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自我营养再出发_第1页
独处自我营养再出发_第2页
独处自我营养再出发_第3页
独处自我营养再出发_第4页
独处自我营养再出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独处,自我营养再出发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有65.7%的受访者喜欢独处,41.7%的受访者独处时间比较多,不喜欢独处的受访者仅占18.1%。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选择适度的独处与静思,并且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年长者淡然优雅地面对“空巢〞、中年者利用独处来释压、年轻人抓紧独处的机遇充电,全方位提高自己。

独处是一门功课,更是一门艺术。高品质的独处,可以与周边更和谐,让生活更有味道。真实面对自己时,我们有大量安慰的话说给深处的灵魂,给养干渴的内心,也滋润丰盈的生活。

第一部分作家箴言:独处的聪慧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好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单独的生活。

弗兰岑在《如何独处》中说:每个人都要思考——如何大胆地紧握手中那份微小但弥足宝贵的力量,如何恬静温暖地独处?

列夫·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中说:与他人共同生活,不要忘了你在独处时所悟出的道理。而在你独处时,要细心思考你在与他人交往中所悟出的道理。

其次部分百姓故事:独处的品质

适应并享受独居,是才能

(崔瑶44岁县城中学教师)

随着孩子考入外地的大学,我不再伺候孩子吃喝拉撒睡,有些不适应。放眼望去,身边的不少熟人纷纷步入“人少、事少、时间多〞的生活状态。个人的修养与理念不同,“空巢期〞的生活品质也大相径庭。就说我的两位邻居吧:

楼上的张老师是寡居多年的退休教师。一人独居的生活井然有序。晨练后买菜炖汤、去老年大学上课、午休后茶点、晚饭溜达、画画睡觉……她的脸上挂着笑容,鞋子一尘不染,厨房常飘来令人垂涎的味道。

一天,她坐在广场上,一脸欢喜地看着嬉戏的孩子们。我打招呼后问她:

“您是不是想孙子了?干吗不去跟儿子媳妇住呢?〞

张老师说:“我不喜欢大城市,不想变成保姆。我不觉得老人一定要带孙子。一个人一种活法。把自己照料好就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了!〞

我越咀嚼张老师的话,越觉得有道理。她每天练两小时国画,每周看一次电影,半年旅游一次……这么滋润充实的小城生活,比做孙子的无薪保姆幸福多了!

张老师的媳妇和孙子都喜欢到我们县过暑假。短暂相逢时,祖孙俩很有共同语言,一起读书画画,其乐融融;婆媳相敬如宾,儿子十分孝顺。

楼下的齐大妈是退休的食堂人员。老伴去世后,她难以适应孤独生活,硬让外地工作的大儿子把孙子留给她带。去年起,在本县工作的二儿子家生了二胎,小孙女也放在她家。

齐大妈的家貌似喧嚷,然而她常锁眉头,一脸埋怨,终年穿灰不溜秋的旧衣服。两个孩子很顽皮,她震天动地的责怪与吼叫经常穿透天花板传进我家。孙子孙女在楼下花园玩耍时,她骂骂咧咧给出“不许这不许那〞的诸多指令。孩子负隅顽抗,她的嗓音和着鼓点般噼里啪啦炸开,搞得大家都不愿意跟她接触。

闲聊中,齐大妈埋怨子女对自己不理解、不孝顺。她说:“我带这个孙子,没带那个的话,媳妇会说闲话。〞

我问:“您干脆两个孩子都不带呢?〞

齐大妈摇摇头,无奈地说:“家里没小孩,太冷清了。一个人傻闲着,跟活死人有啥区别。〞

对于她的“活死人〞理论,我无法苟同。齐大妈跟两个媳妇关系都不好,大媳妇早想把儿子接回去,她揽下“我带到幼儿园再还你〞的责任,自以为在为老大家省保姆钱。二儿子跟媳妇每天到齐大妈家蹭晚饭,她累得要死要活,却无法拒绝。看到婆婆粗鲁的教育方法,二媳妇很不满。齐大妈俨然一副“孙子属于我〞的阵势,毫不反思。看得出,儿子媳妇此时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让着她。我猜想齐大妈的晚年,注定是孤独,家人除了经济供应之外不会跟她更多接触。她含辛茹苦的奉献,未必就赢得晚辈的认同。

老一代人都坚信“养儿能防老〞。然而,对我们这些子女远飞的小城镇居民来说,提早学会独处,预备自己去面对、习惯甚至享受孤独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大势所趋。

从这两位邻居的身上,我发现“关爱自己〞比“一味付出〞更重要!“提高独居的品质〞比“强拉人作陪〞更重要!背负太多的责任与操劳自然戾气大增,适当享受生活反而更有“隔代缘〞……

点评:吃苦耐劳的女性习惯于在喧嚷和繁忙中一味付出。要冷静优雅地面对晚年,成为和蔼可敬的“老祖宗〞,就要提早适应、学习并享受独居的生活。

微时的独处,不浪费

(孙鹿33岁企业工作人员)

2023年7月,我刚从大学毕业,在一家企业找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囿于薪水低等原因,我租住城中村的“握手楼〞里。那里治安不太好,晚上我基本不出门。我守着电脑与手机熬夜,追了大量部韩剧,上班也没精打采。

部门差不多一致年纪的同事们经常一起玩。涮锅、喝酒、唱歌、郊游、斗地主……一个个周末很快过去。工作不好不坏,薪水不多不少,我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直到换了部门经理。

新经理苛刻而多变,加班是家常便饭,陪她加班也是便饭家常。她对我说:“你不要把心思花在如何讨我欢心。你不用送我小礼物,也不用给我泡咖啡,把工作做到位比这些更有用。〞

看到我用中午休息时间在追剧,她转发一条微信段子给我:

“吾日三省吾身,白乎?富乎?美乎?……不是白富美,还不好好工作去!〞

半年里,一同进部门的年轻人差不多走光。我之所以能坚持,一方面是感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另一方面是相信跳槽应当是拥有更好的机遇,而非混不下去的逃避。

由于工作强度变大,大家休闲的时间严重缩水,饭局牌局都凑不齐。我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夜里灯火通明的走廊,好多房间亮着灯,埋头苦干的年轻人都变得越来越孤独。偶尔在水房煮泡面时,大家才聊上一两句家常。不过,我们在工作中还是建立了深厚的情义。我渐渐认同经理的理念——在真枪真刀的职场上,拉近同事间距离的,绝非一起吃喝玩乐,而是业绩、实力与尊重。

业绩不好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偷偷哭,边哭边反思如何下功夫奠定我以后工作的基本功。经理经常让我们列计划、写总结、对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来自我剖析。在她的调教下,我从一个自由散漫的人,逐渐变成一个精通时间管理、把分秒的独处时间用来充电的人。部门的员工都认同了新经理的理念——趁着年轻,把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看书。

一年之后,我的工作逐渐顺手,渐觉得经理不那么面目可憎,甚至在同一战壕并肩作战的经历让我们彼此惺惺相惜。

2023年冬季,我老家的母亲突然病倒。我把所有钱垫付她的医药费时竟忘掉留房租。被房东扫地出门时,经理接待了我,让我暂住在她新买的公寓,允许我半年后将房租补齐。

说实话,她是一个冷冰冰的上司,特有原则与界限,让人不敢亲近。没想到,当我在窘境中捉襟见肘、狼奔豕突时,她却如此恩待我。

这样的温暖与诚意深深感动了我。2023年,她跳槽到更好的公司。年初我买房的时候她大方帮忙。作为朋友,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也挺身而出,当她职场不顺时,也会找我吐槽。

我渐渐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2023年年底升任部门经理。我常劝年轻的下属们“慎独〞。说俗一点,“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一个样、有人管和没人管一个样。〞公司是老板的,但时间是自己的,挥霍不如珍惜。我们在孤独中的发狠与努力,明眼人自然看得明白。能做到“慎独慎行〞的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伯乐!

点评:“微时的朋友〞与“青春的奋斗〞是人生的两大资产。与其汲汲营营地沉迷朋友圈,还不如趁着有大把的独处时间,认真地充实着自己。

读懂别人的孤独,很获益

(乔薇30岁事业单位人员)

刚进单位时,我的工作千头万绪——社区单亲母亲的关爱和慰问,走访家庭,为孤儿和残障人士提供帮助。比起大学同学们更精彩的工作,我产生了职业的倦怠,一日又一日处理杂乱重复的琐事,真是我要的人生吗?

我们社区有一个残疾青年,他截肢后在经商父母的支持下开了一家咖啡馆,组织“史铁生读书会〞。失独父母、自闭症孩子的家属、慈善机构的义工和社会媒体,都来参与。

在一次读书会上,大家轮番朗读史铁生的散文《我的天坛》。这篇中学的课文,被这些人读得那么有味道,那么发自肺腑。

朗读后,组织者提出一种“讲笑话〞的游戏,帮助残疾人逾越自己“难言之痛〞的心理障碍,用幽默或自嘲的方式来陈述当年的不幸事件。

一位跟我同龄的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谈笑风生般地陈述当年那辆运钞车如何撞自己、压过自己、“将自己从一米八变成80厘米〞……他打趣着说:“我现在不避讳跟任何人讲这件事,由于我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我出事后不久,发生了一次日食。我还用自己的X光片观测了整场日食,好震撼……〞

我记得那年的日食,当时的我跟冲刺高考的同学们站在教学楼顶上看。当我们因学习压力埋怨冲天时,这位青年却在孤独的病房里看着同一片天空。

想到这一切,我感觉被温柔的一拳砸中了心窝,我的心变得轻盈、温柔起来。对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工作,而渐渐成为一种生命的真实体验。我不再埋怨工作又累又杂,而是改换高高在上的神态,欣赏那些被痛楚与孤独磨砺出光芒的灵魂。

我们经常去自闭症儿童之家做义工。

一位同事告诉我:“这些孩子看起来很孤独,由于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是上天最美的创造。〞

我再去观测他们的笑靥,真如天使一般。过去,与这些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几近崩溃的母亲们约谈,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我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开导别人的过程也洗涤自己的心,教会我感恩与乐观。我渐渐爱上了自己的工作,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磨砺自己的忍耐。我爱上了阅读,见缝插针地读一些名著,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工作。

一位残疾人的母亲曾写信给我们寻求帮助。她痛楚地倾诉自己孩子常冲她怒吼,吼完很自责,下一次又照旧。

我在约谈中对她说:“作家史铁生在追念母亲时充满了愧疚……每个孤独的人都有崩溃的时候,除非你感同身受,否则无法接受他最丑恶、最凶残、最颓废的那一面。〞

这位母亲接过我送给她的书,感动地说道:“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竟然能够了解我们……〞

我知道,这些年在独处中的阅读、感悟与静思,加深我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与敏锐度。我能明白他们那不为人知的痛楚,理解他们深夜里的痛哭、彼此间的厮杀、生命深处的怨怼。

前不久,我参与社区一对残疾人的婚礼。婚礼上,新郎说:“能找到你这么好的姑娘,我真是有福。〞聋哑的新娘说:“我经常凶你,然后悔恨、自责、道歉……但是你却那么理解我、宽容我。我想健康的人无法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懂得,所以慈悲吧。〞

与我同桌的都是身残志坚的青年们。这些年,我们一起参与读书会,一起观看尼克?胡哲等人的演说,一起关爱弱势群体。酒席上,我们谈论单位的“脑瘫孩童康复工程〞,有哪些要完善、要改进的工作。大家的共识是——面上的善行很简单,然而润物无声的心灵滋养才是孤独人群真正的需要。

我好高兴自己爱上了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对弱势群体感同身受的理解,让我们的工作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点评:琐碎繁杂的工作,简单让人产生职业倦怠。适当地独处与反思,有助于进行反省与调整,寻觅更惬意、更美好、更照料自我,而且有助他人的工作方式。

第三部分社会调查:提高工作效率的“花招独处〞

享受“睡不着〞——与其吃药,不如散漫地让思绪飘一会儿;与其数羊,不如当自己是一只徜徉于青草地上的小羊。当人不因失眠而自我施压时,反而不会影响到次日的工作与学习。

“方向盘〞小憩——给车子熄火后,趴在方向盘上。这独处的片刻,自己不属于公司、不属于家庭、不属于鸡零狗碎,只面对自己。习惯在车里独处一会儿再去办公的人,往往效率过人。

每周一的“阳光抑郁〞——每周一睁开眼,不少人感到抑郁、窒息、恍如隔世。这时候,先来杯饮品,独处片刻再去按部就班,会比硬生生地赶早高峰好大量。

忙里偷闲的“充电〞——忙里偷闲,去写字楼的楼梯间溜达一圈,放空脑袋;去茶水间享受一杯咖啡,对自己说“辛苦了,你还好吗?〞……这些对繁忙的办公室生活来说,是惊鸿一瞥,久旱逢雨。

第四部分提个醒儿:跟自己好好呆一会儿吧

奔波繁忙一整日后,疲惫的是身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