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专题卷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一)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专题卷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一)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专题卷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一)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专题卷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一)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专题卷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一)

考点9形象(一~五的第2题)

考点10语言(六~十的第2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

(每篇诗歌的选择题4分,问答题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国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白玉堂”一词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借指封建贵族

家的住宅,比喻富丽堂皇。

B.“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一句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四处飘飞仍不改初衷,随缘自适

的特征,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

C.词的上片状物,下片言志。表面上写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道出

薛宝钗的志向,可谓句句咏物,处处有“我”。

D.上片用“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絮的不愿随波逐流、飘坠尘埃,为下片抒写柳絮

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埋下伏线,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

2.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请结合此词简要分析薛宝钗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刈麦行

范成大

梅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

多病经旬®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

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

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妙②

【注】①经旬:很长时间。②妙(chdo):炒的米粉或面粉,一种干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冬时节,梅花绽放枝头之时,农夫们整理土地,抓紧播种小麦。

B.“桃李花飞”点明了季节特征,“麦丛碧”表现出小麦生长情况。

C.三、四句写农夫久病不能侍弄小麦,导致小麦一片枯萎而产量减少。

D.诗歌写景叙事,多用农家语,本色朴素,毫无铅华,但感染力极强。

2.本诗五到八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

长”的诗句,刻画了农夫哪些相同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宴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嗡住眼泪。

L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

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离人

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离

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

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2.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四首(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

王昌龄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隆。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咒

【注】①燕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写少年的日常生活,诗人精心选取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来塑造人物。

B.前诗“美酒斗十千”与“斗酒十千恣欢谑”表达效果相似,突出饮酒的铺张。

C.后诗“如流星”运用比喻修辞,突出战事的紧急,与颈联中“羽书急”呼应。

D.前诗洋溢着青春浪漫的色彩,后诗则涌动着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风采各异。

2.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刘季孙©

王安石

偶著儒冠敢陋今②,自怜多负少时心。

桂轩@已任人前后,揭厉④安知世浅深。

扶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

愧君绿绮虚啊殳赠,更觉贫家报乏金。

[注]①刘李孙:北宋诗人。嘉祐年间任饶州酒务,但他很不满意,以酒解忧。后因苏轼荐知

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不久病故。博通史传,禄赐尽于藏书之费,家中贫困。与王安石、苏轼

等文人雅士相知。②陋今:苛责现今。③桂轩: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轻。引申为高

低、轻重、优劣。④揭厉:谓高举而扬厉之。⑤虚:白白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答”字点明本诗的写作原因和类别,“刘季孙”则表明了酬答的对象。

B.颔联后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

C.颈联情感深沉,用词贴切,一个‘‘悲"字凸显诗人对刘季孙人生际遇的怜惜。

D.本诗尾联着眼于诗人与刘季孙的交往,写自己受到了其馈赠,但是无力回报。

2.请简要分析刘季孙的形象。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用些语再赋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酶。

听兮清顼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

汝,宁猿猱些②。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

风,煮云膏些®。古人今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支

[注]①《铅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②宋玉《招魂》:“虎豹

九关,啄害下人些。"甘人:食人以为甘美。③团龙、片凤:茶名。云膏:形容茶之软滑温

髭。④乐箪瓢:《论语•雍也》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一、二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对瓢泉进行了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瓢泉的美。

B.上阕三、四、五句,劝瓢泉不要离开,不要与虎豹为伍,流入江海也不要助狂涛兴风作浪。

C.下阕作者叙述自己块然独处有些无聊,瓢泉回来后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乐趣。

D.下阕末句,反用颜回甘居陋巷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不甘贫穷、积极有为的思想。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耍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宋•张元干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①管领:主管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出了春去的内心感受:春来春又去,时光匆匆过。这最易引起一个垂老之人内心的翻

腾。

B.“醉后”两句写词人虽有了白髭须,但没有丝毫的悲伤,还希望如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承

接上一句的“争肯输年少”。

C.“醉后少年狂”句是借用苏轼《江城子》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趣。而“管领风光

处”则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归》“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的诗意。

D.“插花”两句写词人晚年常插花起舞,饮酒作乐,得过且过,无所事事。

2.古人说,“真字是词骨”,请分析本词的语言风格。

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鹦鹉曲•市朝归兴

冯子振

山林朝市都曾住。忠孝两字报君父。利名场反覆如云,又要商量阴雨。[幺]便天公有艰难

开,袖手不如家去。更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生懒处。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直抒胸臆,简要概括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人格理想。

B.“利名”一句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官场的险恶。

C.作者因对官场的厌恶,进而产生“袖手归家”的退隐之志。

D.“强学时妆”一句表达出作者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傲然态度。

2.此曲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胡笳十八拍‘注】(节选)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簿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胡笳十八拍》相传是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叙述了蔡文姬在战乱中被

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故土的思念;第二句中“莫过我最苦”突出了“我”的

愁苦。

B.诗歌第三句交代了国运衰微、百姓无主的时代背景,第四句交代了“我”被掳至胡地的遭

遇。

C.由诗歌第五、六句可知,胡地与中原在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在胡地生活得很痛

苦。

D.诗歌前六句侧重于反映“我”的现状,最后两句言及将来,写“我””因归国无望而深感悲

伤。

2.这首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重九遇雨④

康与之

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②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④寻觞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

【注】①据说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康与之“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而成。②戏马台:项羽曾经的

掠马台,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

水》。③龙山会: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以为韵事,见于《世说新

语•识鉴》。④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孙盛作诗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

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浸到东篱”承接“阴雨”而来,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埋下伏笔。

B.全词多处运用典故,信手拈来,收到了“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C."茱萸胖,菊蕊湿滋滋”两句紧扣重阳习俗“插茱萸”“赏菊花”来写。

D.全词围绕重阳遇雨来写,词的上片写淋雨的狼狈相,下片写猖獗的雨势。

2.这首词语言风格有怎样的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耍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LD

2.宝钗以高洁自持,所以“解舞”“均匀”自诩。“几曾随水逝,岂必委芳尘”,表现她不愿

随波逐流,落入下尘的志向。“韶华……上青云”,体现其想要平步青云不落尘俗的人生志

向。(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说法错误,词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

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

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

为积极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人物形象的能力。

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场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

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

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

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表现了她得高洁自持。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

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几

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

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下片词人更侧

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

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

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

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

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2.答案:1.C

2.①不怕苦。白诗描写了劳动环境的艰苦,范诗写了割麦、犁田等,都表现了农夫不惧怕劳动

的艰辛。②勤劳。白诗写农夫用尽力气劳动,感觉不到环境的炎热;范诗描写割麦、犁田等整

日劳动,体现了农夫的勤劳。③惜时。白诗写农夫对夏日长珍惜、范诗写农夫早出晚归的状态

等,都表现了农夫惜时的品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导致小麦一片枯萎而产量

减少”错误,“黄云色”是写小麦成熟的景象。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

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

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

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

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

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本诗五到八句描写“三忙”季节紧张的生活。农人们趁着晴天朗朗,抓紧收割。所以,农夫也

顾不得大病初愈之后嶙峋瘦弱的身体了,他腰插镰刀,冒着灼背炙肤的炎炎烈日,来到麦田,

也加入了收割的行列。他心中明白,说不定明早就会有暴雨降临,万一延误,成熟的小麦就要

坏在地里了,一年的辛劳也将随之付之东流。这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忙着收割,忙着打场,

同时还要忙着犁田整地,栽种晚稻,为秋季的丰收创下基础。在这三忙季节,农夫将小麦抢收

完毕,又赶着黄牛来到田里,犁田耙地,单待天降大雨,安排秋季作物。他带着用新打下来的

小麦做的干粮,一大早就到田头移秧去了,夜深了还在田间忙碌着。

由此可见,两首诗都刻画了农夫不怕苦、勤劳、惜时的品格。

3.答案:1.B

2.①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愁善感、依依不舍、痴情却又爽利的形象。

②这位女子的临别赠言突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短短的嘱咐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

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是对对方的祝福,同时也

是为了消解内心的离愁别绪。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借眼前之景”使错误的。“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实景,而是心理感受。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曲中写到女子送行时顿觉月圆也缺,花好也残,认为人世间难得“花好月圆”,同时手里拿

着饯行的酒杯,眼里面含着眼泪,体现了她的多情善感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在分别时刚刚道

得一声"保重",又感觉过于缠绵,所以又祝福前程万里,从而可以看出该女子不仅痴情更是

一位坦率爽利之人。

最后三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突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在分别时,首先刚道一声“保

重”,便因为离别的痛苦之情而哽咽不语,毕竟,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让所爱的人

在离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她显得很爽朗,很自然,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这

一句祝福既是对对方的勉励,同时也是为了消解内心的离愁别绪。

4.答案:1.B

2.①第一首诗:少年豪纵不羁、意气风发、英武豪迈。少年饮“新丰美酒”,纵情豪饮,体现

豪爽不羁;他们邂逅相逢把酒言欢,互相举杯敬酒,为君豪饮,体现其意气风发;少年”系马

高楼垂柳边”,用骏马、高楼、垂柳等意象,衬托了少年的英武豪迈、富有朝气。

②第二首诗的少年勇赴国难、建功立业,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少年得知单于入侵,义无反顾地

从军赴边;“惟顾”体现少年赴难是为了驱除敌虏、燕然勒功,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突出饮酒的铺张”错误。“美酒斗十千”写出了酒之珍美,更借前人的用语突出少年慷慨

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首诗中,前两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是表现长安少年游侠纵饮的豪情,

写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展现出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的气

概和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豪情。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既有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又有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

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

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而“系马高楼垂柳边”,是

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

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

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衬托了少年意气风发、英武豪迈的气概。

第二首诗中,全诗塑造了毅然奔赴国难、充满爱国情怀的热血少年形象。首联第一句以“西

陵”和“侠”点明少年的身份和侠义情怀,第二句写送别场面烘托少年此行的豪壮;颔联借

“青槐"'‘白马",运用衬托和比喻,刻画少年的勃勃英姿;颈联交代了少年出征的原因是敌

寇入侵、边境告急,尾联“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表现少年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

反顾地从军赴边,立志要杀敌报国,“刻石燕然”,赞美了少年的爱国情怀。

5.答案:1.B

2.①年少时雄心勃勃,志气高昂,但仕途停滞不前,壮志难酬。“自怜多负少时心”一句就表

明了少时壮志,而“多负”则表明壮志难以实现,落得个“自怜”境地。②具有敢于指责当今

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偶著儒冠敢陋今”写刘季孙敢于指责当下,“轻轩己任

人前后”则写出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的傲岸品格。③有安邦定国之才能,是一个“慷慨奇

士”,但是疾病缠身,以致最终难以实现其抱负。“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写出

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疾病渐侵身体,最终无力实现抱负。④看重交情,对朋友豪

爽,尽管家里贫困,但赠送朋友大方。如“愧君绿绮虚投赠”就写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

但送朋友毫不吝惜的品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分析错误,后句“揭厉安知世浅深”应是通过反

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写刘季孙“著儒冠”而苛责现今,感叹自己未能实现少时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刘季孙

是一个少年立志,但壮志难酬的人。

颔联写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并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再结合“偶

著儒冠敢陋今”,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具有敢于指责当今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的孤

傲、洒脱的人。

颈联,通过“挟策有思”“慷慨”突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病侵淫”,最终无

力实现抱负。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有安邦定国之才能的人。

尾联是写诗人因“家贫”“乏金”而无力回报刘季孙的馈赠,这是从作者愧疚的角度突出了刘

季孙哪怕自家贫困,疾病缠身,但送朋友毫不吝惜的品格。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看重交

情,对朋友慷慨、豪爽的人。

6.答案:LD

2.①本词语言深受楚辞的影响,用楚地方言“兮”作为句中衬字,“些”字用在句末谐音押

韵,形成了特殊的节奏和韵律。②将瓢泉作为交流的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营

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③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瓢

泉流水的声音比作佩玉之声,将澄澈的泉水比作可以映照一切的明镜,形象地展现了瓢泉的

美。(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反用颜回甘居陋巷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不甘贫穷、积极有为的思想”错误,词人并非反用

典故,词人借用这一典故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甘于清贫、坚守节操的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结合“听兮清顼I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生蓬蒿

些”“狂涛些”“乐箪瓢些”可知,该词受楚辞的影响,用楚地方言“兮”,“兮”是语助

词,相当于“啊”,作为句中衬字。"些”音sub(所的去声),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语

气助词,是《楚辞》的一种句式或体裁。用“些”字做韵脚,来题写他的新居一一瓢泉,读来

十分新颖,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别有一番悠远飘忽的音调之美。

该词上阕是劝说瓢泉不要流出山外到大海去。下阕是诱导瓢泉留在山中,与自己做伴。全词借

泉抒怀,“汝”“君”为第二人称,都指瓢泉,将瓢泉作为交流的对象,自然而亲切。

"听兮清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听啊,你淙淙的流水声像玉佩碰击般清脆;明净啊,你宝

镜般的水面可以明鉴秋毫。“清佩琼瑶”是以玉佩声形容泉水的优美声响,“镜秋毫”是可以

照见的秋生羽毛之末来形容泉水的明净。运用比喻,从视、听觉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欣

赏、赞美之情。

7.答案:1.D

2.①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如“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等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个性化的语言倾吐,使本词具有一种真实美、自然美。②词人自抒情

怀,词中所写“坐中偶书”的真实事感受,似是信手拈来,实是不服老的自在洒脱胸襟情怀的

真实流露。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C.“得过且过,无所事事”错误。诗句“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意思是头上插着花,起身

狂舞,要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春光。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而“非得

过且过,无所事事”的消极心态。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赏析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类型,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清新明快、文雅

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

多样。其次需回到文章中去,结合具体语言进行分析概括。

本词语言朴质自然,明白晓畅。“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

人”,语意显露,造句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又不落前人窠臼。这种个性化语言的倾吐,

既是时光与生命相撞击产生的火花,又疑聚着词人“坐中”瞬间的真实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

风韵。

其次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张元干晚年遭逢厄运,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常寄情于山水之

问,但是壮志依存。诗人投闲的二十余年,并未忘掉中原遗恨,但又是抱着“心存自在天,脚

踏安乐地”的旷达情怀。词中所写“坐中偶书”的感受,似是信手拈来,实是胸襟情怀的真实

流露。值得提出的是“醉后少年狂”一句,是借用苏轼《江城子》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

趣。而“管领风光处”则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归》“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的

诗意。此处与“插花还起舞”相连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这首词

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8.答案:1.B

2.①运用比喻,如“利名场反覆如云,又要商量阴雨”将官场的变幻无常比喻成天气的阴晴不

定,生动地突出其险恶性;②语言充满尖锐犀利的讽刺意味;③风格直率泼辣而又蕴藉含蓄,

如“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生懒处。”表达作者对官场危险污浊的厌恶,前半句含蓄蕴藉,

后半句直率泼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利名'一句运用拟人”分析错误。此处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官场的变幻无常比

喻成天气的阴晴不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这篇散曲虽然短小,但其语言特点突出,充分反映出元曲语言的通俗生动的特性。分析时可从

修辞、特点及风格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修辞上看,第二句“利名场反覆如云,又要商量阴雨”中将官场的变幻无常比喻成天

气的阴晴不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同时也极具夸张色彩。“又要商量阴雨”则生动地突出

名利场中的险恶性,也让这首曲的意思通俗易懂。

其次,从语言特点上看,这首曲语言尖锐犀利,充满讽刺的意味。如“便天公有眼难开,袖手

不如家去”,“有眼难开”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上天;“不如家去”写作者因对官场的厌恶,进

而产生“袖手归家”的退隐之志。此句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毫不留情。

最后,分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直率泼辣而又蕴藉含蓄,最后一句“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

生懒处”中,前半句含蓄蕴藉,以女子化妆中的描眉来比喻谄媚权贵的媚态。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