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水平政策及其影响研究_第1页
中国利率水平政策及其影响研究_第2页
中国利率水平政策及其影响研究_第3页
中国利率水平政策及其影响研究_第4页
中国利率水平政策及其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利率水平、政策及其影响研究利率是衡量资金生息水平的指标,表示单位(1元)本金在单位时间(通常指年)内所滋生的利息,是资金价格的体现。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利率作为一种特殊的价格,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所以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不断创新,我国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本文回顾、分析了这十年的利率水平、政策及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以资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参考。2006-2016年基准利率基本情况与基础数据分析(一)2006-2016年基准利率基本数据及整体走向2006-2016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情况如表1所示(↑和↓表示的是本次调整相对上一期是上浮还是下浮)。2006-2016年中,整体看基准利率调整成波浪形,经历了两个完整周期,以整存整取定期一年期年基准利率为例,波峰分别是4.14%和3.50%,波谷分别是2.52%,2.25%和1.5%(见图1)。较上一个10年相比,调整频繁。10年内共调整了25次,发布频率最高的年份在2007年、2008年和2015年,这3年内都调整了5次。(二)基准利率水平分阶段分析本文根据基准利率相对高位低位、整体走向及宏观经济形势,把2006年以来的基准利率调整划分了四个阶段(见表2)。阶段1(2006年-2008年底),相对高位,走势上行。本阶段天数759天,在7次调整中,6次集中在2007年3月到12月,利率调控天数489天,历时10个月,基准利率从2.52%升到了4.14%,有历时较短、幅度较大的特点,4.14%的峰谷维持了293天。2006年、2007年,我国经济GDP保持了10%的增长、外汇储备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但存在固定资产投?Y和货币信贷规模增长过快、房价增幅未得到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过快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发挥利率的货币调控作用,央行采取了不断上调基准利率的措施,在央行调整基准利率的新闻发布中全部提到了“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利于经济平衡增长和结构优化”等。经2007年的6次调控后,储蓄收入增加,贷款成本也大大增加。以100万元一年期定期为例,储蓄收入增加了1.62万元/年,投资成本增加了1.35万元/年;以房贷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5年以上贷款年基准利率由6.84%升至7.83%,还款由每月7657.26元增至8259.30元,每月还款增加了602.04元,总还款利息增加了144489.60元,大大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阶段2(2008年底-2010年底),相对低位,走势下行。本阶段天数764天,在5次调整中,全部集中在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历时3个月,调控天数98天,基准利率从4.14%降到了2.25%,有历时短、幅度大的特点,2.25%的低谷维持了666天,维持时间较长。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始于2007年、全面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不断加大,世界主要经济体于2008年纷纷进入降息期,美国、日本、欧元区等大幅降息,通货紧缩逐步显现。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刺激实体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于2008年9月调低贷款基准利率,并于3个月内接连5次降息,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急降到了2.25%。在央行的新闻发布中多次提到了“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降息降低了信贷成本,5年以上贷款利率由2008年底的7.83%降至了5.94%,以房贷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还款额由每月8259.30元降至7130.30元,每月还款减少了1129.00元,总还款利息减少了270960.00元;若以贷款利率7折,即5.94%的7折4.158%计算,还款每月降至6143.32元,每月还款减少了2115.98元,总还款利息减少了507835.20元,少还50万之多。2008年11月和12月信贷大幅增加,11月份新增贷款开始快速增长,当月新增贷款达到了4769亿元,12月份更猛增至7400亿元,两月信贷超过了1.2万亿元,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显现。阶段3(2010年底-2014年底),相对高位,整体走势上行。本阶段天数1494天,调控天数625天,本阶段分了两段,基准利率首先从2.5%升至3.5%,随后降至3%。相对来看此阶段利率处于高位且较稳定,峰值没有超过4%,最后1次调控至3%,属较高水平,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维持了869天,是维持时间最长的利率水平。2009年左右大量货币涌入房地产业,房地产成为经济热点之一,全国房价在2009年开始报复性反弹,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新房成交价格涨幅达到了24%。2010年4月,“国十条”出台,2010年10月升息,央行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的上调过程中,央行的新闻发布中没有解释,只给出了利率调整幅度。在3.5%的峰值维持了近一年后,2012年6月和7月央行下调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但调整幅度都不大,还属于利率相对高位水平。在调整的同时发布了“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的政策,3%的1.1倍为3.3%,与调整前的3.5%相比,相差不多;而同时发布的贷款政策“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表明此次调整意在贷款,下调希望刺激实体经济,减少实体经济使用资金成本。2011年至2014年,我GDP、CPI、PPI增幅都有先升后降但总体比较稳定的特点,利率调整主要是鼓励投资,特别是实体经济投资,但不抑制储蓄,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呼应。阶段4(2014年底至今),相对低位,走势下行。本阶段调控天数336天,6次调整,调整历时近一年,基准利率从3%降至1.5%,有降幅大、利率低的特点,1.5%的谷底维持至今。到2014年底,我国PPI已连续4年负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呈下行态势,且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2014年底,央行发布下调基准利率的新闻,但同时发布了“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政策。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75%的1.2倍为3.3%,而调整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其1.1倍为3.3%,两者没有任何差别。由此可见此次调整还是为了鼓励投资,特别是实体经济投资,对储蓄没有较大影响。到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并普遍预期2016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所以为了刺激经济,央行2015年的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降至1.5%,贷款降至4.75%。在央行的新闻发布中,多次提到了“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从上述四个阶段的基本情况介绍中,可以看出我国基准利率能较好地随经济形势调整,经济过热时,上调利率,鼓励储蓄,抑制投资与消费;经济过冷时,下调利率,鼓励投资与消费,具有一定效果。2006-2016年利率与宏观经济数据比较分析基本数据2006-2016年期间基准利率及基本宏观经济数据如表3所示。表3中:CPI、GDP、存款(存款=M2-M1,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GDP增幅、居民储蓄(城乡居民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2015年居民储蓄增长率摘自《2016年政府报告(李克强)》;基准利率取的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平均值,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平均值=∑(本年各期基准利率*本年各期天数)/365;实际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平均值-CPI指数;2006年8月19日之前按前一期2.25%计算。利率与CPI指数比较分析1.基准利率与CPI指数正相关,具有一定时滞性。2006-2016年我国基准利率与CPI的变化趋势见图2,相关系数为0.697,说明两者正相关,且关系较为密切,CPI的升降是导致利率升降的原因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调整基准利率是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之一。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的作用,存款利率构成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高利率往往会起到抑制消费的作用。2006-2016年我国平均利率与CPI的相关系数为0.697,之所以不是负相关,恰恰是由于我国基准利率时滞性的特点。基准利率与后一年CPI的相关系数是-0.52,从图3也可以看出基准利率的升高基本上能引起后一年CPI的下降。当然,图3只是给了一个大体走势,剔除了其他因素影响后,我国基准利率的时滞到底是多长时间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实际利率与CPI指数负相关,实际利率受通货膨胀影响更大。实际利率与CPI的变化趋势见图4,相关系数为-0.946,说明基准利率的调整远跟不上CPI的波动幅度,实际利率更大的是受CPI影响,即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三)利率与存款及城乡居民储蓄比较分析第一,基准利率和存款增幅正相关,且相关性强;实际利率和存款增幅相关性不大。本文的存款变量指的是“M2-M1”,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其流动性弱。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较低的基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零利率政策加剧了存款的活期化,实际负利率挤出了部分储蓄存款。从图5可以看出基准利率、实际利率与存款的增幅的变化趋势都是基本相同的,其相关系数为0.524和0.063,都为正,但前者比后者大得多,说明我国基准利率与存款增幅相关性更大,存款增幅受基准利率影响更大。第二,基准利率和居民储蓄增幅正相关,且相关性强;实际利率和居民储蓄增幅有弱的负相关性。这里的居民储蓄指的是城乡居民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从图6中可以看出基准利率和居民储蓄增幅的走势大体是一致的,相关系数为0.292,说明两者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基准利率升高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幅变大。从理论上讲,居民储蓄增幅实际利率影响更大一些,实际利率大,居民储蓄意愿更强烈,增幅更大。但简单地从趋势图和相关系数(为-0.055)可以看出,在我国过去10年内,两者甚至是负相关的,成反向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在过去10年内,储蓄意愿受基准利率影响更大,对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反应更敏感。实际利率是受基准利率和通货膨胀共同作用的,由于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数据掌握较少,仅仅靠身边物品价格的涨幅对通货膨胀的程度有一个直观上的判断,存在不准确性和延迟性,所以储蓄意愿受实际利率影响不大,甚至会判断错误。(四)利率与GDP增幅比较分析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GDP)和存款的影响,与基准利率对经济增长(GDP)和存款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基准利率与GDP增幅走势基本相同(见图7),相关系数为0.235;实际利率与GDP增幅走势相反,相关系数为-0.287,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利率传导的有效性提高,这种反向变动关系显著增强。综上所述,我国过去10年中基准利率与CPI、存款、城乡居民储蓄、GDP等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正相关,说明基准利率作为重要的国家宏观调控工具,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有反应较迅速、灵活,微调和预调较完善等特点。2006-201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作为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通常由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具有指导性作用,但在现今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大趋势。从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至今,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进程稳健的特点。特别是针对近十年的金融市场特点、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在2014年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步伐,到2015年10月全面放开了存款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从过去十年有关利率市场化政策(见表4)中可以看出央行实行的是“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到目前为止,在全面放开存款利率一年的时间内,存款利率市场基本上稳定。各大商业银行主要是针对大额存款采取利率上浮的政策,大额存款一般指20万、30万之上,上浮在40%左右,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由1.5%上浮至2.1%左右,与2007年12月21日调整的基准利率4.14%尚有一定距离,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3%也有一定距离,上浮的优势从数字上体现不明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变大,应警惕商业银行存贷离差过小问题。利率市场化之后,必然会加大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