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3/221第五章环境法律责任2023/3/222
第一节环境法律责任概述第二节违反环境法的行政责任第三节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第四节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第五节环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2023/3/223第一节环境法律责任概述
一、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形成二、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及其构成要件三、环境法律责任的作用及其意义2023/3/224一、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形成
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对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环境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环境法律责任与环境违法行为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般只有实施环境违法行为(前提)的单位或个人,才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必然结果)。追究环境法律责任的基本原则:重在教育,个人负责,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
2023/3/225
在环境法中,即使行为人的行为合法,但只要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后果,就要对其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追究其行为人的民事法律责任,而不能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环境法律责任追究中的“个人负责”原则。环境法上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责任制度,如两罚及乃至多罚制度、共同危险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均不与“个人负责”原则相违背,两罚及其多罚的对象仍然是从事环境违法行为的个人或单位,但扩大了民事责任承担者的范围。2023/3/226
违法行为多样,法律责任也是多种形式的:
行政责任是指依照法律法规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对犯有行政违法失职行为尚不够刑事处分或违反内部行政纪律的人员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按照处分机关与被处分人员的关系,可将行政责任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
民事责任是指从事环境民事违法行为者应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其中主要是环境民事侵权责任。各国环境法普遍采用。
刑事责任是指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者所必须承受的刑罚。环境法中的刑事责任主要适用于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行为,用刑法保护环境也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2023/3/227二、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及其构成要件(一)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
环境法律责任与一般的法律责任相比较,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综合性:环境法律具有综合性第二,严厉性: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第三,独特性:民事责任表现突出,即使合法的行为、主观无过错从一般的法律责任来看,违法行为通常是指一切不符合现行法律所要求的、超出现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以外的活动。从事违法行为的人通常被称为违法行为者。2023/3/228(二)环境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法律责任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其实施加害或违法行为时,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者。
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凡是对环境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者,或对环境保护负有监督、管理职责者,都可能成为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公职人员和公民。通常情况下,从事建设、开发、生产活动的工矿企业,以法人的形式成为最多的法律责任主体;国家公职人员,可以是一般违法行为的主体,也可以是职务上违法行为的主体。2023/3/2292.法律责任的客体指环境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亦即在实施违法活动时所指向的对象。环境法律责任的客体一般包括行为和物两种。(1)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如果违反环境法,从事法律禁止的行为(作为)或不履行法定的职责或义务(不作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环境违法行为,同一般违法行为如民事、刑事相比较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一般违法行为多为一次性的,屡犯是少数情况,因而惩罚也是一次性的。环境违法行为则往往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惩罚有的也实行连续性的惩罚。
2023/3/2210(2)物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对象,可能成为违法行为指向的各种物。这里包括一切人们可以控制、支配和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和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环境违法行为指向的物,通常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和社会财富。2023/3/22113.环境责任的主观方面
法律责任的主观方面是指法律责任的主体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一般分为故意或过失(民法中称为过错)。刑法中注重对加害人主观恶性的惩罚,又把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民法中则注重对受害人损失的补救,一般不再分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环境法在追究某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时,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被视为必备条件。追究其民事责任时,在民法中也需要具备故意或过失要件,但在环境损害引起的民事责任中,则不要求具备故意或过失要件,只要实施了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危害后果时,即可追究其民事责任。2023/3/22124.法律责任的客观方面
法律责任的客观方面是指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任何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都是法律禁止的、具有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之间又往往是有必然性的联系,因而又常常把社会危害性作为判断违法性的标准。在环境法中,多数情况下,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往往也是违法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能一概视为违法行为。例如符合排放标准的排污行为因该地区污染源过于集中而造成环境污染等等。这些行为不视为违法行为因而不承担行政责任,但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和治理责任。2023/3/2213三、环境法律责任的作用及其意义
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裁性法律规范而言,环境责任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主要功能在于体现环境法的强制性特征,反映环境法律规范的强制效力,保障环境法的有效实施。环境法除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人们自觉遵守环境法以外,还必须对违法者要严加制裁,通过追究法律责任惩治违法者,以环境法的尊严,维护民众的公共利益。总的来说,环境法律责任的作用在于保障环境法的有效实施。2023/3/2214(一)完善各项环境法律制度早期用一般法律责任制度运用于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在已有法律法规基础上补充了有关追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法律责任规范,并逐步形成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环境法律责任逐渐从其他法律责任形式中分离出来并得到发展,形成特殊而完整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体系。这一责任制度体系是与环境法的各项制度和多种行为规范相一致。没有这些特殊的环境法律制度,就没有真正的环境法。因此,环境法律责任制度既是对多项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又是各项环境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2023/3/2215(二)保证环境法立法目的的实现环境法律责任作为国家强制力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违法者实施制裁,保障环境法立法的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加以制裁,达到预防和控制违法行为的发生,以保证环境法立法目的实现。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又特别注意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与环境质量的恢复和改善相结合,要求违法者不仅要负责赔偿他人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要及时排除危害、恢复和治理被污染和破坏了的环境,以消除不良后果。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在实施环境法中保证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2023/3/2216(三)保证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在环境法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是关系环境法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的大问题。而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实施法律过程中严格划分守法与违法的界限,这对违法者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保证环境法的有效实施。其次,保护人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第三,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第四,保护我国环境权益不受侵害。2023/3/2217第二节违反环境法的行政责任
一、环境行政责任概述二、环境行政主体违法的行政责任三、环境行政相对人违法的行政责任四、违反环境法的行政责任形式2023/3/2218一、环境行政责任概述(一)概念和特征
环境行政责任是指由于违反了环境法规,造成环境破坏或环境污染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包括造成环境污染单位或个人的行政责任以及承担环境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或部门的违法失职责任。主要是针对那些犯有较轻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构不成追究刑事责任,因而只能从行政上追究违法者的责任。2023/3/2219环境行政责任具有如下特征:
1、是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包括环境行政管理主体和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责任。
2、任何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履行法律义务都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3、是环境违法行为的必然法律后果。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必须以环境违法行为为前提,没有违法行为也就无所谓责任。2023/3/2220(二)环境行政责任的形式
一是对环境行政违法行为进行补救(补救性行政责任)是指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主体补救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或补救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的法律责任。
既适用于环境行政主体,又适用于环境行政相对人,
其具体的责任形式包括: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排除危害、支付费用、停业治理等。
2023/3/2221二是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罚(惩罚性行政责任)指的是环境行政违法行为必须导致的在法律上对违法主体进行惩罚的法律后果。
通报批评:适用于2类主体
行政处分适用于2类主体内部
行政处罚只适用于环境管理相对人。2023/3/2222(三)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⒈行为的违法性——必要条件
行为人实施了违反环境法律规定的行为。这是承担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前提。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必要条件
故意和过失。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结果,还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环境结果的发生,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危害结果。2023/3/2223
判断行为人有无过错或过失,对于行为人是否承担环境行政责任以及应按照何种法律责任进行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违法就视为有过错破坏环境的行为多表现为故意污染环境的行为多表现为过失或间接故意。3.行为的危害结果。
指实施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对社会危害的后果。
危害结果主要是指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或生态破坏以及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结果。2023/3/2224
危害后果不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一般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也要承担行政责任。例如《环境保护法》第35条第1至第5项的行为,并不要求产生危害后果。《海洋环境保护法》要求有危害后果在这种场合,危害后果的大小,会影响承担行政责任的轻重程度。如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拒绝或者谎报有关污染物申报事项的;不按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的;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等。原《环保法》修订后的《环保法》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2023/3/22252023/3/2226⒋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两种情况:一种:危害结果由与行为人行为无关的其他事情引起的,不能认定这个行为人承担责任。另一种:当时并没有表现出危害结果,但是由于其他条件后来又产生了危害结果,可能是一些自然条件或者是其他人的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2023/3/2227
认定比较困难有些危害结果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行为人要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就更加困难。
判断造成环境危害的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
一是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包括行为人的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知识特别是环境保护知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等;
二是一些客观情况,包括国家对该项污染有无提出预防要求、行为人在客观上是否作了预防的努力、有类似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处理该类污染的情况等。2023/3/2228二、环境行政主体违法的行政责任(一)环境行政主体违法的概念
环境行政主体违法(环境违法行政)是指环境行政管理主体通过环境行政人员在具体的环境管理过程中进行的侵害保护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行为。
2023/3/2229与相对人违法具有显著差别:
1、行为人是环境行政主体。依法享有环境行政权的行政组织或得到授权的其他组织。
2、是在环境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违法。环境行政主体是实施环境行政权的主体,它的违法行为必须发生在环境行政权的实施过程中,包括作为的和不作为的违法。2023/3/2230
3、是通过环境行政人员表现出来的。以环境行政人员的身份进行职务活动时违法。
4、包括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和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主要:行政法规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关法规。
5.惩罚性后果主要是行政处分,补偿性后果主要是行政赔偿。
违法就需承担责任,环境行政违法人员大多是公务员,所以他们都是在行政组织内部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行政处分;而环境管理人员又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如果他们的侵权行为给相对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则要依照《国家赔偿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2023/3/2231(二)环境行政主体及环境行政人员违法的法律责任
1、补救性的行政责任包括:⑴承认错误、赔礼道歉。⑵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3)履行职务。
(4)撤销违法行为。
(5)返还权益。指被环境违法行政行为非法剥夺了的环境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必须返还。
(6)恢复原状。
(7)行政赔偿。由于侵权行为导致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造成财产损失,该环境行政主体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进行赔偿。2023/3/22322、处罚性的行政责任
(1)通报批评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或个人的违法行为所作的一种书面形式的处罚。
(2)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依法对所属人员的违法或违纪行为给予的一种法律制裁。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分的方式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共八种。2023/3/2233三、环境行政相对人违法的行政责任(一)环境行政相对人违法的行政责任
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实施危害环境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违法行为人是环境行政相对人即被管理的一方;
2、行为是非行政管理的,是直接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
3、既可以是个人的违法,也可以是组织的违法;
4、违法行为只能是违反环境法规范的行为,不包括违反其他行政法规范的行为;
5、法律后果主要是行政处罚。目的:促使相对人履行法定义务。2023/3/2234(二)环境行政相对人违法的法律责任
1、补救性的行政法律责任
消除危害、支付治理费用、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与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具有相同之处。意味着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权的扩大。环境法将原应由司法机关追究的民事责任转向由行政机关追究,以便发挥行政程序简便、迅捷的特点,更好地保护环境。2023/3/2235
2、环境行政处罚是环境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环境行政法律的相对人所给予的制裁。⑴警告。批评教育、谴责和警戒。⑵罚款。强制缴纳一定数额的款项的经济处罚。⑶没收。从事违法行为的器具或非法所得予以强制性收缴的处罚。⑷停业、关闭。对从事环境违法的营业性活动的相对人强令其停止营业的处罚。⑸扣留或吊销许可证。持有的许可证予以吊销或扣留的处罚。⑹行政拘留。即公安机关对环境违法的相对人实施的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对不同的处罚形式,法律规定了不同的构成要件。2023/3/2236
3.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的比较
(1)实施处罚的机关不同。行政处分是由违法失职行为人从属的机关、企业、组织或其上级主管机关科处;而行政处罚是由环保行政主管机关或依法对环保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政机关科处。
(2)适用的违法行为不同。行政处分除了适用于一般违法行为,还包括违反内部规章的违纪失职行为;行政处罚则只适用于违反环境行政法规的行为。根据我国环境法的规定,行政处分又是对违反环境法“情节较重”的有关责任人员科处的。
2023/3/2237
(3)处罚的对象不同。行政处罚是对法人、组织或公民,其中的处罚形式如责令停产停业、关闭等只适用于法人;行政处分则只能适用于国家公职人员或企业职工。
(4)处罚的形式不同。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直至开除等形式,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停业、关闭等形式。
(5)救济方式不同。对行政处分不服者,只能寻求行政救济,即向原处分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审查或复议;对行政处罚不服者既可寻求行政救济(提出行政复议)也可寻求司法救济(提出行政诉讼)。2023/3/2238四、违反环境法的行政责任形式(一)承担防治环境污染法规定的行政责任情形
1、环境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责任
如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法规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拒绝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排污申报登记:拒绝或者谎报的;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的;违反环境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的…
2、环境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责任
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原《环保法》修订后的《环保法》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六章
法律责任新增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2023/3/2239原《环保法》修订后的《环保法》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六章
法律责任新增第六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2023/3/22402023/3/2241(二)承担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法规定的行政责任情形
1、对违反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行为者的行政制裁
依法予以罚款,一般都要与违法情节相联系。
2、对违反自然资源利用许可证制度行为者的行政制裁
主要是对不按照自然资源利用许可证制度进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包括无证擅自利用自然资源,违反规定利用许可证行为、伪造或者倒卖以及非法转让许可证等的行政制裁;包括罚款、吊销有关许可证、没收工具、财产或非法所得等。2023/3/2242
⒊对破坏或者危害资源利用设施者的行政制裁
如破坏自然资源的保护设施,危害利用自然资源或者防止自然灾害的设施,以及在自然资源保护区域范围内从事破坏性活动等方面的行政制裁。责令停止破坏行为,责令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恢复原状或者治理以及罚款等。⒋对违法经营资源及其产品者的行政制裁
对于非法出售、收购、出租、运输、携带自然资源等行为者,可以单处或者并处没收财产、吊销许可证或者罚款等处罚。⒌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行使监督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
主要指由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尚未构成犯罪行为的行政处分。2023/3/2243第三节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一、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概述二、环境侵权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三、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及几种特别情况2023/3/2244一、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概述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特点及特征1、环境侵权的概念
行为人由于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或侵犯了环境法保护的范畴,依法应承担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侵害了他人正当的环境权益。
原《环保法》修订后的《环保法》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六章
法律责任新增第六十四条
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新增第六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新增第六十六条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2023/3/22452023/3/2246
2、环境侵权的特点第一,侵权主体的不确定性。环境污染侵害占大多数。侵害可能是一次性污染的结果,也可能是二次污染的结果,还可能是混合污染的结果。所以,一旦发生损害结果,确实很难找出侵害的主体。第二,侵权因素的多样性。任何能对《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环境因子造成危害的因素都属于侵害因素,如排放各种污染物、滥垦、滥伐、滥捕、滥采、乱建等都是环境侵权的因素。
2023/3/2247
第三,侵权范围的宽广性。由环境因子的多样性所决定的。第四,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第五,侵权时间的持续性。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是偶然的且短暂的,而环境侵权行为特别是环境污染行为大多数都有时间长、不间断的特点。第六,有些侵权行为的合法性。2023/3/2248(二)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的构成
传统的民事法律责任构成需要四个要件:一是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二是损害结果的现实性,即有损害结果发生;三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直接相关性,也就是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四是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但环境侵权行为被冠以“特殊侵权行为”,其民事责任也与之相适应有了新的构成要件。2023/3/22491、有环境侵权行为存在——首要构成要件
比如工矿企业的排污等损害了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时,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不管合法与否,只要其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就构成了环境侵权行为。在这里,《环境保护法》把环境侵权行为作为一类特殊侵权行为加以规定,特别强调这类行为不以违法性为前提,而是以侵权损害的客观性作为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要件。
2023/3/22502、有损害结果发生
是环境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直接损害:如农作物减产少、人身伤亡等。间接损害:正常情况下实际可以得到的收益而无法得到。如误工损失,盛果期的果树受污染死亡,果农当年和近几年的可能收入等。环境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和生态损害,既有直接损害,也有间接损害。这些损害有时又是巨大的,很多情况下很难用金钱来计算。国际上普遍,我国在这方面的赔偿也有个别案例,但总的说来目前还很难操作。2023/3/22513、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推定论”,即“如无该行为,就不会发生此结果”。而且对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证明,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如果被告不能举出反证,则因果关系成立,环境侵权人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只有对“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定理”以及“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的,当事人才无需举证。4.与行为人的主观有无过错无关2023/3/2252二、环境侵权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一)无过错责任的概念
当环境侵权责任人的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或二者兼有时,不论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要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不考虑侵权人存不存在故意,也不考虑侵权人是不是有过失。传统的民法典中,过错责任原则是自罗马法以来的普遍归责原则。
2023/3/2253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他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危害。核技术就是最有力的范例
绝大多数都不是侵权人的故意或过失。责任人大多是企业,他们的获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建立在损害他人环境权益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由他们赔偿受害者的损失也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将复杂的环境侵权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极大地保护受害人的权益。2023/3/2254(二)无过错责任的法律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无需证明侵权人有主观方面的过失。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也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不考虑侵权人有无主观方面的过失。2、无需证明侵权行为的违法。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侵权,特殊侵权造成的损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违法,但只要损害事实已经发生。3、因果关系是承担责任的基本要件。举证倒置2023/3/2255(三)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
1、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也不能克服的独立于侵权人之外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情况。它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风灾、水灾、雷击等)和社会现象(如战争)。
先决条件:侵权人在不可抗力的情况发生后,及时采取了合理的补救措施,或尽全力抢救仍然不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2023/3/2256
2、受害人自身的责任。如农民为了节省水费,擅自引用工厂排出的明确告诫不能用于灌溉农田的废水浇庄稼,致使庄稼受害或死亡、渔民擅自引用工厂排出的明确告诫不能用于养殖的废水养鱼,致使鱼苗死亡等等。这些损害结果的发生,虽然也与工厂排出的废水有关,但工厂不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第4款就明确规定,“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
2023/3/2257
3、第三人的过错。有人出于个人恩怨或忌妒心理,故意将不能用于灌溉的工厂废水引入他人农田中,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这种损害与废水有关,但与工厂无关,应当追究责任的是引污水入农田的第三人。所以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都有完全是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污染损害结果的,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典型案例2023/3/2258三、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及几种特别情况(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环保法》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危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1、排除危害。强令停止已经发生的危害或排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消除其影响的责任形式。这是一种独立的环境责任形式,它不以赔偿损失为条件,也不因赔偿了损失而抵消。
一般环境受害人首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环境侵权责任人首先应当采取的挽救措施,同时也是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环境监督执法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对环境侵权责任人的第一要求。《环境保护法》把“排除危害”作为环境民事责任承担的第一方式。2023/3/2259
2、赔偿损失。绝大多数环境受害者都会提出赔偿经济损失的要求.最一般的、普遍的基本要求。只要受害人有要求,侵权人又无正当理由,就要负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受害人的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也包括因人身伤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而且实行全部赔偿制,人身伤害引起的财产损失,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包括受害者的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的生活补助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应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2023/3/2260
有些侵权者还需要进行精神损害方面的赔偿。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8日出台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同样适用于环境侵权中的精神赔偿。另外,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的承担一般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也都适用于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方面。2023/3/2261(二)环境民事责任承担中的两种特殊情况1、复合污染损害的法律责任。复合污染损害是指由几个人(或几个法人)共同排放的污染物对他人造成了损害的事实。
“几个人”是指都有排污行为,但又互无工作关系的自然人,多数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小作坊主,不是指在某企业一起工作的、共同担任排污任务的几个人。
两种情况:一是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与污染物的浓度成正比;二是几种污染物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比原来的污染物更具有危害性的新的污染物,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来自新生成的污染物。
2023/3/2262
前者按排污者所排污物量的比例或份额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者则承担共同连带赔偿责任。2、侵权人与受害人的共同过错的民事法律责任。
由于双方均有过错,所以其赔偿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必须根据自己的过错程度承担部分民事责任。
2023/3/2263(三)环境民事责任承担人的范围
“两罚”制度,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的承担人的范围扩大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所以环境法规定了“两罚”制度。造成环境侵权的主要责任不应该由行为人来负,而应该由其法人或法定代表人来负。2023/3/2264
第四节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一、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概述二、环境犯罪的构成
三、环境刑事责任立法2023/3/2265一、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概述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立法和刑事立法时,针对有关环境犯罪的行为确立了一系列环境犯罪的新罪名,相应的也规定了一系列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新条款。美国的各单项环境污染控制立法都对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规定了刑事处罚条款。日本制定的《公害罪法》,以刑事特别法的形式确立了与传统刑法所不同的因果关系推定、法人责任主体、公害犯罪之危险犯等新的犯罪形态及其刑事责任制度。
1997年3月14日修改颁布的《刑法》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2023/3/2266(一)环境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环境犯罪不是一个法定的罪名,而是指与环境有关的一类犯罪形态。
环境犯罪,一般是指违反国家环境法律的规定,实施了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以及(或者)造成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且情节严重的,依法应受到刑事制裁的行为。2023/3/2267(二)环境犯罪的特点
1.环境犯罪行为的客体是环境要素或环境权益。环境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环境,一般是污染或破坏环境,从而造成他人人身、财产的损害或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因而,环境犯罪行为的犯罪客体是环境要素或环境权益而不是经济利益。
2.环境犯罪行为的后果严重,危险性更大。两种类型: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环境。后果极为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所造成的生态影响是难以估计不可逆转的,难以计量。
2023/3/2268
3.环境犯罪行为的主体大多为法人。现实中,环境犯罪行为多数发生在生产和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和利用环境的往往是企业法人。
4.环境犯罪大多为过失犯罪。
5.环境犯罪大多附带有民事责任。环境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导致直接或间接的重大经济损失。根据我国环境法、民法通则及刑法的规定,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环境犯罪行为人应首先进行赔偿,然后依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2023/3/2269二、环境犯罪(一)环境犯罪的主要类型
破坏环境的犯罪破坏自然资源保护的犯罪(二)环境犯罪的构成只有当违反环境法的行为符合一定的条件时,行为人才应当对此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犯罪构成”,它是指由刑法所规定,并且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四个基本要件:
1、环境犯罪的主体
2、环境犯罪的主观要件
3、环境犯罪的客体
4、犯罪的客观要件2023/3/2270⒈环境犯罪的主体环境犯罪的主体即实施了环境犯罪行为的人。指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包括普通主体和特殊主体)和法人。
特殊主体是指行为人除了符合一般主体的条件外,法律还要求他具有某种特殊的身份。例如环境立法中规定的“有关责任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单位主管人员”等均属于特殊主体,他们在职务上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负有特别的义务。因此,在确定环境犯罪的主体时,强调特殊主体对预防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7年前不包括法人.2023/3/2271⒉环境犯罪的主观要件
指支配犯罪主体实施危害行为以及对危害后果的心理状态。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一般来说,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大多出于过失。如果环境行为人的行为是出于故意的话,那么该行为就可能构成其他犯罪。而在破坏自然资源保护的犯罪中,行为人的行为则多是出于故意,都是出于非法占有或营利为目的的心态而故意违法所致,过失的行为在此一般并不构成犯罪。
“无过错责任”不适用。2023/3/2272⒊环境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环境犯罪的客体的实质表现可能是物质性的,主要是公民的、集体的、国家的环境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可能是非物质性的,主要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健康权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犯罪的行为一般同时侵害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即包括两种或两个以上的直接客体,存在着“复杂客体”的现象。
2023/3/227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来看,把“环境资源保护”作为环境犯罪的同类客体,因此,环境犯罪的同类客体是国家在保护和管理环境与资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刑法》侧重于环境保护关系。但就某个具体的犯罪行为看,它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则是人们的环境权、财产权、健康权等等。如重大污染事故罪,既有可能直接侵犯公私财产权、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有可能直接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损害他人的健康,甚至使他人丧失生命。2023/3/2274⒋犯罪的客观要件环境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环境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作为、不作为。
破坏环境的犯罪,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作为,但在个别情况下,不作为也可能构成犯罪。环境犯罪的结果,大体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行为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才能构成犯罪;二是以行为可能引起某种损害结果,作为构成某种犯罪的必要条件,环境犯罪中对危险犯的惩罚即是如此;三是以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作为处以重罚的依据;四是不对行为所造成的具体损害结果作出规定。2023/3/2275
在环境犯罪上,由于“复杂客体”现象的存在,要直接认定其因果关系却比较困难。因此,有些国家在环境立法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原则。如日本《公害罪法》将某一污染行为与污染后果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同一性,以及该行为导致该后果的可能性作为认定因果关系的依据,并不要求因果关系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直接的联系。这就是“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即把因果关系的直接认定改为因果关系的“推定”。
如水俣病。美国及德国的环境刑法也有类似的“推定”原则。危害后果是多数罪的构成要件有的只要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将境外固废进境倾倒2023/3/2276三、环境刑事责任立法
《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第六节,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指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对这种犯罪,《刑法》第338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3/3/2277(二)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
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构成的犯罪。对这种犯罪,《刑法》第339条第1款规定,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3/3/2278(三)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指行为人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犯罪。《刑法》第339条第2款规定,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依照《刑法》第155条的规定定罪处罚。2023/3/2279(四)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指行为人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非法捕捞水产品次数多或者数量巨大;多次经有关部门处理,屡教不改;暴力抗拒有关部门的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等等。),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刑法》第340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2023/3/2280(五)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该罪名为选择罪名。行为人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构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行为人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构成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刑法》第341条第1款规定,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情节严重者,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指国家规定的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3/2281(六)非法狩猎罪指行为人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狩猎罪。对这种犯罪,《刑法》第341条第2款的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典型案例2023/3/2282(七)非法占用耕地罪
行为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犯罪。对这种犯罪,《刑法》第342条规定,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023/3/2283(八)非法采矿罪
指行为人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犯罪。对非法采矿罪,《刑法》第343条第1款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3/3/2284(九)破坏性采矿罪
是指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对破坏性采矿罪,《刑法》第343条第2款规定,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2023/3/2285(十)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
指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犯罪。对这种犯罪行为,《刑法》第344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3/3/2286(十一)盗伐林木罪指擅自砍伐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森林、片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数量巨大或者数量特别巨大的行为。《刑法》第345条第1款规定,对数量较大的犯罪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数量巨大的犯罪行为,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数量特别巨大的犯罪行为,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盗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2023/3/2287
数量较大、数量巨大或者数量特别巨大的标准为:在林区盗伐林木材积达2~5立方米或幼树100~250株,在非林区盗伐林木材积达1~2.5立方米或幼树50~120株为数量较大;在林区盗伐林木材积达20~30立方米或幼树1000~1500株,在非林区盗伐林木材积达10~20立方米或幼树500~1000株,或相当于上述损失的为数量巨大;在林区盗伐林木材积达10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在非林区盗伐林木材积达50立方米以上或幼树2500株以上,或者相当于上述损失的为数量特别巨大。2023/3/2288(十二)滥伐林木罪
是指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采伐许可证,但违背采伐许可证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方式等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管理的、以及本人经营管理的森林或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刑法》第345条第2款规定,犯滥伐林木罪,数量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2023/3/2289(十三)非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罪
指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构成犯罪的行为。《刑法》第345条第3款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3/3/2290第五节环境立法与环境法的实施一、环境立法二、环境法的实施三、环境争执四、环境诉讼2023/3/2291一、环境立法(一)环境立法的概念
指国家机关有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订、补充或废止各种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除此之外,国务院各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适用于本部门的行政规章。省级或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制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行政规章。2023/3/2292(二)环境立法的体制
立法体制是国家对不同类型的立法在国家机关内部所做的立法权限划分而形成的。从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权限、法的效力和表现形式来看,与我国环境法相关的立法可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它们主要包括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等四类。
2023/3/2293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宪法和法律在中国的立法体制中,全国人大居于最高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仅次于全国人大的广泛立法职权,其地位仅次于全国人大。
2023/3/2294
2.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将《宪法》以及有关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所以国务院在国家立法体制中的地位居于第二层次,其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效力也仅次于国家法律。2023/3/2295
3.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4.省级或较大的市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有权按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
2023/3/2296(三)环境立法的指导原则
环境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3.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2023/3/2297二、环境法的实施
指环境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贯彻和实施。就是使在环境法的具体规定中所设定的环境法主体(泛指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特定的环境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过程。没有环境法的实施,也就没有环境法制。
2023/3/2298(一)环境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公民在法律的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所谓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包括对公民享有的权利,应提供同等的保护,不得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对公民应承担的义务,应同等地监督其履行;对任何公民都应贯彻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2023/3/2299
所谓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还包括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无例外地加以追究以及对一切从事违法行为者,不论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资历深浅,都应同等给予制裁。(二)环境法实施的种类
1.国家实施(公力实施)
指由国家机关进行的环境法的实施活动。环境法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机关,这与民法、刑法是不同的。
所有的国家机关都拥有一定的实施环境法的权力。2023/3/22100
(1)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遵守环境法的监督,实施环境法。(2)国家司法机关,通过行使司法权,实施环境法。(3)国家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追究环境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以及监督有关行政机关遵守环境法规定,实施环境法。(4)国家行政机关,通过行使环境管理的行政权,实施环境法。实施环境法是国家环境管理机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2023/3/221012.公民实施(私力实施)指我国公民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的环境法的实施活动。
公民有遵守环境法规定的义务,这是最基本的。但是,公民也拥有实施环境法的权利。(1)通过自己的立法机构的代表,对国家行政机关等遵守环境法规定及实施环境法的活动进行监督。(2)监督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遵守并实施环境法。其中包括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环境法的行为、不履行环境法规定的职责的行为、滥用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自行决定权的行为以及其他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等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2023/3/22102
(3)通过对于污染加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以及向公安、检察机关揭发环境犯罪者来实施环境法。(4)通过与违反环境法者或污染者签订协议,使环境法得以实施。(5)通过正当防卫等自力救济手段,实施环境法。(2)和(3)是最主要的,因为这种实施活动虽为公民首先发起,但凭借的仍是国家暴力。2023/3/22103三、环境争执(环境纠纷)(一)环境争执的概念
所谓环境争执,是指环境法的主体就他们之间的权利(权力)和义务产生的争议,又可称为环境纠纷。
教材:环境纠纷是指因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在环境违法者与环境受害者之间因责任归属、赔偿范围与方式以及其他环境法律责任承担方面发生的争议和出现的矛盾。2023/3/22104(二)环境纠纷的特点
一是环境的公益性。凡纠纷的发生与处理均与环境与社会公益有关。二是内容的综合性。环境纠纷包括不同主体之间在环境行政、环境民事、环境刑事等方面出现的争议。
三是环境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性。既有民间调解,也有行政调处,还有诉讼处理等。2023/3/22105(三)环境争执的种类
1.要求确认环境法主体的权利的争执往往是由自认为拥有某种权利的环境法主体为确认自己的权利而提出的。
包括环境管理机构提出的确认自己的权力的争执,公民提出的确认自己拥有环境权、财产权等权利的争执。2.要求确认对方负有某种义务的争执由自认为拥有某种权利的环境法主体提出的,但目的在于确认对方负有某种义务。
如公民为确认环境管理机构负有某项管理职责而提出的争执、环境管理机构为确认被管理者负有某种义务而提出的争执以及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为确认对方的义务而提出的争执。
2023/3/22106
原生性权利义务:即环境法主体根据环境法规定原来就拥有的权利或应承担的义务,如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权、公民的环境权、财产权、生命健康权等权利以及排污者应缴纳排污费等的义务。
次生性的权利和义务或称二次性权利和权务:如原来的权利受到侵害后产生的保护此权利的权利和因未履行原生性义务而导致的应承担的二次性义务。例如,公民因他人排污而使健康受到损害,便产生了要求污染者赔偿损失的权利,排污者因拒缴纳排污费(未履行原生性义务)而产生了应承担的缴纳行政罚款的义务等。二次性权利和义务的存在是以原生性权利和义务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
2023/3/22107(四)解决环境争执的途径1.双方经协商达成解决争执的协议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所产生的环境民事争执。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必须坚持双方自愿,一方不得欺骗或强迫另一方达成协议。(2)协议条款必须不违反法律,尤其不得违反环境法规定。(3)协议达成后,应当经公证机关公证,以便确保协议合法以及在出现新的争执时,可以请求法院执行,即可寻求司法保护。
2023/3/221082.请律师主持达成解决环境纠纷协议此种解决办法也仅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所产生的环境民事争执。
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他可以向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由律师参加协商,易分清是非,达成合法的协议。
注意事项与前条相同。
2023/3/221093.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主持达成协议有以下几个好处:
(1)环境保护机构负有实施环境法的责任,了解环境法的规定,易于依法解决。(2)环境保护机构拥有各种环境保护资料,便于分清是非。(3)环境保护机构主持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有利于环境保护机构了解、掌握环保工作的情况。(4)环境保护机构主持达成协议,也有利于一旦协议的一方不执行,另一方提出行政处理的要求。注意事项同上。
以上三种解决办法,我们可把它们称为自愿解决办法。
2023/3/221104.请求环境行政管理机关或有关行政机关调解处理行政调处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请求公力救济的一种主要两种:污染责任纠纷和赔偿金额纠纷。
我国公民还可以通过人民来信,要求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对其他种类的纠纷进行处理。2023/3/22111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只能向有权进行处理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或者其他环境部门提起。例如,因船舶污染引起的纠纷只能向航政部门提起。
(2)应当按照法律的要求提交必要的证据。
(3)对行政处理不服,不能向人民法院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提起诉讼,只能向人民法院对对方当事人提起诉讼。
另外,如环境行政管理机构认定,自己作出的决定是适当的,而纠纷双方中一方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则它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支持环境污染或破坏的受害方提起诉讼。2023/3/221125.司法诉讼或称司法解决
环境纠纷解决的双轨制,且以司法解决为最终解决办法。对于因紧急的或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引起的纠纷,受害方还可通过正当防卫等办法来解决,即通过自我救济的办法来解决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3/3/22113
与民法中的正当防卫相近,但又有某些区别,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为了保护环境法主体的合法权益,即权益合法。(2)只能对造成污染者实施:人或设施,不可涉及无辜。(3)必须针对正在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实施。但连续性的污染行为,虽是暂停时间,仍可认为是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如噪声(4)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仅以能制止违法行为为限。2023/3/22114
四、环境诉讼(一)环境诉讼的概念
所谓环境诉讼是指环境法主体向人民法院申述自己的主张,请求人民法院作出是非判决的活动。
必须由合格的环境法主体提起。
必须申述自己的主张,并提交证据。
只有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目的在于请求法院对自己的主张的是非作出判断,并请求人民法院使用国家强制力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或强迫他人履行义务。2023/3/22115(二)环境诉讼的种类1.环境行政诉讼(1)概念
环境行政诉讼是环境法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提起的。起诉人是行政相对人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被诉人只能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行政诉讼法
2023/3/22116
教材:指环境管理相对人对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就该行政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其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加以审查,作出相应的司法裁制的过程。
(2)环境行政诉讼的提起。环境行政诉讼可以由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提起,也可以由被复议机关撤销或变更其行政处罚的原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主体提起。行政诉讼虽然有行政复议前置原则,但是,除法律明文规定之外,行政诉讼的提起,不以是否经过行政复议程序为必要条件。
2023/3/22117
(3)执行。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执行。《行政诉讼法》对执行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或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依法强制执行。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或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通知银行划拨、罚款,向有关机关提出司法建议以及对构成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
②对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2023/3/22118(4)环境行政诉讼的类型
①司法审查之诉:环境行政相对人认为环保部门的行政行为不合法或显失公正而要求法院进行审查的诉讼。
a.环境行政处罚行为;
b.行政机关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履行环保义务的行为,也就是法律未规定或法律规定不应由相对人履行的义务,而环保部门要求其履行;
c.环境行政机关违法限制人身自由、对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以及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经营自主权等行为。法院经过审理,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是否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或显失公正的情况进行司法审查,然后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其行政行为的判决。2023/3/22119
②请求履行职责之诉:是指环境行政相对人为要求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其法定职责提起的诉讼。
包括环保部门拒发各种环保许可证和执照的行为(如排污许可证、倾废许可证、验收许可证等)或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其他法定应该履行的职责。
③请求行政侵权赔偿之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时要求赔偿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被告只能是国家机关。且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在履行职责时所造成的侵权行为,才适用此规定并由其所属的国家机关承担责任。至于国家工作人员在非履行职责时所从事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适用一般侵权法律。2023/3/22120(5)环境行政诉讼时效
由于有的环境侵权行为是瞬时污染或破坏环境事故,过了这一段时间,证据就无法收集,所以必须及时予以处理。因此,环境法规定了较短的诉讼时效。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两种时效:①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诉讼时效为15天;②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诉讼时效为3个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晚托班课程故事
- 中药饮片处方管理规范
- 冰雪奇缘特色课件
- 2025年幼儿园春季个人工作方案演讲稿
- OGTT的检测及护理
- 2025年小班春季教育教学工作方案
- 酒店礼仪知识培训课件
- 酒店消耗品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任职校长教育教学工作方案演讲稿
- 汽车走合期维护与安全
- 建模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华为财务管理(6版)-华为经营管理丛书
- 化工工艺有机废气处理装置技术规范
- 食品欺诈和预防知识专题培训课件
- 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区域环境概况自然及社会环境概况
- 超声技术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杭州医学院
- 盐酸乙醇标准溶液配制方法
- 网络经济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薄膜材料与技术(全套课件)上
- 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 急诊科运用PDCA对急诊患者预检分诊登记系统使用率低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柏拉图对策拟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