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内容基本概念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交互存在的场所.地理学概念: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居民点。建筑学的概念:城市是不同种建筑物最密集的场所,是建筑文化最发达的地方。环境学:城市是一个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和社会发展中心,是富有效率的非农产业的集中地,是人们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地。(1)、城市存在的原因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基于机会成本的原则的,在这个过程中运输成本对两个地区的交易产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运输具有规模经济,则贸易会导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出现的原因是专业化和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前者强调了劳动的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者,则强调了这种投入对生产过程来说的不可分性.生产的规模经济导致了市场域的存在,促进了城市人口的集中化。生产的集聚经济大型工业的发展由于彼此距离较近在生产中形成了集聚经济,使得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包括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如果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就会出现地方化经济。要实现地方化经济,企业必须靠近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地方化经济出现的原因是: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的溢出。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时,出现了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仅仅是单个行业的规模,其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不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2)、城市发展的类型商业企业和贸易型的城市商业企业所在地的选择导致了贸易型城市的发展。这些地方为商品的收集和配送提供了便利。传送导向型的工业企业传送导向企业是以运输成本为主导因素的企业。这些企业选择的地点要使运输的总成本最小。包括采购成本和配送成本的总和。采购成本是将原材料从原产地运送到工厂所花费的成本。配送成本是将企业的产成品从工厂运到消费者所花费的成本。传送型企业具有以下特点:单一产品;单一的可转移投入,固定的要素比例关系,固定的价格.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通过运输成本的最小化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它包括了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资源导向型的企业:原料产地的吸引力较强,企业所在地靠近其原料的产地。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市场所在地吸引力较强。居中原则:在考虑两个因素的条件下,在单一原料和产品的条件下,企业由于运输的规模经济不会采用居中原则。由于总运输成本是随着距离呈现出上凸性。在多产品和多个市场条件下,企业所在地的选择采用居中选址原则。在居中原则条件下,促使了城市的规模变大.企业选址的当地投入品导向如果一种投入品无法有效地从一个地点运到另一个地点,这种投入品就是当地投入品,例如能源、劳动力、半成品和当地的公共服务。如果一个企业总成本中相当打的一部分是花费在某种特定的当地投入品上时,企业自然会被吸引到该种当地投入品价格相对较低的地方。(3)、西方城市化历史第一批城市:防卫和宗教公元前3000年,在肥沃的河谷地区出现了第一批城市.在米索不达米亚河谷里发展起来了城邦,包括瑞都、厄尔、拉格希和克希。希腊城市:贸易和金银币的使用公元前500年,希腊出现了许多独立城邦。雅典是最大的城市.作为贸易活动的中心,用自己的手工品和橄榄换取其他国家的食物和原材料。公元前7世纪,金银币的使用促使了贸易的发展。罗马城市:征服和索贡也是建立在征服和索贡的基础上,战争破坏了征集体系,城市衰落了。封建城市:庄园和贸易从11世纪到14世纪,地中海贸易增长,形成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城市.封建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庄园领地和有城墙的小城上。最初是防卫性城市,后发展为市场城市,专门从事贸易和手工艺品贸易商业城市:权力集中和远程贸易15世纪,欧洲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军事技术革新消除了封建城堡的防卫优势,职业军人打败了封建地主。由此导致了权利日益集中,从而出现了商业城市。权利的集中导致了行政城市的出现。同时权利的集中打破了贸易壁垒,促使了贸易的发展。高效的海洋航运的发展开拓和扩展了新市场工业革命的城市化工业革命和与之相关的农业、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导致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迅速城市化。A.农民用机器取代人力,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促使人口从事非农活动。交通运输的成本下降,区域专门化增加,生产力提高。B.由于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实现和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工业品的相对成本下降,工厂就业人数增加,城市围绕工厂发展。C.由于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实现和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工业品的相对成本也下降,工厂就业人数增加,城市围绕工厂发展。问题:(1)、城市的本质是什么?(2)、城市产生的根源?(3)、现代城市的特征(4)、现代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2、城市经济 它包含城市的许多具体产业部门及其活动,即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城市中的表现,就是说包括城市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3、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城市,主要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各种城市问题。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二)研究内容1、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将城市经济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它同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的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2、微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二、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从城市土地问题研究入手,为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对多种“城市病”的研究与治理也有利于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尔伯·汤普森(WilburThomson)撰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标志着学科的诞生。中国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一)、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二)、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三)、从实际出发,发展城市基础产业,避免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四、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1、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规律2、揭示了城市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的客观必然性3、揭示了城市发展的生长机制(主导产业)4、揭示了城市合理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5、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五、城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1、城市化的内在动力研究(集聚经济效应、信息外溢效应)2、城市规模和城市最佳集中度研究3、城市趋同和城市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4、城市特色经济(城市经济是市场经济、是人本经济、是开放经济、是辐射经济,是名牌经济)六、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1、研究对象界定的多样性和不规范性2、缺乏能贯穿城市经济学始终的基础理论体系3、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交易成本能否作为分析工具)4、基本理论与城市问题的脱节比较严重…参考数目1、阿瑟奥沙利文[美]:《城市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2、周伟林:《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4、郭鸿懋:《城市空间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考试要求:30%平时成绩,70%小论文的成绩…第二章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发展的市场因素(一)、比较优势ﻩ贸易和交通成本比较优势会导致贸易,贸易只有在交通成本相对于生产力差别比较小时才有利可图。每小时劳动的产出1单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东西东西小麦1公斤2公斤1尺布料3尺布料布料1尺6尺1公斤小麦1/3公斤小麦运输规模经济和贸易城市由于运输规模经济,贸易公司在有利于收集和分发商品的地方建址,使市场在路口、港口、河流的对接处和其他转运点发展起来。贸易者的选址决策促使了市场城市的发展。(二)、生产中的内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原因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专业化因素(分工引起)规模经济与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由工人的数量决定,而工厂工人的数量依赖于工厂的总产出,如果工厂能够设法使价格低于各更多的家庭生产者,能够进一步增加产量,则工厂人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三)、聚集经济理论 集聚意味着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而且是有限的范围,而如果集聚同时还带来了厂商成本的降低,那么我们就认为存在集聚经济。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区一旦出现,集聚经济为城市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企业的区位选择除了受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中间运输等因素影响,还要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约束。1、地方化经济(企业集群)它外生于单个企业,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即同一产业内厂商如果集聚在一起会对每个厂商带来“好处”,而且集聚的厂商越多,这个“好处”就越大。(1)劳动力市场共享群落中的员工有则相对低的搜寻成本: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得到职位空缺消息,雇员与雇工就在附近,寻找工作较易。由于雇主间的距离较近,使得员工流动成本较低Krugman(1995)群落与劳动力共享的含义:假设某企业一年中有两个机会相等的结果,旺季和淡季。从净收益分析可以得出:群落企业能够在旺季以同样的工资雇佣到更多的工人,而且也缓冲了在淡季用较少的工人个给企业带来的影响。(2)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企业集中,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增加,产生规模经济厂商经营时所需的其它中间投入品(商业服务如:银行、保险、旅店、运输,公共服务:公路、学校、消防等)也会产生规模经济(3)知识溢出这里的技术和知识包括:专业技术、经营经验、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等,由于这些难以具体化和系统化,没有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则很难传播或传播很慢。在集聚区内,人际间频繁接触和交往,使这些知识传播得很快。企业之间相互模仿和学习,学习成本很低.马歇尔:空气中弥漫着产业的气息ﻩ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子业的中心,企业间的交流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浙江特色产业集群的分布产业区特色产业温州鞋、服装、眼镜、打火机等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永康五金海宁皮革、服装鄞县服装永嘉桥头纽扣嵊州领带金乡标牌、包装大唐袜业柳市低压电器资料来源: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1)、温州的产业群(2)、诸暨大塘镇袜业 2、城市化经济它外生于地方单个产业,而且其强度与地方经济的规模正相关.即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对城市中的每个产业产生正的外部性,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是某以行业的规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非针对某一行业的中的企业.(1)、劳动力市场的共享(2)、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3)、城市范围内的知识外溢对厂商的生产和经营创新起到了有力的与动作用(4)、企业之间增强责任感,促进合作,结成企业之间的网络这种合作关系包括各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各种合同而结成的正式关系,以及非合同关系,但通过面对面谈判、信息交流、新思想的交流等过程而结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活化资源、扩大信息交流、减少不确定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自的机会主义行为.(5)、通过竞争,提高效率竞争的结果,效率高的企业生存下来,效率低的企业退出竞争或破产,这样促使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了整个集聚区的效率,这一切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再次下降。问题: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变革,城市集聚经济会趋于弱化吗?二、乘数原理根据乘数原理,每增加一笔投资,相应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数额数倍的国民收入,这个倍数就是乘数。乘数理论在这里也可以来解释成是成长机制。指城市基础部门规模增长能带来城市经济整体规模增长的倍数。城市经济活动:基本活动,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活动;非基本活动,为城市以内居民服务的活动。三、循环和累积的因果原则1957年,德国廖尔达尔提出.该理论认为:一旦某种力促发了城市的成长,由于各产业部门相互联系的性质,将促使其它有关部门成长,这些部门的成长又孕育着与它们有关的部门成长。接着,又导致新的产业部门进入城市,开始新的一轮循环。城市就是在这种累积和循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四、增长极理论1955年法国佩鲁在《略论增长极概念》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们不同强度出现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增长极分析强调极化效益,重视中心城市的作用。五、经济政策的作用秦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法国的“自由经济”政策德国的例子我国现代经济政策第三章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一、城市的界定(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标准为2000人.这是一个参照的指标,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确定的标准差别很大.最低是乌干达,为100人,最高为中国,最低设市人口标准为8万,建制镇的设置为2000人,其次是日本,设市的人口标准为5万.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瑞典规定,人口在200人以上,房屋间距通常不大于200米的建筑城区为城镇)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的居民点为城镇;南斯拉夫规定以下三类为城镇:人口5000人以上,至少30%的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点;人口在3000人-4999人,至少70%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点;人口在2000人—2999人,至少80%的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点。)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它是以地区政府的行政级别作为设市的标准,规定某一级政府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城镇(埃及: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比如智利规定:有一定公共市政服务设施,并且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马耳他是一个岛国: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另外,还有许多国家将上述指标综合运用,来确定本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二)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城市设置标准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00100–400>400县政府驻地指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万人)81012#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万人)678自来水普及率(%)556065道路铺装率(%)505560县域指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万人)81215非农产业人口比重(%)20253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6810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2020乡镇以上工业产值(亿元)81215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607080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400050006000人均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元/人)6080100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1984年,在《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中,满足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建制:(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二、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经济增长、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升级转化的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来看,可以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二)、城市化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三)、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求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式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四)、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或水平的指标,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三、城市化规律(一)城市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不同收入(GNP)水平上城市化预测1851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6。5%,1950年为28.4%,1997年为46%;1997年,高水收入国家为78%,中等为49%,低收入为2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4年美元不变价)城市人口比重(%)10022。020036。230043.940049。050052。780060.1100063。4钱纳里:《发展的型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三阶段论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由30%持续上升达60%左右陈述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80%城市化的五阶段论对城市化规律作进一步剖析,弥补三阶段论的粗糙和简略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1、K<0.5,前城市化社会.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这一时期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产业。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持续的推进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由高速增长想低速增长过渡,才能公式化速度会低于城市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但高与成熟的城市社会.5、城市化水平高于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的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成为现实。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不但存在于世界城市之中,也存在于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之中,只是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不同,大城市超前增长的强度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这些地区能为为城市提供商品粮、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市场、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根本动力工业化带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产生乡村对劳动力的推力,工业化造就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即产生城市对居民的拉力,没有工业化,没有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化过程只能缓慢进行.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非经济性动力(中国特色)五、世界城市化历程及其特征(一)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二)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缓慢(四)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过度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大大快于工业化进程。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过度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2、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地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超前发展的国家基本资料的比较阿根廷1997年墨西哥1997年巴西1999年乌克兰1999美国1999年日本1999年中国2001年城市化水平(%)89748168777937。7人均GDP(美元/人)85703780442075030600322307543元(911美元)城市化不足城市化不足指城市化进程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城市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控制政策和工业过度分散。泰国:人均GDP196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21%;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200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50%.作业:1、做世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与城市化水平相互关系的分析。2、查阅《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郭克莎执笔,《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二期。思考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吗(五)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高级阶段1、从中心城市人口的聚散看,城市化可以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由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集中、由欠发达地区城市向发达地区城市集中的过程.离心型城市化是是指人口或者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中小城市扩散的过程,包括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化是指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是指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化地区以外的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的过程。2、郊区化表现为4次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浪潮。*第一次浪潮表现为50年代人口郊区化的浪潮。*第二次浪潮是60年代制造业的外迁。*第三次浪潮是70年代以来的批发零售业的外迁。*第四次转移浪潮则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来办公用地的外迁.3、逆城市化是郊区化的特殊形式.向心型城市化---—“贫困的迁移"离心型城市化---—“富裕的迁移”“发达的迁移”、4、中国郊区化与世界城市郊区化的异同。六、德国的例子在欧洲工业化的过程中,德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用更少的时间走完了城市化过程.得国的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30-40年代,快速发展于19世纪70年代,初步结束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第四章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一、中国城市化历程与阶段性1、城市化历程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1980—1992:建制城市化、表面加速阶段1993—:城市化加速阶段2、中国城市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二、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1、城市化滞后的经济障碍城市化的经济障碍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弱质,包括产业结构弱质和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弱质。城市化滞后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否定.2、城市化滞后的制度障碍官位设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改革开放20多年了,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很多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改过来了,但这一传统的设市模式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应为按经济规模设市)人为构市。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些城市的决策者不顾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市“增肥”了,却有城无市。(应为产业建市)全能乱市。不少城市总想来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市的产业强项和特色,搞“全能城市”.(应为特色城市)3、中国需要增加城市数量日本1995年人口12557万,拥有10万人以上的城市221个;中国1998年有124810万人,近乎于日本的10倍,而只有10万人口以上城市668个,仅为日本的3倍。日本1995年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7485万,占全国人口的59.6%,而1998年中国该比重仅为3.0%,其中的差距主要不在于规模结构,而在于城市数量.日本662个城市2000多个镇;中国663个城市2万个镇,市与镇的比重太低。三、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大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特征(一)高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的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广东和内蒙古。(二)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正负6个百分点之间,主要包括山西、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海南、重庆、陕西、青海、宁夏和甘肃.(三)低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四、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城市化水平低(比正常的人均GNP相当的国家城市化率低)人口膨胀(“上海问题”)城市化产业内部结构存在偏差:工业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过低城乡关系演化为经济社会与文化冲突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城市供给不足规划失效,文物、环境破坏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国城市化特点的再认识城市化起步晚,真正进入现代城市化的时间更晚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城市化结构不平衡,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差距和地区差距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中国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现代化,形成国民经济增长极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区的建立促进国民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形成良性循环……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质量下降城市运营成本上升,公共支出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社会问题严重…五、需要重视提高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化的核心载体––––城市的发展质量,即城市现代化问题;城市化的域面载体–––区城的发展质量,即城乡一体化问题。如果说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的话,那么城乡一体化则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终极目标.(一)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1。指标体系第一类:经济现代化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第二类: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万人拥有医生和百人拥有电话机数。第三类:人的现代化水平:万人拥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居住面积2.计算方法第一步,根据三大类12个指标的重要性分别赋予权重,权重之和为10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现代化的目标值;第三步,计算中国各级各类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分,计算公式:(约束条件:式中:S: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分;Pi:城市第i指标的实际值;Mi:第i指标的目标值;Qi:第i指标的权重。Pi/Mi:表示城市第i指标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程度;第四步,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我们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分为4个等级:A:S>85,高度现代化城市;B:60<S≤85,中等水平的现代化城市;C:40<S≤60,初步现代化的城市;D:S≤40,现代化前期的城市。(二)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S=1-S1/S2式中:S: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系数S1: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S2: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判断:当S≥0.5,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0.2≤S<0。5,处于由二元结构状态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时期;当S<0.2,基本上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过程.2。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定义: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是指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减去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之差.(1)当差异程度小于5个百分点时,可以认为城乡居民在生活质量上基本趋于一致;(2)当差异程度在5-10个百分点之间时,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3)当差异程度大于10个百分点时,则认为城乡生活质量还存在很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品总支出的比重。3、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恩格尔系数分级如下:高品质生活:20%以下;富裕:20%~40%;小康:40%~50%;温饱:50%~60%;绝对贫困:60%以上。1993年主要国家的恩格尔系数:美国为11。4%,日本19。9%,韩国29.7%,法国18.3%,英国20。7%,菲律宾57.3%,印度53.0%。六、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小城镇模式。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七、对策研究……思考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是什么?当前的城市化水平有高估的嫌疑吗?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第五章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涵义,是指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简要介绍几种不同的城市经济结构划分体系;重点阐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介绍城市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等重要结构类型的具体组成及其经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三次产业划分为主,阐述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选择与确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后着重探讨我国的城市经济结构。一、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体系目前,对于城市经济结构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它们分别构成三种相互区别而又互有交叉的城市经济结构划分体系。1、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来划分的.2、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按经济活动单位来划分的。3、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划分的。二、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1、城市生产力结构的主要构成城市生产力结构可以根据生产力要素的种类和要素之间的关联细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中,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生产力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内容。(1)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是按照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劳动对象、要素需求强度、产品接续关系等行业特征而划分的城市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的分类同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按行业部门分类这是最为传统的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它按照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划分,将城市产业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业产业、交通通信产业、商业与饮食服务业产业五大类别。按要素需求强度分类按照不同产业部门对资金、劳动力、技术三大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度,可以相应地将城市产业结构划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产业类型。按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以各行业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为主,将社会所有的行业部门归并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三大产业类别.(2)劳动就业结构城市劳动就业结构着重分析在城市经济系统各行业中的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在城市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劳动就业结构一般有两种划分类型一种是全部从业人员的从业产业或从业部门结构.另一种是城市人口总量中,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以及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比例.(3)产品结构城市的产品结构可以从产品的主要用途、加工程度及其所凝结的劳动价值来进行分类。按加工程度和利用方式,城市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三部分构成.按产品所凝结的劳动价值,可以将产品划分为低值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三类。(4)经济组织规模结构城市的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指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单位中,大、中、小规模等级的单位数量及其比例构成。其中,企业规模结构,尤其是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是城市经济组织规模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结构比例关系之一。资产额和利润额是划分企业的规模结构的两项主要指标。2、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构成城市的生产关系结构,主要由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流通结构等类型的结构关系组成.(1)、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经济活动总量中,各种不同的所有制成分所占的份额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协调关系.(2)、分配结构主要从城市居民最终收入分配的角度,研究居民的收入状况及收入来源情况,包括居民的收入来源构成以及全体居民中,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3)、消费结构主要体现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总额中,用于基本生活以及医疗、教育、娱乐、居住、交通等各项消费的支出比例。(4)、投资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广义的城市投资结构,是指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各个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投资比例;而狭义的城市投资结构,则专指城市建设资金的投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建设领域内部的比例结构关系。(5)、流通结构是指城市经济系统中各种交换活动和方式之间内部的活动组织类型和构成关系。它由流通主体结构、流通客体结构、流通市场结构等三种主要的比例结构关系构成.三、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1、三次产业划分--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划分理论(1)、三次产业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理论三次产业是当前国际经济学界流行的产业划分概念,这一概念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论述。新西兰经济学家弗雷希尔则是最先明确提出并使用三次产业这一概念的人士。1935年,在其出版的著作《进步与安全的冲突》一书中,将经济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层次。英国经济学者克拉克在其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各种条件》一书中,将农业和制造业分别归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其余经济活动则全部归入第三产业,并依这一分类利用若干国家的资料,印证和发展了配第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由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变化论述。克拉克在书中的有关结论,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Petty-Clark’sLaw).(2)、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三次产业划分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分类统计中普遍采用的主要分类依据。虽然在具体的分类标准上,各国又有所不同,但主要方面却基本一致:第一产业,是指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加工的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主要指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指一切提供劳务的产业和部门,其中既包括生产领域中的部门,也包括流通领域中的部门,以及分配和消费领域中的部门。非生产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包括在第三产业之内。2、城市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以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根据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例序位关系,结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将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农业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三大时期,其中工业化时期又具体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见图3-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工业净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指标,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初兴阶段和工业加速阶段(见表3—1)。3、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选择和确定城市主导产业,主要有两个侧重角度,其一是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其二是产业的区位比较优势。(1)从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后向连锁,则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2)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ﻫ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就是具体分析城市的每个产业部门在整个区域的同类经济部门中所处的地位和相对重要程度,从中选择出比较区位优势最强,或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部门,强化和扩大这一优势,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集中系数和区位商是用来定量计算和衡量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集中系数ﻫ对城市而言,集中系数是指城市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的相应指标的比值。C为集中系数;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城市的人口数;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总数。区位熵ﻫ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式中:Q为区位熵;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相应指标;b为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B为全国或全地区的相应指标。总结: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具有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产业关联强,带动作用大科技进步潜力大,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极强的市场渗透和辐射能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没有标准的条规,只有一些经验借鉴。例子:全国副省级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哈尔滨: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济南:微电子、交通设备、家用电器、机械、生物工程青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南京: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车辆制造、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科教厦门:电子信息、机械、化工武汉:钢材制造及深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医药及保健品产业、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业沈阳: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西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工程、新材料大连、杭州、广州、宁波:比较笼统(四)、中国城市经济结构1、城市经济结构的历史发展基于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征和机制特征,并结合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可以将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向重工业倾斜的发展时期,时间是1952年至1978年。第二阶段,城市经济结构的均衡化调整时期,时间是1979年至1990年。第三阶段,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时期,时间是1991年至今.2、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和经验教训

(1)、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方向A: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速度较慢。B: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机制不尽合理。市经济结构的优化A、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化有所增强B、城市经济投资结构亟待调整(3)城市经济结构的效率(4)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结构(5)城市经济的所有制结构3、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1)市场机制因素(2)经济政策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人员因素(5)自然资源因素4、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对策(1)确定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总体目标——合理优化城市经济结构A:要根据城市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合理优化。B:要根据城市的区位特点优化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C:从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来进行合理优化。(2)实行城市产业组织调整ﻫA、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B、确定城市产业的合理规模。(3)提高技术、工艺、管理等知识型要素的含量和比重A、要多渠道增加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逐步发挥其先导性的作用。B、要不失时机地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快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能力,争取有所创新.(4)完善和强化市场机制A、要理顺价格体系,鼓励要素有序流动。B、要完善市场体系。思考问题房地产业能否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导产业??第六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它的形式和演化,不仅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基础和文化传统,更取决于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管理城市的能力.一、空间的概念1、空间可以分为地理空间、数学空间、经济空间2、经济空间是地理空间中经济事物或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理论局限性和贡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区位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评介也褒贬不一.当然,杜能理论的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前提条件过多,考虑因素也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考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首要目的便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特点,所以显得有些单薄,实际应用意义不大,但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工作,其理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的理论。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和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合实际,对德国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及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理论局限性和贡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是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同杜能的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则,只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竞争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区位趋势。此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也比较简单。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工业区位的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今天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区位论亦正是导源于其区位理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围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最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叉,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由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克里斯泰勒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等级形成的条件,并把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为补充区域,指出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的补充区域的大小。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克里斯泰勒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如零售、批发、金融、企业、管理、行政、专业服务、文教娱乐等。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这样,高级中心地才有可能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称之为:“高级中心地功能”,低级中心地则没有这种功能.根据是否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可以决定某一中心地在中心地系统中的位置。所以,中心地理论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域或国家内的城市等级极其空间分布形态。同时,该理论还认为,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而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其腹地对中心性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增长的快慢.因此,中心地学说也可用来说明个别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克里斯泰勒的理论并非现实的归纳,难免与现实差距甚大.上述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对城市地理学、城市历史学、城市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城市本身作为一个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地域实体,为了从总体上直观把握其基本的空间结构特征,人们往往要借用模式研究的方法。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芝加哥大学教授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以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1、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理论局限性和贡献: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的推论基于均质性的平面,划带过多,同心圆形状过于规则,没有考虑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及人们居住的影响,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城市内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因此,同心圆模式的适用性受到局限。但是,应该承认,伯吉斯的该理论在许多方面是值得称赞的:首先,他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这是十分可取的一点。其次,在宏观效果上,该模式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再次,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致使后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不少有益的学说和模式。伯吉斯的这一贡献超出了他所提出模式本身的含义。2、扇形模式扇形模式是美国城市经济学学者霍伊特提出的一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霍伊特1939年对142个北美城市在30年代的内部地域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提出该模式,即社会-经济特征相类似的家庭集聚在同一扇形地带上。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圆模式的圈层地域结构,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见图4—2)。理论局限性和贡献: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进了一步.但扇形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尽管在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交通线路的作用.3、多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是美国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1945年在《城市的本性》中提出的一种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结构模式,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是围绕着若干核心进行空间组织.他们认为,许多大城市不仅存在着中心商业区这个支配中心,而且还有若干个较小的中心支配着一定的地域范围。根据他们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发现大城市一般可分为六大片、九个区。这六大片是:(1)中心商业区(CBD)。(2)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3)重工业区。(4)住宅区.(5)小核心。(6)郊区与卫星城镇。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比单纯的同心圆结合显得复杂和接近实际,考虑到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但仍然基于地租地价理论,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对各核心之间的职能讨论的较少。没有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和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特征说明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要属政府行为、土地价格、社会结构及人文类型等因素。1、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方针与政策上。。城市规划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其核心是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和空间结构问题。城市总体规划决策决定了城市整体层面上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的总体容量控制标准等。而城市局部的地块使用功能、开发强度和环境控制等取决于具体的规划控制要求。政府在某一时期内实施的城市建设发展方针与政策,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西方大城市的城市中心复兴计划是典型的政府干预促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例子。2、土地价格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区位地价级差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之一,土地价格的分级体系决定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用地的布局。无论从一百多前杜能的土地标租学说和马克思的地租本质及划分理论,还是从现代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特征来看,土地价格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价格直接关系到城市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区位分布及组合规律。如前所述的三大经典模式,无一不秉承了地租理论。观察现实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确实是不同性质的用地差价是普遍存在且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金融、商业类用地地价最高,住宅次之,工业最低.土地价格的分级体系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上,房地产价格总体水平和不同土地等级间价格差异幅度决定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散程度,即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及用地功能混合情况.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焦作用,这些具有聚焦性能的特殊地段称为结节点)、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和交通便捷性的空间分异与地价的空间结构互为影响。3、社会结构、人文类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现实的城市空间结构物化形态沉淀着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人文类型的印迹,它的演变既呈现出物质生产统一性所决定的一系列共同性特征,更表现出由于历史、社会结构以及人文类型等的多样性所塑造的相异性特征。这一点可以在世界不同的洲际区域,不同的种族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人文类型背景下,充分显现出的各具特色、差异明显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得以证实.如拉丁美洲.五、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根据中国城市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特点,可以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古代、近代、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1、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中国城市历史悠久,从原始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到奴隶社会时周代两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直至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城市,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时期。考虑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城市发展缓慢,空间结构变化微小,所以将鸦片战争之前的城市一同划归古代的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有以下特点:(1)、封建伦理、政治制度与空间结构的高度统一。(2)、城市手工业作坊由城郊集中成区布置向城内前店后坊方式发展。(3)、商业由集中设市向街市转化。(4)、宗教与商业相结合的地域特点。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184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一些变革,对一些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下的殖民地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城市经济特点看,中国近代城市属资本主义城市范畴,具有资本主义城市的特点,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中,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城市管理制度的引进中,形成了与封建社会的城市所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的物质要素发生变化。(2)、出现城市商务中心区的雏形。(3)、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沿对外交通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布.(4)、居住社会分化现象较明显。(5)、消费性设施占主导地位.3、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城市开始了对已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有着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活动有如下几个方面:(1)、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的建立.(2)、行政划拨、无偿使用的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制度。(3)、独特的经济发展战略。(4)、独特的城市发展战略。(5)、独特的单位社会.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的城市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计划经济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步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这种制度的变迁中,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七章、城市土地利用一、城市土地(一)城市土地含义1、广义: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包括三个层次: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城市行政辖区的土地。2、狭义: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其土地人口密度高,建筑稠密,设施较齐全。(二)城市土地特征1、城市土地位置的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性3、城市土地使用方向上的相对固定性4、城市土地的有限性5、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高(三)城市土地分类1、根据土地使用性质分,建设部把城市土地分为10类2、为方便城市内部土地收费和房地产价值的估算,把城市进行分级(四)土地价格1、城市土地价格的本质,是土地出让年限内地租的贴现值总和,即地租的资本化。2、土地的供给与地租的形成3、市场竞争对地租、地价的作用问:住宅价格高与地价高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二、城市土地的区位选择(一)、城市土地的投标租金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他的专著《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投标租金的概念,建立起了一套投标租金模型。杜能指出,投标租金是投标者对各种不同区位的土地所愿意支付的最高租金,它由土地使用者在对土地使用权的竞争中产生.对于某一土地需求者来说,在城市地区影响投标租金的最重要因素是土地的位置:地块距市中心越近,愿意支付的租金越高。若以r(d)代表某一土地需求者的投标租金曲线,d代表到城市中心的距离,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与距离无关的单位生产成本,f为单位距离的运费率,π为平均利润率,则在一定利润水平下每块土地的租用者所能支付的最大地租(即投标租金)为:r(d)=q[p—c-π—fd]可见,相对于不变的p、c、π和f来说,投标租金r(d)是距离d的线性函数。反映在图5-1中,则AB为投标租金曲线,其斜率为f。只要企业选址在这条曲线上,则无论其位置在AB线段上的何处,企业的利润率π都是一定的.杜能的分析虽是针对农业而言的,实际上由于城市地租和农业地租的基础是一样的,并由农业地租来调节,因此在城市中,投标租金曲线同样是距离的线性函数。(二)、城市土地地租曲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的使用者进行分配时,总是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得之。而不同的使用者,对于城市不同区位上的土地,所给出的投标租金是不同的。现假设有A、B、C三类土地使用者,分别是商业零售业、制造业、公寓住宅业,它们各自给出了自己的土地投标租金曲线,即在一定利润水平下所愿意支付的最大地租曲线:其中AA′为商业用地的投标租金,BB′为制造业的投标租金,CC′为公寓住宅业的投标租金。当土地处在OE′区段时,商业用地的投标租金AE最高,土地所有者理所当然将OE′区段的土地给了商业;同理,E′F′区段的土地给了投标租金最高的制造业,F′C′区段的土地给了投标租金最高的公寓住宅业.于是,这就形成了一条针对三个土地使用者的城市土地的投标租金包络线AEFC′,它也是实际上的城市土地市场地租曲线。如图5-2。三、城市住宅用地利用(一)、住宅价格函数相同的住所固定预算通勤成本(二)、住宅品位的变化不同的家庭,品位不同(三)、公共物品和污染的空间变化(四)、收入与区位四、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一)、国外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到期回收、土地整理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储备中心组织进行职工和居民的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防止土地收益流失,规范市场秩序.ﻫ1、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原因(1)、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土地需要用来发展社会公用或公益事业,如道路、公园、基础设施等(2)、由于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政府为了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需要,可以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储备土地,根据市场调控的需要,计划供应土地,保持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2、土地征购权的三个基本构成要件(1)、土地征购属于政府的特有权利。这个权力一直用于公共目的(2)、行使这个权力必须给予合理的补偿(3)、实施这一制度的机构,不同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政府、或政府授予权的土地开发社和土地银行等(二)、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运作的基本模式土地的征购集中土地的储备土地的出让五、世界各国土地制度比较世界上各国依其政治与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城市土地制度.如果将其归纳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完全市场模式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主要属于私人所有。土地像其它商品一样,可以在地产市场上自由买卖,其价格决定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发达国家多数采取这种模式,尤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二)、非市场模式这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即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消灭私有;由国家对土地的使用进行统一分配,不允许私自转让或买卖土地,否则即为非法.目前世界上还有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家坚持这种土地管理体制.(三)、国家控制下的市场模式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最终所有权全部归国家或国家的象征;私人通过土地批租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国家从总体上控制着土地市场.这是英国及英联邦成员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四)、我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已由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了明确规定。《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依法被征用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土地管理法》亦重申了城市土地的权属,即:“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宪法》第十条还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亦作了同样规定.1、中国现行城市土地价格特点中国现行全部土地都是公有的,其中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实行一种有偿限期的使用制度。所以,通常所讲的土地买卖,只是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的交易而已。主要表现是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的价格价受政府政策和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大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价有明显的地段差异价大量两用实物形式支付价长远看呈下降趋势2、中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自从我国进行城市土地制度改革以来,城市土地市场就已开始逐步发育,目前城市土地市场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城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出现了巨大的灰色土地市场,许多人和组织绕开政府,私自进行土地征用和土地转让,国有资产流失,价格信号失真,炒卖地皮现象时有发生,同时95%以上的政府土地采用协议出让方式,出任价格偏低,政府官员寻租现象严重.这些都促使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城市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土地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级市场的单向性)。土地市场中的竞争机制薄弱,非竞争性机制的实施规模大大高于竞争性机制。土地市场的支持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力.(2)、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3)、部分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方式北京:招标拍卖挂牌公开交易转让上海:宏观调控总量逐步走向市场杭州:“收购、储备、出让”三统一温州:政府运作征储结合征供分离(4)、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问题城市一级土地市场未垄断土地收购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城市规划工作有待改善储备资金筹集困难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模式有待完善第八章、城市交通城市交通现状(一)、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代城市交通问题,是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变化的。世界各国的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并不完全相同,但大都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兽力或人力交通为主阶段。第二阶段,机动化的公共交通阶段.第三阶段,机动化的私人交通阶段。(二)中国城市交通现状1、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在现行的城市交通结构中,自行车仍然是许多大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3、公共交通的作用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与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4、交通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滞后5、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也亟待提高……(三)发达国家城市交通现状1、以小汽车为主,同时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模式2、公共交通与个人交通相结合的模式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限制私人小汽车数量的模式(四)中国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1、问题(1)、交通阻塞和拥挤(2)、机动车迅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3)、交通事故2、问题成因分析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技术和资金、体制原因二、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供给(一)、城市的交通需求1、基本交通需求和派生交通需求2、影响交通需求的因素(二)、城市的交通供给1、道路网的供给(1)、路网容量的定义(2)、影响路网容量的基本因素2、公共交通的供给三、交通拥挤的经济学分析(一)、交通拥挤的经济学分析1、交通拥挤的度量指标及经济学定义2、私人行车成本与社会行车成本3、边际收益曲线4、均衡交通量与最优交通量-—交通拥挤的产生(二)、交通拥挤的政策反应与措施1、交通供给管理(1)、拓宽公路当斯定律—-道路建设不可能完全解决拥挤问题美国的交通问题研究学者安东尼·当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新交通设施建设诱发交通量的论点,被交通问题研究学界称为“当斯定律”(DownsLaw),清楚地阐述了道路建设难以解决交通拥挤的一个重要原因--诱发新的交通量。当斯指出,新的道路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出行的时耗,但与此同时又会吸引其他道路上的以及其他方式的交通量向新道路的转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新建道路上的交通拥挤将恢复到原来的状况。一般而言,新的道路建设不会改变原来的拥挤水平,诱发的交通量将很快占据新增的道路设施。被诱发的交通量,是由于以前受道路供给水平限制而没有实现的潜在交通量。(2)、其它供给方面的措施2、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的内涵交通需求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的各类客货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增长进行有效的调控,以构成最佳的交通运输结构和组织方式,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的运行。(1)、交通拥挤税A拥挤定价的理论原理及目的从理论上讲,只有当出行者使用城市道路的费用低于人们从中获得的效益时,人们才使用道路;当道路拥挤致使费用上升到高于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