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卫生事业发展_第1页
成华区卫生事业发展_第2页
成华区卫生事业发展_第3页
成华区卫生事业发展_第4页
成华区卫生事业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华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来源:成华区卫生局发布时间:2010-10-29【浏览147次】【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十二五”期间是成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以增强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建设“生态城区、现代成华”,形成“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也是成华区卫生系统抓住重要机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全区大局的关键时期。根据《成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都市卫生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结合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健康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末,我区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0;婴儿死亡率从4.12‰下降到3.58‰。

2.卫生资源总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各类卫生资源均有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5月,我区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共计538个,其中:医院37所(含三级乙等医院1所及二甲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门诊部22个,诊所、医务室共440个。

卫生行业现有各类从业人员715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135人,执业(助理)医师2735人,注册护士2123人,其他(含见习)619人,执业药师374人,执业检验技术人员284人,其他技术人员140人,工勤管理人员884人。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3528张。与2005年相比各项指标均增长明显。

3.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增强

2009年,全区各类医疗机构年接诊4165879人次,其中门急诊诊疗4113613人次,出院80648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2.4天,床位使用率为82.25%。与2005年相比,除平均住院天数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增长率分别为187.61%、189.56%、68.54%、32.47%。

4.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1)重大疾病及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我区以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和疫情规范处置为重点,全面有效地开展了传染病防控工作,巩固了传染病发病率平稳下降的良好趋势。中英、中法艾滋病项目运转良好。重大疾病得到进一步遏制。现代结核控制策略得到全面推行,结核病防治“五率”均达指标要求。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98%,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数9.61万人。

(2)长效稳固的疾控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健全,三级防保网络不断加强。通过能力建设与硬件设施建设,全区14个街道100个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了全覆盖,疾控工作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成功应对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全面推广和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儿童免疫建卡率达100%,“五苗”接种率均在99%以上,扩大免疫规划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3)妇幼卫生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妇幼保健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3.58‰;宫颈癌普查率为57.5%,比2005年增加8个百分点。

(4)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得到强化,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和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化妆品、饮用水、职业病防治等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五年间抽检食品的总合格率达91%。

(5)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2009年我区继续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为全区城乡常住人口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含流动人口)均能享受到健康管理等9大类公共卫生服务。

5.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卫生项目建设为龙头,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各方力量,开展了建区历史上规模最大一轮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利用国家发改委拉动内需资金和区政府配套经费,共计投入5000余万元,启动了青龙、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和保和、圣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争取到贵州省红十字会160万元援建资金,对龙潭同乐、桂林等9个村卫生站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改造。建设、保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被省卫生厅授予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示范机构。

6.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发展

辖区内有1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9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区共有中医职业医师681名,占全区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为29.7%。不断拓展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和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推广应用,圣灯、龙潭等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市卫生局授予“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机构处方中中医药所占比例达20%。

7.辖区居民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区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截止2009年,参保人数达到16.7万,受益面、基金使用率、住院实际补偿比均逐步提高。参保居民住院费用报销封顶线为6万元,三级医院报销比例为6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85%。辖区内广大城镇非从业居民反映的“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群众看病有了保障,就医率有所提高。

表1成华区卫生事业“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序号指标名称2005年2009年2009年比2005年1人均期望寿命(岁)75.4977上升1.512孕产妇死亡率(1/10万)0.000.00无3婴儿死亡率(‰)4.123.58下降13.1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004.65下降7.00%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35100提高0.65%6人均卫生事业费(元)16.0635.66提高122.04%7每千人床位数(床)5.185.7提高10.04%8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比例(%)100100无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6.598.98提高2.57%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市区两级战略规划和发展定位对全区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我市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融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协同发展于一体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都会;我区也确定了“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的总体定位,并依据发展成熟度、产业发展导向及重大项目布局等,将全区划分为“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覆盖全域、功能各异、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为适应市区两级战略规划及总体定位的需要,我区应加快引进国际国内医疗保健服务资金、人才等优质资源,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所占比重,从总体上提升医学水平。这是因为,虽然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其他中心城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横向比较,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就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看,五城区中,我区医疗机构床位数、卫技人数位居第四,仅略高于锦江区,但是千人口床位数、千人口技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及注册护士数均位于全市五城区末位,仅略高于成都市的平均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大都会中心城区的地位不相适应(表2);就医院级别来看,目前仅有三级乙等医院1所、二级医疗机构3所,是五城区中唯一无三甲医院的城区,也尚未形成区域性医疗中心;就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来看,医院诊疗人次、出院人次略高于锦江区,但是手术人次和实际占用总床位等反映服务能力的指标均排名五城区末位(表3)。上述数据说明,我区医疗服务能力现状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卫生需求,尤其是随着功能布局的重新定位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多层次、多样化、延伸性的医疗和保健服务需求矛盾将日益凸现,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市和区两级的战略规划布局为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任务。

2.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全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相继公布。新医改方案把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

表2成都市及五城区卫生资源配置比较表

区域医疗机构总数其中床位数(张)每千人口床位数(张)卫技

人员数其中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

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其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生护士小计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

成都市40531675795619665.448116432456293377.122.852.57

锦江区325134029287.1246392035190511.284.954

青羊区3232377779214.07107034062385119.327.338.04

金牛区551376857728.1182223282304211.554.614.56

跳蹬3.321314302113230.830.19二仙4.242860294120220.70.14新鸿1.652971251111210.530.06双桥1.571413332100300.50.04建设3.754091317112200.460.15府青2.830228266111170.350.26桃蹊1.859907552141470.30.1猛追1.6863226374123270.280.09合计

535371422224401.640.11(注:考虑到诊所的服务水平有限,在做分析时均不含诊所,以下同。)

4.卫生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不合理对全区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我区卫生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

(1)学历结构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1.59%,学士学位者占23.42%;执业(助理)医师中上述两类学位比例分别为3.28%和46.60%。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医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均低于成都市平均水平(3.57%和7.5%)。

(2)职称结构不合理。我区高职称人才不足,卫生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者占1.34%,执业(助理)医师中正高职称者占2.82%,低于成都市平均水平(1.59%和3.37%)。

(3)年龄结构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60岁及以上人员占5.97%,执业(助理)医师中60岁及以上人员占11.62%,均高于成都市的平均水平(3.28%和6.79%),提示我区卫生技术人员人员返聘现象严重。

(4)专业结构不合理。至2009年,我区卫生技术人员中,疾控人员数为169人,卫生执法监督人员36人,妇保人员数186人,距《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川卫办发﹝2009﹞67号中一类地区“每万人口疾病控制人员数为2.2-2.9人、每万人口卫生监督人员数为0.7-1.0人、每万人口妇幼保健人员数为1.9-2.6人”要求有较大差距。

5.疾病预防控制形势的严峻性对全区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任务日益加重。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三类疾病占据了我区死因谱的前三位,死亡率分别为214.98/10万,175.34/10万和128.35/10万,(2009年我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0.0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防治任务将会日益加重。

(2)传染性疾病防控形势严峻。我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传统传染病发病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肺结核发病率为77.72/10万,肝炎发病率为52.15/10万,艾滋病发病率为1.41/10万,死亡率为0.50/10万,防控形势严峻;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防控任务不断增加,如手足口病发病率94.79/10万,位居传染病报告发病的第一位。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和发展全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1413”总体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确保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健全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灾难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卫生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全区居民享有安全、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2.具体发展指标

到2015年,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78.5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4人,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5人,千人口床位数6.0张;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100%,法定报告急性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350/10万以下,力争逐年有所下降;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7/10万以内;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见表5)。

表5成华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具体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健康指标1人均期望寿命(岁)78.52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03婴儿死亡率(‰)7资源指标4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45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人)2.56每千人床位数(张)8.0

7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公卫指标8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10万)<3509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1/10万)<710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511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90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

(一)调整完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布局

1.增加卫生资源总量,改善卫生资源布局

结合我区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医疗机构的服务半径,处理好区域人口分布变化和资源合理布局的关系,合理规划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根据龙潭和保和区域新的发展需求,合理调整《成都市成华区卫生资源布局规划(2005—2010年)》,重点在龙潭区域建成1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保和地区新增规划1所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其它区域突出专科特色,发展儿科、骨科、肝病、心血管、老年病、肛肠等专科医院,丰富医疗资源结构,争取到2015年,建成2—3个在全市有影响的特色专科医院。

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每新增5-8万居住人口的区域,增办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15分钟健康圈。到2015年,全区新增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涉农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标准化改造。

通过以上建设和调整,实现在未来5年间增加2200张床位、达到每千人8张的配置目标,建立起结构合理、覆盖全区的医疗服务体系。

2.为驻区医院提档升级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协助四一六医院在未来五年间发展为三乙医院;配合新华人民医院住院部改扩建工程建设;促进攀钢集团成都医院门诊大楼新建工程和门(急)诊医技楼改造工程建设;推动成都誉美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步伐;抓好府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程和涉农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提升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

3.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整合区妇幼保健院和区中医院资源,打造成华区人民医院,建设以妇幼保健和中医为专科特色的区级医疗中心,在此基础上引进社会力量,采取合作经营的模式,壮大医院规模,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4.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以卫生事业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健康保健消费,实现经济增长。重点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特色旅游休闲、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项目,打造“健康成华”。依托二环路现代服务业发展轴现有资源,引进一批高端名老中医机构,打造成华区中医药特色服务集群,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康复保健、整形美容、体检服务等现代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以龙潭总部经济城中的中国医学院输血研究所、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德仁堂生产基地等单位为基础,打造我区健康产业科研生产基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疾病康复训练、新生儿家庭护理、家庭医疗照护等个性化的医疗延伸服务。

通过以上调整,在我区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以特色专科医院为补充,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特色明显的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加快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监测和控制水平。健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和疫情监测系统,落实各类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防范手足口病、甲型H1N1等新型传染病,控制肝炎、性病等重点传染病。加强社区慢性病筛查,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加强与健康相关环境危害因素的评估和预警,加强职业病和重点作业场所人员职业危害的监测和控制;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预警和科学处置能力。

2.提升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水平

加快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基层卫生监督协管员队伍建设;按照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规定的标准配置卫生监督机构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办公、车辆等执法设备;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卫生监督网络和举报受理、调度指挥中心,形成举报、接报与出动执法联动体系。

3.强化妇幼卫生工作

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建成机构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管理规范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妇幼保健覆盖率,继续努力使孕产妇死亡率保持在中心城区先进水平。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4.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

加强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依托市区两级资源,形成以四个加入成都120急救体系的医院为主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的区域医疗救治网络;加强医疗救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

5.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创造良好的健康环境。深化社区院落环境治理工作,院落环境卫生复查合格率和“星级院落”巩固达标率达90%,实施居民自治管理和物业管理的院落覆盖面增加10%。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对小餐饮、小美容美发、小旅馆、小歌舞厅、小浴室等“五小”行业的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坚持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和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进一步强化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健康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及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建设。

6.开展精神卫生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制订我区重性精神病病人社区管理的实施计划,建立健全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和网络;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做好康复咨询和健康教育。

(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改革,确保可持续发展

1.完善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核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维护公益性质。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扎实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工作,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

2.推进一体化管理,加强机构监管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实现人、财、物、服务、药品的“五统一”,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辖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施零差率销售,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强化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考核,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探索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

检验服务外包是国际国内医学检验领域发展趋势,我区将依托现有资源,逐步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检验室业务外包给具有合法资质和较高水平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切实让社区居民得实惠。开设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居民自助体检健康驿站、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治未病”理论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增加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四)加强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1.引进高素质紧缺人才

着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和学科骨干,加大医学检验、麻醉等专业缺口人才的引进力度,改革引进人才的薪酬机制,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生活保障措施和工作经费,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梯队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2.充实公共卫生人员队伍

根据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和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作的《成华区“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研究》预测,到2015年,我区人口将达到110万人。按照《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中标准的下限,我区疾控人员数、卫生监督人员数、妇幼保健人员数缺口分别为73人、8人、20人,即公卫人员缺口超过100人。结合我区人口发展趋势,需在未来五年重点充实这三类人员。

3.全面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素质

完善医学继续教育工程。充分利用驻区综合性医院和区卫生机构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卫生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每1年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参加轮训一次。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业务机构进修,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在职卫技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提高学历水平。

加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到2015年完成全区所有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任务,提高社区医技人员的执业能力。基本实现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执业要求。

(五)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卫生资源共享

“十二五”期间,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数据保存、统一维护管理、统一运行使用的原则,建立以区级卫生信息平台为中心,覆盖全区的卫生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一网多用。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分步实施、逐步整合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和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实施一网多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通畅的卫生信息体系,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分析与预警,达到卫生决策科学化,卫生信息管理现代化,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化。

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卫生信息人才开发战略,采取多种培养形式,逐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型医学卫生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保障信息建设,为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提供各种准确、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支持,为社会和大众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信息服务。

(六)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完善疾病风险分担机制

1.健全体系,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大各级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投入,着力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困难人群的全覆盖,按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倍标准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最高支付额的差距,基本实现全区基本医疗保障的全覆盖和均等化。

2.适度倾斜,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合理控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在重点保障大病基础上,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进一步降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最高支付额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倾斜的制度,引导居民就医行为,切实缓解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制度机制创新

落实中央、省、市政策,实现全区户籍人员和在区高校大学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区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和均等化;执行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药品实行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维护公益性质;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改革医院运行机制和以药补医机制,规范医院收支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奖励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