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_第1页
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_第2页
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_第3页
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_第4页
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第7章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习惯,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讲,它要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克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哺育人才,所以开始广设学校哺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要紧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浮现了三次闻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要紧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要紧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进展州县地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要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进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尽管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别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进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所以,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截了当,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终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别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都是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进展。

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点官学。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地点官学有州学、府学、

军学、监学以及县学,属于地点政府及诸路提举学事司管辖。

二、辽金元阶段的教育

1.辽朝的教育制度

辽朝的教育制度草创于辽太祖阶段,通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才逐渐确立起来。

辽朝在南京、上京、东京、中京、西京都设国子学,总称为“五京学”。除了5所国子学外,还设有上京、中京、西京3所国子监。

辽朝地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州学和县学亦设博士、助教。

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贵族子弟教育,曾特意创立“诸王文学馆”,设有“诸王伴读”和“诸王教授”。

辽朝还曾汲取朝鲜留学生。

综上所述,契丹虽属游牧、狩猎民族,但在辽朝立国的200余年间,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尊孔崇儒,努力进展文教事业,从中央到地点建立起了官学体系。尤其是澶渊结盟往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较为繁荣,各地设学渐多,教育得到进一步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辽朝社会的进步。

2.金朝的教育制度

金朝的学校教育制度效法唐、宋,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官学体系和相应的治理制度。至世宗、章宗阶段,金朝教育达到全盛。

(1)中央官学

金朝的中央官学包括隶于国子监的6所中央学校:国子监、小学、太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也被称为“六学”。中央学校除上述6所之外,还有司天台办学和宫女学校。司天台是政府机构,掌天文历数,观看风云气XXX,隶秘书监。宫女学校设在宫廷内,专事教授诸宫女。

(2)地点官学

金朝的地点官学要紧有府、镇、州学和女真府、州学,此外还有医学。

综上所述,金朝学校教育制度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①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女真族教育体系。

②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更为严格。金朝在有关中央官学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方面,采纳唐制。这是一种倒退,它重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层官僚子弟享有文化教育的特权。这是金朝政权在其社会性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封建性别断加强的一种反映。

3.元朝的教育制度

元朝的学校教育,开始于太宗窝阔台阶段。至世宗忽必烈阶段,学校教育的进展进入兴旺阶段,从中央到地点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官学体系和教育治理机构。

(1)中央官学

元朝的中央官学要紧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其中回回国子学是我国中央官学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它关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元朝还在司天台和太史院附设学校。天文、星历学生的教育工作要紧归司天台负责。

(2)地点官学

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点上建立起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以及小学、社学的儒学系统。除此之外,还开设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特意学校。

(3)教育治理机构

元朝在建立从中央到地点的官学体系的并且,设置了相应的教育治理机构。在中央,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又属集贤院管辖。蒙古国子学隶于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学隶于回回国子监。天文、星历学生归司天台管辖。在地点上,诸路、府、州、县学等儒学系统归

儒学提举司管辖。每司设置提举、副提举、吏目、司吏等职。儒学提举司又上隶中央大司农司。诸路蒙古字学归蒙古提举学校官治理。蒙古提举学校官,仅置于江浙、湖广、江西三省,上隶中央蒙古翰林院。诸路医学由医学提举司治理,上隶太医院。诸路阴阳学,在仁宗延祜初规定由阴阳学教授治理,上隶太史院。

三、宋元阶段的书院

1.书院的萌芽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往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浮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要紧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要紧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点。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浮现了授徒说学的活动。尽管具有授徒说学活动的书院在当时还别普遍,规模普通也别大,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但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正式萌芽了。现有资料表明,书院萌芽于唐末。从事授徒说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缘故要紧有以下三方面。

(1)官学衰降,士人失学。社会动乱,官学衰降,是书院萌芽的直截了当缘故。

(2)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说学传统。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坚韧的生命力生存下来,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进展。

(3)受佛教禅林的妨碍。书院大多也设立于名胜之处,显然是受到禅林的妨碍。此外,佛教禅林中,高僧说经讲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说讲、质疑咨询难等方式,以及徒众把说经讲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称为《语录》、《章句》、《说义》等做法,关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妨碍。

2.宋朝的书院

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旺则在宋朝。

(1)北宋书院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设学哺育人才,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进展。在这种事情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进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

宋初书院在得到较大进展的基础上,浮现了一些闻名的书院。在当时妨碍较大的书院有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

(2)南宋书院

南宋偏安江南,虽设置了国子监和太学,恢复和建立了地点州县学校,但由于重科举轻学校,学校有名无实。并且,理学进展到南宋已趋成熟,形成各个学派,并积极创设书院,授徒说学。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南宋书院得到非常大进展。当时妨碍较大的也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

(3)《白鹿洞书院揭示》

南宋书院的兴旺与发达,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紧密的关系。白鹿洞书院,原为唐后期李勃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宋阶段朱熹修复,征集图书,筹措经费,并亲任洞主,亲自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不,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博学之,审咨询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义别谋其利,明其道别计其功”为处事之要;“己所别欲,勿施于人,行有别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在那个学规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尽管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周易》、《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差不多浮现。但是,朱熹把这些儒家思想汇合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进展轨道,

其贡献别可低估。

(4)宋朝书院的特点

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差不多确立。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教育理论的形成,明确了书院教育宗旨、教育教学原则等全然咨询题,标志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进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南宋的理学家把书院作为说论和传播自个儿学讲思想的重要基地,从而形成了别同的学术流派。并且,书院又成为别同学术流派之间展开讨论争鸣,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总之,书院促进了理学的兴盛发达和文化学术的繁荣。

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差不多浮现。所谓书院官学化,算是书院受制于政府,被纳入官学体系。这种倾向带来两种效应:一是这些书院本身由于得到朝廷的褒奖而名闻天下,并且也因为朝廷的提倡,而刺激了其他书院的进展;二是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操纵,书院逐渐纳入官学体系,有的直截了当变成地点官学,成为预备科举的场所。

3.元朝的书院

元朝统治者关于书院采取爱护、提倡和加强操纵的政策。元朝的书院一方面在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进展,遍及于全国许多地区;另一方面,官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峻,许多书院甚至已彻底被纳入地点官学系统,与路、府、州、县学一样,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书院淡于名利,志在咨询学修身的初衷。虽然这样,元朝的书院关于当时文化教育的普及,理学的传播,以及人才的培养,仍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宋元阶段的蒙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阶段,普通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时期,称为“蒙养”教育时期,对儿童举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宋元阶段,是我国古代蒙学进展的一具重要时期,别仅在数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进展,而且在教育内容、办法以及教材等方面,都形成了自个儿的特点,对后来明清阶段的蒙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妨碍。

1.蒙学教育的进展

宋元阶段蒙学教育得到较大进展,在全国城乡设立了很多蒙学。当时的统治者重视蒙学教育,曾多次下令在中央和地点设立小学。所以,宋元的蒙学就其设立的性质而言,别仅有民间办的私学,而且有政府办的官学。

(1)政府办的官学

宋元阶段由政府办的蒙学能够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京城宫廷内的贵胄小学。另一种是设在地点上的庶民小学。

(2)民间办的私学

民间设立的私学有各种别同的名称。有的称为“小学”;在农村地区农家子弟利用冬闲时节读书的蒙学,则称为“冬学”。此外,还有称作“乡校”、“家塾”、“私塾”、“蒙馆”等。由于官方设立的小学数量有限,而办理蒙学普通所需经费别多,因此在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这一类私人设立的蒙学较为普遍。

2.蒙学教育的内容和办法

宋元阶段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如此两个方面。宋元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存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1)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蒙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那个时期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关于儿童日后的进展将会长期起作用。所以,宋元蒙学教育十分强调对儿童举行严格的基本训练。

(2)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适应。蒙学时期的儿童可塑性大,

为了培养儿童的行为适应,宋元阶段的教育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须知》、《学则》等,以此作为规范儿童行为的准则。

(3)注意依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蒙学时期的儿童爽朗好动,宋朝教育家差不多注意到儿童的那个特点,积极引导,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3.蒙学教材

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早在周秦时代,就差不多编写了一些有妨碍的蒙学教材。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妨碍最大。宋元阶段的蒙学教材,继承和进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开始浮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进展进入了一具新的时期。宋元阶段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能够分为下面五类:

第一类是识字教学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要紧目的是教儿童识字,掌握文字工具,并且也综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第二类是伦理道德的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程端蒙的《性理字训》等,侧重于向儿童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

第三类是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代王令作《十七史蒙求》,胡寅作《叙古千文》,黄继善作《史学提要》,元陈栎作《历代蒙求》,吴化龙作《左氏蒙求》等。这类教材,有的是简述历史的进展,有的是选辑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儿童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举行思想教育。体例“多是四言,参为对偶,联以音韵”,便于记诵。

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挑选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举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造、器具等。

在上述各类蒙学教材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普通合称为“三、百、千”。

宋元阶段的蒙学教材开始分类按专题编写,使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一些闻名学者亲自编撰蒙学教材,对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纳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知道,并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经验是值得仔细研究的。

五、宋元阶段的科举制度

1.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科举考试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是指常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诸科。制科为很设科目,是由皇帝依照需要暂时设置并亲自主持的特种考试,选拔特别人才,以应特别需要。文科之外还有武科。武科考试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成人科目之外又有童子科。童子科为很设科目,至南宋理宗后废止。概要地讲,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对唐制的变化和进展,要紧表如今以下方面:(1)扩大科举名额

唐朝进士科,每榜录用人数非常少。但自宋太宗往后,科举名额大为扩张。宋朝科举考试除按照常例录用正奏名之外,还增设特奏名。在扩张录用名额的并且,又提高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

(2)确定“三年一贡举”

宋朝科举考试的时刻,最初没有明确的规定。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确定科举考试时刻为“三年一贡举”。这一改革,别仅在当时效果非常好,而且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妨碍,从此,三年一科举成为定制,向来连续到清末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3)殿试成为定制

殿试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说武殿亲自主持考试,殿试成为常制。从此,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自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把进士分成三甲,妨碍了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为了维护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逐渐建立了一些新制度,其要紧内容有:建立锁院制;实行不头试;采纳糊名法;创立誊录制。虽然在防止科场舞弊方面,宋朝作了积极的探究,在实际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科场舞弊防别胜防,作弊手法五花八门。

综上所述,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在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并且,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究,为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元朝的科举制度

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建立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元朝科举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和御试(即殿试)三级。将地点解送考试称之为乡试,即始于元朝。相关于其他朝代,元朝科举制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民族卑视明显

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群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四等人在考试科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都各别相同,体现了明显的民族卑视。

(2)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取得了与《五经》的同等地位,成为广阔士人和各类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妨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3)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元朝科举考试实行试卷弥封、誊录制,建立严格的试卷处理流程;规定监试官、知贡举官、同试官、阅卷官、收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以及帘内官、帘外官的职责,有越轨者治罪。所有这些,为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积存了经验,对明清科举制度产生了重要妨碍。

3.宋元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妨碍

出于立国之初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宋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度,而且每榜录用人数之多,大大超过前代,录用者待遇之优,也为前代所未有。如此做,尽管习惯了宋初关于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统治,但对学校教育却带来了消极的妨碍:一是学校教育受到冷降。宋朝统治者只重视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了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彻底割裂。二是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别尚实才,别务实学。

元朝的科举制度,对提高官僚阶层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教育进展,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加快政权封建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其负面妨碍同样别可低估。元朝科举制度中严峻存在的民族卑视,人为地造成各民族之间的别平等和矛盾;它规定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考试答题标准,严峻限制了士人的思想,这些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都有消极的妨碍。

六、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伙儿之一。其现存著作要紧有《临川先生文集》和《王文公文集》等,其中《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伤仲永》、《慈溪县学记》、

《虔州学记》等,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1.主持“熙宁兴学”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间,发动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称为“熙宁兴学”。要紧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其要紧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①扩增太学校舍;

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③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2)恢复和进展州县地点学校。

(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此外,王安石还主持了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依照他的建议,熙宁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

王安石别避流俗,在熙宁年间对教育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别仅使北宋的教育浮现了转机,进入了一具新的进展时期,并且,也使他自个儿以一具无可争辩的教育改革家的形象,浮现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

2.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严峻弊病,从变法图强,兴利除弊的实际需要动身,在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咨询题上,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要紧有以下两点:

(1)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干的治国人才

王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关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从一具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学设教的全然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具体来讲,应该具有实际的治国才干。并且,王安石把人的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

(2)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从学校教育的全然目的在于培养有实际才干的治国人才的思想动身,王安石以为教学内容应该以是否“为天下国家之用”为标准。所谓“为天下国家之用者”要紧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经术、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武事。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实尚用的特征。他的教育思想别仅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而且对后来南宋事功学派陈亮、叶适,以及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育家黄宗羲、颜元等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妨碍。

3.系统的人才理论

王安石从变法图强的政治需要动身,提出了陶冶人才的系统理论。它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教之之道”

所谓“教之之道”,即是人才的教育培养咨询题。王安石以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①从中央到地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选择学官。②教学内容以“有用”为准则,凡是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则无别在于学”;凡是对国家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则一律别教。③以造就有实际才干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2)“养之之道”

所谓“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治理咨询题。王安石提出三条具体措施:①“饶之以财”,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②“约之以礼”,明确规定各级官吏有关衣、食、住、用,以及婚丧、祭养等的标准,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③“裁之以法”,算是在上面两条的基础上,若有的官吏仍违反法律,则依法严罚。

(3)“取之之道”

所谓“取之之道”,即是人才的选拔咨询题。王安石提出三点主张:①选拔人才应该自下而上推举。②关于推举上来确是贤能者,则应依照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授以相应的官职。③考察人才别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察其言,观其行,试之以事。

(4)“任之之道”

所谓“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使用咨询题。王安石的思想要紧有两点。①“任其所宜”,使用人才时应该做到用其所长,任其所宜。②“久其任”,任职要相对稳定。

王安石以为,上述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在某一具环节上出了咨询题,就会整个地妨碍人才的成长。

王安石所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其中很多含有合理因素,反映了人才成长的共同规律,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七、朱熹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朱熹一生要紧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闻名的理学家,继承和进展了二程学讲,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说学活动别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朱熹亲自拟订了闻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往后书院和各地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其中妨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2.对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作用

朱熹重视教育关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其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动身来举行论述的:

①他以为“乾坤之间,有理有气”,理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先气后,理本气末,理生气。

②他以为“性即理”,宇宙的本源不过一具理,人禀受理,这算是人性,性和理是一具东西。

③他以为人是“理与气合”的产物,人禀受天理就有“天命之性”(也称“道心”),禀受气质则产生“气质之性”(也称“人心”)。而“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即“道心”与“人心”)是人人皆有的。“道心”、“人心”别是两个心,而是一具“心”的两个方面。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改日理、灭人欲”的全然任务。

(2)教育目的

与对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动身,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3.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个儿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具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不,又有联系的时期,并分不提出了两者别同的任务、内容和办法。

(1)“小学”教育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时期。朱熹十分重视那个时期的教育,他以为小学教育对一具人的成长很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①“小学”的教育内容。对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强调让儿童在日常日子中,经过具体行事,知道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适应,学

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②“小学”的教育办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办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适应。

(2)“大学”教育

15岁往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进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别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索“事物之因此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别同。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实用的人才。在大学教育办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存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别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以为,虽然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时期,具体的任务、内容和办法各别相同,然而,这两个时期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全然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不不过因教育对象的别同而所作的教育时期的划分,并别是截然对立。

4.对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道德教育的全然任务是“改日理、灭人欲”。要实现道德教育“改日理、灭人欲”的全然任务,就必须举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朱熹对于道德教育的办法,能够概括为以下几点:

(1)立志

朱熹以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所以,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朱熹要人立志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

(2)居敬

“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办法。“居敬”,是指用心致志,慎重仔细的意思。在朱熹看来,只要坚持“居敬”的修养功夫,就能做到“改日理、灭人欲”。

(3)存养

所谓“存养”算是“存心养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