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力口、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第3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
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出示教材第1页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
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
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
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
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就是西宁
至拉萨的铁路长。列式为814+1142=1956(km)。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
书)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
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
(3)列式为1956—1142=814(km)。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
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铁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
(2)题己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
是己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
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
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
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未知,而在减法
中是已知的,在加法中却变成未知。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被减数=减数+差.
五、布置作、也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二1956(km)
加数加数和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956—814=1142(km)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上的例题出发,一步步深入主题,要求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之下能够自己逐步推导出加、减法的相关要领。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
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
的热情。练习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
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赶时间,
对部分学生关注不够,导致有少数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再教设计]再教这个内容时,一定要给学生多留思考、讨论的时间,还要多给学生
发言的机会。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2及第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lo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
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
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
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
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若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
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
用加法:3+3+3+3=12。
用乘法:3X4=12。
2。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Q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X4=12
因数因数积
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
124-3=4(瓶)12+4=3(枝)
积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
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
运算。
50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
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
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又除数。
五、布置作业
lo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4,5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一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3X4=12
因数因数积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124-3=4(瓶)12・4=3(枝)
积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游戏引入乘、除法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以及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条
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解决鲜花与花瓶数量关系的事例以外,还让学生自
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问题用到了乘、除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边
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做到
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不足之处]对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增加趣味性。
[再教设计]下次教学该内容时,学生讨论的部分要加强,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
第3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⑵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3及第8页第7题.
【教学目标】
lo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
3o掌握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1.口算:
150+9043—00X135
0+5052-2504-12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4-3X2112—47X2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知识点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23+0=456+0=567-0=336-336=
234+0=125X0=04-27=76X0=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如:7+0=7,7-0=7.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如:7-7=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如:0X7=0。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如:0+7=0。
小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
乘,仍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知识点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7+0=
(2)引发思考:提问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回答:被除数=除数X商。
提问:什么数同0相乘等于7?
小组讨论交流:没有。
小结:没有一个数同0相乘会等于7,因此0是不能作除数的。
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
68+0=0+0=
知识点3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394-2=19...11844-12=15....4
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
结:
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一余数)士商.
三、深入探究、应用新知
计算下列各题:
(132+78)X0+63
43X(12—12)X5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一个数
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
被除数=商义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随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1.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
如:7+0=77—0=7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如:7—7=0
3o一个数和。相乘,仍得0。
如:0X7=04。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如:0+7=0
5.0不能作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要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
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学生主动学习搭桥铺路,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
好的学习习惯。放手让学生讨论,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没能深刻理解“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再教设计]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
式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再让学生质疑,通过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来完成对本课时内容的学
习.
第4课时括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难度,加深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
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会使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1.谈话引入: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课件出示)
1204-5-21204-(5-2)
学生计算,分组汇报计算结果。
提问: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讨论)
引出是括号()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很特殊的数
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2。复习巩固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完成下列计算.
78X(5—2)120+(104-2)
3604-(43+29)(56—12)X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知识点运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教材第9页的例4(1).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964-(12+4)X2
提问:这道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乘法、除法。
提问:说说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第一步:加法:12+4
第二步:除法:96+(12+4)
第三步:乘法:964-(12+4)X2
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情况?计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小结:
(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
算。
(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
加、减法.
(3)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4(2)0
在964-(12+4)X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
964-[(12+4)X2],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下,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964-[(12+4)X2]
=96+[16X2]
=964-32
=3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
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三、深入探究、应用新知
lo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
24X[(7—2)4-6]
[78+(144—84)]4-5
2.列式计算:(1)43与76的和乘17与14的差,积是多少?
(2)125除以84减79的差,商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现在大家对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都理解了吧?注意牢记四则运
算的规律,特别是含有括号的运算方法。
小结: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
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r3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随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括号
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4-[(12+4)X2]
=964-[16X2]
=96+32
=3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
算括号外面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首先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适当回顾,唤起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回
忆,引起对算式的运算顺序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括号的新知做好准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开动脑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小组讨论,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促使学
生间的互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不足之处]对于脱式计算这个环节,由于花的时间不多,有少数同学由于基础知识掌
握不牢固,所以在练习中出现了一些错误.
[再教设计]对待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理解的内容,最好采用知识迁
移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5及第11页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出示教材第10页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内容.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老师带学生到公园去玩,一共有32人,湖边有两种船,一种是可
以坐4人的小船,另一种是可以坐6人的大船,坐4人的船每条租价
是24元,坐6人的船每条租价是30元。
师:结合刚才这位同学从这幅图中找到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
题?
生:结合生活实际,怎样租船比较划算?
让学生自己讨论,看有哪些租船方案。
生1:全租小船。
32+4=8(条)
24X8=192(元)
生2:可以全租大船。
32+6=5(条)……2(A)
5+1=6(条)30X6=180(元)
师:还有其他的更好的租船方案吗?在第二个同学的租船方案中,有一
条大船只坐了2人,能否把这2人换到一条小船上,再少租一条大船,
这样是不是更省钱了?
生3:32+6=5(条)……2(人),5X30+1X24=174(元),这样租比上面
两种租法都要划算一些。
师: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会空出2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
不会更省钱?
生4: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还可
以省钱。
4条大船:30X4=120(元),2条小船:24X2=48(元),120+48=168(元).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根据具体情
况列出几种不同方案,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因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2页第5,6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一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案1:全租小船.
32+4=8(条)
24X8=192(元)
方案2:全租大船。
32+6=5(条)……2(A)
5+1=6(条)
30X6=180(元)方案3:租5条大船,1条小船。
32+6=5(条)...2(人)
5X30+1X24=174(元)
方案4:租4条大船,2条小船。
30X4=120(元)
24X2=48(元)
120+48=168(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学习最佳方案的选取,是一节综合性知识课.本节课我注重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树立学生学好数学
的信心。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尝试等方法,经历最优方案的辨析过程,
在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中,认识最佳方案选取的技巧以及该知识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
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最佳方案的理解,提高思考能力,而且为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同类问题的
发掘提供了指导.
[不足之处]给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还不够多,应该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加深力度。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2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1课时从不同方向观察
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o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教学准备】
PPT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除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1.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
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
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两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
上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
个正方形吗?
师:我们己经在桌子上放了两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边的同学还
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3.观察三个正方体。
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请同学们再加上一个正方体,继续观
察,现在,从前面观察的同学,你们看到了什么?
板书:从前面看
师:从前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
起到前面来看看!
师: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
板书:
从上面看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
从左面看I___
4。观察4个正方体。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
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
起!
师:如果我像这样再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这就成了一个由两组正方
体拼成的物体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这个物
体,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1)从前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前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把摄像机摆到
前面,将这个物体的前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
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前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
方形。
板书:
从前面看
(2)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吗?
师:哦,多了一个正方形!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正方形,谁能把它
摆在黑板上合适的地方,拼出你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
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一组有三个正方
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
个正方形。
板书:
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①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
形吗?
师:不是?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
从左面看
师:(把摄像机摆到左侧)从左面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
体组成的.我们己经知道前面一组是由三个正方体组成的,为什么从左
面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②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
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
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
从左(右)面看I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但有时从不
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1,2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一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从不同方向观察
「成功之处I注重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
上,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
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彳足之处本课时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粗心或语言描述出现问
题而造成错误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再教设计]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
对学习内容进行掌握。
第2课时从同一方向观察
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o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
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体会一组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体会从同一位
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准备】
PPT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情景导入
拿出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然后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下,看到哪些不同
的形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摆教材第14页例2图.
lo从上面观察。
师:同学们,上面三个由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是怎
样的形状?
观察上图,从上面看都是:
2。从左(右)面看。
师:再换一个角度,从左或右面来看,看到什么形状?
从左(右)面看都是:
3.从前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前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
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5,6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随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从同一方向观察
[成功之处]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帮助
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
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将所看到的图形在头脑中形
成清晰的表象,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
思维能力得以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课内的知识应该向课外延伸,这节课的内容应该做得更好一些,教学设
计中忽略了这一环节,只注意布置教材上的作业,而没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继续学习。
[再教设计]下次教学注意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安排预习,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的
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一次编题、解题的比赛.在练习中要增强趣味性,还要加强对练习部分
的设计,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第3单元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o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为运算(PPT课
件出示几组加法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
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加数,50叫
它们的和)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
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
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
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第二
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得数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
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
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
观察写出的几个算式,可以把你观察到的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
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
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0+/\=2;\+。)
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6来
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6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
表示成a+b=b+a<,
用文字表示和用字母表示你们觉得哪种更一目了然,更简洁?(用字母
更简洁)
等式左边的a和。就是等式右边的。和a,也就是数没有发生变化.刚
才我们的猜想验证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阶段练习:返回课前复习,让学生观察左右两排得数,并把得数相同的
用线连起来。
30+20=5028+72=100
38+50=8820+30=50
72+28=10050+38=88
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敢不敢接受挑战?
三、深入探究、应用新知
Io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口中填上适当的数。
29+17=0+29128+口=15+口
□+□=323+18654+广口+口
2。填空。
(1)一个数加0,还得()«
(2)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口”.
(1)276+124=180+220()
(2)a+20=400+a()
(3)550+240=240+550()
(4)>c=c+a()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验算:
307+348=验算:
123+2847=验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
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
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
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
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一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40+56=9656+40=96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trb^a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例证、观
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的过程,同时,用喜欢的方式体验加法交换律,
如: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地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
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教学内容简单且枯燥,
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推导过程中。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备课时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的设计;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
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
括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一加法交换律,那么什
么是加法交换律?
学生回答后,师强调:加法交换律中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这
两个加数不变。
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6怎么表示出来?指名回答。
师:加法除了交换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
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这里有三组算式,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12+13)+14012+(13+14)
(30+28)+60030+(28+60)
(320+150)+2300320+(150+230)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针对以下问题小组讨论:
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但它们的结果怎样?
从以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师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全体齐读。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
法结合律呢?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怎样表示
出来呢?
师: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右边呢?
师:怎么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
课件出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口+口)
130+(70+4)=(130+口)+□
64+37+163=64+(口+口)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师: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观察到第1,3小题中后两个数相加凑成了什
么数?第2小题前两个数相加凑成了什么数?(整百数)在计算时怎么
样?(较简便)
师:所以我们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出示教材例2:
师:指名学生说出图中信息,再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88+104+96。
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
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
定律?
生1:88+104+96
=192+96
=288
生2:88+104+96
=88+(104+96)-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88+200
=288
师:上边两种方法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而第二种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不只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推广到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
相加。
三、深入探究、应用新知
Io你来当小法官:
(1)85+150=150+85。()
(2)269与141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数。()
(3)(26+8)+32+7=26+(8+32)+7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4)27+46+73=46+(27+73)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2.学生先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下面各题计算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283+152+48
=283+(152+48)
=283+200
=483(2)154+87+246+13
=154+246+87+13
=(154+246)+(87+13)
=400+100
=500
师:哪一步应用了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第一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二题先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
加法结合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
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6)+c=a^(加c).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1,3,4,5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随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6)+c=a+Oc)。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
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一验证一一总结这
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
现并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
符号感。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注重了“加法结合律''的探究形成过程,过于强调结论,而对结
论形成的意义渗透得不够透彻,即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学生对应
用“加法结合律”的意义理解得不深刻。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我会有效渗透“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的简便用法。让学生
在深入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意义的前提下,在具体的计算中积极应用这一运算定律。
第3课时加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题卡若干张。
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lo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举出例子说出是哪两
个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材第20页例3)
(-)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
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245+180+20+15567+25+33+7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
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应用新知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a+400=400+a
3.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六第1,2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随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a+比lAa
加法结合律:(a+6)+c=a+(ZHc)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
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进一步分析、比较,发
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
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
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
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不足之处]教学中虽然注重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意识的渗透,但一部
分学生不能准确地表述出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深入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给学生充足的
时间去领会“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练习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述,进而巩固对其意义的理解。
第4课时减法的性质及应用
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相应规律进行
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灵活运用减法
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题卡若干张。
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情景导入
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生做)第二组(女生做)
136-65-35136-(65+35)
362-87-113362-(87+113)
545—149-251545-(149+251)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
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o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
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
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
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
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
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一《自助安全旅行手册》.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地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
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
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
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样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34—66—34234-34-66234-(66+34)
=168-34=200—66=234-100
=134(页)=134(页)=134(页)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
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今天看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看的页
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思路3: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
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
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
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
体的数据特点,才能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
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题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
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1)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板演。
6。那么“145—34—87”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不能)
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
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7.用字母表示今天所学的运算规律:l6c=b(Ac)。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减法的什么运算规律?你会用这个规律
进行简便计算吗?
小结: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英国文学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养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书籍设计2》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会计电算化实训》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DB1402T36-2024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 拓展创新思维的企业教育培训考核试卷
- 塑料制品在船舶制造上的应用考核试卷
- 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培训考核试卷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一、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 发挥产业工会作用的实施方案
- 科捷物流介绍(中文版)ppt课件
- 军事地形学地形图基本知识
- 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含2022年修订和新增部分)
-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全国通用(共24张PPT)
- 建设工程竣工消防验收记录表(DOC36页)
- 沉井专项施工方案DOC
- 切削力计算参考模板
- 一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 聚氨酯硬泡沫配方及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