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历史统编版全程考评特训卷仿真模拟-4套_第1页
新教材高考历史统编版全程考评特训卷仿真模拟-4套_第2页
新教材高考历史统编版全程考评特训卷仿真模拟-4套_第3页
新教材高考历史统编版全程考评特训卷仿真模拟-4套_第4页
新教材高考历史统编版全程考评特训卷仿真模拟-4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PAGE仿真模拟(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王以下有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如“尹”“卜”“工”等;《尚书·盘庚》中也有“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等官名的记载。这表明商代()A.早期国家已经出现B.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C.官僚制度趋于完备D.等级秩序较为森严2.秦朝之罘碑文中记载:皇帝哀众,遂发讨师。……义诛信行……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琅琊碑文中也有记载:端平法度……合同父子;圣智仁义……上农除末。由此可知()A.秦朝执政严格奉行法家思想B.百姓为秦王嬴政歌功颂德C.儒家思想在秦朝有一定影响D.秦朝短命而亡另有其因3.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这些举措旨在()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D.挽救日渐凋敝的社会经济4.绍兴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明朝这一举措()A.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B.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5.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一定时期粮食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朝代耕地面积(亿市亩)人口(亿人)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市亩)粮食亩产量(市斤)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生产率(市斤)战国中晚期0.900.8464.232162027西汉末期2.382.2403.762642151唐朝2.111.9903.763342396宋朝4.153.9003.753092179明朝4.654.2003.283462255清朝中叶7.276.1801.713671260A.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粮食亩产量增长B.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繁荣C.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开垦D.人口增长过快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鸦片战争以后,国人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7.1864年以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有60多人做到督抚的位置,慈禧在任命江南各省的巡抚、布、按时均会征求曾国藩的意见。1868年,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代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据此可知()A.地方势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B.内忧外患导致清廷人事动荡C.清政府中央权威相对稳固D.洋务运动得到朝廷大力支持8.下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注:图左为洋人,图右为清朝官员,落入盆中的为铜钱。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9.1954年10月毛泽东在其讲话中强调:“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同他合作。”这说明当时中国()A.积极反对霸权主义B.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C.外交政策日趋成熟D.外交环境有明显改善10.下表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公营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单位:万元,1939~1940年为法币,1941~1945年为边币)。这一变化说明()年份19391940194119421945公营贸易收入6.032.72—13963.2075999.53财政收入总额660.03973.101960.5134867.50161007.43百分比0.91%0.28%—40%47.2%A.边区抗战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C.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突破D.边区的币制改革成效显著11.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C.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得到弘扬D.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12.在意大利14世纪以来的二百年间,除了那种受封建神学影响认为时间只是人们忍受苦难的过程、毫无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之外,一种将时间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视珍惜时间、艰苦奋斗为高贵品质的新观念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座右铭。这说明当时()A.教会的宗教特权已被推翻B.尊重现世渐成社会主流思潮C.理性主义的社会思潮盛行D.公众时间观念出现阶级分化13.下表是19世纪英国工业品出口和境外投资的地理分布情况表(注:以百分比计)。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时期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其他工业品出口1816~1822年59.633.36.11.0时期欧洲美国拉丁美洲大英帝国殖民地其他1865年48118249境外投资时期欧洲美国拉丁美洲大英帝国殖民地其他1830年669232—1854年5525155—1870年252711(印度)22(自治领)123A.英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衰落B.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争夺加剧C.工业化浪潮在欧美大陆迅速扩展D.世界商贸中心逐渐发生转移14.英国将甘地称为“圣雄”,将曼德拉称为“和平斗士”,宣称他们的思想为“普世主义”价值观。英国此举意在()A.强化殖民地的依附意识B.有条件地支持印度独立C.塑造人类合作共赢的局面D.尊重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15.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从6.8%下降到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B.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建设C.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省份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北方河南526876462130655陕西4661764914505河北4732522628836山西312944306648山东16121119815625甘肃7811133163北京0000300辽宁1110000天津0000040新疆0300000宁夏0010020小计20021427218383681102南方江苏2437423232329206浙江1915415434514923福建04124035529538江西23133028330473四川46171623261183安徽6881816139122湖北91281315722湖南11412176762广东3439115451广西00044175上海00000711云南0001100贵州0000001海南0000011重庆0000032小计689014822920223082600——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综合上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5分)17.晚清时期,中国人的领海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简介1804年加罗林号案发生后,美国商人向广东当局提交了抗议书,传达了领海管辖的概念,指出中国应在领海行使管辖权。可惜,这份抗议书根本没有送到中国地方大员手中,对中国近代领海观念的产生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1863年前后《万国公法》首次向中国介绍了领水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后的普丹大沽口事件中得到了运用。当大沽口事件发生后,中方向德使提出抗议,指责其兵船在“中国洋面”扣留丹麦商船侵夺了中国的权利。正是借助《万国公法》介绍的领海主权理论进行辩驳,总理衙门才感到理直气壮,迫使德方认错。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第一条就详细规定了水面管辖权问题,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开始具备利用国际法知识来维护领水权的朦胧意识。1874~1875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其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这表明,李鸿章初步掌握了领海理论。20世纪初期在日俄战争中的领水中立权交涉、澳门水界交涉、中日二辰丸案交涉以及东沙岛交涉等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出清政府的领水主权观念已经大大超过了19世纪中后期的水平,运用领水理论来捍卫国家主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摘编自《国际法的传播与晚清领海主权观念的嬗变》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国人海权观念变化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3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部内容“互相矛盾”的宪法有学者认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一些“互相矛盾”的规定,这突出体现在宪法总纲第八、九、十条的内容上。对此,我们应如何认识?第八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第九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改善经营,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第十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54年宪法中“互相矛盾”的规定进行评述。(1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英国何以崛起?英国的崛起是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研究英国何以崛起这一问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两则史料。材料一对食品的渴求是英国发展的驱动力。17世纪以来,产自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东海岸)海域的鳕鱼深受民众喜爱,为此英国成为纽芬兰捕鱼业的主角,该岛最终也成为其殖民地。英国商人又靠把大量的腌鳕鱼卖到欧洲各国而发大财,再用这些利润去资助海上探险家和商船海员的航行。1570~1689年,英国舰船吨位增长了7倍,英国成为欧洲主要海上强国。对甜味的渴求在英国也势不可当。到1775年,英国所有进口商品中糖取代亚麻跃居第一,这使其在拉美地区的甘蔗种植园对工人有持续需求,进而又刺激了黑奴贸易的发展,仅1688年英国的蔗糖岛就需要2万名奴隶。蔗糖贸易给英国不仅带来了巨大财富,还有成长起来的商业和工业。——据(英)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整理材料二14世纪黑死病横扫欧洲各地,英国也未能幸免于难,一直到16世纪中叶人口规模才有所恢复。由于人口供给不足,在英国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雇主们不得不支付高工资来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当时英国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英国工人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也为未来的技术革命提供了条件。——据(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等整理(1)材料一、二对于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有价值吗?分别说明你的理由。(5分)(2)材料一、二都展现了怎样的历史研究视角?利用该视角研究问题需要注意什么?(4分)(3)对于该小组的研究,你认为还可以搜集哪些方面的史料?举两例予以说明。(4分)仿真模拟(一)1.A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说明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并且在王以下有各级贵族和官吏;在《尚书》中也有官名的记载,这些说明商代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国家的出现,不是强调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故B项错误;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当时等级秩序森严,故D项错误。2.C材料中“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圣智仁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秦朝的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在秦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秦朝并不是严格奉行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秦朝短命而亡是因为其实行暴政,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其统治的影响,并未探究其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3.A唐政府禁用铜器、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及限制蓄钱,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保证货币的流通,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政府保证货币流通以促进商业发展,不是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也不是推动货币制度改革,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推动商业发展,这是当时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4.A与宋代相比,明朝“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说明明朝专门设置官吏以管理朝贡贸易和货物交易,这反映出明朝对外贸易具有政治化色彩,故A项正确。5.D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人口增长过快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D项正确。从战国到清朝粮食亩产量增长不多,其不能作为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故A项错误;我国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亩产量时升时降,这说明我国古代农耕经济不是持续繁荣的,故B项错误;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明清时期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是得益于开垦土地,故C项错误。6.B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存在“天朝上国”的思想,国人对当时的世界形势并未形成正确认识,故D项错误。7.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汉族官僚集团崛起,势力非常强大,慈禧在任命官员时会征求曾国藩的意见,但是1868年“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代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说明当时清政府中央权威相对稳固,故C项正确。1868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非湘军出身,这说明当时地方势力并未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故A项错误。8.D漫画反映的是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压榨中国老百姓,这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所以当时推翻清政府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人民大众深受压迫是漫画的表面现象,不能说明作者的本质意图,故B项错误。9.C根据材料时间“1954年”和“我们不愿打仗……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同他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些外交活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日趋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改变,没有涉及其结果,且当时我国仍面临复杂的外交环境,故D项错误。10.A根据表中信息可知,1940~1945年陕甘宁边区公营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这说明边区经济不断发展,抗战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故A项正确。当时公有制经济并未占据主体地位,故B项错误。11.D根据材料中古代雅典的法律规定可知,召开公民大会时人人必须选择站在某一立场,哲学家或饱学之士必须投票选举和轮流为官,这说明当时雅典强调维护城邦的利益,个人必须服务于城邦,故D项正确。古代雅典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管理城邦,这并不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注重维护城邦的利益,A、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2.B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视珍惜时间、艰苦奋斗为高贵品质的新观念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座右铭”,这说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尊重现世,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封建神学的统治,但并未推翻教会的宗教特权,故A项错误;理性主义出现于启蒙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人们珍惜时间,崇尚艰苦奋斗,D项结论无从得出,排除。13.C根据表中时间信息可知,此时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根据表中其他信息可知,英国工业品主要出口欧洲、美洲等地,英国的境外投资也主要投向欧洲、美洲等地,这反映出此时工业化浪潮在欧美大陆迅速扩展,故C项正确。当时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品出口和境外投资的地理分布情况,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争夺,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世界商贸中心一直在英国,故D项错误。14.A由材料中英国对甘地和曼德拉的称谓及“宣称他们的思想为‘普世主义’价值观”可知,英国这么做是为了强化殖民地的依附意识,以加强其对殖民地的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英国支持印度独立,故B项错误;材料中英国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其对殖民地的统治,不是为了塑造人类合作共赢的局面,也不是为了尊重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故C项、D项错误。15.C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在二战后未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当时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但是并未拖垮苏联的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其经济发展放缓的原因,故D项错误。16.答案: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唐代后期,南方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若笼统回答南方诗人数量逐渐赶超北方也可)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农民起义爆发,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迁。(若考生能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风尚等角度对某一省份的变化进行探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首先,阅读表中信息,根据时间和空间分布得出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其次,结合每个阶段的特征,分阶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材料中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历史解释,如下表所示:阶段特征唐朝前中期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厚重等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农民起义等导致北方政局不稳,而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最后,进行总结,指出诗人空间分布变化的实质,即体现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17.答案:观念变化:晚清国人的海权观念逐步加强,国家海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海权观念在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中逐步得到了运用。晚清国人海权观念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列强侵华不断加深,对晚清国家海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海权观念;洋务派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海权归属;等等。影响:国家海权对民族独立和复兴至关重要;有利于保护国家海洋贸易的发展。晚清国家海权观念的变化告诉我们:国家海权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最主要的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国家海权的完整程度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有明确的国家海权意识,既要维护国家海权和利益,又不能盲目排外,还要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等等。解析:提炼信息,得出变化1804年中国人没有海权观念⇨1863年前后《万国公法》⇨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李鸿章初步掌握领海理论⇨清政府的领水主权观念大大提高晚清国人的海权观念逐步加强,国家海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借助《万国公法》介绍的领海主权理论……迫使德方认错”⇨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运用领水理论来捍卫国家主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国家海权观念在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中逐步得到了运用调用知识,多角度分析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如列强侵华不断加深等)、思想文化(如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洋务思想、维新思想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影响从其对政治(如维护国家主权、促进民族独立和复兴等)、经济(如利于保护海洋贸易的发展等)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说明做出总结,得出启示说明国家海权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及如何维护海权18.答案:1954年宪法在承认、保护各种私有制经济的同时,又推动、鼓励它们逐步改造成公有制经济。(概述宪法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依靠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取得革命胜利,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也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全面开展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承认私有制经济有利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宪法承认私有制经济是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宪法将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总之,这一特点说明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充分反映了过渡时期的现实需要和根本任务,为推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1954年宪法的内容得出矛盾之处,如:根据“保护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可得出1954年宪法承认、保护私有制经济;根据“国家……鼓励他们……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国家……鼓励他们……组织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可得出1954年宪法推动、鼓励它们逐步改造成公有制经济。其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阶段(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多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矛盾的原因,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最后,进行总结,指出1954年宪法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意义。19.答案:(1)价值:有。理由:材料一从英国对食品的渴求扩大了海外贸易(或:刺激了殖民扩张、壮大了经济实力)的角度,探讨了英国成为海洋强国和殖民帝国的原因。材料二从工人的高工资收入增强英国社会消费能力、扩大国内市场(或:劳动力成本提高刺激资本家支持机器发明)的角度,探讨了英国率先孕育了工业革命的原因。(2)视角:从普通大众的立场(或: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微观层面)研究客观历史。注意:应该将微观历史研究与宏观历史研究相统一,将相对具体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融入人类社会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之中进行综合分析考察。(3)方面:英国与荷兰、法国等国的殖民战争促进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逐步确立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发生促进英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对英国崛起的影响。(若从其他方面举例且符合要求也可)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出英国对食品的渴求推动其扩大海外贸易;材料二反映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推动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这些都分析了英国资本化得以发展的原因,因此有价值,注意分别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它们都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角度探究英国历史发展的;第二小问注意从微观历史研究与宏观历史研究的关系这一角度作答。第(3)问,材料一、二从英国对外扩张和技术革新的角度对英国的崛起进行研究,考生还可从英国与荷兰、法国等国的殖民战争以及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大等对英国崛起的影响等方面举例说明。

仿真模拟(二)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如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人形双系瓶(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这体现了()A.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B.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C.早期国家意识的产生D.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2.东汉光武帝下令“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将民间品评歌谣作为郡国长官政绩考评参照;明帝时,荆州刺史郭贺因百姓赞“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被赐以三公之服。据此可知,东汉民间品评谣谚()A.起到监督官吏的社会作用B.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C.成为考核官吏的主要依据D.遏制了地方官员贪腐3.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的强化B.经济形态的转型C.税收制度的革新D.商品经济的发展4.元朝《市舶则法》规定,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等“下番(到国外去)博易到物货,并仰依例抽解”,行省官、宣慰司官、市舶司官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这些规定()A.说明元朝严格限制外贸活动B.提高了外贸管理效率C.反映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D.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5.晚明南京著名书坊“车书楼”以出版应用范文集为主,坊主以儒生自居结交一批士人参与出版活动,功名官职最高者为供职南京礼部的万历年间状元。该书坊兴盛时曾与多家书坊联合出版书籍。这说明当时()A.官商联合垄断文化产业B.民营出版水平超过官方C.科举助推商业出版发展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6.1893年的小校场年画《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展现了上海商界为庆祝上海开埠通商50周年游行的场景;1911年,这幅年画图版中原来的文字被剜掉,嵌上“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字样,并将游行队伍中红旗上的“令”字覆盖为“汉”字(如图)。这反映了小校场年画()A.融合中西绘画技巧B.深受市民阶层欢迎C.主题选择与时俱进D.如实记录时代变革7.1933年中央苏区政府发行了定额为国币300万元的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条例说明公债“以三分之二作为发展对外贸易,调剂粮食,发展合作社及农业与工业的生产之用,以三分之一作为军事经费”,并准购买者以粮食或金钱自由交付。此后各级会议代表纷纷写信给中央政府,要求再增发2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此次公债的发行()①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②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③推动了军事斗争顺利发展④是重要的财政管理手段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8.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随后,华北地区任丘县南关确定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方针,寿阳县的妇女冬学还规定青年妇女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上述方针政策意在()A.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B.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C.提升妇女思想政治觉悟D.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9.1960年,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被称为“鞍钢宪法”,它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烦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这反映了()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B.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C.国民经济结构调整D.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对合理10.1982年1月1日,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指出,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一文件()A.开启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B.全面否定农村个体经济C.肯定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创新D.推动农村工作重点转移11.苏美尔人在圆筒上雕刻图案,装上手柄后可自由转动。在柔软湿润的黏土上轻轻滚动圆筒,就可以复制图案(如下图),由此,圆筒变成“印章”。黏土干后,可以永久记录所有者的名字。任何有财产的人携带印章,滚压出相符的印记,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权利。据此可知,此时的苏美尔地区()①出现了贫富分化②发明了字母文字③进入了文明阶段④雕刻技术领先世界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12.古代思想家以及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论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此后,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这一现象说明()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B.工业文明显现曙光C.新教理论初步形成D.科学革命解放思想13.英国殖民者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乱砍滥伐后,终于认识到过去六十年的愚蠢错误和漫不经心所酿成的恶果,于19世纪中后期在印度各地设置了以保护森林、获得税收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管理机构。这一转变()A.有利于印度收回部分经济主权B.旨在尽可能维护经济侵略成果C.表明英国放松了对印度的侵略D.预示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14.下表是1866~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对应的决议,这体现了()会议代表观点(部分)大会最终决议(部分)日内瓦代表大会合作社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唯一途径合作社并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须夺取政权洛桑代表大会反对政治斗争、认为政治斗争与无产阶级无关工人的社会解放同他们的政治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号召工人学习《资本论》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小私有制是幸福和主要前提必须把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土地收归国有A.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B.工人运动思想日益僵化C.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过程D.工人与资本家矛盾的缓和15.一战初期,美国的德裔移民呼吁向德国捐赠财物,“全美德裔美国人联盟”在旧金山举行会议,对美国偏向英国一方表示愤怒。而在1917年,德裔的类似活动基本消失,美国部分州规定公共场合禁止使用德语、禁止德国人在公立学校学习,同时几乎所有德裔美国人和德裔新媒体都转而支持美国的立场。由此可见()①国际局势影响移民身份认同②德国战败影响德裔在美地位③美国民主有相对性和局限性④战争破坏了世界文化多样性A.①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制度——“冲繁疲难”,“地当孔道曰冲,政务纷纭曰繁,赋多逋欠曰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曰难”,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与这套政区分等制度相匹配,清朝另有一套最要、要、中、简缺等四缺分的选官任官制度,并将四等第与四缺分相联系,最终在乾隆年间形成了“冲繁疲难”四字与“最要、要、中、简缺”四缺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兼四字者为最要缺、兼三字者为要缺、兼两字者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其中最要缺和要缺由督抚来题调,往往又合称“繁缺”,而中缺、简缺则由吏部铨选,往往又合称“简缺”。——摘编自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等(1)根据材料,指出由秦至清地方政区分等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冲繁疲难”制度的历史作用。(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受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许多华人华侨回厦办学的热情开始高涨,西方现代体育运动传播到国内。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修建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由于侨办学校大力普及体育教育,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陡增,逐渐催生了厦门的体育运动会。集美学校校长陈敬贤先生(陈嘉庚先生的胞弟)成为第三届运动会名誉董事。20世纪20年代称雄亚洲的栏王林绍洲、获得400米全国冠军的戴树国以及跳高名将余怀安等,都是从厦门体育运动会走出去的。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1924年在华人华侨的鼎力支持下,厦门体育界成立了“厦门精武体育会”,在中山公园修建了精武体育馆。20世纪20年代,精武会会长刘金泉等应邀赴台湾,进行了轰动台湾的武术表演。1929年“闽南国术团”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巡回演出,陈嘉庚先生在演出期间赠送了全套的武术器械和服装,并题写了对联“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来鼓舞国术士气。表演结束后,“闽南国术团”的部分拳师被华人华侨邀请留在当地开设国术馆传授白鹤拳。——摘编自毕金泽、林致诚《华人华侨与近代厦门体育的发展》(1)根据材料,概括华人华侨在促进厦门近代体育发展方面的实践。(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人华侨支持厦门体育发展的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之后……拜占庭帝国不复存在,奥斯曼帝国成为……强劲对手。恰于此时,“欧洲”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多了起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印第安人遭到了欧洲人的征服。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建立了对自己文明优越性的确认。此后,“欧洲”概念的使用渐趋增多,1751年,伏尔泰将“欧洲”描述为:“一种大的共同体被分为几个国家……即使分裂为几种信仰。它们都有同样的公共法律和政治原则,这是世界其他部分不知道的。”1830年,出现了“使欧洲化”这一动词,这个动词表达了对欧洲的一种理解,即欧洲把最高级的文明带给世界的其他部分。——摘编自邝杨《欧洲观念的变迁:1492~1992》根据材料,指出“欧洲”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3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能源外交,一个普遍使用的定义是“使用外交政策去确保国际能源供给的安全和提升能源部门的合作(大多是双边政府合作)”。1949~2012年的能源外交概况简表阶段概况1949~20世纪70年代初1949~1963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达3123万吨,超过了同期自身产量,其中进口苏联的石油占到总进口量的74%,其他进口渠道包括罗马尼亚等国。1964~1973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仅为680万吨,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累计达2.39亿吨,进口来源主要是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20世纪70年代初至1993年1973~1993年,中国共向国际市场出口石油3.77亿吨,出口对象主要为东北亚、东南亚邻国,日本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量。1979年中美签署《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美在该协定的框架内迅速开启水电、化石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从1986年起与法国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1993~2002年1995~2002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从1710万吨增至7026万吨,来自沙特的原油进口量在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中的占比从2%上升到16.4%,来自伊朗的原油进口量的占比从5.4%上升到15.3%,来自非洲地区的原油进口量的占比从10.8%上升到27.16%。2003~2012年2004年,中国与安哥拉、俄罗斯、巴西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刚果(布)等国采取了“贷款换石油”模式的合作。多个陆上油气管道项目在2003年前后开始得到实质推进。到2012年前后,西北、东北、西南三大陆上战略通道的格局初步形成。中国与美国于2009年建立“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配套建设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等工作平台。2010年中欧清洁能源中心成立。——摘编自张锐《中国能源外交历史与新时代特征》阅读材料,任选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其能源外交概况作出合理解释。(15分)仿真模拟(二)1.A在古籍和彝族古歌记载中均出现了“葫芦”,这显示出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此时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尚未出现,排除B项;原始社会时期先民的国家意识尚未产生,C项错误;材料中的文化现象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确立”一词错误,排除D项。2.A“广求民瘼,观纳风谣”的含义是借观采风谣之名,考察民间疾苦。汉光武帝时,民间品评歌谣被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使者表面上观采风谣,实际上考察官吏,由此可知,东汉民间品评谣谚起到监督官吏的社会作用,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监督,排除B项;“主要依据”说法错误,排除C项;“遏制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3.D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关系由以往的“城乡一体”逐步走向“城乡分离”;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和协作不断加强,形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交相生养”的新型经济关系。故D项正确。4.C材料“下番博易到物货,并仰依例抽解”“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体现出在对外贸易中,元朝政府对诸王等作了相关规定,要求官员恪尽职守,勤勉尽责,说明元朝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C项正确。5.C“车书楼”以出版应用范文集为主,参与者多是科举出身的儒生学士,他们参与商业出版活动,与多家书坊联合出版书籍,显示出这些儒生学士对商业出版发展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明朝市民文化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排除D项。6.C1893年小校场年画的主题是庆祝上海开埠通商50周年;1911年小校场年画反映的主题与辛亥革命相关,这反映了小校场年画主题选择与时俱进的特征,C项正确。年画能够反映时代变革,但是“如实”说法错误,排除D项。7.D各级会议代表要求增发经济建设公债反映出人民群众认购踊跃;发行公债有利于调动资金发展经济,这体现出中央苏区政府财政管理手段的创新,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公债的发行有利于缓解国民党经济封锁带来的困难,①中的“打破了”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军事斗争的发展情况,排除带有①或③的A、B、C三项。8.D强化妇女的学习和生产,有利于充分发挥妇女在经济建设和宣传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1943年的时代背景可知,材料中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吸收妇女参加生产和斗争实践,提升其抗战能力和水平,从而有利于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D项正确。抗日根据地政府要求妇女的学习和教育以必备的生产和生活知识为主,B项中的“高素质”表述不够准确,排除。9.B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践,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经济建设道路,这体现出独立自主的精神,有利于我国自主进行经济建设,探索企业发展模式,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对鞍钢经验的评价,没有涉及工业布局,D项错误。10.C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肯定了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以及农户和集体的承包关系,即肯定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创新,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公有制,A项错误;B项结论与材料的表述相反,排除;农村的工作重点属于国家工作重点的一部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项。11.C材料中“有财产的人”可以反映出当时苏美尔地区出现了贫富分化,①正确;依据图中信息及题干中文字信息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阶段,③正确;②④缺乏材料依据,故C项符合题意。12.D古代思想家及大多数人对宇宙的认识体现出无知与愚昧,1660年前后,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科学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项正确。工业文明伴随着18世纪的工业革命产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不是宗教理论,排除C项。13.B英国殖民者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说明他们在印度的乱砍滥伐对其殖民侵略的利益已经造成了危害,其侵略政策的转变,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印度的经济侵略成果,B项符合题意。14.A大会最终决议,由强调夺取政权,到认为工人的社会解放与政治解放不可分割,再到提出具体的经济措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代表的观点存在认识上的错误,由此不能说明工人运动思想的僵化,排除B项。15.B一战初期,美国偏向英国,在美德裔移民呼吁向德国捐赠财物;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美国政府对德裔移民的态度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在美德裔移民的处境更加困难,迫不得已转而支持美国政府,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美国对在美德裔移民进行限制是在1917年,此时处于德国战败前,排除②;无论是战争中还是战争后,世界文化一直在发展,排除④。据此排除带有②④的A、C、D三个选项。16.答案:(1)依据:户口多少、钱粮多寡、综合治理的难度(或“冲繁疲难”四要素)。原因: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发展,人丁是国家税役征发的主要依据;唐两税法推动税收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宋代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均衡发展的要求(或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和治理的需要)。(2)作用:完善了地方行政等级划分和官员选任制度;有利于官僚资源的合理调配;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行政区划的基本知识,从人口(户数)、经济(钱粮)、治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首先搞清楚地方政区调整和划分是出于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然后从此出发分阶段(如战国以后、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等)说明即可。第(2)问,首先搞清楚“冲繁疲难”制度,“冲”是指战略位置重要,“繁”是指事务繁重,“疲”是指民情疲顽,“难”是指民风强悍难治;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朝的时代特征,概括该制度在地方管理、行政效率、经济发展以及官员选任和官僚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历史作用。17.答案:(1)实践:捐资办学;捐建体育组织;修建体育设施;资助体育竞赛;支持中华传统体育发展;推动国内外体育交流。(2)意义:促进了现代体育的传播和发展;构建了我国近代国家体育形象;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了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凝聚力。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修建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陈敬贤先生成为第三届运动会名誉董事”“在华人华侨的鼎力支持下,厦门体育界成立了‘厦门精武体育会’”等信息,从华人华侨捐资办学、捐建体育组织、修建体育设施、资助体育竞赛、支持中华传统体育发展、推动国内外体育交流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中华人华侨支持厦门体育发展的措施,并调用所学知识,从促进体育发展、构建国家体育形象、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18.答案:变化:“欧洲”观念逐渐世俗化;形成欧洲等同于先进文明的观念。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建立了对自身文明优越性的确认;宗教改革使封建神学的控制力削弱;启蒙运动为欧洲提供了共同的政治原则;专制王权的确立,民族国家的形成;工业革命进一步巩固了欧洲在经济上的领先优势。解析:首先,依据材料概括“欧洲”观念的变化,如“欧洲”观念逐渐世俗化;形成欧洲等同于先进文明的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洲经济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等知识对这一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简析,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19.答案:(1)1949~20世纪70年代初解释:1949~1963年,我国面临美国经济封锁困境,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大量从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石油,有力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与建设,巩固了新生政权。1964~1973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中国逐步实现原油自给。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主要从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进口石油。(2)20世纪70年代初至1993年解释:中国采油技术进步、产能提升;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升,中国增加石油出口量;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开启外交新局面,国际环境大为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为国内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1993~2002年解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1992年中国明确目标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石油消费需求增加。冷战格局瓦解,中国进一步发展全方位能源外交,积极发展同中东、非洲的友好关系;保障了当时国内高速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4)2003~2012年解释: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关注能源运输安全,能源外交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增多,能源运输通道日益多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启动清洁能源外交,积极与欧盟、美国进行清洁能源领域合作,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也显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任选两个阶段进行解释。然后,围绕所选的两个阶段,结合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从国内(如当时国家任务和经济建设状况等)和国际(如国际局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供应的影响等)等方面进行解释。

仿真模拟(三)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现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这些发现表明,战国时期()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使用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2.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廷警卫的郎中令,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A.皇帝制度最终确立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一体观念D.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3.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4.以下是中国古代制度变迁简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唐代、宋代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沈寄簃遗书》,以《汉书》《后汉书》所载为例,称“三辅及令、守、长,皆有专杀之权”唐高宗命人编纂的《唐律疏议》中载“刑宪之司,执行殊异。大理(寺)当其死坐,刑部处以流刑,一州断以徒年,一县将为杖罚”宋代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后集》称“汉之用人,不分流品。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无有限格”,薛宣出身书佐,魏相出身卒吏,最终晋升宰相宋代学者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称宋代胥吏可根据政绩晋升为品官,但设有上限,如制度规定“吏职补官至从政郎(从八品)止”A.唐代地方长官职权较汉代有所提高B.汉代选官重门第,唐宋取士重才学C.唐宋对官僚职权和升迁的规定更加细致严谨D.私人笔记的可信度不高,不可凭此得出结论5.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6.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本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但后被明太祖斥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甚至还制作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太祖此举()A.平衡了宦官与宰相的矛盾B.试图阻止宦官进入宫廷C.意在防范宦官专权的局面D.根除了君主专制的威胁7.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仑(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A.期望保障国家安全B.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C.致力改革封建政治D.大力发展官督商办企业8.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0.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创办“陕北公学”,学员选拔要求为“只要不是汉奸亲日派,经过正规的入学测验,没有严重的病,都能入校学习,因此也不分党派,更不分性别”。据此可知,“陕北公学”的创办()A.推动了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B.有利于边区教育均衡发展C.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D.初步建立起边区教育体系11.1955年新中国开始生产第一辆汽车;1979年汽车产量达158.7万辆;1980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6882万辆,是前三十年的42倍;2020年中国全年生产汽车2522.5万辆、销售汽车2531.1万辆。材料反映出()A.民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C.汽车工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D.中国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12.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13.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话()A.宣扬了等级观念B.批判了封建的等级观念C.肯定了教会的作用D.肯定知识评判标准功能14.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15.1939年8月,苏德双方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如图所示是为讽刺该条约的签订而创作的漫画《荒唐的伴侣》。对该漫画主旨信息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A.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B.并不能阻止苏德交战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为苏联赢取短暂和平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摘编自蒋以化《西台浸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4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6分)17.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某历史社团搜集了以下两则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1)你认为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什么?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8分)(2)围绕课题,为该社团推荐一个实地考察地点,并说明理由。(4分)18.时代风貌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内容解说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的号召20世纪50年代,报纸上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开展劳动竞赛的报道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工人的积极生产被认为不仅事关物质财富的创造,更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大局。1952年人民画报照片1952年1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一行270人抵达北京,受到国家相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手捧鲜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带着全体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决心向祖国和人民致敬。1953年北京日报照片2400人一起做广播体操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1952年6月20日,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毛泽东为此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50年代访华的苏联诗人吉洪诺夫作诗:“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城里整齐的大街小巷,一下子变成了体育场。”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风貌,并加以解释。(1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政治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国情,对这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确实具有重大影响。但相对于政情对政体实际选择的约束作用来讲,国情对政体选择的影响尽管很强,但强不过政情对政体选择的直接作用。说到底,国情仅仅是一个国家政体选择的政治的文化背景条件。前者是一种政治文化的、背景性的因素;后者则是现实的、直接作用于当下政治决断的前台性要素。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究竟应当主要基于政治的思维,还是基于文化的思路,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据任剑涛《政体选择的国情依托:康有为共和政体论解读》等整理结合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分)仿真模拟(三)1.C据材料“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可知,战国中晚期铁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铁农具才会在墓葬中成为普遍的陪葬品,故选C项;社会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铁农具的应用,与牛耕无关,排除B项;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的表现是:如棉纺织业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排除D项。2.C根据材料“掌宗庙礼仪……掌宫廷警卫……宫门屯卫……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等信息可知,秦朝这些中央官职的设置既有对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又有对皇帝宫廷事务的管理职能,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选C项;皇帝制度重在强调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是废分封立郡县,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九卿官职的具体职能,没有体现分层管理,排除D项。3.A据材料“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故选A项;根据史实可知,北魏并没有统一全国,排除B项;据材料“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削弱了士族势力,排除C项;据材料“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对于官僚集团的影响,而非民族矛盾,排除D项。4.C据材料“汉之用人,不分流品。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无有限格”可知,汉朝对官僚职权和升迁的规定较随意,而唐宋“制度规定‘吏职补官至从政郎(从八品)止’”则更加细致严谨,故选C项;据材料汉代“三辅及令、守、长,皆有专杀之权”以及唐代“一州断以徒年,一县将为杖罚”可知,唐代地方长官已没有了汉代的“专杀之权”,说明其职权下降而非提高,排除A项;据材料“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并结合所学汉代察举制的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品行而非门第,排除B项;私人笔记如若为当事人所写的一手史料,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非可信度不高,排除D项。5.D宋代将田产交易事项纳入法治轨道,由官府核验并盖印,说明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故选D项;将田产交易纳入法治轨道只是规范了交易的流程,并不等同于对其严格限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政府规范了田产交易的流程,无法据此推知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排除B项;田产交易属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与商业环境无关,排除C项。6.C“太祖甚至还制作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意在防止宦官干政的情况出现,故选C项;据材料“据(明史)记载”可知,明朝宰相已被废除,不存在宰相和宦官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据材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可知,内臣本在宫廷之中,这样做是防止他们进入政治,排除B项;“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本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但后被明太祖斥责还乡”不能体现这些势力对君主的威胁,君主真正感到威胁的是宰相集团的权力,排除D项。7.A据材料主旨可知洋务企业主要是军工企业,所产军事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国家安全,故选A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其产品不进入市场,排除B项;据所学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办企业,而非官督商办企业,排除D项。8.A根据材料“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事与愿违,造就了一个新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B项;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加剧了清王朝的危机,排除C项;清末新政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没有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排除D项。9.B根据材料“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合群自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后,全国爱国自救运动此起彼伏,全国各界联合会的成立正是合群自救的需要,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爱国觉悟得到提高,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社会改造道路”的信息,且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群众的爱国意识提高,但并未反映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弊端的反思,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排除D项。10.C根据材料“学员选拔要求为‘只要不是汉奸亲日派,经过正规的入学测验,没有严重的病,都能入校学习’”可知,陕北公学强调不收汉奸亲日派,结合所学,此时正处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且陕北公学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因此“陕北公学”的创办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选C项;根据所学,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广州、武汉以后,我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与材料中现象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一所大学“陕北公学”且主要是为抗日而设,无法体现其促进边区教育均衡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反映了边区一所大学,并不能反映其建立起边区教育体系,排除D项。11.C建国以来我国汽车生产量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基本上达到了产销平衡,这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消费需求,故选C项;单凭汽车一种产品的销售量没法反映民众消费结构变化,排除A项;大众购买汽车是消费心态的变化,不能反映大众心态是否走向开放,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我国汽车产量的提高,并没有体现汽车质量,更没有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排除D项。12.D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依据的史料,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D项正确,排除A项;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项;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项。13.B据材料“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可知薄伽丘追求平等,将道德和才能作为划分社会“贵”“贱”的标准,否定封建等级制度,故选B项;据材料“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说明薄伽丘宣扬的是品德至上,排除A项;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代表作《十日谈》中极力批判教会的腐朽,排除C项;据材料“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可知薄伽丘肯定的是品德的作用,排除D项。14.D材料中韦奇伍德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这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对于提升陶器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提升生产效率,故选D项;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本质上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而未涉及工厂制度的产生,排除B项;“计时系统、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说明工厂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未涉及工厂生产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变化,排除C项。15.B漫画讽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旨在揭露其不能阻止之后的苏德交战,故选B项;粉碎了阴谋,与材料中“荒唐的”不符,排除A项;《荒唐的伴侣》讽刺的是假伴侣真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是该漫画主旨信息,排除C项;赢取短暂和平,与材料中“荒唐的”不符,排除D项。16.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2)特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征: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可知,明清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根据材料一“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可知,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根据材料一“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可知,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2)根据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可知,商业市镇兴起;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大量商品化,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大户”与“小户”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第二小问特征,依据第一小问答案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17.答案:(1)课题示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围绕根据地或革命道路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价值:两则史料均为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1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史料2对研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2)地点示例:江西瑞金。理由: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对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如答井冈山;古田等言之成理也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课题,据材料毛泽东的《井冈山的斗争》的内容和“土地分配证”可知,这一课题的主题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第二小问价值,据毛泽东的《井冈山的斗争》以及“土地分配证”可知,两则史料均为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1:据材料《井冈山的斗争》中的相关内容以及理论可以得出,这一著作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史料2是实物证据,对研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第(2)问第一小问地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主要在根据地,可以选择瑞金或者井冈山,以选择江西瑞金为例。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18.答案:时代风貌:崇尚劳动,提倡节俭,尊崇英雄,重视体育锻炼。解释:从时代背景作答: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