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的梭嘎箐苗箐苗_第1页
爱美的梭嘎箐苗箐苗_第2页
爱美的梭嘎箐苗箐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爱美的梭嘎箐苗箐苗那重达数斤、高达几寸的美观的盘发都是用人发掺麻做成,人辞世了,盘发却务必留在世间,一代一代往下传。这盘发象征着一种箐苗生生不息的精神。在六枝特区云遮雾罩的大山里。

居住着一支以长长的牛角形术梳为头饰的苗族。行万里路,你只能在这儿见到这样独特的人群,人口只有5000左右。由于他们历来生活封闭,与外界极少接触,外界便以“长角苗”来称呼他们。在他们对汉语还不太熟谙的时候,也就采纳了这个称谓。

梭嘎的苗族自称为“箐苗”,即居住在深山老箐的苗族。她们头上的木角,与雷山西江、台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牛角的图样造型。

现在,是能在女子头上见到这绮丽高贵、富有“贵族”意韵的头饰了。而在几十年前,它却是男男女女都拥有的发型。欣喜村陇戛组寨老杨三伯是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老人。他说:“我年轻时候接媳妇、跳花,头上都是戴长角的。像现在这样的包头帕才用了二三十年。”为什么要改?“角很重,自己不会戴,还要别人协助;出外做客不便当,就只有改了!”是啊,这发型得由别人用白头绳将缠在木制长角上的“长发”扎紧。从这里能看到鲜活的民俗蜕变过程。过去那重达数斤、高达几寸的美观的盘发都是用人发掺麻做成,人辞世了。盘发却务必留在世间,一代一代往下传。这盘发象征着一种箐苗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在欣喜村见着几位苗族妇女赶场归来。陌路相逢,54岁的王维英热心地邀请我们上她家坐一会。她家房屋是新盖的,靠窗口摆着一台织布机,每年播种一升麻籽,收获的剑麻就在这台织机上做成麻布。一个梭嘎苗家女子,常年都要为三种服装而操劳:日常劳动装、赶场装、节日盛装。她和几位妇女拿出了各自的绣品,她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我是两三岁就拿针学绣花的!这辈子绣的衣裳数都数不清……”只见一块8寸见方的白布上,绣了8种花,有狗耳朵、虎脚印、鸡眼睛、斧头花、阿的索……说到后面,她们集众人聪慧,却怎么也翻译不出那些美观花纹的汉语名称。

箐苗女子是极富艺术感的。她们穿的蜡染上衣图案是自己的杰作。将蜂蜡在小蜡锅中溶解后,用蜡刀蘸了蜡液精细地描绘在白布上,再经染煮制成。大量地方都有蜡染,但图案能绘制得像梭嘎蜡染这样精致的却不太常见。箐苗女子所绘的图案以几何图形为多,图形有深厚的文化蕴含。她们从来不用任何辅佐器具,那几何图形却可以完全对称、重合。这是多么训练有素的手上功夫!女子下穿黑底百褶裙,镶有横条手绣花边。男子上穿青色麻布短衫,下着本白色的麻质百褶裙裤,佩带色调秀美的刺绣围腰。梭嘎是高寒山区,所以箐苗的传统服饰是小腿上裹着本色的羊毛护腿。这是他们用手工将羊毛擗压而成。脚上着形如钩状的挑花布鞋。

久居在大山中的日子是艰苦的。石山缺水,土质贫瘠。冬春季节,只有靠妇女们背水度日。主食是玉米、洋芋等杂粮,吃不上大米,蔬菜品种很少。以一种匆促过客的目光,可能很难理解他们这种平淡日子的乐趣。

然而,欣喜村切实是欣喜的。我见到几个在家门口以跳苗舞作为嬉戏的七八岁小女孩,她们的舞姿天真烂漫、稚气来脱,而身上所穿百褶裙的精致花边就是自己手绣的。当我给她们拍照时,她们连忙作出双手手掌朝后的叉腰模样。“为什么又腰?”“妈妈教的,好看。”我回来查看,箐苗女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