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一部分 板块三 现代史板块综合_第1页
19第一部分 板块三 现代史板块综合_第2页
19第一部分 板块三 现代史板块综合_第3页
19第一部分 板块三 现代史板块综合_第4页
19第一部分 板块三 现代史板块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史板块综合一、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结束),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工作。1953年,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新中国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两极对峙的世界局势,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奠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年)这一时期,有正确的探索,也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方面,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一度出现僵局。中国政府致力于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的斗争,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声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重大转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再次迎来了建交高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袁隆平杂交水稻选育成功。提出“双百”方针,在这-方针指导下,新中国的文学、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两岸关系逐步回暖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先后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92年,我国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的活动,全面深化与周围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新时期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世界现代史阶段角度特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39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宣告了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政治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经济(1)十月革命后,苏联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面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首先进行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文化(1)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2)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由一国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也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但都未从根本上冲破该模式,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障碍。(2)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既遭受了挫折,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1)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历经多次调整: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②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③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展知识经济。在调整经济模式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还开展了福利国家的建设,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2)在政治领域: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实力空前膨胀,西欧和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③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权意识在逐步增强。(3)在经济领域: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世界经济格局也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③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领域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国际关系领域(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冷战主宰了战后国际关系的主体。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苏联针锋相对,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两极格局给世界带来了动荡和不安,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国家为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一系列努力,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国民党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三大政治制度为标志的政治框架经济混合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占优势,小农经济占主体,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外交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美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一边倒”、中苏结盟生活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不同阶级和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异很大生活水平差异不大,但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生活习惯受政治影响较大教育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由于社会动荡,教育发展缓慢受苏联影响较大;逐渐建立起大众教育体系,但受政治影响很大,意识形态色彩鲜明针对练1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知这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制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针对练2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落后的农业国,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用计划经济集中农业优势,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相悖,故B错误。C、D两项题干没有涉及,故C、D错误。二、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3.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国际上迎来了一个建交高潮,外交出现新局面。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对练3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亚非国家开会,排除A、B项,因为这两项没有非洲国家参与。D项排除是因为联合国开会不是只有亚非国家参与,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根据C项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西方国家的阻挠和破坏使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让与会国重新团结起来,谋求亚非国家的发展,引起美国的不满。针对练4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B.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C.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答案C解析美苏冷战的重点一直在欧洲,A项错误;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69年”,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世界格局即已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69年”,D项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1969年……苏联……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美国不同意”可知当时的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即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C项正确。三、经济全球化的阶段特征1.探险时代(1500—1750年)(1)经济上出现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及商贸中心转移,商贸制度创新。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并扩展。(2)国际关系上一个以近代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3)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出现。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旧大陆之间传播。(4)全球联系主要限于贸易层次,全球性交往的紧密性和普遍性较低。2.殖民时代(1750—1870年)(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与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3.帝国时代(1870—1945年)(1)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垄断组织成为向外扩张的核心动力,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掠夺方式,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同时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全球化推动有限。(2)国际社会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成员具有世界性,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3)文化全球化加强。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科技与文艺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4.网络时代(1945年至今)(1)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对贸易全球化、生产、金融、消费的全球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3)全球政治体系由统治转向治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各种国际组织出现,国家间利益调整通过协商解决。(4)网络社会迅速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强。针对练5有人在采访前法国外长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这段材料表明()A.经济全球化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B.美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无所不能C.美国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拥有优势D.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无任何利益答案C解析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但不一定是美国,美国只是发达国家之一,排除A项;B项中无所不能表述太绝对。材料只能看出美国在全球化中是受益者,处于优势地位,C项正确。材料没有看出全球化浪潮对发展中国家是否有利,排除D项。针对练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这反映了()A.多极化发展弥合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B.国家间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C.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D.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形成答案C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表明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极化,故A、D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一、当代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贸易保护主义: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2.关贸总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3.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关税不断降低,自由贸易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部门,市场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主流。4.国际贸易的新发展(1)规模扩大:各国对世界贸易的依存度逐渐提高,科技含量在产品中的重要性不断升高。(2)服务贸易:除传统的旅游与运输外,金融、通信、信息、数据处理、咨询、知识产权等比重提高。(3)贸易形式: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4)电子商务①兴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②影响: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地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品尝到来自异域的美食,享受没有国界的服务。针对练7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量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B.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C.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D.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量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可知,战后世界贸易发展中不发达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及世界贸易壁垒的存在,表明当时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故选A项。针对练8WTO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由此可知世贸组织()A.是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经济合作组织B.秉承非歧视原则以调整矛盾纠纷C.体现了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家主权的让渡D.协定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约束力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贸组织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他并不是凌驾于成员国之上,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非歧视性原则特征,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国的法律规章制度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这就有利于大家遵守共同的原则,有利于解决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也体现了各成员国要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故选C项。材料是要求各成员国要保障各国的规章制度,与世贸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致,并没有体现出至高无上的法律约束力,排除D项。二、经济全球化下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特征: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正在形成遍及各国的各类移民社会。这些移民社会存在着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问题,其中既有融合的趋势,也经历着冲突和调适的过程。

2.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1)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2)影响:族群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同时,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3.上海——中国最具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1)形成:自1843年开埠,100多年来上海从一个长江口小县城逐渐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中心。上海的城市居民来源广泛,除了国内众多省份的移居者外,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各界人士。上海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2)影响: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上海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针对练9(2019·石家庄一模)美国好莱坞梦工厂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A.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B.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C.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D.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功夫熊猫》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故选B项;美国梦理念不是中华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表明影视促进文化传播不是商业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而非同质化,排除D项。针对练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约翰·R·麦克尼尔认为,人类从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同质性和多样性循环转换的过程。远古时期,人类分成一个个小群体,掌握着几种语言,生存策略也极为简单,人类呈现简单同质性。后来随着人类散布各地,文化多样性形成,从而发展出诸多复杂社会,如部落、城市国家、帝国等,宗教差异也越来越大。但公元1000年左右,多样化趋势逆转。多种文明的长期互动使复杂性成为一种原则,共尊一种原则的结果是文明趋同,语言和宗教的种类以及政治组织的数量都趋于减少,从而形成新的统一性。当这种统一性达到极限,新的复杂多样性又将出现。——摘编自刘新成《文明互动:从文明史到全球史》结合材料及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全球化使得世界文明的发展日益趋同。阐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日益紧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工业革命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加紧了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和奴役,同时也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在这些地方的传播,亚非拉国家也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7—19世纪,欧美国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得以逐步确立,欧美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随着全球化进程开始传播到欧美以外的地方,亚非拉国家开始了缓慢的民主化进程。全球化使得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文明的发展日益趋同。示例二论题: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新的复杂的多样文明的出现。阐述:20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明的复杂性又再次得以彰显。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丰富了国家发展的路径。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政策,开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丰富了经济发展的途径。全球化不断发展又促进了新的多样文明的出现。三、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1.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一系列高精尖科技可以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智能制造等技术走进平常人的生活,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2.革命性意义(1)经济增长模式与管理方式的变化。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阔步发展。与此同时,科技代替人类进行技术生产和脑力活动的领域越来越多,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粗放型经济转化为集约型经济,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利润增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要求管理者以市场为主导,发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2)社会阶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解放了大量的人力,有效地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待遇,其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许多国家中产阶级愈发壮大,他们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脑力劳动或以技术为基础的体力劳动,收入稳定。产业结构产生巨变,第一、二产业的从业者大幅度减少,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大量增加。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中国的物流业在电子商务的引领下快速发展。人们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结合起来,给生活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