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挑脚手架汇总_第1页
悬挑脚手架汇总_第2页
悬挑脚手架汇总_第3页
悬挑脚手架汇总_第4页
悬挑脚手架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悬挑脚手架的调研先看看悬挑脚手架底部承力架的形式,我们现场见得最多的应该是悬挑梁式,构造见图,A端悬挑梁为锚固端(也有设置三个锚固点,每个锚固点设置两道锚固钢环的,具体做法再详细介绍),B段为脚手架立杆的支撑端(需采取一定的锚固措施,防止钢管滑移,并抵抗风荷载的上浮力)。这个现场做得比较差1、采用的槽钢,截面不合理,建议采用对称截面的,如工字钢。施工单位的解释是采用槽钢的话等工程结束,浇筑路面的时候还能当模板用.....只要计算没有问题,有的时候也只能如此,但是在立杆位置应增设加强肋,改善构件的受力性能

1、采用的槽钢,截面不合理,建议采用对称截面的,如工字钢。施工单位的解释是采用槽钢的话等工程结束,浇筑路面的时候还能当模板用.....只要计算没有问题,有的时候也只能如此,但是在立杆位置应增设加强肋,改善构件的受力性能

2、锚固长度太短,我们一般控制在悬挑长度的1.5—2倍之间。

3、锚固点设在悬挑板上,受力不合理,应该将槽钢加长,锚固点避开阳台位置,当然,如果悬挑阳台太大的话,可以在阳台位置加上锚固点,用来控制槽钢的侧向变形。

4、锚固点采用了木楔,木材材质比较软,受理后容易变形,建议采用钢制材料这种端部的固定方式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最好的形式了端部采用两道固定,钢制的楔子,不错,不过也有问题,我们得到消息,目前正在修订的《建筑施工扣件式端部采用两道固定,钢制的楔子,不错,不过也有问题,我们得到消息,目前正在修订的《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规程中有这样一条:6.11.1悬挑钢梁应使用16号及以上双轴对称截面型钢,悬挑梁尾端应在两处以上使用HPB235级直径16㎜及以上钢筋固定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或由不少于两道的预埋U型螺栓固定,U型螺栓的直径不小于20mm.....我是在修编的JGJ130规程上看到的,大概在2009年初的时候从建设部网站上下载的,不知道为什么过了1年多了,正式稿还没有下来。听说建设部审查了几次都没有通过,不过我们对其中的条文可以参考一下还有昨天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锚固点到钢梁端部距离太小,这个我开始没有注意,后来查了一下,6.11.4中规定“钢梁尾部钢筋拉环、U型螺栓预埋位置宜为悬挑型钢尾端向里20㎝处” 当然,现场端部锚固的形式还有很多,我们总结了一些,主要形式有上面几种:图一是最常见的在主体结构施工是预埋钢筋的形式,当然不一定是环形的,也有埋两个钢筋再对折的.......

图二是后置式的,主体结构施工时预留洞口(也可以浇筑完主体后再打孔),然后用螺杆固定,螺杆形式有图示的两根对穿螺杆,也有将螺杆加工成U形的(这样只需要再一个面拧螺栓,工作量可以减少很多)。这种形式螺栓可以重复利用,总体来说是成本最低的,存在的问题是材料周转需要做保养、现场的螺栓容易被工人拧下、螺杆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保护(我们曾经在工地上试用过,大部分因为螺杆弯了或者被污染等问题螺栓拧不下来),所以施工单位使用的积极性不高。

图三是在主体中预埋铁件,然后钢梁和铁件焊接,这种因为钢梁比较浪费,已很少采用。还有,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单位还有,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单位钢筋环设置过大,很难固定钢梁,有些单位很聪明,采用的方法很简单,直接将钢筋环折弯来压紧型钢(见图),这种方法表面上看可使锚筋与型钢紧密结合,但当钢筋环受力后极易被拉直,对脚手架安全非常不利。这个阳台不大,是设在错层位置的大阳台部位的设置形式,需要的话还可以加钢丝绳,加下斜撑的的结构形式还可以用在转角部位、楼梯梁处等位置,这个阳台不大,是设在错层位置的

这张也是斜撑的,因为计算下来斜撑的长细比不够,怕受压失稳,增加的一根三角斜撑我们这里转角部位一般还要求加设水平联系钢梁,如下图,这个做的比较差,悬挑钢梁设的间距太大,水平连系梁都被压弯了。右边这张还过得去,斜撑、钢丝绳、水平连系梁一个都不少。这个是转角部位悬挑梁的固定形式之一,因为转角部位一般有柱子,悬挑梁比较密集,悬挑梁端部不好固定,施工单位就想到了这个办法,也不能说不好,但是全部的力都集中到中间一根梁上,想想都不行啊,能否在中间一根梁上多加几道锚固点?这个是转角部位悬挑梁的固定形式之一,因为转角部位一般有柱子,悬挑梁比较密集,悬挑梁端部不好固定,施工单位就想到了这个办法,也不能说不好,但是全部的力都集中到中间一根梁上,想想都不行啊,能否在中间一根梁上多加几道锚固点?悬挑架转角斜挑,我个人觉得也不好,我有个做法,你可以参考参考:采用联梁式,主梁垂直于外墙,再在主梁上设次梁悬挑,控制好次梁的压长。如下图:我这个主、次梁悬挑架转角斜挑,我个人觉得也不好,我有个做法,你可以参考参考:采用联梁式,主梁垂直于外墙,再在主梁上设次梁悬挑,控制好次梁的压长。如下图:我这个主、次梁都是采用的18号工字钢上图的做法,会引起扫地杆起步高差,扫地杆距离基座应控制在200mm,这JGJ130规范6.3.2中有明确规定,而且图6.3.2的处理办法也只适用于落地脚手架立杆立于硬化地面或地下室顶板等部位(个人认为)。

我们单位布置脚手架时要求技术人员,挑梁在同一平面处,为取消高差,颇费脑筋。各位高手看看我的电梯井处,如此布置,合理否?多指教!后浇带南立面大阳台特殊部位处采用下图做法,安全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也没有任何侥幸心理,我虽然在挂边梁上加筋处理了,钢丝绳挂拉,见了同仁们在下层楼面加焊支撑梁,仍觉得有必要再加个双保险,我这边是三立杆,立杆轴向力相对较大,且两根挑梁承担的三跨的力,上面有16步,近30米高,安全很重要。做技术的保守一点,对自己,对工人都有好处,当然也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的。大阳台出挑距离大的部位到了上去6层后会采取卸荷措施。大家有何建议?多指教。后浇带南立面大阳台特殊部位处采用下图做法,安全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也没有任何侥幸心理,我虽然在挂边梁上加筋处理了,钢丝绳挂拉,见了同仁们在下层楼面加焊支撑梁,仍觉得有必要再加个双保险,我这边是三立杆,立杆轴向力相对较大,且两根挑梁承担的三跨的力,上面有16步,近30米高,安全很重要。做技术的保守一点,对自己,对工人都有好处,当然也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的。大阳台出挑距离大的部位到了上去6层后会采取卸荷措施。大家有何建议?多指教。由于在阳角部位和建筑结构某些位置,无法再每根立杆下部布置悬挑承力钢梁,或者为了节约钢材,有些工程间隔设置悬挑钢梁,我们的做法如下(只是简图,比较潦草):

钢管立杆不一定布置在悬挑钢梁上,可根据建筑结构实际情况随意布置在纵向承力钢梁上。

悬挑承力钢梁的具体设置,悬挑承力钢梁在建筑主体上交叉位置的处理详见下帖在某些情况下,转交部位悬挑钢梁相互交叉无法避免,造成纵向悬挑钢梁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悬挑脚手架在某些情况下,转交部位悬挑钢梁相互交叉无法避免,造成纵向悬挑钢梁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悬挑脚手架立杆底部(基础)高度不统一,扫地杆设置困难,有些单位按照130规程中6.3.2立杆基础有上下坡的形式来设置脚手架三地杆;也有些单位在上部悬挑钢管的侧向焊接纵向承力钢梁,刚好于设置的下部悬挑钢梁顶端的纵向承力钢梁保持水平,具体见下图,只有示意图,可惜忘了排照片了。图中为了保证上部悬挑钢梁的稳定,在钢梁和楼板之间设置了填块。如上图,在阳角部位悬挑钢梁固定于楼面结构时可能相互交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采用悬挑三角支架+钢丝绳或如上图,在阳角部位悬挑钢梁固定于楼面结构时可能相互交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采用悬挑三角支架+钢丝绳或钢筋拉杆的形式,当悬挑钢梁间距较大(如按立杆一隔一布置的形式)时,建议采用钢筋拉杆。关于脚手架立杆与底部承力架的连接:脚手架立杆与型钢悬挑结构的可靠连接是保证架体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在悬挑构件上焊接Φ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在悬挑构件上焊接Φ25左右的短钢筋作为定位件,固定立杆的平面位置。这种做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Φ25短钢筋与立杆钢管之间存在16mm左右的间隙,存在立杆偏移的可能;二是只能控制立杆的平面位置,没有抵抗上翻流作用的能力。我们建议定位件外径应在35mm左右为宜,并在脚手架立杆底部增设竖向约束,抵御风荷载的上翻流作用。JGJ130规程6.4.7规定,架高超过40米且具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即将上翻流作用有连墙件的承担。对于落地脚手架,架体高度超过40米时,本身自重已很大,足够抵消上翻流作用;但是对于悬挑脚手架,有的架体自身高度不是很大,但架体离地缺很高,自重是否能抵消风荷载的上翻流作用,由连墙件来承担上翻流安全性值得怀疑,是否应该有一些机构去做相关的实验?目前我们在没有确切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的建议是在钢管定位件和立杆底部开一个孔(因为违反了JGJ130中3.1.3“钢管上严禁打孔”的规定,需采取其他加强措施),然后用插销来连接;或者利用扫地杆与底部的型钢连接。关于斜拉钢丝绳:斜拉杆一般采用钢丝绳,斜拉钢丝绳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偏心问题。由于构造原因,钢丝绳受力后拉结点往往偏于型钢的一侧,脚手架立杆一般设置在型钢截面中心,两者存在一定偏心距,使构件产生扭转。2、固接端断丝问题。钢丝绳直径一般为12~18mm,实际安装时,固接端钢丝绳弯曲半径往往设置过小,钢丝绳受力后在固接端处容易出现过多断丝。3、受力不均衡。因钢丝绳固接端的屈曲余量、钢丝绳的伸长率、锚固位置和锚环变形等因素,即使采用调紧装置,也难以保证各根钢丝绳都能按照设计意图均衡受力。4、钢丝绳的伸长率大。钢丝绳股与股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在承受相同荷载的情况下,钢丝绳的伸长率远远大于悬挑型钢的变形,当钢丝绳达到设计抗力时,悬挑脚手架早已进入不安全状态。5、钢丝绳是一种柔性材料,不能抵御台风、龙卷风等产生的上翻流作用。6、钢丝绳必须在上一层楼面(锚固部位)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时才能设置,将出现脚手架搭设滞后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宜采用钢丝绳作为斜拉杆件,建议采用圆钢拉杆,施工单位非要采用钢丝绳时,钢丝绳只能作为构造措施,不参与受力计算。关于钢丝绳,个人认为还是不参与计算的好,钢丝绳股与股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受力以后钢丝绳的变形将很大,也有单位在假设悬挑钢梁的时候向上预设一个小的倾角起拱,但是因为钢丝绳的伸长率不好确定,所以钢梁起拱多少也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0.5-1%,如图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悬挑脚手架(包括落地脚手架)在管理和设计计算中存在的一些疑问和误区。有些我们做过实验了,有些还有待验证,为启发大家的思路,我先把第一个问题列出来,请大家讨论:1、JGJ130规程规定,钢管构件的拧紧力矩在40~65Nm之间,是不是拧紧力矩取最大65Nm,扣件抗滑移承载力最好?原则上扣件抗滑承载力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扣件与钢管之间的静摩擦系数μ,其取值与接触面的材料特性、粗糙程度、干湿状况等因素有关;二是垂直于钢管表面的正压力(即法向力)N,一般随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或称紧固力矩)的增大而增大;三是扣件内壁与钢管外壁的接触面积。问题是现场的扣件,拧到65要不滑丝,要不报废了关于扣件拧紧力矩是不是越大越好的问题,现在给大家一个答案和解释:扣件的拧紧力矩可以影响其抗滑移能力,根据物理学原理,物体的摩擦力(抗滑力)=垂直压力*摩擦系数,在这里认为摩擦系数不变,而扣件作用在钢管表面的垂直压力与扣件的拧紧力矩有关,拧紧力矩越大,垂直压力越大,从这个方面讲,扣件拧紧力矩越大越好。从另一个方面讲,扣件拧紧力矩过大,钢管和扣件会出现变形乃至完全破坏,所以《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和《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等规范对钢管、扣件的质量,以及拧紧力矩(规定在40Nm-65Nm之间)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大家都知道施工现场存在一个不可忽视,而且近期内也不可能改变的问题,即钢管的质量(壁厚)和扣件的质量(自重)远不如以前,那么拧紧力矩还能在40Nm—65Nm之间吗?为此,我们做了相关的实验,结论如下:一、钢管壁厚影响的实验。这个是我们做的,实验的结论见《建筑安全》杂志的2010年第1期。1、主要的实验结果:施工现场的钢管壁厚大部分在3.0mm以下;壁厚2.2mm的钢管拧紧力矩在65Nm时大部分就破坏;壁厚2.5的钢管拧紧力矩虽然大部分能达到65,但加载后较多会破坏;壁厚2.8的钢管,拧紧力矩在65Nm时基本不会破坏;扣件抗滑承载力不会因为拧紧力矩的增大而出现较大变化。2、因此我们提出观点:钢管壁厚小于2.8mm的禁止使用(国家规定时3.5mm,允许负公差0.5mm);扣件拧紧力矩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40~55Nm之间。二、扣件质量影响的实验。这个实验我们本来准备做的,后来知道东南大学做了,所以用了他们的结果,详见《施工技术》2010年第四期。1、扣件拧紧力矩在40Nm以下时,抗滑承载力增长很大;拧紧力矩在40以上时,抗滑承载力有一定提高,但提高不大;新旧扣件的抗滑承载力相差很大,扣件使用后抗滑承载力下降23%左右。2、结论是:拧紧力矩必须大于40Nm,但也不宜过高,在50Nm只有为宜;使用旧扣件时应对螺栓逐个检查。最近在研究脚手架风荷载计算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荷载效应组合系数:“130规程”中规定为永久荷载+0.85*(施工均布荷载+风荷载),这个公式是引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现在“荷载规范”已经将0.85的组合系数修正为0.9,那么我想计算脚手架的时候也要修正了。关于这一点很多单位已经按照0.9进行计算了,但是在130规程中5.3.4条,风荷载产生的立杆段弯矩的计算公式中的组合系数,很多单位还是按照130规程的规定取0.85计算,这里提醒一下。2、风荷载标准值计算:130规程中风荷载标准值=0.7*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脚手架风荷载体型系数*基本风压。条文中解释基本风压取三十年一遇,考虑到脚手架使用周期一般都较短,少则几个月,多则1~2年,遇到强风的概率较30年一遇相比小得多,故乘以0.7的修正系数;但是现在国家已将基本风压30年一遇调整为50年一遇,并增加了10年和100年的基本风压,很多单位在计算的时候基本风压还是取50年一遇值再乘以0.7,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而且数据也不一定符合实际,为什么不直接按照临时建筑的设计一样,取10年一遇并取消0.7的系数,不是显得更为准确简单么?3、关于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有的悬挑脚手架离地高度相差很大,所以在计算分压高度系数的时候(主要是连墙件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悬挑段的离地高度单独设计(当然同一个悬挑段内建议连墙件布置统一),我们发现很多单位为贪图方便,直接取最大高度计算,那样设计起来比较方便,但是经济性比较差。我们建议按照每间隔40米左右(差不多两个悬挑段)取一个风荷载高度系数。上述三点其实应该没有多大争议,很多单位都是比较认同的下面说两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一、脚手架挡风系数1、什么才是敞开式脚手架。130规程中术语定义的“敞开式脚手架”是指“仅设有作业层栏杆和挡脚板,无其他遮挡设施的脚手架”,这个定义与当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劳动力成本低、钢材匮乏的社会背景相适应,施工单位也能比较自觉的按照规范来执行。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钢铁产量逐年提高,脚手架钢管和扣件等已不是紧缺商品,同时劳动力成本却日益上涨,施工单位不再愿意花大量的人力在有操作作业时设置防护栏杆,操作作业结束后拆下防护栏杆,脚手架防护栏杆往往随着工程进度逐层设置,工程结束后一次性与脚手架架体同时拆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文明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在“安全第一”已成为人们共识的这一社会大环境下,没有哪个部门、哪个单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求根据“130规范”的规定,将非操作层的防护栏杆全部拆除。所以我认为应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对“敞开式脚手架”的含义做新的解释。根据我们的调查,南方地区所谓“敞开式脚手架”常见的做法是在每步内均设置防护栏杆(扶手杆和挡脚杆各一根),所以在每一步一跨迎风面积内,挡风构件包括:立杆、大横杆、挡脚杆、扶手杆和剪刀撑各一根(少数还要设置挡脚板),通过大量计算,这种施工实际存在的“敞开式脚手架”与“130规范”定义的“敞开式脚手架”相比,其挡风系数增加了0.6~0.9倍,所以130规程中附表A.3“敞开式脚手架”的挡风系数不能再采用的,因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计算(怕麻烦的话讲130规程附表中的将数值乘以2也可)。请大家到自己当地工地上看看,到底目前敞开式脚手架是怎么做的?其实挡风构件最重要的是安全网。满挂密目安全网的外架,挡风面积不会低于85%。所以凡是满挂密目安全网的外架都不能称为敞开式脚手架。2、一些外立面局部封闭的脚手架。建设单位(特别是政府部门)为了庆祝建筑物主体封顶,房产公司因售房需要在脚手架上大面积张挂标语、广告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也难以制止(我想在施工现场的也再清除不过这一点);有时因某种原因(如外电线路防护),需要在脚手架外立面采用密目安全网加竹笆板作双重防护,甚至采用绝缘板等密不透风材料进行安全防护。像这种情况挡风系数如何取值?二、关于验算立杆稳定性时的最不利位置分析“130规范”第5.3.1条规定,组合风荷载计算脚手架立杆稳定,应将立杆段承受的轴向力和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详见130规程5.3.1条中的计算公式)。众所周知,由于脚手架钢管的自重作用,底步架立杆所受的轴力最大,离脚手架顶部越近,立杆轴力越小;相反,在底步架处由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最小,离脚手架顶部越近,弯矩越大。即钢管轴向力和风荷载弯矩这两个组合值,在脚手架高度方向,数值变化刚好相反,一个增大一个减小。因此,在确定最不利位置时,应对每个步段的脚手架立杆所承受的轴力和弯矩进行组合,然后取效应最大值,这样计算起来非常繁琐,所以大部分施工单位为贪图方便,直接取脚手架底部立杆承受的轴力和脚手架顶部位置由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明显偏于安全,经济性比较差。为此我们对落地式和悬挑式钢管脚手架进行了大量演算,通过编制电算程序,对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脚手架总高)、步高、立杆纵距、立杆钢管壁厚、基本风压、使用荷载和悬挑式脚手架的起挑高度等,取不同数值进行组合和计算,对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后发现,取底部架立杆复核稳定性(即取底步架立杆的轴力和底部架处的风荷载进行组合)能达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并符合实际情况。当然上述讲的演算我们只是针对悬挑脚手架(架体高度不超过24米的)的,对于超过24米的脚手架,到底要怎么组合,就需要大家来讨论了。各位同仁、老师、专家、教授:你们好,向各位专家请教有关悬挑各位同仁、老师、专家、教授:你们好,向各位专家请教有关悬挑脚手架立杆稳定性计算问题,我一直用品茗安全技术软件进行架体的安全计算,可是认真审核品茗的计算书,我发现品茗软件在对悬挑脚手架立杆稳定性计算书结果中中,有风荷载时立杆承受的力矩反而小,无风荷载时立杆承受的力矩反而大,此计算结果跟PKPM软件计算的恰恰相反,请问专家到底谁对谁错,我认为品茗存在重大缺陷。前面专家提出了如何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分析:关于您用2种软件计算出不同的结果的问题,很简单的解决方法:你自己手算一遍吗,经过自己算出来的东西,心里会更有谱,心里会很踏实,这是我的心得体会,不要动不动就依靠软件来计算,软件得出的思路只能给您做参考,负责的话你要自己手工核对才对。工程上东西往往要具体部位具体对待,用软件它一般只能机械的套用事先编好的程序公式,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就不能灵活变通。你自己手工计算比较一下,别人告诉你现成的答案固然很好,但若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不更好耶?相信自己。关于您用2种软件计算出不同的结果的问题,很简单的解决方法:你自己手算一遍吗,经过自己算出来的东西,心里会更有谱,心里会很踏实,这是我的心得体会,不要动不动就依靠软件来计算,软件得出的思路只能给您做参考,负责的话你要自己手工核对才对。工程上东西往往要具体部位具体对待,用软件它一般只能机械的套用事先编好的程序公式,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就不能灵活变通。你自己手工计算比较一下,别人告诉你现成的答案固然很好,但若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不更好耶?相信自己。关于悬挑脚手架的计算问题,我来发表我的一些心得吧,请大家多多指教:

1、关于钢管的壁厚问题,我们在计算中最多只能按3.0的计算,否则不符合规范要求,但在实际中我们自己在计算时要考虑我们实际用的是2.5,甚至2.5都达不到非标钢管,这一点我们在按3.0计算时要充分考虑到替代率的问题。感兴趣的自己算一下。

2、风压的取值问题针对不同的工程、工况,在实际计算中是要注意的。

3、荷载问题:在实际施工中根据计算数据,若有必要要严格通过控制荷载才能达到要求的,在施工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计算方案来执行。

4、对于钢丝绳能不能受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以我两个高层做下的经验来说,钢丝绳受力是没问题的,要知道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本身就多放了几倍的安全系数在上面,从经济角度上讲,只要最差工况计算能通过或差不多,受力是没问题的。它放6倍,我实际只要能达到4倍左右就应该是安全的,大家不要顾虑太多。

5、钢丝绳固定问题:采用穿板墙或梁用短钢管扣拉,根据施工经验应该比较经济实用:在以后的装修阶段比较方便装修阶段的施工。

6、关于联墙件大问题: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讨论讨论。

7、对于拐角处、楼梯间剪力墙处等特殊情况的悬挑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建议大家还是采用预埋与剪力墙一起浇筑为好,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免去了繁琐的安全性、绕度计算等一大堆问题,而且施工方便,唯一的缺点就是好像有点浪费,但至少可保证方案在专家论证时会比较好通过。

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经验=安全效益+经济效益,二者兼得最好。关于脚手架体型系数的问题,最最原始的标准应该是英国和苏联的标准,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做风洞试验,都是参考这两个标准得来的,我国的脚手架标准是以英国标准为主要依据的。

如您所说,很明显,建筑物不同位置的风荷载当然不同,对于不同位置的建筑构件应该取不同的体型系数,但是在计算建筑结构的时候,可能要涉及几十甚至上百个不同的体型系数,这样计算过于繁琐,所以我国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根据计算对象的不同,将风荷载的体型系数分为两类,一个用于计算建筑结构,一个用于计算建筑构件的。对于现行的脚手架规范而言,为计算方便,统一采用计算建筑结构的体型系数(脚手架中涉及风荷载计算的主要是连墙件和立杆的稳定性),至于是否需要根据脚手架不同位置,计算单个构件(钢管)的强度、稳定性等,这个问题另外讨论,我就事论事的谈一下目前脚手架规范在体型系数取值中的几条个人意见。

1、脚手架中间体型系数是参考荷载规范第一类建筑的体型系数取值的,如下图,

迎风面取+0.8,背风面取-0.5,对整个结构而言取1.3。

2、对于脚手架而言,存不存在风吸力这个问题呢?如上图,一般脚手架仅在外侧设置安全网,风压2和分压3存在吗?如果建筑物是敞开式的,存在一定的风吸力,但是达不达得到-0.5呢?如果建筑物是封闭式的,由于回风作用,抵消了部分风荷载,体型系数连0.8都可能达不到3、对于规范中的1.3的体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存在,即在一些排架结构的模板支撑架旁边搭设的施工脚手架,如图

所以从体型系数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在计算风荷载的时候其实是过于保守的。

当然这些只是个人观点,还很不完善,有些想法需要做风洞试验来验证和修正,希望有科研机构来做这方面的事情,给我们施工人员一个比较可靠的理论基础。

所以从体型系数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在计算风荷载的时候其实是过于保守的。

当然这些只是个人观点,还很不完善,有些想法需要做风洞试验来验证和修正,希望有科研机构来做这方面的事情,给我们施工人员一个比较可靠的理论基础。现在比较好的还是采用普通悬挑钢架,在钢架上设置钢梁,钢梁靠近建筑角部一端悬挑,一般悬挑长度为脚手架宽度+脚手架离墙间距+钢架距离建筑角部间距+200伸长量。现在比较好的还是采用普通悬挑钢架,在钢架上设置钢梁,钢梁靠近建筑角部一端悬挑,一般悬挑长度为脚手架宽度+脚手架离墙间距+钢架距离建筑角部间距+200伸长量。钢梁另外一端固设在钢架上,同样要求简支段长度与悬挑段长度比值1.5~2。这种角部处理受力分析简便,便于手算。钢架和钢梁的安装可以不需要塔吊配合,便于操作,钢架、钢梁施工质量容易保证。一般情况下,脚手架宽度1050,结构阶段脚手架离墙间距300,因此悬挑脚手架钢架悬挑段长度在1500左右。当悬挑脚手架体搭设8步以上,一般工16以下的型钢挑架都会存在挠度计算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但抗剪和抗弯是没有问题的。事前“起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挠度过大问题的办法,但是不能减少挠度的产生。在建筑结构存在一定特殊性的工程中,往往钢架悬挑段长度(计算过程中指是悬挑脚手架立杆距离支座的间距)会远大于1500,悬挑长度越大对钢架的受力越不利。挠度(变形)和抗弯都可能不满足要求,放大钢架截面尺寸不是个好的解决办法。加设斜撑可以使原来的悬臂构件变形为简支构件,能有效解决钢架的受力问题。但是斜撑的支点往往要设置在下一层的结构板面上,导致斜撑杆件长度偏大,构件长细比偏大,但是斜撑受的力不大,一般情况下,撑杆长度5米以内,采用工12左右的撑杆,其压杆稳定计算能满足要求。加设斜撑有2个很大的缺点,其一就是悬挑架安装很不方便,需要吊车配合安装(斜撑杆与钢架往往是安装前事先焊接好,吊放就位后再次焊接或螺栓固定),而且吊车要覆盖整个挑架范围;二是用钢量大,损耗大,不经济。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一些小的构造技巧,可以完美解决悬挑长度过大,杆件不满足受力要求的问题。比如在悬挑段根部焊接一副小型的三脚架,两个直角面分别抵住钢架底部和结构梁(墙),可以大大减小悬挑长度,附加的三角构造施工又相当简便。

这个贴子我一页页看下来,受教了,谢谢!

另外,我也把我的经验说下,请指教。

这个贴子我一页页看下来,受教了,谢谢!

另外,我也把我的经验说下,请指教。

我认为悬挑结构存在:一是用钢量大,二是高层,特别是住宅,墙体较多。角部,边缘不是飘窗就是卫生间及厨房,墙体封闭,卫生间防水,以及最后拆除安全,都是不利的。还有阳台。特别是大阳台,现在一般又是下沉式的,造成悬挑段过长。

九十年代时,那个时候悬挑架底部一般采用钢管节点进行悬挑,悬挑层数一般是四层左右,也就是12米,00年后,采用型钢的多了起来,地方规定又不一样,造成施工方左右不是,现在较为规范了,但是我认为太保守了,并且由于节点太复杂了,用钢量居高不下。

经自己多年的探求,2003,我第一次给一30层,100米高建筑采用钢丝绳作为一支座,即前端全由钢丝绳受力,其他技术保证要点有:一是后端下垫钢板离地,前端抬起,保证钢丝加荷变形有足够空间。二是钢丝采用花蓝螺栓并形成回接双股,上下用卡扣固定,平时,花蓝螺栓不完全受力,当变形过大时,可用花蓝螺栓调节。三是观测及时跟进。

经过经济对比,这样节约了近一半的费用,因固定端我用了只有500左右长,整个型钢长二、三米。这一次型钢用的是16的工字钢,分三次悬挑。

经验证,此次完全是成功的。

2005年,我将此次经验用在八栋二十多层的高层上,当时,安监部门不大同意,不过看纯熟的演算,及各种应对措施,也同意了,经检测,也一点问题没有。紧接着,又在一栋四十九层的高层运用,不过这次改为14的了,其实,采用两端受力,不论是简支还是固接,计算上12的就够了。

2006年末,我用在了七栋三十层的高层上,用的是14的,三次挑,与传统对比,节约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我的希望是,由于个人不可能去做一些试验,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些检测及推演。希望有这个能力的部门,如楼主,考虑一下型钢梁的结构类型及节点,钢丝绳受力真的不可以吗?尽量经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