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必备复习资料小抄_第1页
2014年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必备复习资料小抄_第2页
2014年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必备复习资料小抄_第3页
2014年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必备复习资料小抄_第4页
2014年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必备复习资料小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观复习题考试小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国疆域内由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又称作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是以国别来区分的文化。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的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舞台,它是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它的根源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刻的一件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巨作。从熹平四年开始,到光和六年完成,八年间镌刻了《周易》、《尚经》、《诗经》、《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古代经典。从此以后经典文字的使用都以《熹平石经》为准。作为文字规范的《熹平石经》,其传播之广泛是空前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与图画十分相似,简练线条描摹出的生动形象。金文即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铜器铭文。商周时代称铜为金,故称为“金文”。因为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金文使用的时间长,地域广,所以具有多种特点。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一般说行书多指行草。行书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简洁连贯,形体活泼,姿态生动,书写便利,易于辨识,因此是日常交际中应用最广、深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素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书写和绘画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材料。其中,笔、墨、砚为书绘工具,纸为书绘材料,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媒介。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中国历史文化传媒的发展与文房四宝的不断改进有密切的关系。类书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工具书,它是把群书的内容分类编排,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门、专题的。类书按编排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义系、形系、音系三类。最富代表性是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人文精神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理想的文明社会。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自古以来形成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或思维定势,或者说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养成的思维定式。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产生在远古时代,在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并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既有其稳定性,同时它又具有变动性和创新性。它影响和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其它表现形式。石器时代以使用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时代称石器时代。自人类诞生起,至铜石并用时代开始止,历时二、三百万年。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社会发展阶段处于原始群和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玉器以玉为原料整理的器物谓之玉器。包括工具、装饰品、日用器皿、陈设品、礼仪用品、祭器等。陶器以粘土为原料,经成干燥和焙烧而成的质地粗糙且不透明的器物谓之陶器。陶器烧成的温度较瓷器低,并具有吸水性。瓷器以瓷土为原料,经成型、干燥、施釉、焙烧而成的器物,谓之瓷器。瓷器具有胎质洁白细密,具有不吸水性,釉色透明,与胎结合紧密等特点,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以上。青铜器用铜与锡的合金整理的器物,谓之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和流行是判断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了解古代生产、技术、艺术的重要实物。世界遗产名录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宗旨就是促进世界各国为保护古迹做出积极的贡献。中国政府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该公约,自成为缔约方至今,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有不断增加。平遥古城平遥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历代修筑,现存建筑是明洪武年间所建,是中国古县城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县级城市。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墙周长6.4公里,城为方形,全部包砖,全城环以护城河,城门上建楼,四角建角楼。城市有衙署、商号、寺院、住宅建筑,有晋中风格,是研究明代县城建筑的实物资料,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天坛天坛是皇家“祭天”、“祈谷”的地方,是北京殿堂建筑的重要一部分。北京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部为“圜丘坛”。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依据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创造出一个人和天对话的理想氛围。世界人类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时说:“‘天坛’简洁、生动地表达了一种对一个伟大文明的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颐和园颐和园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颐和园是北京现存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典皇家园林,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光绪年间,慈禧动用巨额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并改名颐和园。颐和园的主要景区有:东宫门区、万寿山阳坡制高点风景区、后山后湖风景区、昆明湖风景区。山海关关城是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选点最为险要,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能。河北的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北踞燕山,南抵渤海,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大门,成为“京门锁钥”。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区内的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由民众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是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群体文化的DNA,是历史积淀的一种文化现象。行为民俗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行为模式为载体表现出来的民俗,就是行为民俗;譬如婚丧习俗、节日风俗、礼仪、祭祀、民间艺术等。民间节日民间节日包括节令和时期。后世把节令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统称为节日。节日是按照历法时序而形成的周期性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民俗文化活动日。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浓厚的文化色彩。陋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复合体。既有优秀的文化精华,也存在一些历史的糟粕。凡是在历史上对身心健康不利,对生产、生活不利,对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不利的社会民俗文化,以及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思想的反动、愚昧、原始、封建、迷信的习俗,被称为陋俗。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四大须生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这些各具特色的流派共同促成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兴盛。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30年代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演变为余、马、言、谭。到了四十与五十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四大须生”又演变为马、谭、杨、奚。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突出的特点。由于每个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所以称为"脸谱"。京剧脸谱,是根据人物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特定色彩的,以突出人物。脸谱色彩的表现也十分丰富。脸谱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徐黄异体花鸟画在五代时期有两个重要流派,即“徐黄异体”,这是分别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在艺术风格上不同的两大花鸟画流派,黄筌的画以细劲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描绘花鸟,画面富丽精工,被誉为“黄家富贵”。徐熙则以落墨为主,画风自由挥洒,被誉为“徐熙野逸”。颜筋柳骨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的特点是雄挥,点画肥硕,勾、捺出锋处往往有缺角,结构外紧内松。柳公权其字豪健,点画皆有骨鲠,方起圆结,转折顿挫明显而爽健,结构中密,精悍利落,结体布局平稳匀整,运笔方圆兼施,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世人对比颜柳风格,喻为“颜筋柳骨”。“盖天说”中国古人对天文理论探讨较少,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对宇宙结构及运动的看法。关于宇宙结构就有“盖天说”。西汉时期出现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说”中国古人对天文理论探讨较少,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对宇宙结构及运动的看法。关于宇宙结构就有“浑天说”。东汉时期的“浑天说”则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察举制度察举制度是由中央和地方官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通过一定考核,合格后予以录用为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打破世族门阀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曹魏政权创立了“九品中正制”。由朝廷指派现任中央官员,按一定标准考察当地士人,根据其“品”(家世)、“状”(德才)列为九等,逐级上报到中央,经审核后,酌情选用。实行之初,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得到了一些有用之才。到了后期,九品中正制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教育机构,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存在近千年之久。从性质上看,书院一般由名人学者或地方官吏私人创建,但大多在后来得到官方的承认或资助,甚至被官方控制或接管。书院在办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宗教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苦谛”根据佛教的基本教义中的“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个最根本的道理或真理(谛者,真实不虚之意,真理也)。所谓“苦谛”,是讲人生皆苦,人生就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旅程。佛教概括人生主要有八大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五功”伊斯兰教的基本礼仪制度可概括为念、礼、斋、课、朝五项。中国穆斯林学者把它称之为“五功”,即五项功课。一是念功,就是念清真言。二是礼功,就是礼拜。这是伊斯兰教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课。三是斋功,就是斋戒。四是课功,就是缴纳天课。五是朝功,就是朝觐功课。斋功就是斋戒。中国穆斯林又称为“封斋”、“把斋”。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为当年斋月。在这一个月里,每天从拂晓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吸烟以及房事等。斋戒是成年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义务。因特殊情况不能封斋者,可延期补斋,或以施舍赎罚。没有正当理由而未封斋者是一种严重罪行。原罪说原罪说是基督教信仰特点之一,即认为人类是有原罪的。罪是人的本性,人类的原罪来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违反上帝的命令,偷吃了智慧果,从此人类有了智慧,但却犯了罪,这就是原罪。始祖的罪传给了后代,连绵不断,所以世人一出世就是罪人,世上一切苦难都是人们自己犯罪的结果,是人类的原始罪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第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的加工修饰、利用改造,才是文化。第二,文化是人后天习得的,文化通过载体是可以传递的。文化是人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遗传本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是不属于文化范畴的。第三,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共有的复杂的体系,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号之上的。第四,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不断变迁的特性。第五,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段性。何谓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相对于各民族而言,指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指历史上流传的文化。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淀,凝聚着历史的综合。简述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历史各阶段文化中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精神,是被为一个民族总体所承袭下来的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内容,诸如精神、心态、道德、观念、理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一个民族从过去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文化传统不如传统文化广泛,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传统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华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中华大地的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分三级阶梯式逐级下降,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3,盆地和平原约1/3。中华大地的气候条件受纬度、经度、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各地的热量、水分、光照、风向条件有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中华大地的周边地形来看,东西南北均有着天然屏障,西南有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西北有帕米尔高原构成的难以逾越的地理极限,北面有浩瀚的戈壁,东面是茫茫的海洋。四周之内的各地自然条件也是千差万别。中华大地的人口分布形成农耕区和游牧区两大类,经济布局决定了中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总格局是东南稠密、西北稀疏。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发展早,而且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对垒。中华大地由于年降雨量不同,而形成了农耕区、游牧区。农耕区的经济是依靠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性经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游牧者过“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起初是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因而逐步赶上了北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北方。农耕经济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工商经济在整体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少,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特征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烙印。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是什么?第一,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宗法制度的遗存互为表里,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稳定的专制社会系统。第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就已形成了这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而欧洲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形成专制君主制。第三,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各项指挥大权于一身,皇权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第四,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中央集权被推至极端,已经从制度上取消了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任何因素。第五,中国古代社会过早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封建君主专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在风貌和内在品格。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展历程中有何意义?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文字是人类第一套体外信息传播系统,它使信息能够脱离人体而存在,从而打破了用口语传播时不可逾越的时空局限,文字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使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延续,使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依据,使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简述宋代的书籍印刷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形成了政府刻书、私家和坊间刻书的庞大网络。三个系统刻印的书籍互相补充,形成了全国的图书刻印网络。这种刻书系统一直为后世使用,直到封建制度的结束。第二,所印书籍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集和佛、道藏经典。第三,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出现了活字印刷。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创造了用胶泥制成活字,为后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何谓善本。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我们在读书和科研时首先要选择好的版本,择其善者而从之。善本是在版本鉴别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概念。一般综合而言,旧、足、精、美可以作为善本的标准。旧是指时代早的旧刻、旧抄;足是指没有残缺;精是指精校、精注,罕有错误;美是指字体刀法、印纸墨色、版式行款、封面装帧、印刷技术等具有艺术性。古代书籍中最宝贵的是善本。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点第一,中国古代拥有众多的杰出的史学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史官不绝,竹帛长存”;第二,中国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有不断创新的传统,因而中国古代创造出了众多的史书体裁;第三,中国史学家历来对历史研究工作有神圣的责任感,表现出秉笔直书的无畏精神,鄙视“曲笔”的丑恶行为。何谓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季、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的了解;但是编年体史书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前后的了解,也不易于写出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编年体史书出现较早,如《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书。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杰作。何谓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简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高度重视德性修养,并以此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第二,以中庸之道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第三,以重农尚仕为最基本的治世方法。第四,以经学为本的治学之道。第五,以义利统一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第六,以直观意象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简述佛教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佛教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复合现象,认识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的器官(根)、客观的对象(境)和主观的认识(识)三个条件,这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没有独立性。在认识的方法和途径上,佛教哲学宣扬和提倡冥想直观方法,认为这是把握、体验人生的根本认识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认识事物的经验性质,而是直接地把握和体验事物的本质。很明显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直观主义色彩的认识理论。总体上说,对于佛教的哲学理论评价要有辩证的态度。其中的主观唯心论和盲目信仰是必须摒弃的,但对于其中内含的思辨性,则可以批判地加以继承。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简述孟子“仁政”说主要思想。第一,主张“人性善”。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第二,“民为贵”。这是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者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第三,“得民心”。这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孟子认为,得天下之道,关键在于“得民心”,那么如何得民心呢?首先要保证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其二是要进行封建伦理教育,其三是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第四,“尽其心”。这是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因为人人都有善之本性,所以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其他所有人的本性了,而要做到认识自己本性,应反身自省,深入思考,而认识了人之本性,也就可以认识世间万事万物之本性。简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要素。第一,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强烈熏陶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第二,稳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长期稳定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超稳态发展的实践原因。思维方式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化与积淀,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我们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反映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最后就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客观对象对于人类的意义或价值。价值观与价值观念又是相关的,价值观念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性强的,而价值观相对于价值观念来说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特点。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产生在远古时代,在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并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既有其稳定性,同时它又具有变动性和创新性。它影响和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其它表现形式。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它有着与其他国家、民族相区别的内容。正是这些决定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风貌。简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精忠爱国,四是克己奉公,五是诚信知报,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此外,还有诸如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提倡道德修养过程中学、问、思、辨并重,强调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古代伦理思想家杰出的精神创造,更是他们包括一切志士仁人躬身践行的实践成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和光大。简述不同时期的玉器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玉因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中国古人曾赋于玉以"德"的内涵。不同时期的玉器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具有朴素雅拙的风格,以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雕琢手法,雕琢出几何纹或动物纹样。商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特征。西周的玉器纹样简化夸张,生动传神,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争相雕琢,玉器工艺有了广泛发展,做工精细。秦汉玉器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唐宋玉器质地优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开始出现世俗化倾向,雕琢技艺上的形神兼备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元明时期,为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发展了雕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清代乾隆时期,治玉的技艺已相当成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清嘉庆后日渐衰落。陶器的发明有什么意义?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早通过火的作用,使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古人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发明。表现了人类控制与改变自然状态能力的加强和扩大,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陶器的发明,很快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进而扩大到工具领域,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稳定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标志着人类已从采集、渔猎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并成为新石器时代的突出特征,从而使人类的定居生活更加稳固,开辟了人类生活史上的新纪元。还是考古学研究中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研究者可依据其质地、形制、制法、纹样等来区别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判定遗址的年代,为研究史前史提供可信的实物资料。我国金银器历代发展的特点如何?金和银都是难得的贵金属,因此,自发现以来,就多用于装饰品的整理,并一直延续至今。金银器皿约创始于周代,以后历代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整理了许多精美的金银制品。金银制品多为历代统治阶级上层所占有,并用于赏赐、供奉、施舍寺观等。唐代开始出现民间金银器整理作坊,宋元时期得到大的发展,产品具有商业化性质。东周时期流行的错金银、镶嵌和鎏金银等工艺技术,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并不断有所创新而达到精湛技艺的高峰。铁器的使用有何意义?我国最早的铁器始于春秋时期,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一出现便发挥了巨大作用,到战国时期,已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并推广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中,已基本上代替了木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青铜器,初步取得了支配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中国历史文化遗存所具有的社会作用。第一,是教育作用,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凝聚力,提高爱国热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第二,是启发、借鉴作用,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第三,是史料作用,可以用来弥补历史的空白或校对历史文献的正误,起到补缺和正名的作用。第四,是旅游观赏作用,每一处文化遗存既是研究、观赏的对象,又为旅游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第一,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自然山水是造园的基础、创作的本源,经过种种造园技术手法,使朴素的自然美得到提炼加工,赋与自然美以人的审美感情,构建出高于自然美的园林。第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园内的殿阁亭榭以及其他建筑群都与自然山水花木结合起来,创造出天人谐和的境界。第三,诗情画意般的情趣。中国园林的设计构思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艺术,园中景观富有诗歌的韵律感和国画的写意魅力,情景交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突出特点。避暑山庄的主要艺术特点。第一,充分运用园外借景,突出自然山水之美。山庄建设发挥山体的优势,山水交融,构图完美。第二,移天缩地,山庄独具南秀北雄的风格。山庄模仿江南、蒙古、西藏等地的名胜景物很多,造园体现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之志。第三,山庄园林与藏式建筑融为一体,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象征性。清帝多次在山庄举办政治活动,推行“恩抚”之策,外八庙皆面向山庄,如众星捧月。皇家陵园建筑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地上建筑的另一部分所占面积最大,一是祭祀区,主要建筑是祭祀用的殿堂,称作“享殿”、或“献殿”、或“寝殿”,明清时称“祾恩殿”。二是神道,即通向祭殿和地下宫殿的大道,两侧排列若干石像生。三是护陵监,是管理和保护陵墓的衙署和兵营,自成一区。简述石窟寺的形制。第一,纵券顶、中心柱式石窟。就是在石窟的中心雕塑成塔柱,一般在前室,在塔柱四周雕有佛像。有的在迎面的塔柱下伸出一个半圆形的佛台基,上有一尊高大的塑像。第二,龛型窟。就是在崖壁上凿出一个大佛龛,正中有一组主佛雕像,四周塑小佛。第三,佛坛窟。就是在窟的中部凿出方形佛坛,塑像置于坛上,而窟壁不凿佛龛。第四,大像窟。就是在窟中雕刻一尊高数十米的大佛,是引人注目的巨作。这种大像窟也可以视为一种巨型中心柱的变异形式。简述20世纪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程和学派。中国的现代民俗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1918年北京大学首倡在全社会征集歌谣,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滥觞。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民俗文化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学者们运用的理论和方法论不同,学者们知识功底的差异,逐步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学术流派。诸如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调研描述学派、考据学派等等。简述民俗文化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一个复合文化,精神民俗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仪式表现,而行为民俗往往也需要一定的物态载体。物态民俗、精神民俗和行为民俗,也都需要语言作为传承、交流的工具。因此,物态民俗往往是精神民俗和行为民俗在发展中逐步固化的一种物态载体,而行为民俗中又渗透着深刻的精神民俗内涵。而语言民俗(方言和民间文学艺术),发挥着记录、传播、传承物态民俗、行为民俗、精神民俗载体的作用。简述影响我国“亲属称谓”的四个谱系。在亲属称谓习俗方面,明显的分为四个系谱:一是以父方、母方为基础的系谱;二是以夫方、妻方为基础的系谱;三是以血亲、姻亲为基础的系谱;四是以直系、旁系为基础的的系谱。这四个系谱相互了解、交织在一起,使得所有亲属称谓对这四个系谱都有明显的标记。同时,在称谓中还要表明亲属的辈分,区别长辈、平辈、晚辈,还要表现出长幼之分。简述我国传统婚嫁礼俗包括的主要环节。我国传统的婚嫁礼俗包括提亲、换帖、订婚过礼、定婚期、筹备婚礼、迎亲、拜堂和婚礼后礼俗八个主要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礼俗。虽然各地、各民族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但是多数地区的传统婚嫁礼俗都包括这些主要环节。按照节日产生的背景我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分为自然因素节日和人文因素的节日。以自然因素产生的传统节日,以24节气为典型。这类节日称为"岁时节令"。以人文因素产生的传统节日,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数量很多。如起源于纪念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晋国义士介子推的寒食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纪念性节日七月七,都是这类节日的代表。简述中国传统禁忌民俗的主要来历。一部分禁忌民俗源于对某些神秘事物的敬畏,或是对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危险事物恐怖心理的一种反映,由此采取防范、逃避、自我约束、自我安慰等消极的措施。凡是认为神圣的事物都有禁忌,反思认为不吉利的事物也都有禁忌。对于崇拜的动物实行禁忌,甚至人的属相也有禁忌。另一部分禁忌民俗来自反复的经营积累,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礼仪性。有些是人们科学经验的长期总结。如禁忌生人进入产房,就是防止新生儿和产妇感染疾病的经验总结。还有些民间禁忌习俗来源于封建礼法制度,尤其是对妇女行为的限制和歧视性的禁忌,大都是男尊女卑封建观念民俗化的结果。还有些民间禁忌习俗与宗教、民族和生活习惯有关。如回族禁忌吃猪肉,就是伊斯兰教的教规。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传统艺术在内容表现上注重伦理色彩,强调教化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古代艺术的发展必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和影响。儒家在艺术观念上强调道德伦理,重视艺术的教化重用,重视美和善的结合,艺术被当作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风格上古代艺术追求神似,注重写意。中国古代艺术讲求气韵、注重意境的美学追求。所以在描摹对象时,不论是人还是物,要努力传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更要蕴涵整理的人生感悟。在欣赏标准上以中和之美作为最高的标准,力求表现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尽量避免矛盾和纷争。《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点。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整理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士人的功名利禄观念。此书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是讽刺艺术,整理善于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在讽刺人物的喜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内在的悲剧性的内涵,从而揭示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元杂剧的兴盛除了古代戏剧自身发展的因素外,也离不开元代社会的外部条件。首先元代统治者和贵族对歌舞戏剧非常喜爱乃至提倡支持。其次,元代初年废除科举制度,杜绝了文人读书做官的传统进身之路,于是一部分有才华的文人被迫转向以此为业。第三,元世祖时期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逐渐繁荣,而依赖经济的戏剧创作也在这一时期急剧繁兴。第四,元蒙的入主中原,使得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从而为思想解放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另外,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也相互交融,也造成了元杂剧的繁荣。

简述元杂剧的基本特点。首先,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一本四折一楔子。其次,在唱词和演唱上,元杂剧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第三,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第四,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简述京剧的流派。京剧形成初期,形成了所谓的“京剧三鼎甲”,即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四大须生”演变为余、马、言、谭。到了四十与五十年代之交,“四大须生”又演变为马、谭、杨、奚。京剧流派中还有著名的“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4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后“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南方的老生演员麒麟童(周信芳)与北方的马连良、东北的唐韵笙被合称为“南麒北马关外唐”。这些流派在唱腔、表演等诸方面各具自己的鲜明风格,丰富了京剧艺术的内容。简述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第一,在刻划艺术形象上,中国代绘画重在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并借以抒写画家自己的心绪、胸怀。第二,在造型手段上,中国古代绘画强调“骨法用笔”,用线条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第三,在透视方法,中国古代绘画往往用散点透视,“步步移”、“面面观”,打破空间以至时间的观念,在一张画上展现出一眼所无法看到的广阔场景,即所谓“以咫尺之幅,写千里之遥简述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一,以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为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实用的价值取向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的升华,除了在基础科学和理论科学方面的中医学理论博大精深,未能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缺乏分析和实证的精神。所以在生产实践中重视精耕细作、工艺精巧、恪守成规,而科学技术上的新的成就不易被发现和推广。第二,科技体系的构成相对简单,各领域发展极不平衡。第三,发展较为平稳缓慢,少有革命性的突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将科技贬为“奇巧淫技”,科技工整理遭到统治阶级的冷漠和歧视,因而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四大发明等少数科技成就外,没有引发突变。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明确。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严密控制,成为维护统治政治的重要工具。统治阶级将教育的内容禁锢在官方思想的窠臼之内,又将以统治阶级思想为内容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把受教育者完全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附庸。第二,十分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儒家学说被奉为统治阶级的理论基础,把它们植入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此后的两千年间,儒家的经典被钦定为各类学校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第三,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关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的内容微乎其微。除了与统治者的生命和封建迷信有关的中医学、天文历法、算学之外,其他领域一片空白。简述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原因?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因而走上了逐步中国化道路。主要是受到中国封建主义的小农经济、宗法性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包括道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佛教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学说特别是必须与中国占统治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学说相适应。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何影响?第一,中国的自然环境有着大陆整体性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一统”性,并影响着和制约着它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方向。中国历史文化基本上是本土独自酝酿产生,自然发展,体大容宏,平和稳健,自信独尊。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境内地理环境复杂,人们生存的空间因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使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多元状态,以及出现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对中国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连绵延续从未中断有着极大的关联。第四,中国特定的周边地理环境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处境,使对外文化交往受到了地理条件的阻抑,带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封闭性。中国农业社会经济到底给中国历史文化带来了哪些影响?第一,为了保护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修筑了万里长城。第二,产生了集权政治体制和“重农”、“民本主义”的文化传统。从孟轲到黄宗羲一脉相承,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本商末”成为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第三,形成了注重现实和注重经验理性的务实精神。农业经济使人们注重现实,勤劳务实。第四,固化了循环思维和养成了"安土乐天"的观念。生产方式的特点养成了广大农民"安土乐天"的特性。第五,导致了崇尚中庸和注重自然节奏的处事心态。这是农业型自然经济造成的社会群体心态。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构成了那些消极影响?第一,专制的政治环境延缓了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文化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破坏简单再生产和对价值规律的干预。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社会发展速度,这对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第二,专制的政治环境压制了文化功能的发挥。政府奉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化活动都带有政治功利目的,政治功能被无限放大,政治操纵着文化,政权干预了学术,科学难成气候。第三,专制的政治环境促成了特定的病态社会文化心理和性格。人民根本没有思想自由,根本也不允许有独立的人格。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畏官,臣畏君"的社会心理,养成了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唯上"的被动性格,导致了君主专断,官吏阿谀,智者言塞,民智困厄。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第一,宗法权为国家政权提供了维系统治核心的纽带,国家政权也在不断地利用和依赖着宗法制度,它们相辅相成,使国君拥有了对国家的绝对权威。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之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赖以保持等级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第二,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为什么说古文言是适合社会和历史发展需要的书面语言系统?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方言众多的国家,需要一个与口语不一致的书面语言系统,才能实现不同方言地区之间的交流。如果书面语只是口语的文字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就会极大地损害书面语言的交流功能。第二,口语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常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反应极其敏感。如果书面语与口语保持一致,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尚待筛选和规范的新词马上进入书面语言系统,势必造成混乱,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第三,古文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古文言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它植根于先秦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先秦的思想文化艺术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古文言的生命之源。试论中国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内在缺陷。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都有整体性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强调过头。就会反过来产生一种漠视个体利益、忽视个体个性的不良倾向。第二,中国哲学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我们善于综合定性分析,却不擅长于精确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分析。第三,中国传统哲学有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这种因素最主要地表现在人事和制度方面。容易导致人们不思进取,封闭守旧,对待别人缺点和错误不敢批评和纠正,以求一团和气。第四,高度重视人治,而相对不重视法治。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人学,儒家高度重视人伦,其结果必然是重视人治,追求以人的道德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动。第五,过于强调整体统一所导致的全国“一刀切”传统不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当然也不利于现代化建设。试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第一,注重伦理道德修养。中国的人文精神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国传统上对教育的重视本身就是中国人文精神深厚的体现,而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浸润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知书达礼的君子,以达到改良社会之功效。第三,追求伟大的理想。中国古代的智者贤人把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化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第四,崇尚民族气节,热爱祖国。第五,高度重视礼乐文化对道德修养的熏陶作用。中国文化虽然重视道德修养的作用,但没有走到道德极端主义的道路上去。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传统在起作用。试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第一,礼乐文明的再创,文化空间的开拓与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人的情熵的培育;第二,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敬业乐群”等对于建构现代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新的人与人之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等理念有助于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第四,天命、天道、神圣、敬畏感与人的终极信念,“极高明而道中庸”所透显出的“圣凡”关系,与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效应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价值指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第一,混沌的整体性。即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了解和整体功能,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的古朴的系统思维。其特点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第二,和谐的辩证性。从思维定势来看,和谐的辩证性是中国传统思维运行的主要指向。和谐的辩证性,指的是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把握对立面中的统一和统一中的对立面。第三,直觉性。直觉思维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并为大多数哲学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第四,功利性。思维的功利性使得古代中国人在追求知识时,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或倾向。第五,经学性。就是代圣贤之言,因袭旧说,疏于创新,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第六,政治伦理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试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精忠爱国,四是克己奉公,五是诚信知报,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此外,还有诸如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提倡道德修养过程中学、问、思、辨并重,强调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古代伦理思想家杰出的精神创造,更是他们包括一切志士仁人躬身践行的实践成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和光大。试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参考参考答案:第一,历史价值。由于每一处遗存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人类创造或创作的,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民俗、信仰、观念,甚至中外关系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第二,艺术价值。中国历史文化遗存富有艺术形象和表现力,都体现了功能、结构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其艺术价值可以体现在造型、整理工艺和彩色的运用等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观点,给后人以美的感受。第三,科学价值。在众多的遗存中,充分表明了古建筑的科学性。所有的遗存都能反映自身时代的科技水平,在力学、数学等多个领域能给现代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古人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于我们具有科学价值。试论中国古建筑的特点。第一,完整的木构架系统。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此创造出独特风格的各种平面和外观。第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其组合方式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规划。还有以某一大型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布局独特出新。第三,造型优美色彩绚丽。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处理讲究形象精巧,多样屋顶的组合主次分明,变化多端,更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带有威严、庄重的气氛。在山清水秀的南方,则与自然环境相调和,形成与皇家豪华气派不同的秀丽淡雅的格调。此外,雕刻的精巧,屋檐转角的翘起,多姿的斗栱,其艺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