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血液循环(新)_第1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新)_第2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新)_第3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新)_第4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心脏生理一、心肌的电活动二、心动周期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当前1页,总共58页。(一)、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一、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去极化: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这种过程称为去极化。复极化: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极化状态的过程。超极化:原有的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当前2页,总共58页。动作电位在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复极化时间长)不对称;Na内流K外流,Ca内流平台期持续时间长K外流K外流Ca通道失活NaCa外流K内流K平衡电位Na平衡电位当前3页,总共58页。1.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无自动节律性属于非节律性细胞。自律细胞:2.特殊传导组织: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等含有极少肌原纤维,收缩功能基本丧失。(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当前4页,总共58页。当前5页,总共58页。心肌的自律性定义:心肌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自律细胞和自律组织: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窦房结自动节律性最高(窦性心律),是心脏起搏点,其他部位受窦房结控制,为潜在的起搏点。当前6页,总共58页。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组织在4期结束后,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水平后爆发动作电位。当前7页,总共58页。三、心肌的传导性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房室结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网心室房-室延搁:房室交接处兴奋传导的速度最慢。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慢的意义是:引起房室延搁(0.1s),保证心室收缩晚于心房各心室充盈充分。心房心室内传导(如浦氏纤维)快使保证心房或心室肌几乎同步兴奋。

当前8页,总共58页。当前9页,总共58页。兴奋由右心房壁上的窦房结开始向四周的心房肌传播,传到房室之间的另一块特化的肌肉组织,叫做房室结,引起房室结兴奋。兴奋在房室结延搁约0.07秒,使整个心房完全收缩把全部血液送入心室,然后兴奋通过房室束及其左束支、右束支以及浦肯野氏纤维迅速传播到两个心室的全部细胞,引起心室收缩。兴奋从心房到心室只能通过房室结、房室束这一传导系统,因为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结缔组织不能传导兴奋。当前10页,总共58页。心肌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缝隙连接完成,加快了心房肌和心室肌兴奋传递的速率。当前11页,总共58页。有效不应期:Na通道完全失活、任何刺激无反应。相对不应期:Na通道逐渐复活,但低于正常水平高于阈强度刺激,可引起兴奋。超常期:接近于阈电位水平,兴奋性高于正常。低常期:膜超极化,低于静息电位,兴奋性低四、心肌的兴奋性当前12页,总共58页。期前兴奋:额外刺激落在窦房结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性传来之前,可使心肌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后产生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当前13页,总共58页。当前14页,总共58页。五、心肌的收缩性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兴奋收缩偶联的机制和收缩与骨骼肌(横纹肌)相似。Ca2+:终池不发达,储存Ca2+较少,Ca2+主要来自细胞外液。细胞外多Ca2+,则收缩力就强。当前15页,总共58页。“全或无”式收缩,是由于机能合胞体性。(和骨骼肌不同,骨骼肌与参与的运动单位的数量有关)。

不发生强直收缩,是因为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当前16页,总共58页。(三)心电图:定义:用置于体表一定部位的引导电极测心电(电位差)变化的波形即心电图。组成:一般有一个P波、一个QRS波群和T波、有时在T波之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当前17页,总共58页。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即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先后兴奋时的去极化过程,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时间(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表示房室传导阻滞S-T段正常时它与基线平齐,因为这时心室肌已全部兴奋,处于去极化状态,各部之间无电位差。 当前18页,总共58页。当前19页,总共58页。二、心动周期(一)心动周期和心率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的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当前20页,总共58页。收缩/舒张2心房同步/2心室同步心房/心室按一定顺序心率为75次,一个心动周期为0.8s,心房收缩0.1s,心房舒张期为0.7s,心室收缩0.3s,心室舒张0.5s.当前21页,总共58页。左:房室瓣(二尖瓣)右:房室瓣(三尖瓣)右:半月瓣(肺动脉瓣)左:半月瓣(主动脉瓣)当前22页,总共58页。当前23页,总共58页。(二)心脏射血的过程心房的舒张(血液从静脉进入心房)和收缩(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

2.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快速射血期(动脉瓣开放早期)减慢射血期(动脉瓣开放晚期)当前24页,总共58页。2.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房室瓣和动脉瓣均关闭)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放初期)减慢充盈期(房室瓣开放晚期)当前25页,总共58页。当前26页,总共58页。(三)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心音的关系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可以分别通过心脏的电活动周期(心电图)和机械活动周期(心动周期)来划分心室收缩期:心电图中的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的时间;也是二尖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血液冲击心室,低频高幅。第二心音:动脉瓣关闭,高频低幅。分别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和结束。当前27页,总共58页。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心音第二心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音调较低较高持续时间较长较短主要成因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生理意义心缩期开始心舒期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前28页,总共58页。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一)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在正常情况下,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每分种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反映了心脏搏动的效能。心指数:把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称心指数。当前29页,总共58页。第二节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血压与血流动力学动脉血压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流微循环与组织液的形成淋巴循环当前30页,总共58页。一、各类血管的特点大动脉:管壁厚而坚韧,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因而富有弹性和扩张性,为弹性贮器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弹性纤维较少,弹性较小,有较厚的平滑肌层和较小的管腔,从而产生血流的最大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当前31页,总共58页。当前32页,总共58页。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仅有一层扁平内皮细胞,其外有一薄层基膜,通透性很大。是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静脉:和对应的动脉血管相比,血管口径较粗,故容量较大。管壁较薄,故易扩张-容量血管。微静脉:管腔径小,存在一定的血流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当前33页,总共58页。二、血压与血流动力学血压:血管壁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为帕或千帕。当前34页,总共58页。三、动脉血压1.定义和组成定义:由舒张压和收缩压组成。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点,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升高,最终将血液泵入主动脉,使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并达到最高值。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当前35页,总共58页。当前36页,总共58页。2.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动脉管壁弹性、血管血量。(1)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2)心室射血量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动力(3)外周阻力是构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当前37页,总共58页。动脉脉搏:由于心脏是一个间歇泵,心室射血入动脉是间断的,这就造成了每一心动周期内动脉容积和动脉血压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动脉随心动周期而搏动。在浅表动脉处,可以用手在皮外按摩到这种搏动,即动脉脉搏。当前38页,总共58页。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流1.静脉血压:包括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内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过高表示心功能不全或回流量过多。中心静脉压过低常表示血容量不足或存在回流障碍。当前39页,总共58页。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的形成定义:将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组成:动脉微血管系统、毛细血管、静脉微血管系统。三条通路及其生理意义当前40页,总共58页。微A后微A真毛细血管网微V通血毛细血管后微A微V动-静脉吻合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微A微V当前41页,总共58页。直捷通路特点作用经常开放途径短,血流快流经范围小血液回流的主要通路迂回通路轮流交替开放路径长,血流慢流经范围大物质交换场所动-静脉短路经常处于关闭状态路径最短血流最快加速血液回流调节体温当前42页,总共58页。当前43页,总共58页。3、组织液的形成:组织液由血浆滤过产生,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重吸收的动力来源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由四个因素决定(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当前44页,总共58页。当前45页,总共58页。六、淋巴循环

1、淋巴液的生成:在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过程中,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量与重吸收回毛细血管的液体是不相等的。正常情况下,滤出的液体量中大约90%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其余大约10%则进入毛细血管成为淋巴液。意义:平衡、回收组织液蛋白质、运输脂肪、防御屏障作用当前46页,总共58页。当前47页,总共58页。2、淋巴液的回流:当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内皮细胞收缩封闭内皮细胞的空隙,同时淋巴管收缩或受到挤压,将淋巴管液推向前进。从毛细淋巴管到较大的淋巴管,管内的压力从低到高逐渐递增。淋巴管中的单向瓣膜,是淋巴液不能倒流。这些都保证了淋巴液在淋巴管中从低压到高压逆向流动。生理意义:调节血浆与组织间的液体当前48页,总共58页。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二)心血管中枢:定义:在生理学中,将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相关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包括脊髓心血管运动神经元、延髓心血管中枢、皮层下丘脑通路第三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当前49页,总共58页。当前50页,总共58页。(三)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减压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当前51页,总共58页。(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

髓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缩血管中枢(-)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