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_第1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_第2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_第3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_第4页
汉语史一到五讲,有缺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汉语史第一讲绪论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2.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应用音韵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4.梁东汉著,《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5.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5年;6.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向熹编著,《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8.郭锡良编著,《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一、什么是汉语史“漢”本是水名。《尚书·禹贡》:“嶓塚导漾,东流为漢。”嶓bō塚冢zhǒng山是漾水的发源地,东流到今漢中市以下为漢水。汉语:汉民族的语言。“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史即历史。

历的繁体:《说文》: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录。汉语史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王力将汝、尔、若、乃、而、戎等字的古声母拟测为泥母、娘母。南阳送客李白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庾信《小园赋》)格物致知格杀勿论格律诗《说文》:格,木长貌。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格:树木长枝条→栅栏→阻止→抵挡→打杀(本义)↓方格→格式、规格、格律(引申义)到→穷究(假借义)二、汉语史的研究要强调“史”研究古今汉语,必须要有大眼光:从纵向看,应该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观念;从横向看,应该把小范围的语言放在大范围中去考察。《切韵》的意义。题西林壁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汉语史的分期①

远古汉语时期: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上古汉语时期:周、秦、汉(前11世纪——2世纪);

中古汉语时期:六朝、隋、唐、五代(3世纪——10世纪);④

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11世纪——1919年);⑤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年至今)。汉语史分期的困难1)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敦煌变文:文白夹杂宋人话本:基本上是古白话2)语法、语音、词汇的发展变化不同步·王力对汉语史的分期上古时期(3世纪前)语言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大:(古)定月dāt(广)徒盖切定泰开一去蟹dai(又)唐佐切定个开一去果da中古期(4-12世纪)语言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把¡±字句(她把眼睛都哭红了!)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字的产生。近代(13-19世纪)语言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群、定、澄、并、奉、从、床)-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念:(古)泥侵niəm(广韵)奴店切niem侵寝沁覃感勘谈敢阚盐琰艳添咸衔严凡范梵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增加复音词。古代汉语的含义:1、古代的汉语古代的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文言和古白话。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各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2、古代汉语有时指文言上古的文言可说是典型的文言,中古、近代的文言是模仿的结果。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我不省得,怎能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从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第一段是《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3、古代汉语的第三个含义是指上古时期的汉语,即上古汉语。《汉语史》第二讲训诂和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辞,辨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晋郭璞《尔雅注·序》)·文》:鈐,鏁也。《方言》:户钥,自关之东,陈楚之间谓之键。《小尔雅》:键谓之钥,言此书为六艺之鏁钥,必开通之,然后得其微旨也。门直闩。上穿横闩下插地上的直木。钤键qinjin:比喻事物的核心、关键。指归:主旨;意向。离辞:排比组织词语。指写文章。奥: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摛chī翰:舒展;铺陈《尔雅·释诂》:训,道也。《說文·言部》:訓,說教也。从言,川声。段注:說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训、顺、驯,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训”可做名词用。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尔雅释训》收录的词是“道形貌”的。“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說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二)“训”是道形貌的。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小结:(1)训、诂散言则同,都是解释的意思;析言则别,诂就是释故言,训就是道物貌。(2)训、诂可以单言也可以连言。(3)训、诂兼具名、动两种用法。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二、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古代文献语言中的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浮、孵、蜂、汶训诂学的内容:1)训诂是以语言解释语言。解释的语言,既包括历代书面语,也包括方言、俗语。2)总结训诂实践,论其法式,明其条例,使之成为有理论、有规律、有系统的新科学。3)求语言文字的系统与根源,即探求词义系统。新旧训诂学的辨别:旧训诂学一直是经学的附庸,训诂就是为了解经。王力20世纪40年代提出要建立新的训诂学。“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个时节,训诂学已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实际上,新训诂学在20世纪初就开始诞生,它的开路人就是章黄学派的黄侃。三、训诂学研究的对象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古文献按经史子集归类。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除经部书外,还有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书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四、为什么要学习训诂学为了更好地学好古籍,古为今用1、首先要尽量弄清古籍原貌《尚书》真伪《尚书》相传由孔子编纂。毁于秦火。汉伏生传《尚书》29篇,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孔宅中发现45篇《古文尚书》。后亡佚。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曾经向朝廷献上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南宋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梅赜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词。到明清时,有更多学者继续指责梅书。甲骨文的刻写者美国汉学家艾兰使用显微摄影方法研究甲骨文刻痕,根据笔划的交叉和重叠确定其先后顺序,发现甲骨文契刻时屡屡违反文字结构,甚至连贞人的名字都缺乏惯用笔顺,从而认定主持宗教仪式的贞人自己并不契刻卜辞,而是由文化程度不高的刻手按照底本抄刻的。2、其次要利用训诂知识,读懂古籍。《触讋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史记·李将军列传》: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羽。微闻:暗中偷听。《尔雅·释诂》:隐,匿,微也。《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颜氏家训》: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保:依恃、凭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郭相扶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文》:僵,偾fèn也。《说文》:偾,僵也。《说文》:踣(bó),僵也。“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搜神记》“僵树自立”:“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复►履《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矜持1.竭力保持庄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太尉郗鉴王羲之坦腹东床2.自鸣得意;自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3.约束。南朝宋鲍照《答客》诗:“爱赏好偏越,放纵少矜持。”4.拘泥;拘谨。明胡应麟《诗薮·宋》:“矜持于句格,则面目可憎;架叠于篇章,则神韵都绝。”5.恪守;守正。郭沫若《塔·万引》:“我矜持了半生的道义不是完全破产了吗?”五、如何学习训诂学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说文》:“为(爲),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母,通沐。沐猴,即猕猴。)声训《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反切办法陈旧,但较老的字典或辞书(《康熙字典》、《辞源》)都用它。由於古今字音的不同,我们用现代的读音来“切”,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公:古红切。鸡:古奚切(《广韵》);坚奚切(《集韵》)。下:匣鱼切;胡雅切;胡驾切。辞书排列不当《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尚书·无逸》:治民祗懼,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尚书·汤誓》:夏德若兹,今朕必往。2、紧密联系文字、声韵、语法、修辞、方言俗语、哲学思想、典章名物等《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诗经·终风》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贾谊《旱云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终”毛传训为“终日风“,王引之《经义述闻》训为“既”。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叙》:“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毛传:卷耳,苓耳也。朱熹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枲:xǐ,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陆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耳一名枲耳,一名胡枲,一名苓耳。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婦人耳中璫。今或謂之耳璫草。鄭康成謂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為爵耳。韩愈中进士与范进中举韩愈三岁而孤,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范进中举发了疯唐代:礼部省试吏部释褐试数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演义的主要特点:以讲史为内容,依傍史传,敷衍成文“原来”原来是“元来”在明之前没有“原来”这个词,那时通用的是“元来”。3、加强训诂实践。阅读、校勘、句读、注释一些古籍《汉语史》第三讲训诂体式(一)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即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训诂家要根据作训的对象、角度、目的等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形式。训诂体式分为四类: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考订书中的训诂。一、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正文体训诂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所加的注释。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直接的目的,而是一种间接的附带性质的训诂。如: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国语周语下》)此乃阐述成王德行的诗。所谓成就王业,就是能够发扬文德奠成武功。阐述成命而尊敬上天为昊天,是尊敬他至高无上。文武两王能接受成命,是向有德行者谦让的缘故。既成就王业而不敢享乐,是示敬于百姓。夙夜,表示谦恭。基,表示始;命,表示信;宥,是宽的意思。密,是宁的意思。缉是明,熙是广,亶是厚,肆是固,靖是和的意思,诗的开头说先王尊敬上天,谦让有德,并敬百姓。中间说他们谦恭俭朴,诚信宽厚,最终是为了安抚民心。结尾说他们加深自己的德行,来维护安靖的局面。全诗从谦让有德始,中间讲诚信宽厚,最后归结为维护安定,故曰成。二、随文释义的注疏古代儒家经典有经,传之分。经指古籍原文,传为后人所作,又叫传注,是对经书的解释。传注体训诂是随经籍原文进行注释的训诂形式.这种训诂形式是随文释义,具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一)注疏的名称1、传《说文》:传,遽也。遽,传也。《尔雅》:驲、遽,传也。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传者由此达彼,引申之,由言语递达者曰传。故递达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再引申之,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如:春秋三传,《诗》有《韩诗内外传》、《毛诗故训传》。章太炎《国故论衡》:传者,专之假借。《论语》:“传不习乎”,鲁作“专不习乎”。《说文》训“专”为六寸簿,簿即手板,古谓之忽(今作笏)。书思对命,以备勿忘,引申为书籍记事之称。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如《韩诗内传》。“外传”的意思相当于外编。《国语》一直就被当成“外传”来看待,因为它作为《春秋》的外传,补上了《左传》之不足,而《左传》一直被称为《春秋》的“内传”。大传就是大义,小传是一种谦词,犹言裨传或稗传。补传与补注同义,集传与集注同义。2、说《说文》:说,说释也。一曰谈说。《墨子》:说,所以明也。说由说明、解释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墨子》有《经说上》、《经说下》。《经说上》、《经说下》前面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是对前两篇中定义的解释。《韩非子》有《说林》、《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意即传说故事集;“储说”,意即把传说故事储积起来。3、解《说文》:解,判也。判,分也。解就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公羊学说从“微言大义”解释《春秋经》。何休,东汉杰出经学家,撰《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园,十有七年”,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4、诂5、训6、笺jiān《说文》:笺,表识记也。7、注(註)《说文》:注,灌也.《仪礼有司彻注》:注犹泻也.。注书也叫注,是后起义,它的得名,有四种说法:1)刘知几《史通》: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2)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於经下,若水之注物也。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4)孔颖达《毛诗正义》: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明也。8、釋《说文》:釋,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别物也。9、诠《说文》:诠,具也。《晋书音义》引《字林》:诠,具也。谓具说事理。10、述《说文》:述,循也。《论语》:述而不作。皇侃疏:述者,传于旧章也。11、学注述。受学于师,不出己意。李燾:《易学》五卷。12、订《说文》:订,平议也。平议即评议。13、校(斠)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如: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校正文字,改正脱误。如:钱坫din《说文斠诠》壮大强壮国家之意,与“助国元宝”的“助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更证明它们是出自一个铸主的“姐妹钱”。此钱可与助国元宝同隶为后晋宣武节度使杨光远铸,时在天福二年(927年)左右。《口技》删改版与原版对比遥[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时齐发)[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4、证征验15、微《说文》:隐行也。经典借为隐微、精微的微孙复《春秋尊王发微》、赵匡《春秋阐微》、徐畸《周易解微》、陆淳《春秋微旨》、徐行《周礼微言》16、隐隐犹微也,前人隐而未发之意。郭象《论语隐》、唐司马贞《史记索隐》。17、疑《说文》:疑,惑也。18、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经典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何修之《礼记义》。19、疏《说文》:疏,通也。疏是注释的注释,疏不破注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20、义疏义疏即疏通其义,可省称义或疏。皇侃《论语义疏》。21、音义辨音的书叫音,辨义的书叫义,合起来叫做音义。也含有校勘的,如郭璞《尔雅音义》。音义又称音训、音诂、音隐等,有时简称音。22、章句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刘师培《国语发微》:“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东汉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古人一般重传注而薄章句传、注解释、疏通古书的字句,一般比较简明;而章句分析古书中全句或全章的大意,往往离开文字的注释空发议论,多琐碎繁杂,动辄数万言。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余万字;朱普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二)注疏的分类王宁把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分为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等六类。1、

传注类。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古《汉书注》。2、

章句类。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如东汉流传至今的王逸的《楚辞章句》和赵岐的《孟子章句》。3、

义疏类。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传注。如:黄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4、

集解类。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间下己意而成。现存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等。

不冠以“集解”之名,但属于集解类的是清孙诒让《墨子间诂》;间的本意是缝或者门缝.《说文》段注:“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引申从缝中看,又有侦候刺探的意思,许慎注《淮南子》曰《鸿烈间诂》,孙氏仿之曰《墨子间诂》,“间者发其疑啎,诂者正其训释”,因此按孙氏原意,“间”有阐发疑义、厘正错误的意思。“间”字又有从缝中窥视的含义,乃作者自谦之辞。·以“集解”命名,但不能归入这一类的是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春秋左传集解》是晋代杜预把《春秋》与《左传》按纪年合并到一起并加以系统解释而成的一部书。

5、

征引类。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成熟的体式自唐李善《文选注》始。

6、

音义类。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较有代表性。

(三)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

1、

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

谓,可能指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

犹,相当于“等于说”;

之言(或之为言),以音义相通的词,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貌,相当于“…

…的样子”。

2、

解释句意。3、

讲解语法现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互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连用相关词语的方法。

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5、

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汉语史》第四讲训诂体式(二)三、通释语义的专著 所谓通释语义的专著, 是相对于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 随文释义的注疏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通释语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但有些书既随文释义,又通释群书,其体式介乎注疏与专著之间,如《经典释文》、《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还有一种情况,在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中有通论、序录,这种通论与序录大部可以纳入通释语义一类。通释语义的专著的分类通释语义的专著按内容分为:单解语义、音义兼注、形音义合解三大类。 单解语义的专著分为五小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二是只释一书语义的,三是解释部分词语的,四是解释方言的,五是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 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为两小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二是注释群书的音义。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可分为两小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音、义,二是一书中虽包含着说形、音、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字解其形、音、义。(一)单解语义的专著1、《尔雅》(1)《尔雅》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尔, 迩也, 近的意思。雅, 正也。尔雅, 近于雅正, 即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语、方言和俗语。 成书年代及作者三说:1.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所作;2.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弟子所作;3.秦汉间学《诗》者纂集,汉初问世。(2)《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

十九篇:释诂、言、训、亲、宫、器、乐、天、地、丘、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畜 分类释词·释诂 释言解释一般字义、词义 释训: 释亲:解释亲属关系的名 称 释宫: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 称 释器:解释生活器物的名 称 释乐:解释乐器的名 称 释天: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 称 释地 释丘:解释地理名 词 释山 释水 释草解释植 物名 称 释木 释虫 释鱼解释动物名 称 释鸟 释兽 释畜(3)《尔雅》的价值是我国第一部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标志着训诂学的产生。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汇集了古代经典性的解释,保留了古代许多特有的意义,是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父死后称“考”, 母死后称“妣”。语出《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古代墓碑上常刻有“显考”、“显妣”、“先考”、“先妣”。 古代也有用以称在世的父母,《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晋郭璞注引《苍颉篇》:“考妣延年。”(4)《尔雅》的缺点:第一,所收词语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目的为释经)第二,在分类方面也有些不科学的地方。(释宫把道路、桥梁包括进去了,把某些木本植物当草类)第三,在释义方法上,往往用多义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不够明确。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卜、阳, 予也。 《尔雅释诂》:治、肆、古, 故也。肆、故, 今也。 《尚书无逸》:治民祗懼, 不 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尚书汤誓》:夏德若兹, 今朕必往。《尔雅》类专著 《小尔雅》:旧题秦末孔鲋撰, 是最早的一部补充《尔雅》之作。 《广雅》:三国时魏人张揖撰, 是仿《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汇编, 相当于《尔雅》的续篇。 《尔雅注疏》:北宋邢昺撰。 《尔雅正义》:邵晋涵撰, 起因不 滿於宋邢昺的《爾雅疏》, 另撰新注。 《尔雅义疏》:郝懿行撰, 是众多疏解《尔雅》的著作中最为详赡、极便初学的一种。2、《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撰。广稽典籍,校订《广雅》讹误,为每字词的义训提供充足可信的依据,并多有创见,集训诂学之大成。提出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因声以见义”等训诂原则和方法,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胡训大,壶,祜h

。《广雅疏证》 《释诂》:“胡, 大也。”疏证:胡者, 《逸周书谥法解》云:“胡, 大也。”僖二十二年《左传》:“虽及胡耇 gǒu。”杜预注云:“胡耇 , 元老之称。”《说文》:“湖, 大陂也。”《尔雅》:“壶枣。”郭璞注云:“今江东呼枣大而 锐上者为壶。”《方言》:“蜂大而 蜜者, 燕赵之间谓之壶蜂。”义并与胡同 。《贾子容经篇》云:“祜, 大福也。”祜与胡亦声近义同 。3、《经籍纂诂》清阮元撰,是一部大型的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字(词)典,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史子集和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注释。按平水韵106韵编排,全书106卷。引证有误。4、《故训汇纂》宗福邦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汇辑先秦至晚清古籍文献中故训资料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经籍籑诂》的继承和发展。5、《转语》清戴震著。《转语》的科学价值,在于对声转原理的探索。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6、《文始》章炳麟撰。这是一部探索汉语语源的著作。探索语源的方法如下:第一,把《说文》所载的独体字叫“初文”,准独体字叫“准初文”,两者共510字。全书共分437条,一一按照字的声韵,分析其变易、孳乳的条理。第二,以上古语音研究为基础,先定古韵为23部,并作“成韵图”,以阐明对转、旁转的道理,又定古声母为21纽,然后把初文,准初文分为九类,用声音把意义串联起来,以推求汉字、汉语变易孳乳的由来。第三,提出“立语根”、“建词族”、“列词序”三种法式,使语源研究显得有条理。7、《语助》、《助字辨略》、《经传释辞》、《词诠》虚词在古代称为“词”、“辞”、“语助”、“语辞”、“虚字”。《语助》:元卢以纬撰。是最早专门解释虚词的著作。·《助字辨略》:清刘淇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全书共收虚词四百七十六个。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是一部系统研究西汉以前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共收虚字160个。它征引材料丰富,解释虚词精当;某些方面超过了《助字辨略》。

《汉语史》第五讲训诂常用术语(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这组术语,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意义。《周易彖上传》:“师,众也。”《周礼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典,常也,经也,法也。”《说文士部》:“士者,夫也。”《礼记杂记》:“子贡观于蜡。”郑玄注:“蜡也者,索也。”(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蜡,索也,岁有十二月,索群神而祀之,今之腊也。)(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国语周语上》:“穆王将伐犬戎。”韦昭注:“穆王,周康王之孙、昭王之子穆王满也。”《诗邶风》:“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笺:“在前上处者,在前上列也。”《周礼天官》:“惟王建国。”郑玄注:“百物阜安,乃建王国也。”贾公彦疏:“乃建王国者,于百物盛安之处乃立王国,王国者洛邑王城是也。”(二)曰、为、谓之、之谓这组术语主要用来下定义。分别连用有对比意味。《诗经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左传文公三年》:“执事不以衅鼓。”杜注:“以血涂鼓为衅鼓。”《诗经小雅》:“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毛亨传曰:“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尔雅释天》:“夏猎为苗,秋猎为狝xiǎn,冬猎为狩。”《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古人言辞,‘之谓’‘谓之’有异:凡曰‘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三)谓、言“谓”,解释词语或串讲句子大意。有时用于以狭义释广义。《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荀子天论》(唐)杨倞注:“本谓农桑。”《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东汉)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有时加“曰”字,构成“谓甲曰乙”式,被释词在后,释语在前。《说文心部》:“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说文口部》:“咦,南阳谓大呼曰咦。”“言”,主要用于串讲文意。《诗经邶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玄笺:“匍匐言尽力也。”《诗经周南》:“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郑玄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词。”斥,“指”的意思。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诗经周颂雝》:“假哉皇考。”郑笺:“皇考,斥文王也。”(假,大也)(四)犹“犹”主要有四种用法:1)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崖也。”《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郑笺:“谓何,犹云何。”2)义隔而辗转相通,被释词和用于解释的词语意义并非相同,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释词可以这样理解。《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故云‘犹敬’‘犹爱’。”3)以古语释今语。即用后世通行的名词来解释古语。例如:《说文》“尔”字下云:“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今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谁为,古语常见句法;为谁,今语常见句法。)《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4)以本字释借字。《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郑玄注:“索犹散也。”“索”,《说文》:“草有茎叶可作绳索”,此处用的是“索”之音。“索犹散也”是说“索”是“散”的借字,“散”才是本字,“索居”即“散居”,指离开自己的同门学友,孤零零独居。

(五)貌“貌”,“……的样子”,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逸注:“冉冉,行貌。”《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六)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常用于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表示释词和被释词因音相通而有意义的联系。《礼记内则》:“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郑玄注:“庸之言用。”《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杨倞注:“谄之言陷,谓以佞言陷之。”(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用甜言蜜语诱导人干坏事叫做谄)运用“之言”这个术语,有时只单纯释义,而与语音无关。《说文》:“曾,词之舒也。”段玉裁注:“曾之言乃也。”(七)词(辞)这个术语,是用来指明被释的词是虚词。东汉以后也叫“语助”。《诗经周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广雅释诂》:“曰、惟、每、虽、兮、者、其、各、而、乌、岂、也、乎、些、只,词也。”“某,辞也”只是笼统地说是虚词,另外还有“某之辞”的说法。这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某种意义,二是表示某种语气。《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将加布於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郑玄注:“吾子,相亲之辞。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称。”(表意义)《说文矢部》:“矣,语已词也。”(表语气)

(八)属、别、丑这两个术语,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说文艸部》:“蓍,蒿属。”又“莪,莪萝,蒿属。”《说文禾部》:“秔,稻属。”“稗,禾别也。”段注:“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秔为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秔,粇、稉:jīnɡ,稻之不黏者。)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就说某是某之属,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说某是某之别。“属”又叫“丑”。《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璞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尔雅释虫》:“翥丑,鏬;螽丑,奋;强丑,捋;蜂丑,螸;蝇丑,扇。”《尔雅释鸟》:“凫,雁丑。”

(九)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说文口部》:“哙kui,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十)读曰、读为这两个术语往往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曰畔。畔,涯也。”《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是假借字,“莳”是本字,为“种植”之义。)《周礼考工记辀人》:“终日驰骋,左不楗。”郑玄注:“杜子春云:楗,读为蹇。”(《说文木部》:“楗,拒门也。”楗jin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意思是终日驰骋,而左马不跛。)(十一)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与某古字通这组术语是讲文字通假的。《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诗经》:“常棣之花,鄂不韡韡。”笺:“不当作柎,古声不、柎同。”《玉篇》:“柎(fū),花萼足也。”《诗经》:“陈锡哉周。”毛传:“哉,载。”疏:“哉与载古字通。”(陈锡哉周: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哉:“载”的假借,初、始。)(十二)以某为某、名某为某这组术语是讲文字通假的。《周礼》:“豚拍鱼醢。”注:“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周礼》:“司爟ɡun”注:“今燕俗名汤热为观。”观卽涫。滚水即涫,语之转也。(十三)当为、当作意思是某字是错字,当作(为)某。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周礼》:“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郑玄注:“杜子春云,‘宫’皆当为‘官’。”《周礼》:“诵四方之傳道。”注:“故书傳为‘傅’,杜子春云:‘傅当作傳’。”(十四)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本组术语用于校勘文字异同,“本”指另一版本。《礼记》:“温润而泽,仁也。”注:“润或作濡。”《礼记》:“殷人祭其阳。”郑注:“阳读为霷。”《释文》:“阳本或作霷。”《康熙字典》:“犴(hān):《集韵》、《韵会》何干切,音寒。本亦作豻。”(十五)读破、破字、易字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还有人把读破有称四声别义,即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诗经》:“谓他人昆,亦莫我闻。”(闻:通“问”)《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声,而表示爱好、喜欢时,则改读为去声。)(十五)读破、破字、易字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声,而表示爱好、喜欢时,则改读为去声。衣:用作名词时,表示上衣,读平声;用作动词时,表示穿衣,改读成去声。从:用作动词时,表示跟随,读平声;用作使动词时,改读成去声,表示“使……跟随”的意思。分:用作动词时读平声,表示分开;用作名词时,读去声,表示本分,职分。食:用作名词“食物”时读平声,用作动词“喂”“给……东西吃”时,读去声(十六)如字这个术语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本音来读。《左传隐公元年》:“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杜预注:“诸侯会葬,非礼也。不得按公成礼,故不书于策。他皆仿此。卫国在汲郡朝歌县。”《经典释文》:“朝,如字。”“朝”,应读zhāo,不读chāo。《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