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对新修辞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_第1页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对新修辞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_第2页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对新修辞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_第3页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对新修辞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_第4页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对新修辞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对新修辞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提要哲学与修辞之间长期以来至少在外观上更多的是一种以哲学为优的对立关系。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从日常语言的使用入手解构传统哲学,并表明规矩、共识和真理的精细勾连,说明了哲学与修辞在关注对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真理的熟悉等方面趋向一致而由对立走向认同。这种认同既从哲学的角度间接证领略历史上修辞所奉行的路线,即扎根话语实践和生活情境的合宜性,同时也给了修辞的复兴和进展以启迪。而真理的共识化与其说是给修辞带来概念根基,还不如说是促进修辞对自身的学识生产才能的重新察觉,进而促使修辞的进展获得“新”增长点。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哲学新修辞共识认同

一、引言

私人语言论证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付出之一,哈克(涂纪亮,2022)甚至认为它可能是“人类在20世纪中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哲学洞见之一”。确实,有关私人语言的议论在《哲学研究》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对比明确、集中的议论是从243节开头一向到315节。Kripke(2022)认为,私人语言论证早在一般所认为的《哲学研究》243节前就已开头。陈嘉映(2022)那么指出该节前后的好多段落也都与这一论题有关。因而,这一议题“自从《哲学研究》出版以来,一向是西方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的‘显学”’(韩林合,1993),成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最受关注的方面”(麦金,2022)也缺乏为怪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阐述反对私人语言的概括论证过程或说明其对哲学本身的意义,而较少涉及私人语言论证对其他学科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们认为,维氏在私人语言论证中通过日常语言的用法来表明问题所在的方法、私人语言论证所透露的规矩与共识真理观以及对传统哲学的批判,都对修辞学这一与传统哲学相对又相关的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修辞在此不只是辞格、美文手法的代名词,而是西方修辞意义上的通过言辞等各种象征手段的使用,来达成压服、影响等目的的理论或实践的统称。它以或然性(probability)和观法(opinior)为根基,以人们或受众的期望或信奉为启程点,以日常话语实践为关注对象,强调通过时机(kaim)的把握来对生活中的不可怜境(situatiorI)作出适切的回响。修辞因而是历史的、概括的。相反,传统哲学那么强调真理是“超越概括的现实之上的某种十足,是必然性的东西”(常昌富,1998)。正由于如此,历史上,哲学与修辞之间至少在外观上更多的是一种以哲学为优的对立关系,修辞学总是“成为西方哲学界假想的敌人”。我们认为,维氏私人语言论证有助于破除哲学与修辞之间的对立。私人语言论证从日常语言的使用人手,破除传统哲学问题,解构传统哲学,并表明规矩、共识和真理的精细勾连,说明了哲学与修辞在关注对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真理的熟悉等方面趋向一致而由对立走向认同。这种认同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说明哲学与修辞可以有共同的关注对象和共同的方法,而且还在于从哲学的角度间接证领略历史上修辞所奉行的路线,即扎根话语实践和生活情境的合宜性。这实际上也给力求复兴和进展的修辞学以启迪。同时,私人语言论证将真理恢复为共识,破除了“终极真理”的迷幻。由于以论证见长、强调信奉的修辞在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时代就已经自然地与“共识”相伴,真理的共识化与其说是给修辞带来概念根基,还不如说是促进修辞对自身的学识生产才能的重新察觉,进而促使修辞的进展获得“新”增长点。

二、私人语言论证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是这样对私人语言举行界定的:“这种语言的单词所指的理应是只有说话的人知道的东西,是他的直接的私人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是不成能懂得这种语言的。”“我们可以将其他任何人都不懂而我‘貌似懂’的声音称为一种‘私人语言’。”(李步楼,2022)需要留神的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私人语言,既不是指为了防止别人知道而翻译成密码的符号(在原那么上,他人可以破译这种语言),也不是指记录内心独特感受或体验的话语(用日常语言可以做到这一点);由于这些所谓的“私人语言”都是可为他人理解的“公共语言”。私人语言的“语词所指称(所关涉到)的东西是纯粹私人性的,它们是纯粹意义上的私人对象,即只有说话者自己具有、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为何物的东西”(韩林合,1993)。关于私人语言论证,学者们已作了大量的探讨。基于本文的写作意图,我们主要关注维氏是如何从语言使用和实践层面消解私人对象和私人规矩,进而强调规矩与共识的联系,最终解构传统哲学的。

1、语言表达与私人语言解构

在维氏看来,从语言表达层面上说,人们存在私人语言这种熟悉在于误用曲解了感觉类词语,而这正是大量传统哲学问题的根源所在。以“我疼”为例,当一个私人语言论者称“其他人不能具有我的疼”(以为疼是我的一种私人对象)时,他不外是说“其他人不能和我具有一致的疼”。但是,很鲜明,我们一般能够有意义地说“其他人的疼和我的疼是一致的”,由于我们一般拥有判别我们的疼是否一致的外显标准,如疼的地方、疼的强度等。另一方面,说“只有我自己具有我的疼”,或“我只能具有我自己的疼而不能具有别人的疼”是没有意义的。由于按照我们语言的惯常用法,当某个人说他具有什么东西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能有意义地说别人也能具有这个东西。而“假设在规律上你摈弃了其他人具有某种东西的可能性,那么说你有这种东西也就失去了它的意思”(李步楼,2022)。类似地,私人语言论者可能会说“我知道我是否具有某一私人对象(如疼痛)”,因而会说“我知道我疼”。但是,按照日常语言的惯常用法,“知道”意味着我们可以“质疑”、“相信”、“证明”甚或“不知道”所知道的东西。换言之,在我们能有意义地说“我知道……”的地方,我们也能有意义地说“我质疑……”,“我相信……”,“我不知道……”之类的话。既然“我”对于是否具有某个私人对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可以说对此提出什么质疑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真正有意义地说“我(不)知道我疼”:说“我不知道疼”是荒诞的,除非他失去了知觉;说“我知道我疼”就等于说“我疼”,这鲜明是同义反复。因此,私人语言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误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从而混淆了它们之间的识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关于这一点,当然还有更深刻的传统哲学熟悉论根源,我们将在下文进一步议论。

2、规矩、共识与真理

私人语言论证所表明的另一个重要熟悉是:规矩是与共识、一致相连相扣的――“‘规矩’和‘一致’这两个词的使用是相互交织的”;“为要通过语言举行沟通,那就不仅要有定义的一致而且还要有(尽管这听起来很古怪)判断上的一致”(李步楼,2022)。哈克(李国山,2022)指出,“维氏想要说明的并不是感觉语言像其余的语言一样本质是被共同共享的,而是它在本质上是可共同共享的”。麦金(李国山,2022)也强调,“任何真正(受规矩主导的)语言,必定只指称其展现可被公共地表明的事物和属性:尤其是,要使有意义的感觉语词成为可能,就务必得有判定感觉展现的公共标准”。“因此,‘遵守规矩’也是一种实践。而认为自己在遵守规矩并不就是遵守规矩。因而,人们不成能‘私人地’遵守规矩:否那么,认为自己在遵守规矩就会同遵守规矩是一回事了。”

Kripke(2022)甚至认为,反对私人语言的论题更多地是为了强调遵守规矩。他认为维氏所否决的应是那种遵守规矩的“私人方式”,即一个人遵守确定的规矩这种说法完全可以通过关于这个遵守规矩的人并且仅仅关于这个人的事实来分析,而不必接洽这个人所在的共同体的其他任何成员。私人语言的不成能性在上述意义上恰恰来自那种语言与规矩的私人方式的非正确性,私人方式的非正确性才是更根本的问题所在。Kripke引入“共同体”(community)的概念来消解所谓的规矩悖论。他指出,孤立起来看(不确定要身体上的隔离),一个个体是不能称得上遵从规矩的。只有当个体通过了适用于某一共同体的规矩的验证才谈得上他遵守了规矩。维氏的学生马尔科姆(Malcolm,1994)也指出,“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遵循规矩是以一个共同体为前提的,在这个共同体里,行为上的共同一致性抉择了规矩的意义”;“规矩扎根于教学、测试、修正错误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处于一个按所谓遵循规矩的方式而采取一致行动的共同体中”。因此,“正误的判断和‘大多数人一致’联系在一起”。“‘一致’和‘规矩’这两个词是彼此关联的,它们是表兄弟”。这意味着作为规矩系统的学识和真理的获得需要凭借于某种形式的共识(即观法的一致)。换言之,传统的学识、真理与观法间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识别。陈嘉映(2022)评论指出,“这一点并不像好多批评者所认定的那么荒唐。……这里的关键是看到如何判定正误在社会生活中和在实证领域是很不一样的。在社会生活中,真理确实以一种繁杂的方式和‘大多数人一致’精细交缠”。

私人语言论题并非只针对规矩,而更可能是指向了不同批判对象的“异质体”。套用陈嘉映的话说,“私人语言”这个名目下集合着关于传统哲学和语言本性的多种错误看法。

3、私人语言论证与传统哲学解构

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批判事实上或者说根本上还指向了传统哲学。传统哲学往往把哲学看成是议论某些经久不变的永恒性问题的领域。这些永恒性问题中就包括心灵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以及有关学识根基的问题。这种哲学观认为,去认知,就是去切实再现心灵以外的事物;理解学识的性质,就是理解心灵构成这些再现表象的方式;哲学因而就是关于再现表象的一般理论。这就是维氏思想有力解读者之一的罗蒂所称的“镜式哲学”。这种哲学观源于古希腊,盛于笛卡尔、洛克、康德乃至后来的弗雷格、罗素等的哲学,只不过前者是映现世界的心灵之境,而后者是映现世界的语言之境。

在笛卡尔看来,自明的无可质疑的存在是一个人自己的思维或意识状态。洛克(王元明,1998)也认为,人的心灵仿佛有内部器官,可以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对象反省出“内部阅历”来。所谓的“我思故我在”正是以“我的痛只有我自己知道,其他人只能揣测”这样的生活信念为前提――“心灵是这样一种内化机制,其内在布局支撑着外化行为的布局,并为之供给解释”。按照这种传统观念,只有以第一人称表达心理状态的学识才是切当无疑的。然而,在维氏(陈维振、吴世雄、张爱珍,2022)看来,正是这个不容置疑的前提才是值得质疑的。这是由于我们不仅能在通常的意义上知道自己的心理过程,而且只有在通常的意义上才知道他人的心理过程。他认为传统哲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第一人称的感觉表达(譬如“我疼”)看作是关于本质上私有的内部意识活动的传达或描述。其结果是,我们总是倾向于“根据只有内省才可接近的东西与可为全体人望见和知道的东西之间的区分,来解释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之间的畛域。这种区分使我们形成的、过分强调内省在理解心理学概念中的作用的倾向,一再诱惑我们认为存在着私人语言”,“以为仅仅通过向内窥视并为我们在那里察觉的东西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得到关于诸如感觉是什么的学识。”(李国山,2022)维特根斯坦(李步楼,2022)否认这些习惯说法是关于内在心理过程的描述的观点,“假设我们以‘对象和名称’的模式来解释感觉表达式的语法,那么就会由于不相干而不被考虑”。在他看来,这些表达只是相关的心理概念所适用的行为的一片面。例如,“我疼”只是对一个人疼痛的表达,而不是对内心某一私人对象的描述。它的作用宛如呻吟、叫喊、手捂痛处,是这个人疼痛行为的一片面。因此,这类感觉词汇和全体的语词一样,其意义就是它们的使用。我们因而可以用最普遍的、不带任何神秘的方式去留神别人的意识状态。维氏从日常语言的分析人手,再次表明了“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片面”;“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从而取消了“把心灵作为位于内在空间、包含使熟悉成为可能的成分或过程的观念”,抛弃了认为“熟悉是由更加的心理过程并通过一般的表象理论得到理解的精确表象的观念”,进而解构了传统的身,心、内部/外部、表象,实质等二元区分,最终不仅摧毁了企图映现世界的心灵之境,也粉碎了包括其早期思想在内的企图以形式规律和人工语言再现世界的语言之境,破除了“为人类学识供给一个永恒的非历史的构架”的迷梦(王元明,1998)。

三、私人语言论证对修辞的意义

1、哲学与修辞的认同

如上所述,私人语言论证消解了传统哲学观,说明语词的意义是它外化于它所处的语言实践、生活实践中的用法。同时它还说明,大多数的哲学问题、哲学论争,总的来说是日常语言使用的问题,“没有看清词的使用”,“都源于人们对于我们的表达形式的语法特征的不领会、曲解甚或是偏见。”(李步楼,2022)它不仅可说,而且也必然是扎根于现世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它的答案因而也在于日常的生活体验,而不在于“以什么方式将自己升格为形而上学的主体,并沉浸于”玄之又玄的“神秘体验之中”(韩林合,1993)。“哲学作为理论是不必要的”,它“不成能给语言的实际使用供给任何根基”,因而“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散”,由于“哲学只把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既不作说明也不作推论。……由于,暗藏着的东西,乃是我们不感兴趣的。”(李步楼,2022)哲学因而并不具备什么超历史、超概括的本质,也不能产生十足真理意义上的新知;它“只是让人们在其中看到语言上的误用和思想上的混乱”(江怡,1998)。哲学是否真的如维氏所言“无用”在此暂且不管。重要的是,维氏的阐说将哲学事实上平民化为研究日常语言使用和关注生活情境的学科,因而“消解”或至少缩小了传统哲学与修辞的“落差”,二者间展现了“认同”。这种认同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哲学与修辞因而有了共同的关注对象,由于修辞关注的也正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和现实的、或然的情境(一如维氏的“生活形式”)。例如,当代西方修辞学家K.Burke(胡曙中,1999)就指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人更是修辞的动物;“语言是符号的行为,所以修辞学分析可以表明人类关系的动机”,修辞“可以通过同一的过程促进同体性和和平”。而另一大家I.A.Richards(胡曙中,1999)也认为修辞是“研究曲解的理由和补救的手段”。“大量影响或阻碍交际的根本理由是人类的语言以及使用和误用语言的习惯”。二是在论证方式上,私人语言的反证是以平凡的日常语言的使用、遍布于生活之中的普遍事例为切入点来开展的,而从广为人知的事例或前提启程来达成某一立场确实立正是修辞运作的机制所在。更根本的是,传统的主流哲学观认定只有哲学才能接触到终极实在和把握住十足和本质。这不仅是哲学“优胜”于修辞的资本,更是二者最显著的识别。而将哲学问题恢复为日常语言问题意味着这种观念的破除和横亘于哲学与修辞间的隔离墙的轰然倒塌,哲学与修辞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甚至消散了。当然,这种认同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说明哲学与修辞可以有共同的关注对象和共同的方法而破除传统的“对立”。对于修辞而言,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哲学也可以从传统修辞领域得到某种借鉴,从而从哲学这一“对立者”的角度间接证明历史上修辞所奉行的路线,即扎根于日常话语实践和生活情境的合宜性。

2、共识真理与新修辞

历史上哲学对于修辞学的学科“排挤”的气力主要来自对本质和十足真理的把持。譬如,柏拉图推崇辩证法和十足真理,并认为只有哲学才可以获得这种真理。他因此对智者学派(sophists)和仅以观法与或然性为根基的修辞举行了“体无完肤”般的批判,致使修辞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修辞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真理是客观、十足的,而修辞学只是对真理的一种按照性的解释。后来的P.Ramus、笛卡尔等都强调真理的十足而圣化哲学贬斥修辞。18世纪早期意大利修辞学家维柯(胡曙中,1992)对笛卡尔的十足真理理论提出了批判。他认为,“优良哲学家的方法也像修辞学一样是凭借于或然性和信奉。假设对语言功能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就可显示学识实际上是通过论辩来产生的信奉”。培根以心理学的新体系为根基,示意在修辞学和认知学/哲学之间有一种明显的而争议不大的联系。然而,这些努力却没能变更修辞与学识生产无缘的事实。在修辞传统中,修辞与或然性或与解决或然问题相关,而与真理或学识生产(episteme)无缘。真理或学识的生产是辩证法和哲学的领地。即使是强调将哲学与修辞结合的当代修辞学家Weaver(Foss等,2022)也没有真正让二者的对立消释,他只是说具有十足性质的真理假设没有修辞的辅佐就不轻易或不成能被人们所采纳。在此,作为哲学家的维氏的私人语言论证所透露的意义却发挥了融冰作用。

私人语言论证表明,规矩是共同体的产物,传统的真理/学识那么“平民化”为通过某一共同体确实证而确立的共识或一致的观法或信念。而以压服、论证和赢取信奉见长的修辞自然地与共识相伴。早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如普罗泰戈拉就认为,十足真理是不成知甚或是不存在的;真理,学识只能根据不可怜景中不同参与者观点的互动而得以确立。这不仅再次意味着哲学与修辞的认同,而且还说明,修辞因而可以或者本来就可以涉足哲学的传统领域――学识的生产。而私人语言论证所起的作用那么是直接或间接地让修辞学者重新察觉“共识”这一领地。20世纪50年头后期,哲学出身的欧洲大陆新修辞学家S.Toulmin(曾师从维氏)不无偶然地指出,某一断言或陈述(data)为真,务必得到“证立(warrant)”和“支持(backing)”。而“证立”和“支持”是与某特定领域的共同体及该领域特定的评判标准相联系的。这一共同体通常是由与断言相关的某一领域的“代表”组成。通过了这一共同体的相关评测的断言才可为“真”。另一位同样是哲学出身的欧洲大陆出名新修辞旗手Perelman(1969)也认为,某一观点的成立来自于相关受众对该观点的采纳和信奉(adherence)。而观点如能得到“普世受众(universalaudi―ence)”(即梦想的、最广泛的受众)的认可,那么其“事实”属性或“真理”属性也最大。及至上世纪六、七十年头,Scott(1967)、Cherwitz(1977,1982)等新修辞学者更明确提出修辞的认知观(episte-mology),即通过论辩或主体间对等的、无留存、无条件的观点碰撞和话语互证来实现新知确实立。真理的共识化与其说是给新修辞带来概念根基,还不如说是促进修辞对自身的学识生产才能的重新察觉。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真理共识观的表明实际上意味着哲学――至少是维氏意义上的哲学,某种程度地转向修辞。不管怎样,修辞的进展因而获得了“新”增长点。

3、私人语言论证对修辞复兴和进展的启迪

私人语言论证仅仅从生活形式和日常语言使用人手,以非系统化、非形而上的方式,就解构了传统哲学的诸多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