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评估专题_第1页
新农村规划评估专题_第2页
新农村规划评估专题_第3页
新农村规划评估专题_第4页
新农村规划评估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昆山文化、体育资源,发展面向村、镇的文化事业、体育事业,丰富和活跃群众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文化站(室)、村民学校、绿色网吧、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通过“文化三下乡”、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创建学习型家庭、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载体,满足社区居民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区教育方面,优先增加公共教育投入,调整优化各类教育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村、镇辐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浙江绍兴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行动中,比较典型的是绍兴县2003年下半年开展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行动。该行动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城乡统筹、互促共进、集聚集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特色;整合资源、节约用地、持续发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愿。采用的模式分为三种:一是拆迁新建式,就是“破旧立新”;二是整理改造式,就是“推陈出新”;三是保留治理式,就是“革面洗‘新’”。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政策:一是用地优惠。县政府提供新农村建设专项土地指标;鼓励开展拆旧建新工程;规划一部分土地用于村民建房。二是税费减免。新农村建设的测绘、规划费用,按村庄人口规模给予补助;对新农村建设中所涉及的规费,全免、减半或只收工本费;免费提供新农村建设户型通用图集。三是考核奖励。新农村建设的村中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的费用,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奖励给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对各镇街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县委、县政府表彰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镇街。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县里成立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建设局,负责日常工作;各镇街也成立相应机构。二是进行声势浩大的舆论宣传。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激发群众拆建热情,变多次建房为一次建房。三是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采取“县指导、镇街主抓、村实施”的工作机制。县有关部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切实搞好指导和服务。四是坚持按章办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各镇街,对旧村的拆迁,新村的规划、建没、验收等环节,都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杜绝违规行为。4、国内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领导重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党委、政府既是倡导者,也是组织者和推动者;目前农民改变落后面貌意识不强,只有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部署,部门联动,建设才能扎实推进见成效。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农村建设,规划先行。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永远走不出乱拆乱建的怪圈。应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积极超前的引导作用。鄂州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应通过对现状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自然村湾进行集并,形成新的农村社区格局。多方筹资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如广东德庆新农村建设平均每个村需要投入10万元。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他们采取了“地方财政补贴一点、挂钩联系职能部门给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的筹资方法。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各地都比较注意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发动农民投工投劳,献计献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根据本地的实际,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此,鄂州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要抓紧制定并始终如一地分阶段、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政府公共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建立村庄分类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要逐步从行政推动型向法制推进型过渡。第四章鄂州市新社区建设导引一、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鄂州市新社区建设要“三规”协调、“四化”同步、突出重点、全域覆盖。实现优化空间布局,集约节约用地;整合城乡资源、实现设施共享;改善人居环境,达到服务均等。建设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集约利用土地延续乡村及地域自然人文特色尊重原有社会伦理结构6、以改善居民生活为目标二、建设标准新建农村社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根据自然条件、发展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最大规模应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与建设用地构成比例应参照《镇规划标准》、《村庄整治技术规范》与《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执行。建设的模式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建设标准,分类指导;以整治、扩建社区为主,以新建社区为辅,立足现有基础,重点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在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在社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对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用工程设施等用地进行合理全面的布局。住宅建设指引(一)住宅建设原则住宅平面设计应尊重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特点,同时注重加强引导卫生、舒适、节约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乡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祠堂等建筑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建筑空间层次丰富,户型设计多样。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节能、美观的原则,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二)住宅建设要求农村社区新建住宅可按以下两种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公寓型,适于作为移民搬迁非农业生产的新建社区住宅选型,为单元式住宅,以4~6层为主,平均每户建筑面积80~120平方米,容积率1.5~1.8,建筑密度不大于30%,层高不超过3米。村湾型,作为农村农民住宅选型,以双拼或多拼进行组合,以2~3层为主,平均每户建筑面积140~180平方米,容积率为1~1.2,建筑密度不大于40%,层高不超过3米。住宅布局要与地形、水面、树木等环境相协调,将不同类型的住宅高低搭配连体组合,错位排列,形成富于变化的院落空间。住宅朝向与间距须满足日照、通风和防火要求。我省大多数地区、住宅朝向宜在南偏东、偏西15°~20°之间选择,间距一般不小于1:1.2H。五、基础设施建设新社区建设中药制定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配套规划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环境卫生设施、防灾减灾等各项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社区安全保障体系。(一)道路交通规划社区道路等级。社区内部道路分为干路、支路、巷路等三级。社区道路宽度。社区干路路面宽度为8—10米,建筑控制红线12—16米;社区支路路面宽度为6—8米,建筑控制红线10—12米;社区巷路路面宽度为3.5米。社区道路系统。社区干路的间距宜为300米左右。根据社区规模的不同,应具体选择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道路等级系统。道路的组织形式与断面宽度也要因地制宜的确定。社区道路的坡度,不宜小于3‰,不宜大于8%。社区道路照明。社区干路和支路应当规划路灯照明设施。社区停车场。社区农机具及停车位,应按每户1—2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结合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采取分散和集中灵活布局。竖向规划地形地貌复杂的社区应做竖向规划。社区的竖向规划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标高等内容。相关要求参照《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执行。给水工程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预测、水质标准、供水水源、水压要求、输配水管网布置等。用水量应包括生活、消防、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综合用水指标选取80—160升/人•日,水质应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衔接。输配水管网的布置,与道路规划相结合。在水量保证的情况下,可充分利于自然水体作为社区的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安排消防用水。排水工程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等。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主要指生活污水量。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90%计算。雨水量按本地区暴雨强度标准来计算。新建社区排水宜采用雨污分流制,以沟渠排雨水,管道排污水;整治改造的社区可采用合流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分流制。污水排放前,应采用三级化粪池、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处理。有条件地区可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处理设施、高效生态绿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雨水就近排放到天然水体。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供电工程供电工程规划应包括预测社区所辖地域范围内的供电负荷、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布置供电线路、配置供电设施。确定中低压主干电力线路敷设方式、线路走向及位置。配电设施应保障社区照明、公共设施照明和夜间应急照明的需求。各种电线铺设方式宜采用地下管道铺设方式,鼓励有条件社区铺设管线。电信工程新社区邮电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邮政、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电信设施的布点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预留,相对集中建设。确定社区内通信管道的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电信线路铺设宜采用地下管道铺设方式,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地下铺设管线。广播电视工程规划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根据社区建设的要求应全面覆盖,其管线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原则上与社区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社区道路规划建设时应考虑广播电视通道位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各项管线地下敷设,可参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执行。清洁能源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利用、桔杆制气等再生型、清洁型能源,构建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可结合住宅建设,分户或集中设置太阳能热水装置。环境卫生设施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有条件的社区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集中堆放和处理。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覆盖率,推广水冲式卫生公厕。防灾减灾社区应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规划相应的防灾、减灾保护措施。江湖河流地区,应结合当地农用水利设施防洪排涝标准统一考虑建筑地面安全超高,一般高于最高渍水位0.5米;山区应注重防山洪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社区规划要按国家有关消防安全规定开辟消防通道,安装消火栓。消防规划社区按规范保证建筑和各项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在水量保证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自然水体作为社区消防用水,否则应结合社区配水管网安排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防洪排涝规划结合社区内道路建设,沿路修建排水沟,避免社区内涝。社区所处地域范围的防洪规划,应按现行《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通常按照10-20年一遇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邻近大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防护对象的社区,当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现行《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社区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地广人稀或淹没损失较小的社区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降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地震灾害防治规划根据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措施。防疫规划提出疫情预防和治理措施。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原则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应根据社区人口规模和产业特点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配套规模应适用、节约。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社区居民方便使用的地方(如入口或社区主要道路旁)。根据公共设施的配置规模,其布局可以分为点状和带状两种主要形式。点状布局应结合公共活动场地,形成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带状布局应结合社区主要道路形成街市。(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体系社区规划要配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小学(根据需要设置)、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和从事体育、休闲与社交活动的场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社区党(委)支部、村(居)委会办公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农村党员群众电教中心、农家超市。公共设施除中小学、幼儿园外,可以集中设计成1+8的综合楼形式,结合集中绿地或广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m2建筑面积计算。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可适当提高。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配置表项目名称额项目名称额定单位备注建筑建筑用地村委会10—12人25—30平方米/人30—35平方米/人包括村委会干部、医疗、计生等文化中心每个社区一座大型5001000附有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硬质铺装多用途活动场地中型400800小型300600小学根据村人口数测算学生人数6—8平方米/生18—20平方米/生每班45人,独立地段幼儿园根据村人口数测算学生人数5—7平方米/生7—9平方米/生每班25人,独立地段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市场需要可单独设置,也可以结合经营者住房合理设置。规划应确定独立设置的商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可与公益性公共建筑集中布置,形成规模。七、建筑风格指引新社区建筑风格应适合乡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