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_第1页
2023年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_第2页
2023年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_第3页
2023年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_第4页
2023年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一、xx市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定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支持的社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天灾人祸的受害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xx市逐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特困救助等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渐趋社会化的保障体系。一是社会保险全面启动。xx市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已全部启动运行,除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外,其余均实行市级统筹。社会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地税负责征缴,财政负责监管,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待遇给付。截止2008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户数达872户,参保人员4.15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3万人,征缴养老保险金1.3亿元,新增参保人员1753人,完成省上下达扩面任务的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2766万元,新增参保人数2110人,完成省上下达扩面任务的98.97%;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598户11.13万人,参保城镇居民14.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1598户7.9万人,2009年底覆盖面达到90%;工伤保险参保单位331户,参保人数达到2.13万人。二是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全市城市低保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保障标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截止2008年底,享受城市低保对象达2.3万户、5.76万人;保障标准由2006年的125—145元提高到152—176元,月人均补差从2006年76.5元提高到116元,保障面从2006年的14.9%提高到17.45%,比全国城镇平均低保面高出7个百分点左右。三是农村低保有了新进展。全市农村低保工作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由2006年6162人增加到23.69万人,发放低保资金由2006年41万元增加到7294万元,保障标准由2006年600元提高到728元,保障面由2006年5%提高到10.24%,月人均补差从2006年22.2元提高到50元,基本上保证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xx市2003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09年全市共有214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86%;累计筹集资金5.33亿元,为296.55万人补偿医药费用3.59亿元,参合农民受益面、统筹基金使用率、住院补偿比例、人均住院补偿额分别由试点初期的0.6%、21%、23.5%、652元上升到2008年的56.8%、90.2%、57.2%、189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5%、0.82%、4.6%、645元。五是扶贫开发有序推进。新世纪以来,全市共确定扶贫开发重点乡68个,重点村490个,认定贫困人口89.9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3.06万人,低收入人口66.92万人,贫困面为40.8%。近年来,全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瞄准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突出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和产业扶贫三个重点,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2008年底,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3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6.49亿元,“两西”专项资金9492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8290万元,扶贫信贷资金9亿元,天津对口帮扶资金460万元。累计解决贫困人口51.3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0.91%。六是再就业工程稳步实施。积极落实就业政策,针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8443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836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8297人、1523万元;培训下岗失业4.1万人,补贴培训费1083万元;全市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7.5万人;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力度,做到出现一户,消除一户,基本实现了动态消零目标;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失业人员全部落实了失业保险待遇,失业救济金标准从185元提高到340元。七是其它社会救助得到重视。农村医疗救助,2004年开始试点,2006年全面推行,目前共救助1.57万人次,支付救助款4789万元;城市医疗救助,2005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实施,目前共救助2955人次,支付救助款1007万元;农村五保户供养,全市现有五保对象9494户1.08万人,其中集中供养1032人(供养标准从2006年1200元提高到今年的1800元),分散供养9770人(供养标准从2006年600元提高到今年的1600元);残疾人救助,以扶贫、康复、教育、就业、维权为重点,全力实施救助,有效解决了绝大多数残疾人的基本生产生活困难,残疾人贫困面由“十五”末的32%下降到13%,就业率由“十五”末的72%提高到82%,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由“十五”末的77%提高到82%;老年群体救助,从2003年起每年为90岁以上的1200多名高龄老人发放生活津贴,至目前共发放252万元;教育救助,为6.28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为1.58万人次免费提供教科书,为7464名贫困大学生发放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合同金额4038万元;住房救助,共实施廉租住房建设项目27项,建筑面积9.76万平方米,2090套,发放租赁补贴5964户。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xx市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宣传认识不到位,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衣食无忧、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在社会保险等制度推行过程中却阻力重重,社会成员对其认同性较差,这既有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宣传不到位的问题,造成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缺乏必要的认识,社会成员参与积极性低。

2、社会救助机制不顺畅,部门配合不够有力。目前,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涉及民政、劳动、工会、扶贫、残联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政策和制度相互衔接不够,特别是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部门,如民政、司法等,又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如总工会、慈善组织等,“多龙治水”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统筹、协作和配合,使各种救助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部门各做各的,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遗漏。如有的城镇居民既领取养老金,又领取低保补助。同时,基层社会救助组织基础薄弱,工作力量不足,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城乡低保主要靠村委会和社区聘用人员,这些人员业务能力差,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困难户的核实不及时、不准确,致使部分困难家庭不能及时享受到救助。

3、部分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工作难度大。一是xx市农村贫困人口多,救助面窄。2008年底,国家、省上核定农村贫困人口47.77万人,其中23.69万人被纳入低保,还有24.08万人需要纳入低保。二是对被征地和失地农民安置办法不多,渠道单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石油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大,被征地和失地农民逐渐增多,而现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这些失地农民既脱离了土地保障,又不是城镇居民,游离于城乡边缘,有的仅靠有限的征地补偿费来维持生计。三是部分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欠缴“两金”数额大,职工社保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全市共有71户企业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3332元,其中2008年底欠缴2188万元,今年元至八月底欠缴1144万元;有157户企业欠缴职工失业保险金553万元。四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主要存在着农民工工资偏低且有被拖欠现象;劳动安全条件差,成为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高发群体;农民工的养老、医疗保险因用人单位不愿承担缴费义务而缺失,病无所医、伤无所治、老无所养问题突出。

4、社保对象整体收入低,生活困难。一是生活难。城市低保对象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76元以下,农村低保对象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728元以下。二是就业难。城市下岗职工大部分属于“4050”人员,农村贫困群众也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和转移就业难。三是子女教育难。对低保家庭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生录取当年进行了救助,但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高昂学费已成为贫困家庭中最大的非生活支出,困难家庭难以承担。四是看病难。大病医疗救助范围窄,数额低,困难群众“小病扛,大病挨,病倒才往医院抬”,大病无钱医治和因病返贫问题依然突出。五是住房难。据初步了解,有1/3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差,有1/5的困难群众住房没有基本的厨卫配套设施,还有部分的无房困难户。六是维权难。由于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和边缘,往往成为被侵权的对象,而他们又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建议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社会和谐进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xx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1、积极做好城市低保工作。科学调整救助范围,把符合条件的或者新出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参照物价上涨指数、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科学测算,合理调整和提高保障标准,做到既满足低保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又与全市财力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又能发挥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创业的作用。

2、认真抓好农村低保工作。认真总结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经验,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能的情况下,探索和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力争将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全部列入农村低保对象,适度提高人均年补差标准,逐步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目标。

3、实施分类施保和重点施保。对低保家庭中的大病、残疾、老年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实行分类施保,补差标准高于城乡低保对象平均水平;对重度残疾人、“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70岁以上困难老人等,实现重点保障,补助标准高于一般人员50%;对涉及城乡群众基本生活的粮食、肉类、蔬菜等,根据价格上涨程度,适当给予补贴。

4、健全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强化动态管理,严格执行低保对象评议、公示、审批制度,将新出现的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现有低保对象困难程度加重的,提高救助额;收入提高的,降低救助额;收入已经稳定、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退出。

5、落实城乡低保资金和工作经费。根据城乡低保人数变化、补助标准和资金需求,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相应补助资金和必要的低保机构工作经费。

(二)做好特困群体救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

6、加大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工作力度。认真贯彻《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建立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五保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倾斜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敬老院、城市福利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基础建设步伐,使更多的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得到集中供养和托养。

7、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落实《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对象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救助站房屋维修改造列入基本建设规划,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做好救助工作。

8、加大城乡贫困老人救助力度。制定针对贫困老人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的政策,落实老年人各项补助金;对高龄老人补助实施扩面,2010年扩面到85岁,2012年扩面到80岁;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配备农村、城镇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为城乡困难老人提供最基本的日常服务,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9、实施残疾人专项助困工程。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开展残疾人救助工作,继续实施“互助关爱”、“自强就业”等助残工程,稳步实施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努力解决好残疾人在康复、就业、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突出困难。

10、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按照《XX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结合xx市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积极研究制定被征地农民安置办法,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并严格落实;创造条件,广开门路,多渠道引导被征地农民将土地补偿费、安置房用于创办经济实体,鼓励被征地农民再就业,较好地解决后续生活问题;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后,用人单位要及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对失地农转非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采取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确保生活标准不降低,生活质量有新提高。

11、进一步推进临时救助工作。对因患重大疾病或因其它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城乡居民家庭,实行临时救济,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12、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灾难)应急救助体系。建立各类灾害救济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落实市、县、乡(部门)、村、社、党员“六级包保”责任制,把受灾贫困户和特困户适时纳入救济程序;自然灾害救济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各级预算安排的救灾资金不低于全部救助资金的30%。

(三)抓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

13、逐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通过财政补助、彩票公益金和接收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基本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基金,扩大大病救济覆盖面;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障后发生大病或大额医疗费用的特困群众,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后,个人负担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按病种给予二次医疗救助,对“三无对象”、重残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提高救助额度;对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14、继续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多渠道充实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提高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老年人群的医疗补助标准;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个人筹资部分无法承担的,县、乡(镇)财政予以补贴;积极探索农村住院医疗商业化保险运作办法,较好地解决大病无钱医治和因病返贫问题。

15、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就医“优惠卡”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对低保户、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军烈属、优抚对象中的困难户、二女结扎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就医“优惠卡”制度,救助对象凭卡在定点医院就医,享受“济困病床”优惠政策,“济困病床”减免费用有各级财政负担。

(四)推进教育救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6、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政策。保证弱势群体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对困难家庭学生义务教育寄宿费、生活费,按标准予以补助。

17、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免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加强残疾、弱智等特殊群体教育,加快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教学校,旅游景区、图书馆、博物馆等免费向弱势群体子女及特殊儿童开放。

18、完善贫困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制度。高中免收“双特生”(生活特困、品学特优)全部费用;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就读高中阶段,政府每人每学期给予300元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将收缴学费的10%用于减免家庭困难学生的学费;逐步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以助学贷款为主的“绿色通道”及“奖、助、补、减”相配合的资助体系,对考入高等院校的低保户、残疾人、军烈属、优抚对象中的困难户、二女结扎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子女和社会福利机构中的孤儿,政府采取一次性补助的方式给予救助,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入学时给予3000元助学金,考入一般本科院校的,给予2000元助学金。

19、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继续做好“希望工程”、“金秋助学”、“春蕾计划”、慈善捐助等专项救助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贫困、低保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五)开展就业援助,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

20、提供技能培训,落实免费职介政策。有针对性地对城乡低保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本地进城务工农民等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全面落实免费职业介绍政策,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异地就业。

21、实施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以及用人单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在工商、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资金信贷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援助对象自谋职业贷款贴息;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

(六)实施住房救助,推进安居民心工程。

22、认真落实廉租房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20%;对符合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标准的居民,采取建设廉租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等方式给予救助;落实“自助式”物业管理等优惠政策,降低居住成本,确保困难群众“搬得进、住得起”。

23、解决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结合救灾救济、新农村建设,按照“政府补一块、集体助一块、个人出一块”的筹资模式,采取新建、改造、修缮、置换、配租、帮扶等方式逐步解决。

24、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机构要无条件受理弱势群体提出的法律援助请求,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法院对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起诉讼的困难家庭当事人,免收诉讼费用;劳动部门对无力支付劳动争议仲裁费用的困难职工,免收或缓收仲裁费;加强劳务市场监管,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动环境恶劣、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坚持残疾职工岗位工资、福利适当照顾的原则,确保残疾职工工资不低于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