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晩清。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是公正、有效之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从御史与谏官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宫,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朝官、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实现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监察制度不可能超越整个政治法律体制。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以汉朝为代表的台谏分置监察体系,以唐朝为代表的台谏相辅监察体系,都对君主起到约束、规谏的作用,但约束最高权力的监察制度能否发挥功能,却深受君主个人的影响。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始及至晚清,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体现为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变化。C.监察权本于天道,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D.监察官按照法律行使职权,被监察的高官显贵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及沿革说起,重在论述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B.“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要想监察制度行之有效,君主应奉法而治,监察官应严明职守。C.文章第二段提出监察权具有最高权力属性,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论据。D.文章第四段从皇权和监察官本身两个方面论证了监察制度的功能有被消解的可能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制度及其附属机构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正的政治法律秩序。B.无论是复合性体系,还是单一性体系,监察官监察都具有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C.监察官行使权力时代表君主,如御史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D.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若监察官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惑,监察制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题型二: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_________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_________。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__________,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诛议书》。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_________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名实已明,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

),为变法正名。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冒犯

万劫不复

非议

高屋建瓴B.触犯

荡然无存

非难

高瞻远瞩C.触犯

荡然无存

非议

高屋建瓴D.冒犯

万劫不复

非难

高瞻远瞩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木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题型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些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文本二: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B.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C.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D.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谓。B.提点,古代官名,宋朝开始设置,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C.社稷,社为土神,土育万物;稷为谷神,谷养民众。后常以此代指国家或朝廷。D.盘庚,商朝国君,为了巩固政治、躲避自然灾害,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两次推荐王安石在朝为官,都被王安石拒绝,是因为王安石自有主见,希望外补,寻求担任地方官。B.王安石认为“举先王之政”重在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改革更顺畅,不至于惊扰民众试听。C.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宋仁宗看过后将其搁置,改革未被仁宗采纳。D.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确了自己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对“怨诽”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11.请根据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王安石要“举先王之政”的原因。题型四:选择题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在宴席座位上,项羽以主人自诩,自居南向上位,侧面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B.《答司马谏议书》和《谏逐客书》一样,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两篇文章都能立足现实进行说理,体现出古代文人的担当精神。C.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众多,有敬称,如公、子、足下、壬人、先祖父等;有谦称,如愚、鄙、寡人等;也有蔑称,如竖子、鲰生、不德等。D.古代皇帝除姓名外,往往有尊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其中庙号和谥号皆是对帝王死后的称谓,前者如高祖、太宗,后者如文帝、武帝。题型五:情景默写13.《答司马谏议书》: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而“___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且“________”,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题型六:课内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15.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

2.C

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错,原文第一段“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是公正、有效之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是说监察制度的重要性,并没有说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原文最后一段“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所以监察制度并非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C.“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错,原文是“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D.“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与文中“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的观点矛盾。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C.“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论据”错,不是为后文提供论据,“监察权具有最高权力属性”和“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都是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原因。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如御史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错,原文是“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选项忽略了“为避免职务干涉”这一前提。故选C。4.C

5.D

6.B【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运用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冒犯:言语或行动没有礼貌,冲撞了对方。触犯:冒犯;冲撞;侵犯。根据语境,此处是说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侵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是利益上的侵犯,不是语言行动上的没礼貌,应用“触犯”;第二处,万劫不复:指永远不能恢复(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消失净尽,不复存在。语境用于写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友谊和信任不复存在,应用“荡然无存”;第三处,非议:责备。非难:指摘和责问。根据语境,两个词均可以使用;第四处,高屋建瓴:意思是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高瞻远形容眼光远大。此处没有“眼光远大”的意思,是说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居高临下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应用“高屋建瓴”。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将“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改为“让王安石寒心的是”;二是语序不当,应将“写下”与“接连”互换位置。AC项,语序不当,应将“写下”与“接连”互换位置;B.搭配不当,应将“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改为“让王安石寒心的是”。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括号所在语句分号前边讲如何对待“责难”,由括号后的“为变法正名”可知,所填语句必须落脚到“驳倒司马光的指责”的意思上。据此,可以推断出所填语句应先说“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后说“驳倒对方的责难”,排除C、D两项。对比A、B两项,B项采用主动句写王安石应该怎么办,着眼于分析他对待指责的态度,表述更自然流畅。故选B。7.B

8.A

9.A

10.(1)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2)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11.①当今财力匮乏,风俗衰微;②不至于惊扰民众视听,使舆论哗然;③兴利除弊。【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亦略见于此书”中,“亦略”作“见”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特其学不用于嘉祐”中,“于嘉祐”作“不用”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谓”错。不是会试,是殿试。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王安石自有主见,希望外补,寻求担任地方官”错。原文说“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可见第一次是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推辞。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禄”,俸禄;“复言于朝”,状语后置句,应为“复于朝言”;“用”,任用,任命。(2)“责”,责备;第一个“以”,因为;“膏泽”,使……得到好处。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文本一说“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由此可知,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文本一说“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由此可知,不至于惊扰民众视听,使舆论哗然;文本二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由此可知,“举先王之政”的另一个原因是兴利除弊。参考译文:文本一: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文本二: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1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