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大学生计划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_第1页
村官大学生计划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_第2页
村官大学生计划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_第3页
村官大学生计划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_第4页
村官大学生计划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论文摘要: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文: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是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7.3%,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后了10多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二是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使得流出地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三是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四是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五是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农民工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由人群”。同时,由于农民工的生产经营活动经常得不到公正对待,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又找不到正常的利益表达方式,找不到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再加上法律意识不强,受城市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受,铤而走险等原因,致使农民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从以上这些问题之中,可以透视到我们现行机制体制中存在的深层障碍。障碍一: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阻碍;农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障碍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障碍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流动,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鱼目混珠的劳动力市场,没有规范的招工程序,没有准确的招工信息,没有善后的“输出”服务,农村劳动力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闯入了茫茫城市中,其后果可想而知。较低的组织化程度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保障、维权工作带来了难度,也难以形成规模化、正规化的经济。障碍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水平较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就业压力和“招工难”的现象并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我国即将加入WTO,农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

一、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摆脱了长期短缺的局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9年,中央也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利用这次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尤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区都要注意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区域内部初步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生产带。例如,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高科技领域优势,在积极发展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水产品、花卉等为主体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以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以引进外资为手段,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术、高品位、高效益出口创汇农业(外向型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可能途径,拓展创汇领域,提高创汇能力。中部地区在继续发挥我国“粮仓”优势的同时,用现代高科技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以农产品优质化为重点,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及高价值经济作物的种植,使之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粮、油、棉、瓜菜、水果、畜禽品及名、优、特产品供应的基地。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棉花、糖料、水果、瓜菜、蚕、中药材等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产,逐步建立起名优新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变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如充分挖掘山林,水域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据统计,我国可利用的山地资源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5倍左右,内陆水域与耕地面积相比也达到了20%,开发潜力极大,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此外,中西部地区应抓住当前农产品充裕和国家财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第二,进一步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土地市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把城镇商业用地由行政定价转变为市场定价,逐步实行对城镇商业用地公开竞价批租制度,提高城镇土地收益;允许企业和集体土地使用权通过作价入股、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二是鼓励集中兴办企业,建设工业小区,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对已分散在小城镇城区以外的乡镇企业,要根据其占用土地的面积和质量高低,提高其用地成本,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第三,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靠拢建房或购房,引导农村非农产业人口到城镇定居、就业;鼓励在城镇中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收入的农民均可在城镇落户。二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等。第四,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要逐步改变仅依靠政府投资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性投资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专项资金及城镇建设信贷担保基金,由财政从市政、环卫、城管等收费中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益中集中安排,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二是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按照自筹、自用、自还,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对城镇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调度、有偿使用、滚动增值;三是有选择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经营权和使用权,部分或全部出让转让股份,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民间投资者投资城镇收益性公用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第五,完善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组织体系。为保证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从组织上建立相应的领导管理体系,负责小城镇实施的规划、管理与协调工作,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及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建筑、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需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市场交通范围,扩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应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深化建筑企业改革,提高组织程度、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此外,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东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农村房地产等新兴产业,旅游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城市郊区应充分发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以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乡镇企业,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使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界限日趋模糊,乡村地区已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功能和特征,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非农化的结果不仅使部分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为城镇人口,而且使部分由于城乡迁移政策而未彻底实现地域转移的农村人口在所从事的职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点形态上也具有相当的小城镇特性,成为准城镇人口。各地政府应制定宽松、公正的政策,鼓励、引导其健康发展,对个体、私营经济等给予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就业比重。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取消所有制差别待遇,创造平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拓宽个体私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私营企业贷款正常渠道,从制度上保证私营企业享受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的限制。其次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消除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联合、兼并的体制障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收购兼并国有小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同时,在国有小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中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探索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运行机制,促进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

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以充分适应就业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非均衡的“二元经济”格局。例如,大量低素质或低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在传统农业中长期滞存与有限的高素质劳动力即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集中于工业的基本矛盾长期没有解决,导致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剩余”支持,从而发生其他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以湖南省为例,据省农调队对37个县74个乡镇222个村民小组2220户农户调查,1995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高达47%,即使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掌握的也只是祖父辈们传授的种田技术,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不到20%。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1%,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仅占5.7%。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又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表现明显,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都是从事脏、险、累的工种便是证明,从长远上来看,妨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反复强调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专家们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一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首要的是把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突破口和基点,通过加强农村基本和基础教育、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摆正和开拓农村教育服务方向和办学思路等,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第一,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制教育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求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全方位地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形势,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活动课教学,立足校园,走向农村,创办示范性专业和示范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形成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创新为契机,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研活动等方面实施教育改革。把农村职业学校创办成“农村科技推广中心、科技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农业产业化示范中心”的“服务中心”特色学校。第二,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要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同时在农闲季节邀请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主办各类培训班、短训班,为乡镇企业、农村边远地区培训所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种短、平、快的培养方式既经济又实用。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