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语电影研究书目早期:1921年2月《影戏丛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2月,《影戏杂志》(月刊)在上海创刊1925年周剑云编纂的《中国电影年鉴》在上海出版1927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了徐痕耻编著的《中国影戏大观》。1924年徐卓呆编写的《影戏学》1926年,侯曜在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出版了《影戏剧本作法》。1933年12月1日黄嘉谟在上海《现代电影》(第1卷第6期)夏衍发表了《玻璃屋中的投石者》等文章,认为软性电影的主张则是“企图杀害‘新生’的中国电影的生命”。1949年到70年代末:大陆:毛主席亲自为《人民日报》社论(1951年5月20日)撰写的文章《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中国电影发展史》由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共同编著完成,1963年2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56年12月15日,中国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在《文艺报》发表《电影的锣鼓》一文《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是中国电影理论家瞿白音1962年发表于《电影艺术》第三期的一篇文章。台湾:1961年,台北銀華出版部出版了\o"呂訴上"呂訴上编著的《台灣電影戲劇史》。197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杜云之的《中国电影史》(共3册)。由王晓祥创刊于1971年12月10日的《影响》杂志,是七十年代在台湾影评界最具影响力的一本杂志。七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大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白景晟《丢掉戏剧的拐杖》,1979年第一期《电影艺术参考资料》。著名的第四代导演张暖忻和评论家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1979年第三期《电影艺术》钟惦棐在1980年三月提出了“电影和戏剧离婚”的主张,《一张病假条儿》,见《电影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文学性”(张骏祥,陈荒煤)和“电影性”(郑雪莱,张卫)展开了激烈辩论。1986年在《当代电影》杂志上发表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思考》(陈犀禾:《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影戏”理论历史溯源》(钟大丰:《当代电影》1986年第3期)。1986年7月8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青年学者朱大可的评论文章《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文汇报》当天同时还发表了江俊绪的《谢晋电影属于时代和观众》钟惦棐的《谢晋电影十思》(《文汇报》,1986年9月13日)九十年代初,汪晖发表了《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汪晖:《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见《论谢晋电影》,第179页和第20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10月。,李奕明发表了《谢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汪晖:《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见《论谢晋电影》,第179页和第20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10月。李奕明:《谢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见《电影旅者:谢晋从影50周年回顾文选》,第37页,台北市中国电影史料研究会,1999年9月。1987年,《当代电影》发表具有留美背景的海外学者丘静美的论文《<黄土地>:一些意义的产生》(《当代电影》,1987年,第一期)。1986年底在《当代电影》上正式提出了“娱乐片”的口号。随后在1987年初,《当代电影》连续刊登了题为《对话:娱乐片》的三次讨论文章1987年,饶曙光在《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一文中(《西部电影》1987年第1、2期)1988年12月1日至7日,《当代电影》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当代电影》主编陈昊苏也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并提出了“娱乐片主体论”(《当代电影》1989年第一期)198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邵牧君的《中国当代娱乐片问题驳议》、贾磊磊的《皈依与禁忌:娱乐片的双重选择》、在第三期上发表了江浩、张卫的《关于娱乐片的通信》、第四期发表了汪天云、祭光的《娱乐片的性格组合》、花建的《游戏中的生存和选择》;第五期发表了王云缦的《娱乐片的主体创造和接受心理》、杨剑明的《论电影的商品性》。陈荒煤主编的《当代中国电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大陆中国电影学术从八十年代开始进入繁荣期:除了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电影教育和电影研究机构也有很大发展。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学生(第五代)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招收了大陆第一届电影学研究生。1984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成立,陈荒煤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成为大陆重要的电影学术机构。1979年《电影艺术》复刊,1984年《当代电影》创刊(前身《电影文化》),1985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这三份刊物成为从那时以来大陆最重要的电影专业学术刊物。1981年《中国电影年鉴》创办,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撰,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集史料、文件、理论、评论于一体的大型刊物。尹鸿的《进入90年代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1992,第一期。)和《在喧哗和骚动中走向多元——90年代中国电影策略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倪震的《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1994年11月)戴锦华的《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4月)。1993年和1994年,张颐武连续在《当代电影》上发表文章《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1993年第3期)和《后新时期中国电影:分裂的挑战》(1994年第5期);王一川,他在论文之外,把自己的观点发展成一本专著《张艺谋神话的终结——审美与文化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99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书的编委会由夏衍、张骏祥、程季华等领衔;罗艺军主编的《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郦苏元、胡菊彬合著的《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1996年);丁亚平的断代史《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钟大丰和舒晓鸣合著的《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陆弘石编著的《中国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胡星亮、张瑞麟主编的《中国电影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陈飞宝于1988年编著出版了《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中山大学教授李以庄1994年在《电影艺术》发表《香港电影与香港社会变迁》一文(《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1998年推出的《香港电影图志(1913—1997)》(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的《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北京,2000年)。台湾:1994年,台湾学者陈儒修的《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万象图书公司1997年版);1997年,台湾学者李天铎的《台湾电影、社会与历史》(台北:扬智出版社);1998年,卢非易的《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出版。郑树森主编的《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香港:从1978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了第一本香港电影回顾特刊《黄宗霑回顾》开始,以后每年一本,其主题如下:《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1899—1976》(1978年)、《战后香港电影回顾1946—1968》(1979年),《香港功夫电影研究》(1980);《香港武侠电影研究1945—1980》(1981年);《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1982年,1996修订);《战后国、粤语片比较研究——朱石麟、秦剑等作品回顾》(1983年);《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研究》(1984年);《香港喜剧电影的传统》(1985年);《粤语文艺片回顾》(1986年);《粤语戏曲片回顾》(1987年);《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1988年);《戏园志异:香港灵幻电影回顾》(1989年)。这些主题以电影类型为划分,涉及了香港电影主要的电影类型和重要历史时期,林年同《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中有关古典美学问题的探讨》(《当代电影》1984年,第2期,《电影艺术》1985年第3期)一文,另有专著《镜游》(香港,素叶出版社,1985年;后增订为《中国电影美学》,台北允晨文化,1991)。。1997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无疑对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理论研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香港身份的重新定位,香港与大陆的文化关系,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的传统脉络等都成为整个90年代研究的中心和热点。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回顾特刊改变了八十年代对香港电影整理回顾的专注,陆续出版了《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1990年)、《电影中的海外华人形象》(1992年)、《国语片与时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1993年)、《香港—上海:电影双城》(1994年)、《早期香港中国影像》(1995年)、《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1998年)都试图从香港与大陆影像文化层面上的相互关系解决香港电影文化身份上的迷思。另外,丘静美的论文《跨越边界——香港电影中的大陆显影》收入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台北,麦田出版社,1995年初版。(1995年)从文化和后殖民的角度深入了香港复杂的文化身份问题,考量了香港电影在看待香港与大陆关系时所具备的内涵与复杂性。梁秉钧的《民族电影与香港文化身份——从<霸王别姬>、<棋王>、<阮玲玉>看文化定位》收入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台北,麦田出版社,1995年初版。(1995)一文。收入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台北,麦田出版社,1995年初版。收入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台北,麦田出版社,1995年初版。余慕云完成了五卷本的《香港电影史话》前三卷(香港,次文化堂,1996年,1997年,1998年),第四卷和第五卷也在随后不久(2000年,2001年)完成,余另编有《香港电影八十年》(图片集,1997年)。刘成汉著有《电影赋比兴集》(1992年);吴昊著有《香港电影民俗学》(香港:次文化堂,1993年)、罗卡、卓伯棠、吴昊合著《香港电影类型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以及黄爱玲编著的《诗人导演——费穆》(香港电影评论协会,1998年)等。叶月瑜、卓伯棠、吴昊编《三地传奇:华语电影二十年》(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1999年)。新世纪大陆: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文化史》李道新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章柏青、贾磊磊主编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章柏青、贾磊磊:《世纪风云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影像章柏青、贾磊磊:《世纪风云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影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周星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这一时期,《电影艺术》和《当代电影》专门开辟了“重写电影史”和“封面人物”等栏目,发表了不少电影史研究重要成果,如对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的重新考证。另外,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撰的《百年电影研究书系》和4卷本的《中国电影大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更是重量级的成果。《百年书系》包括十部专史:《中国电影理论史评》(胡克著),《中国电影产业史》(沈芸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许浅林著),《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张之路著),《中国武侠电影史》(陈墨著),《中国喜剧电影史》(饶曙光著),《中国动画电影史》(颜慧,索亚斌著),《中国纪录电影史》(单万里著),《中国科教电影史》(赵惠康,贾磊磊著)。4卷本的《中国电影大典》是一部记载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各电影制片机构所出品的全部故事片、戏曲片、舞台纪录片创作状况的大型史料性工具书。另外,高小健的《中国戏曲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王人殷、赵小青对电视电影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在专史方面的重要成果。李道新第一本中国电影批评史专著《中国电影批评史》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2005年,郦苏元著《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5年。出版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5年。同年,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史评》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2005年。面世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2005年。2002年,丁亚平编选的《1897-2001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2年。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连续多年来为中国电影产业撰写年度备忘录,北京大学叶朗教授主编的《文化产业蓝皮书》(金城出版社,2008,2009)关于电影产业的部分,张震钦和杨远婴主编的《WTO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佳明主编的《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这里应该特别提到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的的年度电影产业报告,包括《200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刘浩东、尹鸿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2008年,2009年)在同类研究成果中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数据收集和理论分析上都下了相当功夫。另外,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年报课题研究小组”编撰,\o"张会军"张会军、\o"俞剑红"俞剑红主编的《中国电影产业年报:2005-2006》(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7月)也是一部重要的成果。胡克在《走向大众化的主流电影》贾磊磊则在《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饶曙光认为应当加强电影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尹鸿。《香港电影1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已选)赵卫防的《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6月)(上图)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徐汇分馆)宋子文编著的《台湾电影三十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已选)孙慰川的《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上图)以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撰的论文集《华语电影的跋涉者——李行导演电影作品研讨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上图)大陆高校的电影教育和研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的进一步发展。继最早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九十年代早期获得博士授予权之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合作),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在进入新世纪前后先后获得博士授予权,并在此前后出版了各自的电影研究系列丛书:《中国影视美学丛书》(共8本,北京师范大学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当代电影论丛》(共8本,北京广播学院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新世纪电影学论丛》(共19本,北京电影学院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书》》(共7本,上海大学编,学林出版社,上海,2003年)《海上电影文丛》(共5本,上海大学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5年)。这些丛书的选题和体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陆各个电影学术中心的研究重心和学术风格。台湾:林文淇、沈晓茵、李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