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烟雾的记忆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_第1页
穿透烟雾的记忆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_第2页
穿透烟雾的记忆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_第3页
穿透烟雾的记忆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_第4页
穿透烟雾的记忆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穿透烟雾的记忆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付秀莹的小说《旧院》(中篇,《十月》2022年第1期),虽然并不像她的《爱情四处流传》那样“四处流传”,被广泛选载、评论并接连获奖,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一部更加表达了的艺术特色,更加深邃、轻微与美好,因而也更加值得重视的作品。《旧院》与《爱情四处流传》既有好像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回忆”,都采用了散文笔法与抒情式的笔调,都以诗意的方式写出了内心的隐痛,以实时间流泻过程中的沧桑感。但不同的是,《爱情四处流传》以一个爱情故事为主线,情节、人物与意蕴较为简朴集中,易于为读者所采纳,加之小说的标题更吸引人,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旧院》所想要表达的阅历,那么更加丰富、繁杂与微妙,在写作的笔法上也更加自由,更加不羁,并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去写“旧院”中的每一个人及其遭际,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个艺术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的“盛世”,及其在时光中的流变,其中寄寓了沉重的感喟,哀伤与沧桑。所以,假设说《爱情四处流传》所要表达的只是对一个“事情”的感受,那么《旧院》所要表达的,那么是对一个“世界”的感受,前者是概括的,易于把握的,而后者那么更加纷纭繁杂,更加难以把握,但以美好细致的文笔,打破了叙事的陈规,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从外观上看,这部作品不像“小说”,但它却比通常意义上的小说更加丰富、幽微而开阔,将记忆中的人与事,那些细碎的阅历与心疼,一一打捞,并赋予其形式,完成了一个“艺术品”,假设说它不像小说,它却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能表达出独特的感受,更加接近我们的体验,或者我们可以说,没有以“小说”的常规来束缚表达的自由,而是在自由的表达中拓宽了我们对“小说”的理解,是表达的需要创造了新的形式、新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这部小说视为“先锋文学”,只是它的“先锋性”并不是来源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而是来源于表达的需要,对传统中国美学的借鉴,以及在此根基上新的形式的创造。或许正是这种基于表达需要的新形式的创造,而不是对某种既定形式的模仿,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先锋”。

在一般所说的题材的意义上,这部小说写的是“外婆家的故事”,写的是姥姥,姥爷,大姨,四姨,五姨,小姨,“我舅”,以及“我”的父母的故事,所谓“旧院”,是指姥姥家所在的院子,这个院子中住着姥姥、姥爷与他们的六个女儿。小说即以后裔“我”的视角,写了姥姥这个家庭中的人与事,写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纠葛,女儿们的成长、婚恋及其命运,长辈的衰弱,乡间的风俗,写出了这个家庭曾有的繁华或“盛世”,以实时间流泻中的风流云散,与沧桑变化。小说是从“我”的视角去写的,写的都是“我”的亲人,所以笔下带有深厚的感情,写出了已然消散的记忆中的那个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并没有回避亲人之间的冲突与繁杂纠葛,而是既贴近又有所超越,所谓“贴近”是指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抱有理解与可怜的态度,试图去贴近她们的心灵,写出她们幽微深致的内心世界,而“超越”那么是指,在过去多年之后,“我”试图呈现出那个昨日世界的完整面貌,不只是人与事,或者旧院的风物,也包括那种特定的情境与空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视为一种挽留,回忆,或者重新回到过去的努力。因而在这部小说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面的才华,一种是诗人般单纯善感的心灵,这让她敏感于稍纵即逝的美好景物或瞬间,而试图抓获住或永远留在心中,譬如,“直到现在,我照旧记得,在旧院,一群姑娘坐在一处,绣鞋垫。阳光悄悄地照着,无意也有微风,一朵枣花落下来,沾在发梢,或者鬓角,悄无声息。也不知道谁说了什么,几个人就吃吃笑了。一院子的树影。两只麻雀在地上寻寻觅觅。母鸡红着一张脸,咕咕叫着,高傲而慌乱。”这样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既来自回忆中的“现实”,也出自的心灵,情境交融,形成了一种令人敬仰的诗意世界,不只是这一个场景,整部小说都可以视为一个充盈着诗意的世界。

另一方面,在对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中,显示了一种“理解他人”的才能,以及对繁杂、微妙的人际关系的把握才能。在小说中,姥姥与五姨的关系,“我舅”与“我父亲”的关系,无疑是最为繁杂微妙的。姥姥与五姨,本是母女关系,但在招了“上门女婿”之后,却又转变成了“婆媳关系”,小说对她们关系、冲突及其转变,有着精确轻微的描写,“她和姥姥,是母女,但更是婆媳。这很微妙,也很难堪。她恨这种关系。有时候,她就想,她这一生,总也不会有津津有味向人宣讲婆婆的不是的时候了。”而“我舅”那么是五姨的上门女婿,上门后他被改称为“舅”,“父亲同我舅,这两个男人,他们之间的角逐,几乎贯穿了漫长的后半生。父亲和我舅,这两个旧院的女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和旧院有关。……我舅和五姨成亲那天,父亲去得很迟,母亲几番延请,求他,逼他,软硬兼施,费尽了口舌。后来,父亲是去了。喝多了酒,把酒盅摔碎了,说了好多莫名的醉话。我母亲从旁急得直跺脚,只是哭。我舅把母亲劝开,自己在父亲身边坐下来,父亲满上一盅,他干一盅。也不说话。众人都看呆了。……自此,我舅同父亲很热络地来往,称兄道弟,闲来喝两盅小酒,叙叙家常,简直亲厚得很。”在这两个女婿的对峙、和好以及他们的明争暗斗之中,暗藏着中国家族内人际关系中隐秘而细致的心理,小说细腻地把握住了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及其关系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了其内在规律与繁杂性。小说对繁杂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显示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一面,这与其单纯敏感的一面,既对立而又统一,形成了这部诗性小说内在意蕴的丰富性。

这部小说写的是个人记忆,但又不止于个人记忆。它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不在于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阅历,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阅历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们共同的阅历,写出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这唤起了我们内心的记忆与共鸣,让我们可以融入小说的艺术世界,并进而反观自身,获得认同与审美的愉悦。这里所说的共同阅历或“集体无意识”,包括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小说中特定时代的描述,在小说的“回忆”中,留下了时代的印痕,譬如关于“生产队”的描述:“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那一代,有谁不知道生产队呢?人们在一起劳动,男人和女人,他们一边劳动,一边说笑。阳光照下来,田野上一片亮堂,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人们都笑起来。一个男人跑出人群,后面,一个女人在追,笑骂着,把一把青草掷过去,也不怎么专心。我坐在地头的树底下,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那时,我几岁?总之,那时,在我小小的心里,劳动,这个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它包含了好多,和暖,快乐,有一种世俗的喜悦和欢乐。假设,劳动这个词有颜色的话,我想,它确定是金色的,亮堂,坦荡,强烈,像田野上空的太阳,有时候,你不得不把眼睛微微眯起来,它的亮堂里有一种幸福的东西,让人莫名地哀伤。”――在这样的描述中,所写的虽然是个人记忆,但却包蕴着更加丰富的时代内容,她所写的场景,色调,情感,是铭刻于一代或几代人心中的感受,在这里,触及了几代中国人共同的阅历,并以独特的个人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其次,是人们对童年与“外婆家”的共同记忆,在童年的时候,谁对“外婆家”不是弥漫敬仰呢?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来说,“外婆家”既是我们的家,又不是我们的家,既亲切,又目生,既遥远,又切近,那里犹如是属于我们的一个熟谙天地,但又由于与自己的家有一段距离,因而更具有魅力,也更让人憧憬。因而小说中所陈述的“姥姥家的故事”,那些姨,那些舅,旧院中的枣树,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便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过去,得以重温童年时的那些感受,那些梦。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也写出了我们的共同阅历,或“集体无意识”。

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写出了中国人阅历、情感的独特方式,或者说,它写出了我们的“民族无意识”。在这里,我们使用了精神分析学上的“无意识”一词,这是与“意识”、“潜意识”相对应的更深层次的一种意识,在一般处境下,我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这种“意识”的存在,但千万年来它却积累、沉淀在人类意识的深处,制约着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中,譬如在梦境或艺术品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意识”的存在,以及它本能一样顽强的生命力。所谓“民族无意识”,那么是指千百年来凝结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而并不能为我们意识到的那些共同阅历,只有借助优秀的艺术品,我们才可以明显地把握与熟悉它们,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的民族,以及我们自身。我认为,《旧院》便是这样一部优秀的艺术品。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阅历与情感,而这包括不同的层面:首先,小说写的是一个大家庭之间繁杂微妙的关系,对于提防传统伦理的中国人来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凝结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恰当地把握住某种“度”,或者如何诚恳地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非置身其中难以理解,是缺乏为外人道的,这部小说的好处,便在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向我们透露了其中的朦胧曲折之处;其次,小说中写到了“重男轻女”在民间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姥姥”的焦虑主要便是由此而来,而这也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小说让我们概括而微地看到了这一观念如何深入了人们的“无意识”,如何影响了这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小说写到了这个家庭的“盛世”及其消逝,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变迁的沧桑,以及表达者的惆怅无奈。慨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并通过一个家庭的盛衰来表现,可以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传统,从《红楼梦》到《呼兰河传》都是如此,而《旧院》那么是这一美学的当代继承者。不仅在这一方面,小说中含蓄蕴藉的表达方法、散点式的布局、散文的笔法以及诗意化的呈现方式,都从传统中国美学中摄取了丰富的养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是充分现代化的,这不仅是指其题材的现代性,而且在形式上,它也剔除了传统叙事文学中的程式化因素,因而更加自由,更加超脱,在这一点上它更接近《呼兰河传》的神韵(虽然在二者在色调上有着明显的识别,《呼兰河传》更加惆怅,而《旧院》那么更为明朗),即它是最为中国的,也是最为现代的――这一点,或许可以给当代中国小说的进展以启示。

在一个更为开阔的精神视野中,我们可以说《旧院》不仅写出了个人记忆与“民族无意识”,而且写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悲哀与惆怅,那就是一个美好世界的消散,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沧桑与无奈,以及重返旧日时光的渴望。从《失乐园》到《追忆逝水年华》,从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鲁迅的“朝花夕拾”,都可以视为重归“逝去的好时光”的努力。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那些美好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而生命无常,世道反复,谁又能够真正挽留住什么?古往今来,全体的人无不面临着同样的困惑,这也是人生于世的一种悲哀。只有在记忆中留住那些值得珍惜的东西,才能保持最初的理想,而《旧院》所要做的,就是挽留住童年的世界与理想,这可以视为个人重返故土的一种方式,但其中也包蕴着全体人类共同的“乡愁”。

在这部小说中,所写的只是个人的童年记忆,但其中却暗藏着我们的“民族无意识”及人类共同的乡愁,因而更加深婉细致,更加博大开阔,但这样一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中,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的主题或丰富的意蕴,但是在对个人阅历的深入挖掘中,在对童年世界的细致呈现中,却自然而然地开掘出了个人阅历中丰富、繁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