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论演示文稿_第1页
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论演示文稿_第2页
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论演示文稿_第3页
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论演示文稿_第4页
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论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论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39页。优选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论当前2页,总共39页。课程内容诊断、辩证——基本分析思路与方法中药调剂知识——审方与处方调配方剂与中成药知识

——组方特点、适应症状、使用注意

(类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当前3页,总共39页。总论

第一章绪论当前4页,总共39页。学习内容历代主要方书内容八法的内容方剂、中成药的概念方剂与治法当前5页,总共39页。1、明确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与关系。2、掌握方药发展史上的主要方书。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4、熟悉八法的含义、适应证。学习要点当前6页,总共39页。方剂的概念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方:药方、处方剂:调配、调和原义:药物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成方。第一节方剂与中成药发展概况当前7页,总共39页。当前8页,总共39页。中成药的概念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中草药为原料按照法定的处方和工艺标准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质量规格的中药制剂成品。方剂是中成药制作的依据,中成药是方剂的主要体现。

当前9页,总共39页。当前10页,总共39页。历代主要方书*1.《五十二病方》(战国后期)我国现存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载有丸、散、膏等剂型。专门的方书与方剂相关医籍数量很多,虽未有专门的中成药专著,但相关知识和理论多有记载,成为现代中药新药开发发掘的主要依据。当前11页,总共39页。*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先秦)

书中载有13首方,剂型有汤、丸、散、丹、酒;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理论的建构,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本缓急、三因制宜、正治反治等治疗原则及寒之、热之、泻之、补之等治法,是为处方用药的指南;

提出方剂配伍原理中“君、臣、使”的概念,“七方”方剂分类法,均为后世方剂学的重要理论。

当前12页,总共39页。*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东汉)

辨证论治,方中蕴法。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其中绝大多数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流传久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经方之祖”。剂型有膏、丹、丸、散、栓剂、灌肠剂、洗剂、薰剂等,奠定了中成药制药的基础。历代主要方书当前13页,总共39页。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成剂药”

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

汇粹汉至唐名家医方,为研究唐以前方剂学的宝贵资料

当前14页,总共39页。*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太平圣惠方》临床实用的方书,收方16834首《圣济总录》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看法。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当前15页,总共39页。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宣明论方》

张从正-《儒门事亲》

李东垣-《脾胃论》

朱丹溪-《丹溪心法》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当前16页,总共39页。*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普济方》(明)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当前17页,总共39页。*1.《五十二病方》*2.《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5.《普济方》(明)6.《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清)按方剂功效分类、实用性强;便于记诵方剂历代主要方书当前18页,总共39页。1.《中医方剂大辞典》2.《中医配方学》3.《中成药制剂汇编》4.《中国基本中成药》5.《中国中成药优选》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代参考书籍当前19页,总共39页。“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法随证立”

《医宗金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第二节方剂与治法当前20页,总共39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理、法、方、药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当前21页,总共39页。四诊望——舌尖红,苔薄黄闻——声音重浊,咳嗽问——微发热、咽喉疼痛切——脉浮数病因:风、热邪

→病位:表证→风热表证病性:热证→发散风热兼以止咳

→桑叶、菊花等-→桑菊饮辨证论治“法随证立”(正治)“方从法出”当前22页,总共39页。程钟龄·《医学心悟》:“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二、常用治法当前23页,总共39页。“八法”汗法是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法,使邪气从表而解。适用于各种有表证,如外感表证,外感咳嗽、疮疡初起,水肿中的风水等。注意:汗法不以出汗为目的,主要通过出汗以祛邪外出。当前24页,总共39页。举例:张某,男,19岁,学生。3天前因天气突变而受寒,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2℃),无汗,身痛,咳痰清稀等症。属风寒表实证,治疗宜发散风寒,以发汗解表的麻黄桂枝等药物组方治疗,病邪外驱则症状缓解。当前25页,总共39页。“八法”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中吐出。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尚在胃中等。注意: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由于刺激咽喉,胃脘,引起呕吐易损正气,且较痛苦,现已极少应用当前26页,总共39页。“八法”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的方法,使停留在胃肠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适用于各种积滞为病。如燥屎内结、冷积、食积、痰积、瘀血等。

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当前27页,总共39页。举例某,女,65岁,常发便秘,三四日一行,感觉燥结不下,下腹胀满,舌淡红苔少。攻下药:大黄、芒硝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芫花、甘遂当前28页,总共39页。“八法”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表里、阴阳不和的病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少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等病证。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

当前29页,总共39页。举例某,女,32岁。常见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白或腻,脉弦。肝失疏泄与脾失健运互相影响,肝脾失却正常的协调关系而成的肝脾不和证。治疗应疏肝健脾。当前30页,总共39页。“八法”清法清法是用寒凉药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由于热邪所在部位不同,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当前31页,总共39页。举例某,男,38岁。近月许工作压力较大,需要连续熬夜加班,近一周出现明显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疼痛剧烈,口臭咽喉红肿,舌红苔黄。芦根、天花粉龙胆、黄柏青蒿、地骨皮明显的上焦肺胃热盛,治疗宜清热泻火。当前32页,总共39页。“八法”温法温法是用温热药祛除里寒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里寒证和阳虚证。当前33页,总共39页。举例某,女,63岁。症见畏寒怕冷,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平时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苔白。属于脾胃虚寒证,治疗宜温脾散寒。可用附子、干姜一类温里药。当前34页,总共39页。“八法”消法消法是通过消导、疏利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注意: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当前35页,总共39页。举例某,女,3岁。中秋节宴会后一周出现厌食,脘腹胀满,大便干燥。体温正常,烦躁、夜卧不宁,口渴喜饮。病人年纪较小,不耐吐泻,食停胃脘,宜用山楂、麦芽等消食药缓缓消散。当前36页,总共39页。“八法”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等。注意: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