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梦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教学过程:一、导入

1.背诵古诗《夏日绝句》。

2.比较词和诗的不同。

3.揭题,交流李清照的资料。(“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等。)

二、读词

1.初读词,了解什么诗词把词读准确。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再读词,根据提示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小结: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2.讨论,交流。溪亭日暮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小结。

⑴词的特点:33字,凝练、含蓄。

⑵词眼:“醉”,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⑶齐读全词。四、课堂游戏,“最强大脑”

1,根据多媒体所给出的题目回答与词相关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问题。(注意答题要有依据)①、这首诗描述的情景,发生在作者写词的当天吗?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③、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④、作者玩的怎么样,尽兴了吗?⑤、作者是一个人去的吗?⑥、推测一下作者回到岸上的时间?⑦、请你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来形容一下词中所描绘的景色。⑧、图中的景色对应词中哪一句所描绘的情景?(结合相应图片)⑨、用一句你曾学过的诗,描绘一下图中的景色。(结合相应图片)⑩、你能背这首词吗?2.再听配音朗读,练习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如梦令》,随歌曲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

3.小结:概括词的妙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美的意境。

六、作业

针对另一首《如梦令》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并把答案整理好。板书:

如梦令

读溪亭日暮

词品藕花深处

吟一滩鸥鹭《如梦令》学情分析当今的小学生,大多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小学六年级属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好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醉”,体会其中的表达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如梦令》效果分析一、课堂学习效果:针对词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我主要是通过PPT创设的情景直观的展现出词文,通过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视听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读以及趣味横生的多媒体课堂游戏,对学生进行了直观的视听刺激而使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达到了本节课顶峰,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享受语文,爱上语文。整个课堂效率比较明显,也凸显出了情境教学的好处二、测评效果及分析:在课堂上整个测评的过程是以游戏“最强大脑”的形式展现的,因此学生的表现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达到了本节课的顶峰。并且在测评过程中还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课外诗词的拓展,效果也比较显著。当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更加注意对个别领会能力稍差的学生的辅导。《如梦令》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前期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其格调欢快而清新自然,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该词仅用小令的方式,用30余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用心品读,读者似乎会听见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女喝酒行令、嬉笑玩闹声。随着这群少女的“醉”,我们也醉了,是被她们天真活泼的可爱而感化,被词人所描绘出的这幅清新明快的少女醉归所陶醉。我似乎看见一群少女在夕阳西斜的傍晚,相约与小湖边的一座亭子里,畅所欲言,或吟诗作赋,或打闹嬉玩,或行酒令,不止不觉中一个个都满脸红霞飞舞,醉眼朦胧中不知归路,却还游兴未尽,驾者小舟互相追逐,将一叶叶小舟驶进晚风中飘摇着藕花中,却一不小心惊起一滩鸥鹭,展翅飞向渐黑的夜幕。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突破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定论,不但让“画”变成了“回忆中的画”,而且这回忆竟然超出了“画”的视觉形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意象场,带动读者的心一起来分享、透视那一场少年心灵的“动画”。几乎所有的鉴赏者都关注到“常记”的起法是一种追述,“常记”的妙处何在?“记”,就是回忆。人们常说,失去过才会懂得珍惜。事实上,我们回忆中的景总比眼前的景更有情有趣,因为回忆的阀门里流淌出来的景,它包含着比现实的景更重要的内心的情绪、情思、情感。那么“常记”呢?自然是“常常回忆”。为什么偶尔想一想还不够,还要常常地回忆?她的内心宝贝着、珍藏着、珍贵着怎样的追思?一切因为那一场“沉醉不知归路”!——这个“醉”字大有文章。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也只不过就是今天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的年龄,这是一个男孩子都要禁酒的年龄,更何况当时对女子的无穷约束呢!虽然清词中不乏纵酒之音:浓睡不消残酒、酒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更喜团茶苦、东篱把酒黄昏后、谢他酒朋诗侣、酒美梅酸、三杯两盏淡酒……可这里的“醉”基本上都是成过家之后作为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自主行为,偶尔一次“浓睡不消残酒”,还是悄悄地、偷偷地、人不知鬼不觉地呼呼大睡,因为成年之后和闺阁生活总是有区别——即使开明的李格非,想来也不会允许李清照小小年纪就成为一个纵情花酒、离经叛道的“问题少女”吧!她连荡秋千见到客人都要“和羞走”(《点绛唇·蹴罢秋千》),更何况呼朋引伴、前呼后拥地在“溪亭”饮到“日暮”呢——“醉”的机会一定太难得,难得到李清照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时时沉浸其中;难得的就像今天的学生某一天集体逃课郊游一样放纵,就像六年级的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样想往。接下来所有的文字,都是对“醉”的意象的一气呵成、层层铺排。首先是“沉醉”。“不知归路”是“沉醉”的直接后果。是迷恋溪亭偷偷饮酒的乐趣不愿意回家;还是把酒当成了营养快线,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尝喝酒就已经被溪亭的景色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连其间,根本就想不起家来了?字面上,“沉”有沉醉沉浸、沉迷的意思,“沉醉”,说明当时的意识不是很清醒,醉眼朦胧之中,摇摇摆摆之间,痴迷也罢,酒喝多了也好,总之是醉了,深深地醉了,醺醺然“不知归路”,不愿回家。这是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已经突破了画的静态布局,转到了比较强烈的心灵感应上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对“不知归路”之“醉态”的具体描写。这是移步换景,是电影蒙太奇,镜头切换之间,一下子闯入了“荷叶罗裙一色裁”的铺天盖地中来。“藕花深处”是什么样子呢?词人根本就来不及细细描述,因为是“误入”——这也突破了“画”的表述极限,词人在这里贴近的不是静态的景,而是视觉变换的“流动的景”,这种“流动的景”,指挥着“流动的情”:不是“我”的心灵在指挥我的手和脚,而是“我”的脚和手在指挥着“我”的心灵,这个“身不由己”,是“沉醉”的第二层表现:自我的心灵在大自然面前放纵着的审美体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简直就是一幅极端“沉醉”的池塘交响乐。小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划到了荷塘深处,举目四望,到处是挨挨挤挤的荷花,原本放纵着的女孩子们慌了神,赶紧向岸边划去,可是越划越乱,越乱越划,已经分不清哪里是荷,哪里是岸了,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划,嘻嘻哈哈地划,东倒西歪地划。几乎就在同时,一个同样的瞬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鸥鹭,彩的罗裙、还有夕阳的余辉,以及富有梦幻色彩的湖面全都晃动了起来,间杂着划桨声、嘻笑声,水声,鸥鹭的扑腾声、鸣叫声,也许还有甜美的歌声,还有相互洒水的惊叫声,以及发现岸边的欢呼声,混杂着荷花清香的少女的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处”迸发出来,视觉、听觉、嗅觉,各种感官动起来,交织起来,自然就带动游者和观者的心也动起来,美好的感觉、欢乐的心情,把有声的“动画”变成了内心世界的“情画”,这种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到文字之外,构成了一个无限快乐、无限优美的意象场,使整个池塘都和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样热闹了起来。这个意象场,用女孩子们的热闹同化着荷塘的热闹,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高潮。“对于古典式抒情来说,直接的抒情是比较少见的,情常常与感联系在一起,情感一词可能由此而生。”“情的本性就是动的,故有‘感动’之说,感觉或者感触只有‘动’了起来,才能表现感情”(孙绍振)这恐怕就是古典诗词理论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动情”艺术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尝试让他们的感觉动起来,把“词中画”转化为可以透视的心灵的“动画”,应该是一个比较容易进入古典诗词的感性的欣赏方式。《如梦令》评测练习1、这首诗描述的情景,发生在作者写词的当天吗?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3、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4、作者玩的怎么样,尽兴了吗?5、作者是一个人去的吗?6、推测一下作者回到岸上的时间?7、请你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来形容一下词中所描绘的景色。8、你能背下这首词吗?9、你会默写这首词吗?《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是由南宋词人李清照写的一首词,由于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词这种文体,所以我觉得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观的通过看和听来认识词了解词义就显得尤其有效。这也是我选择这节课为电教公开课的初衷。针对词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我主要是通过PPT创设的情景直观的展现出词文,通过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视听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了词名,介绍词牌名,再借机出示李清照的图片,从潜意识里激发孩子对作者的好奇心。,为学生学词奠定基础。在初读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屏幕把这首词好好的来读一读再观察词的结构;再读词,读韵味。我在这首词上加上了相应的停顿,这样直观的展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在读的时候会更具准确性。我觉得在这一环节我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还不够,这也是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做改进的地方。丰富多采的多媒体课堂游戏,这也是我对这节课的独特设计,名字叫“最强大脑”,这主要是抓住学生对图文的好奇心以及他们不服输敢于挑战的特性,通过让学生快速的观察与这首词有关的字面问题和色彩明快的图片对学生进行了直观的视觉刺激让他们的大脑快速运转从而使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达到了顶峰。这我自认为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这节课的倒数第二个环节,我通过播放这首词的音乐版本,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带着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展开想象,走进这首词的字里行间与作者产生共鸣,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享受语文,爱上语文。这个过程在课堂上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也凸显出了情境教学的好处最后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词作为一种独特文体形式的妙处。另外再推荐一首李清照的词来让同学们鉴赏。让学生针对这首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又一次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设疑能力的过程。当然在这节课上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刚开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游戏时不能有条有理等,我也一定会好好努力争取讲出更具课堂效率的好课!《如梦令》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梦令》一课是小学生真正学习词的开端,本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以后学习词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词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会有很积极的作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本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