.5183.9154.6138.3906.115.51节能投资17.21.709.20.32中央债券12.516.80.229.40.50地方债券10.09.054.3023.40.40地方专项165.1152167.96862.161510.52中央专项15.231.629.425.625.7127.42.18三峡基金3.94.89.214.832.60.56地方其他106.687.554.733.0281.84.82其他44.34.38148.25.2327.851.855.8102.680.6318.55.45总额1010100.2833100.0974.21339.41422.51153.7953.75843.4100.00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电力公司《1949-2000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计算整理我国电力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1.银行贷款随着“拨改贷”政策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我国电力基建资金中银行贷款的比例逐渐增加,“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这一比例分别为13.58%、31.47%和40.7%,贷款主要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九五”期间仅来自开发银行的贷款就有1548.24亿元,占此期间电力基建资金总额的26.5%。2.利用外资我国电力工业从1979年开始引进外资,用于电力生产建设,“七五”、“八五”期间利用外资占电力基建资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0.54%和10.19%。截止到1999年末,我国电力工业共签约利用外资协议总额达276亿美元,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政府贷款建设发电及输变电项目109项,其中已投产项目68项,累计完成投资204亿美元。“九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实际利用外资1015.43亿元,占同期全国电力基建资金总额的17.38%,占同期电力建设总投资8465.2亿元的12%,利用外资项目新增装机容量约57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装机容量10210万千瓦的55.8%。但由于大部分利用外资项目造价较高、上网电价一般高于内资项目、“九五”期间水电项目利用外资几近空白等原因,并且全国电力供应基本平衡,内资供应相对充足,因而“九五”后期利用外资规模明显减少。3.电力建设基金为了开拓电力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国务院发[1987]111号文规定,从1988年1月1日起到1995年12月31日止,在全国征收电力建设资金,即按电力企业销售电量每度征收2分钱,作为地方电力建设的专项资金。财政部[1996]134号文发布关于《电力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自1996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止,在全国范围内向电力用户按每度电2分钱收取电力建设基金,并规定征收的电力建设基金一半归当地省级政府,专项用于电厂的建设;另一半归省级及以上电网经营企业,专项用于电网输变电和主力电厂的建设。“九五”期间,电力建设基金中的地方专项资金在电力基建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投资614.99亿元,占电力基建项目投资总额的10.52%资本市场融资:我国从最初申能股份、深能源分别在1992年和1993年发行上市,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电力类上市公司共有39家,累计从市场中筹资350多亿元。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达到1501亿元,净资产达到843.5亿元。在其中,水电类公司9家,火电类公司30家,但有一些企业既有火电,又有水电,如韶能股份,华银电力,国电电力。除此之外,华能国际、大唐发电、山东国电3家发电公司先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累计融资16.5亿美元。“九五”期间,电力企业进行股票融资约151亿元,占期间全国电力投资规模的1.8%。二、电力产业供需状况分析电力产业出现了成为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的趋势1.电力产业供给增长情况与供给结构分析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电力产业成为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的趋势。图4是1998年到2003年发电率增长图,趋势是很明显的。从1978年开始,发电率的增长经历了两轮中周期,构成一个大周期,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结束,进入了调整期。中间也有五、六年调整时间,从92年开始重新启动。为支持新一轮的高速增长,电力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2003年全国发电量达19080亿千瓦时,增长15.3%,其中水电发电量28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火电发电量15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核电发电量4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8%。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火力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在82%左右,而水力发电则略低于18%,自2000年以来,水力发电所占比重下降较快,2003年占全部发电量的15%,比2000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而同期,火电则上升了2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与近两年的电力紧张和主要河流来水减少有较大关系,为了尽快满足电力需求,火电厂高负荷运转,各地也上了很多未经批准的小火电,同时,由于干旱缺水导致水电厂发电能力利用不足。

图478年以来发电量增长率图图51990年以来火力、水力发电占全部发电比重变化图2003年,全国跨区送电626.24亿千瓦时,增加239.28亿千瓦时,有效减轻了部分地区的用电紧张程度。2003年三峡工程共投产6台机组,合计容量420万千瓦,共发电86.07亿千瓦时,对缓解华中、华东地区的用电紧张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全国共新增大中型发电装机容量2793万千瓦,增长7.6%,到2003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38450万千瓦,增长7.8%。其中,水电9217万千瓦、火电28564万千瓦、核电619万千瓦。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250小时,增加390小时。其中,受黄河等主要河流上半年来水偏枯的影响,水力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210小时,下降79小时。自1999年以来,火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尽管国家“十五”规划中确定积极发展水电、优化火电结构的方针,但水电项目工程周期一般较长,项目程序复杂,各地对新上火电项目还是有较大偏好。图61990年以来火力、水力装机容量占全部装机容量比重变化图2003年中国出现拉闸限电的省份共计为22个,总数比上年增加10个,部分地区从原先仅缺电力发展到电力电量均短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确定的2003年拉闸限电省份包括河北、山西、内蒙、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2.国内电力市场需求的结构状况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18910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5.4%,高于2002年3.8个百分点。其中一次产业用电增长1.69%,增长率低于2002年1.96个百分点;二次产业增长16.54%,高于2002年4.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长14.86%,高于2002年2.24个百分点。二次产业用电增长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水平1.14个百分点,而三次产业用电增长却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水平0.54个百分点。2004年春节过后,全国的日用电量一直在高位运行,每天都在55亿度左右,接近去年夏天58亿度的历史最高值。

重工业用电增速低于轻工业的局面发生了逆转2003年工业用电量合计137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56%,高于2002年4.27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7.38%。而重工业用电一改过去多年低于轻工业增速的局面,用电增速由2002年的低于轻工业3.76个百分点增加到2003年的高于轻工业0.5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17.91%,接近GDP增长速度的两倍,冶金、建材、汽车等高耗能工业快速发展是重工业用电量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13.19%,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15.48%,南方部分地区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家庭空调使用量剧增,对拉动城市居民生活用电增长产生很大作用。

表6.2002年全社会用电分类(单位:亿千瓦时.%)指标名称2003年2002年2001年比去年同期增长用电结构全社会用电总计18910162001468315.4100.00A:按产业类别分一次产业6005905731.693.17二次产业13787118301063516.5472.91三次产业20671800163614.8610.93B: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合计22411980183913.1911.85其中:城市居民13161140106615.486.96乡村居民92584077310.14.89全行业用电合计16454142201284315.787.01一、农林牧渔水利业合计-7807622.44.81二、工业合计13746116701049016.5672.691、轻工业2957.22520221114.015.642、重工业10788.89150827810.557.05三、地质普查和勘探业-1010持平0.06四、建筑业-16014510.30.99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33029312.62.04六、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52045614.03.21七、其它事业-7506889.04.63从用电结构的变化来看,自90年代以来,工业用电排前四位的行业依次为化工、黑色金属、建材、有色金属。但受投资的拉动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价格等因素影响,最近两年,我国生铁、钢、成品钢材、10种有色金属、铝材、水泥、化肥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从2002年开始,黑色和有色金属工业一直是我国用电增长最为迅猛的两个行业。2003年前四位行业用电的排序为:黑色金属、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其中黑色金属行业用电保持明显的逐季走高趋势,表明钢材仍保持较旺盛的需求;而有色金属行业用电呈缓和的逐季下降趋势。

表7.2003年主要电网用电量及增长率电网名称本年(亿千瓦时)增长率(%)华北2675.5816.28东北1709.7210华东3480.6520.56华中1926.9416.01西北1028.1719.06山东1054.288.51福建576.3616.46川渝724.815.15新疆122.0711.9西藏7.1130.29南方2359.7319.69海南52.3710.88合计15717.7816.46由投资拉动的工业快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及高能耗产业的快速增长,给我国电力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供需失衡,使得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不够,电网输配能力不足,造成许多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再加上自然因素(夏季温度过高),22个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影响了工厂的生产,其中也包括一些在中国生产的外资公司如通用汽车等。3.对当前缺电形势及原因分析(1)缺电形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缺电最为严重的年份是86年,当年缺装机容量25%,缺电量20%;94年时缺电力15%,缺电量10%,当时东北电网和广州电网开始出现过剩,大部分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95年广东、东北、海南、蒙西等地出现装机、电力过剩,华北京津唐电网、山西电网和华东电网供需基本平衡,但系统缺少备用容量和调峰能力,华中电网、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电网季节性缺电(枯水期缺电),河北电网、山东电网、西北电网和新疆乌鲁木齐电网尚未摆脱缺电状况;97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首次实现了电力供需平衡,全国所有的电网都进入过剩,原已摆脱缺电局面地广东、东北、海南、蒙西等地装机继续有一定的宽裕,枯水期缺电幅度下降,丰水期电力裕度增加,97年5月黄河来水增加,西北电网和河南电网逐步摆脱缺电局面;到2000年底,当时电力供需平衡略有过剩;2002年再次出现了缺电,供应能力增长继续低于用电,装机3.56亿千瓦,增长5.3%,低于用电2.7个百分点,12个省区在夏季高峰和冬季枯水期出现拉限电:华北河北南网、山西和蒙西电网,华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电网,华中河南、湖北、四川和重庆电网,南方广东和贵州电网;东北、海南、江西和安徽等继续富裕;2003年电力供需总体紧张,有22个省市区出现了拉限电,如果从电网来看是23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的地区和持续时间均有所增加:河北南网、蒙西、山西、浙江、江苏、广东、云南等电网出现持续拉限,部分电网因拉限电导致用电最大负荷增速低于统调发受电量增速,主要电网发受电量同比增长16.58%,而最高用电负荷累计之和同比增长14.46%,西北、湖北、湖南、福建、海南等随机性缺电十分明显。今年一季度缺电进一步加深,全国缺电在2000万左右,国家电网缺1900万,有24个省市出现了限电,基本上是除了东北三个省、海南、新疆以外其他的地方基本都出现了拉闸限电。缺电程度加深,浙江、山西、蒙西、河北南网、福建、湖南、四月、宁夏缺电严重,其中浙江、山西、宁夏的日负荷率在93%以上,正常的负荷率在82%-85%,但一般都不能超过90%(2)缺电的原因分析缺电可分为三类,一是季节性缺电、二是区域性缺电、三是随机性缺电。季节性缺电主要是指电网的装机容量增长落后于用量增长。在夏季高峰或者冬季的枯水期出现了较短时间的拉限电,有的电网既在夏季用电高峰缺电,又在冬季缺电。2001年、2002年缺电主要出现在夏季用电高峰。区域性缺电主要是指在区域电网部分省区甚至省级电网一些地区进行了拉限电,区域性缺电在2003年和今年一季度范围扩大。随机性缺电主是由随机性因素引起地缺电,比如2003年开始气温的偏高或偏低,对用电需求大大增加;而检修不断增加以及这几年电力不足影响了电力有效供应,从而进行拉限电。更严重的问题是出现了电力供应的下降,从而出现了供需矛盾。福建电网去年六月底开始基本没有来水,同时气温持续高涨,用电负荷持续高涨,而水电不到以前的一半,所以造成了大面积的拉限电,湖南电网去年拉限电也是这个原因。当然无论是哪种缺电归根到底还是缺电,反映了电力不足的情况。1.电力供应总量不足,点电力建设滞后于电力需求增长,这是造成缺电的根本原因。电力投资规模不足,电力建设速度缓慢。电力基础投资连续几年滞后于全国基建投资,直接导致电力建设缓慢,电力供应总量不足。根据有关研究电力基建应该全国基建中的15%,但这几年明显不足。发电装机增长缓慢,严重滞后于用电需求增长。2000年到2003年间,全社会用电量分别增长11.36%,9.03%、11.6%和15.4%,而发电装机增长分别只有6.9%,6%、5.3%,8.%。发电装机增长远低于用电需求增长。发用电设备的比例失衡。研究认为发电设备容量比在1:2.0-1:2.3之间比较合理,一般可以保证电力基本平衡。而2000年-2002年三年发用电设备容量比例分别为1:2.28、1:2.46和1:2.68。对宏观经济形势估计不足,计划新开工规模过小。在九五末期低迷大背景下,国家对十五经济增长模式设想与实际执行存在较大误差。对十五电力需求预测偏低,开工与投产项目过少。98、99年、2000年开工常规项目过少。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需求全面高涨,这是造成近年来缺电的主要原因国民经济高位运行,用电增长势头强劲。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逐渐攀升,配套装机容量不足。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新增装机的比例关系变化看,90年全国每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就配套有1万千瓦新增装机,2000年到2002年间这一比例分别为每16亿、19亿、24亿固定资产投资才配套1万千瓦新增装机,配套装机容量不足,造成电力供需紧张。3.高耗能行业高速增长,用电负荷结构的重型化,使电力供应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下降近年来高耗能产品需求旺盛,高耗能产品发展迅速。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增长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分工的加快,部分高耗能产业向中国国内转移。二是国际、国内的需求比较旺盛,发展高耗能行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三是跟电力产业本身政策有关。从98、99年开始对高耗能行业实施了优惠电价。特别是各地政府自行规定、出台了一些优惠电价,这些优惠电价不仅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进行优惠,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厂家也进行优惠,鼓励了高耗能行业的发展,高耗能行业投资过热。03年高耗能行业黑色有色建材及化工对工业用电的贡献率在44%以上,今年的贡献率在40%。第二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工业结构的重型化,GDP用电单耗持续上升,90年每万元GDP电耗量是3303千瓦时,99年下降到2688千瓦时,03年3084千瓦时。4.持续高温、干旱和来水不足,电煤供应逐年趋紧等因素增加了随机性缺电从02年开始.持续高温、干旱和来水不足,造成水力发电能力不足。电煤供应逐年趋紧造成了燃煤机组停机容量和次数越来越多。5.局部电网结构薄弱存在输配电卡脖子问题,加剧了部分地区的电力供应紧张比如目前在东北、黑龙江电力还在过剩,但由于电网的问题送不出来。由于东北、华北只有一根线在运行,东北过剩的容量往华北送容量还是有限,最大到80万千瓦,一般在60万千瓦,今年可以增加到80万千瓦到120万千瓦。2004年一季度缺电原因分析1.高耗能行业仍然是拉动用电高速增长的火车头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建材行业用电分别增长29.1%、21.9%和20.7%,这些用电高速的增长反映了从去年开始国家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对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进行清理没有到位,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期。而且事实上在目前的体制下落实的执行力越来越差。2.电煤紧缺影响较大。以山东为例,一季度对山东装机过剩,但因为电煤供应不足,超过300万发电机组停机,造成了山东短期的拉限电,影响非常大。对山西这些煤炭基地也出现了因为电煤不足造成拉限电的情况。3.来水偏枯三峡外21座重点水电站来水减少10%以上,华东电网来水仅为多年平均的50%。4.电力产业需求预测(1)2004年电力需求分析从历史数据分析,一般当发电能力利用率在55%,供需一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超过55%时,电力供需应当是偏紧。2003年1-8月发电能力利用率已经达到59.4%,达到了1995年的水平,2004年现有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增加空间已经很小,从总体看,仍表现为区域性、季节性电力紧张矛盾,这说明我国发电装机量与电力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04年全国用电预计将突破2万1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为12%左右,全国用电增长速度将比2003年回落3个百分点,但部分地区缺电现象仍会比较严重。2004年,供电最紧张的是华东地区(除安徽、福建外),浙江、江苏、上海仍然是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最紧张的地区。预计两省一市总体电力缺额仍将超过700万千瓦,南方电网(除海南外)南方电网各省(区),除了海南基本平衡,其他四省(区)的电力供需形势都比较严峻,总体电力缺额大致为420万千瓦。比较紧张的地区有华北、华中、西北等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的主要有东北、山东、安徽、海南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对投资出现过热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业出台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同时,规范和清理各地自行出台的违规优惠电价、恢复征收“2分钱”农网还贷基金等措施,也会对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如果这些措施得到落实,预计2004年钢铁行业用电量的增长可能回落14%左右,有色金属行业的用电量增速将回落10%左右,化工等行业的用电量增长也都回落10%左右。(2)未来电力需求预测分析未来带动对电力需求的因素较多,此处主要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前景。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对电力需求的持续扩张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农村人口增速缓慢且在后期出现递减的趋势。1990~2000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3%,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4%,1997年农村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1990年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26.4%,到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6.2%,到2002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39.1%。预计未来20年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到2020年城镇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年均增长1.5%。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必然会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对电力的需求。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源泉和动力。从长期趋势来看,农业比重的下降和服务业比重的大幅度上升,是未来20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在2020年,第一产业产出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产出比重上升,而第二产业产出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由于收入增长引起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农业土地的制约,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将有较大下降。轻工业部门,如食品和纺织品部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也将有所下降。中间投入品中,能源部门的产出比重仍会上升,而原材料部门的比重会下降。由于高投资需求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品部门的比重会有所上升,特别是电机、电子等部门。由于居民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和生产活动对服务业投入的依赖越来越大,未来20年服务业将有较快的增长。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农产品、矿产品、食品和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将会下降,而电子、机械等资本品和服装的出口比重会上升。到20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仍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部门,服装出口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出口部门,电气设备、化工等部门的出口增长也很快,也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出口部门。供给方面的因素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因。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投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阶段,其直接影响就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扩大。长期来看由于土地匮乏会使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较多,食品和纺织品等部门的中间投入成本将增加,使得这些部门的出口下降。在到2020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也必然造成对电力需求的扩大。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即分别从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与电耗系数的变化以及人均需求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未来电力需求进行预测。(一)根据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预测电力需求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直接反映了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即: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电力需求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如果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意味着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反之,则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表8.1999年各国电力需求弹性世界平均水平1.02低收入国家1.3中等收入国家1高收入国家0.93部分国家哥伦比亚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