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从零开始_第1页
大学毕业从零开始_第2页
大学毕业从零开始_第3页
大学毕业从零开始_第4页
大学毕业从零开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先生的话,意思大概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近,即对同一景观,据看风景人所处角度的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看《红楼梦》如此,看《红楼梦》中的人物亦如此。贾政在《红楼梦》一书中承担的角色,在外是朝廷官吏,被上司领导并管束,同时也有领导并管束下属的责任;在家是贵族大家的家长,在母亲和兄长面前必谦恭孝顺,在子侄儿孙面前则须摆足威严。谈政治的人更关心贾政为官是否清正廉洁;讲礼教的人更关心贾政是否忠君孝亲;爱自由的人则倾向于讨论贾政的保守封建。贾政在《红楼梦》里承担的众多角色,应该说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中年男子所必须承担的。然而在他承担或者扮演的众多角色里,最重要的角色只是一个——父亲,贾宝玉的父亲。《红楼梦》虽以为闺阁女儿作传为旨要,其中心人物却是一个长期生活在闺阁中的男子——贾宝玉。作为中心人物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在书中的地位甚为重要。因为贾政的这一层特殊身分,自有红学以来,已不乏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诚如上文鲁迅先生所言,在针对贾政形象的研究中,研究者据各人所处的位置、所持的态度,看到的贾政形象也是因人而异;红学研究更形成索隐、考证、评点、小说批评等几大流派,其中对贾政形象的研究成果可谓异彩纷呈。

考证一派可以说是红学研究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其集大成者周汝昌对《红楼梦》版本、脂砚斋批语等进行了多方面考证,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很多详实的背景材料。据多方考证,在《红楼梦》各抄本中,脂评本被认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而程甲本是流传最广,群众基础最深厚,影响也最大的一个版本,至今仍广为流传。然而贾政形象在脂评本与程甲本中不尽相同。经过比较,发现程甲本的前八十回,丢弃了脂评本中贾政的一些性格特征。正因为程甲本对贾政形象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使得一部分读者对贾政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偏离了曹雪芹原著中贾政形象的真实面目。本文着力于挖掘程甲本中丢弃的贾政性格特征,旨在还原贾政的真实面目,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贾政形象,重新评定贾政形象的审美价值。

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影印出版的八十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脂评本的代表,以启功等以程甲本为底本进行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2005年第1版,2006年重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为程甲本的代表,通过比较脂评本与程甲本前八十回中对贾政描写的文字上的差异,探讨脂评本与程甲本所塑造的贾政形象的差异。

贾政的名字在脂评本共出现了三百余次。在正文中曹雪芹写贾政处皆以正名“贾政”呼之;在第二回中又有政公、政老爹、政老爷等叫法,皆出自冷子兴、贾雨村之口;脂批则亲切称之政老。将这三百余处与程甲本作比较,发现两本存在多处差异,下文择其要紧不相同处录之,以证贾政性格在程甲本中的演变过程。从这数十处中,可见程甲本对贾政性格的改造并非一蹴而就,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变玉。若真如此,则白盾骂这位父亲“超于虎毒之上”[4]的说法就有些道理了。二

第十七回大观园题对额,入园之前贾政有一番话:

脂评本:贾政笑道:“你们不知……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5]

程甲本:贾政笑道:“你们不知……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6]

此处,脂评本中有脂砚侧批:“是纱帽头口气。”这句脂批可作两解,一是贾政自谦;二是故意掩饰。首先谈他是否自谦。我以为大观园试才,试宝玉之才是假,试贾政之才是真。贾政在整个游园过程中没有作过一副对联,亦无一处题名,然而从他对众人的评语中可见他并非真是个平平之辈。宝玉为“衡芷清芬”作了一副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7]贾政立即指出宝玉此联是套用前人的诗句“书成蕉叶文犹绿”。[8]由此可见贾政对诗词的熟悉。而贾政对前人诗句的熟悉是以他平时的广泛阅读为基础的,从这一句评语可推断贾政平时并不是只看八股文章,在诗词方面的修养和见识亦不浅。其次,再看他这话是否是对自己在诗词方面才情的掩饰。以八股取士,是贾政所处社会的根本用人制度。以作诗填词之才走仕途不仅行不通,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之举。在后文中提到宝玉专能对对的才能时就说宝玉那是“歪才”,即言宝玉不务正业。既然如此,贾政在此处说自己于诗词上的不能为,也就避了不务正业的嫌疑。据此,将这段话理解为贾政对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情的掩饰也就很说得通了。

程甲本的描述却把这层自谦或掩饰的意思加重了,写贾政自言不但不能生色,“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了!这就不再是平常的自谦之词,而是过分的谦虚,于是就显出虚伪的性质来了。因为程甲本的过分渲染,贾政的虚伪曾一度成为共识,其中俞平伯提出的“假正经”[9]之说是影响最为广泛之一种。三

也是第十七回,贾政听闻塾师称赞宝玉,两本的说法大同小异:

脂评本: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10]

程甲本:虽不喜读书,偏有些歪才,所以此时便命他跟入园中,意欲试他一试。[11]

此处,脂本之妙,妙在“倒……似的”这一语法结构。先说这个“倒”字,“倒”在字典里的本意是上下或前后颠倒,用在此处意味着对宝玉不务正业的批评,言宝玉的本末倒置;再说“似的”二字,表示不肯定、怀疑的态度。塾师对宝玉的赞扬,贾政是持怀疑态度的,而且这怀疑并非毫无根据。第九回宝玉与秦钟同入家塾念书,入学前宝玉向贾政请安,贾政说了句比较经典的训话:“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12]此话之经典,在于他的语言用得很俗,不是一个贵族大家长的威严口气,而是一个对儿子不争的平凡的父亲说出来的气话。这句话俗,却俗得亲切。凭借以往贾政对宝玉的怀疑态度来看,这次塾师对宝玉的赞扬之辞,贾政也是不信的。

程甲本所用的是一种陈述语气,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贾政并非不信,而是不屑。将这不屑与后文试才过程中贾政对宝玉的批评联系起来,就很讲得通。在试才过程中,不论宝玉作得好或不好,他都要对宝玉指责一通,偶尔表扬一下都很勉强,由此可见程甲本中贾政对宝玉的“歪才”是不屑于肯定的。四

还是第十七回,众人行到后来定名为沁芳亭的地方:

脂评本: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13]

程甲本:贾政拈须寻思,因叫宝玉也拟一个来。[14]

此处,两本之别无非差在一个动作,脂评本有贾政不经意地抬头这个动作,使他看到侍于其侧的宝玉,才想起他一时遗忘了的试才这回事。贾政寻思,无非是想自己也拟一个名字,在他已经想到(或将要想到)的时候,看到了站在他身边的宝玉,便想起先前打算试宝玉“歪才”的念头。既然存心要试宝玉,他就不必把自己想到的题名说出来,所以只命宝玉也拟一个来。

程甲本写贾政自我思考与命宝玉拟题这两个动作紧密连接,缺少过渡,显得很不协调。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贾政是因为拈须寻思而不得,只好叫宝玉拟一个来,以保全他在从清客前的面子,把贾政写成了一个真无才的人。无怪乎王昆仑说“关于自己的无能,贾政并非全无知觉”[15],并认为本文第二节所引述的程甲本那段话是贾政“老实中肯之言”[16]。

脂评本写贾政是心中已有,因试才而让宝玉;程甲本写贾政是作不出,只好命宝玉。虽则贾政心中究竟有无丘壑,脂评本并未明言;然而正是这种不事事明言的态度,给读者更多更深的拓展空间。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脂评本不刻意强调贾政对宝玉的依赖,把贾政的才情掩藏得很好——是藏才而非无才。程甲本写的贾政是,自己想不出来,动不动就让宝玉作一个来,体现不出贾政胸中城府;或者程甲本的本意就是把贾政写成一个胸无城府之人,然而没有城府的贾政与他作为大家之长的身份并不相符。故程甲本改造的贾政形象与脂评本的贾政形象不可同日而语。五

又是第十七回,逛出大观园之后:

脂评本:贾政忽想起他来,方喝道:“你还不去?难道还逛不足!也不想逛了这半日,老太太必悬挂着。快

进去,疼你也白疼了。”[17]

程甲本:贾政忽想道:“你还不去,看老太太记念你。难道还逛不足么?”[18]

此处,脂本的“喝道”远比高本的“想道”有气势得多。大观园一路逛来,贾政对宝玉除了几处难得的笑语之外,非喝即骂,此处再用一“喝”,更将其严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且脂评本说到老太太时用的“悬挂”比之程甲本的“记念”更为生动。程甲本的意思,不过是叫宝玉快去老太太那里,怕她老人家牵挂孙儿。脂评本的意思则更多些,一层意思是贾政想到宝玉跟着游园,老太太必是牵挂的,一个“必”字作了肯定;另一层意思是贾政揣度此时贾母的心情,不仅是平常的牵挂而已,一颗心“悬挂”着,担心宝玉受了委屈,这程度远比“记念”深得多。表面上看这句话是为了反映贾母平日对宝玉的溺爱之深,换个角度看,其实反映的是贾政对母亲的了解。他对贾母此刻心思的揣度之细,反映出他无微不致的、真诚的孝心。这种细致的心思,真诚的态度,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作得来的。六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之夜,果然将宝玉题的对额皆用上了。理由是:

脂评本:前日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偏才尽有,贾政未信,适巧遇园已落成,令其题撰,聊一试其情思之

清浊。其所拟之匾联……[19]

程甲本:前日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尽有才情,故于游园时聊一试之……[20]

此处,脂评本再次写塾师称赞“宝玉偏才尽有”,然“贾政未信”。“未信”二字果然应了前文“似的”[21]二字。这段话证明贾政在大观园试才之前对宝玉“偏才尽有”的说法是持怀疑态度的,试过之后,才终于相信宝玉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偏才方面确有所长。

程甲本写“塾师背后赞宝玉尽有才情”,是为不妥。“才情”二字,或者可以包含歪才在内,但仅有“歪才”是不足以谓之“才情”的。此处言其“尽有才情”,与前番贾政谓之“歪才”并非一路,与前文不很接应得上。又说“故于游园时聊一试之”,意思说大观园试才是贾政故意安排的,但前文已有一番笔墨说明宝玉与贾政同游大观园不过是巧遇。显然,程甲本的文字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弊病。

脂评本不但前后照应,且暗写了贾政对宝玉态度的变化,由先前宝玉入塾时的完全否定,发展到大观园试才之后的不完全否定。七

第二十二回,适逢元宵节贾母开灯谜晚会,贾政下朝之后亦来参加:

脂评本: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

贾母赏灯取乐。上面贾母……[22]

程甲本: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上面贾母……[23]

此处,脂评本写贾政来与会,不但“设了酒果,备了玩物”,还在“上房悬了彩灯”,特意把贾母等请过来赏灯。准备工作做得周到,可见贾政参加灯会的诚意。这一点在程甲本中就体现不出来,或者程甲本也无意体现贾政对天伦之乐的真诚向往。且程甲本如此轻描淡写,显得贾政参与灯谜不过是为了奉迎贾母,将这奉迎的想法与后文贾政出谜却故意让宝玉向贾母透露谜底一事联系起来,则其奉迎之意更是昭然。八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因马道婆作祟,神智不清,发高烧说胡话,请医请神都不见好,闹得贾府里外上下不得安宁:

脂评本: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贾赦还各处去寻僧

觅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

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24]

程甲本: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上下不安。贾赦还各处去寻僧觅道。贾政见不

灵效,因阻贾赦……[25]

此处,脂评本用“也都没了主意”来形容贾赦贾政束手无策的状态,他们担心贾母哭伤了身体,却又对宝玉熙凤二人的病毫无办法。从这句“也都没了主意”来看,对于宝玉得病这件事,贾政心里是着急的,且不是一般的急,而是急得失去了理智。不过这里贾政之所以急得发慌,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贾母哭伤身体,自己要落下不孝之罪。因为有了贾母这一层缘故,将“也都没了主意”一句作为贾政关心宝玉的证据,理由显得不够充分,还得再寻佐证。

“着实懊恼”这一句,用来描述贾政当时的心情是十分贴切的。脂砚斋在此处作有侧批:“四字写尽政老矣。”脂砚斋这句批语不无道理。贾政恼的是什么?恼的是贾赦等请来的这些僧僧道道,不管是巫术医术,全都无用,只会讹人。对于僧道讹人这一点,这里没有明言。书中另有一番详证,在第八十回那个天齐庙里的王道士,号称一贴病除,人称“王一贴”。就是这个“王一贴”,亲口对宝玉说自己那些膏药不过是骗人的东西,“我有真药,我还吃了做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26]这位说实话的王道长倒也还算可爱。再看马道婆造访贾府时的形态,十足的一副“麻雀也要炸出二两油”的贪婪嘴脸;铁槛寺的尼姑来请贾母安,主要目的却是变着法的讨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僧道讹人乃是常有之事。

本来贾政是个正经的读书人,他以孔孟之道为立身之本,不管他内心是否这样想,至少对外是这样标榜的。所以贾政内心里并不信贾赦的这一套鬼神迷信,只是那些医生大夫也对宝玉二人的病症束手无策,贾政也只好由着贾赦求僧道请神仙,权当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碰运气而已。再者,贾母也是相信鬼神的,贾政纵使不信鬼神,碍于贾母面前,他不能表现出反对鬼神的态度来。还有一点,是宝玉衔玉而生的事实,这本就是件常人无法理解的事,虽然贾政不信鬼神,但他无法解释宝玉降生的奇异,因此对鬼神之事并非完全不信。这样一种中庸态度,外人看来很是怪异,在贾政身上却得到了合理的安置。他对僧道鬼神不够虔诚的信,而贾赦等人请来的僧道又不够高明,除了耽误病情之外一无用处,这就由不得这位亲爹不恼了。贾政对爱子的病爱莫能助的焦急、对僧道的气愤、对贾母贾赦等人的执迷无可奈何等种种心理活动,通过“着实懊恼”四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有了“也都没了主意”、“着实懊恼”等语的铺垫,后面那番听天由命的话就不显得贾政的冷漠,却体现了贾政对于人的命运不可控制的无可奈何的悲伤。

程甲本的文字平平叙述,没有写出贾政内心的剧烈活动,仿佛那病着的二人与他不相干似的。他只是“见不效验”,便阻止贾赦的寻觅僧道的行动,之后说出来的那一番话更显得他对儿子、侄媳亲情的冷漠态度。九

还是第二十五回。赵姨娘说宝玉治不好了,劝老太太不必悲痛,结果被老太太啐了一口,外加一顿哭骂。赵姨娘在书里可算是贾政的宠妾了,面对这个情况贾政有何反应:

脂评本: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喝退赵姨娘,自己上来委婉解劝。[27]

程甲本: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着急,忙喝退了赵姨娘,委婉劝解了一番。[28]

此处,脂评本着眼于“难过”二字;程甲本则用“着急”二字。就当时的环境来讲,宝玉是贾政的亲儿子,眼看确实是“不中用了”,他这个作父亲的心理更应该是“难过”而不仅是“着急”。如果用“着急”的话,赵姨娘在这里说话得罪了贾母,惹得贾母大怒,这个情况同样可以使贾政着急,而且对这个情况用“着急”来形容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因此,程甲本在此处用“着急”一词表现贾政的态度,显得表达含混不清,不知道他是为儿子的“不中用了”而着急呢,还是为他的爱妾惹恼了母亲而着急。十

第七十八回,贾政在朝中得了一个姽婳将军的故事,回来便要相公们做姽婳词,以志林四娘的忠义。又唤宝玉、贾环、贾兰叔侄三个也来作诗,同时对三人的出场作了一番交待:

脂评本:说话间,贾环叔侄亦到。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

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

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

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

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

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

倒这一种风流去。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

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

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

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闲言少述。且说贾政又命他三

人各吊一首,谁先成者赏,佳者额外加赏。[29]

程甲本:说话间,宝玉、贾环、贾兰俱起身来看了题目。贾政命他三人各吊一首,谁先做成者赏,佳者额外加

赏。[30]

此处,脂评本比程甲本竟多出一段话。首先,脂评本的这段话表明,贾政已经承认了宝玉的聪敏和才华,认为在举业上环兰二人“似”高过宝玉,然宝玉的“杂学”之才却远在环兰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用了一个“似”字,表面看上去如此,然而事实未必如此的意思。就平时三人的表现看,宝玉对举业一道是深恶痛绝的,而贾兰是热衷于,贾环则不必述矣;但以宝玉的天资,上了科举考场,他未必不如兰环二人。这即是“似”所隐藏的一层深意。其二,贾政放弃了对宝玉一贯的教育方针,非但不强以举业逼宝玉了,还要环兰二人学习宝玉作诗的空灵娟逸。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发生转变,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在这一回书里,甚至出现了儿子吟诗,老父笔录的温馨场面。

贾政对宝玉态度的转变,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年纪大了,对名利之事不很看重;二是想到祖宗们即使有深精举业的,却也不曾因此而发迹,这使得相信宿命论的贾政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无奈,无奈之后只好顺从天意。况且宝玉再不成器,毕竟也只是“精致的淘气”,并不像其他行迹恶劣的纨绔子弟。且贾政对宝玉态度的转变,来得并不突然。回顾本文证三和证六,便可知贾政对宝玉的态度经历了“否定——不完全否定——表示认可”的过程。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曹雪芹在叙述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发生转变时,貌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泄露了天机。统观全书,仅此一处提到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天性二字何其重也!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位于儿女面前不苟言笑,在外人面前端方正直的政老爷,天性竟然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这是读百二十回的程甲本找不到的惊喜,也是对贾政本性探寻所不能忽略的一笔。曹雪芹这一笔可不是空穴来风,原是有迹可循的。

回顾第十七回,贾政游大观园,独对“有凤来仪”、“稻香村”两处钟情,对陶渊明式的归农生活一再表现出向往之情,可见他并不是个热衷官场政治的人,至少对官场已经有了逃避情绪。潜意识里,已经种下了归隐的种子。

回顾本文第七节,为了参加老太太组织的灯会,贾政还费心制了一支灯谜与老太太猜。猜了老太太的灯谜,又将满有兴致地将宝玉和众姐妹的灯谜一一猜去。由此可见贾政是很有诚意地来参加灯会的。他不是单纯的为了讨好母亲,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与家人分享天伦之乐。

如果第二十二回参加灯谜一事不足以证实贾政的温情一面,那么第七十五回贾政说笑话的场面则可算离奇了。那时,轮到贾政说笑话,才说得一句,众人都笑了——不是因为笑话好笑,而是因为从不曾见贾政说过笑话,所以才笑!贾政的笑话实在谈不上有何可笑,非但不可笑,而且内容也庸俗,全不像出自老学究之口。从这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贾政的品位,实在不见得高雅,有失学究风范。抛开这个笑话的雅俗不论,至少这个笑话证明了:贾政是可以幽默的。

除了淡泊,温情和幽默,他也有过年少的放诞。那时节,他也同宝玉一般与女孩子们保持着浪漫的关系。可他的那些浪漫故事,发生在《红楼梦》发生之前,我们看不到,只能循着残存的蛛丝去揣测当时。当我们看见他——贾存周,他向我们走来时,铅华已逝,他以面具示于我们,这面具上大书着两字:贾政。人们纷纷猜测这“贾政”二字的含义,有说“假正”[31]的,有说“假正经”[32]的,然而都不过是胡猜乱测而已。后来他成了亲,听从父母的意愿娶了王氏,望族的女儿。他与王氏,当然门当户对。她当然是漂亮的,不然他们的女儿又怎能富贵为妃?然而,有妻仍是不够的,还要有妾方能显示他大丈夫的威严;一个妾仍是不够的,还得两个。贾政有两房妾室,一房是周姨娘,她没有儿女,书中没有提到贾政和这位姨娘一起生活的情节;另一房是赵姨娘,生了探春、贾环这姐弟两个,此外赵姨娘以心肠坏、耍泼赖而出名。但是这位赵姨娘却是妻妾之中最得贾政宠爱的,书中还提到过贾政在赵姨娘房中的情形。有一回,赵姨娘在贾政那里吹枕边风,提到宝玉的名字,丫头小鹊还跑到怡红院去报信,让宝玉、晴雯等虚惊了一场。贾政对王夫人与赵姨娘的态度,可以用“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33]来比拟。但凡遇到大务小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