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特殊形式和结果已存在三千年左右。它产生于古代东方、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从哲学的词源来看,它的古希腊文是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os)两词组成;在汉语中,“哲”字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等。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1829—1897)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二字来称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794页)。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则称为道学、理学、玄学。从哲学的字面上讲,含有爱智慧、通晓事理之意,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然而这并非是哲学的科学含义,它尚未反映出哲学的本质。因为,正确的哲学确能给人以智慧,而错误的哲学则会使人糊涂或愚昧,况且能使人聪明的还有各种具体科学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等等。那么,怎样正确理解哲学含义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哲学同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其基本内容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那些经过哲学专家学者加工、形成了一定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才能称得上是哲学。可见,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都是后天形成的,必须经过学习,同属于意识形态、精神的范畴。2.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1)世界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乱的、不系统的、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世界观是人人皆有的,但其内容的构成往往又是自相矛盾的。(2)哲学是专门的学问,它是按照一定的原则,逻辑地把世界的问题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为一定的思想体系。它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必须经过有意识的、专门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哲学不仅要对关于整个世界的一般问题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提出一定的观点、原则、理论,而且要对这些观点、原则、理论作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哲学源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人们在对于各种事物的观察和处理中就表现了自己的世界观,贯穿了一定的哲学观点,但这并不等于掌握了完整的哲学理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哲学并不神秘,不应是少数人的垄断的圣物。第二,哲学又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要了解它,就得努力、认真、系统地学习它,不学自通的事是没有的。(二)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源于具体科学的发展,又高于具体科学、统帅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说明了:1.哲学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哲学是在具备有一定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力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是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当时人们只有对一些事物的具体看法和宗教的萌芽。因为原始社会的人们不可能有专门坐下来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和物质条件,同时也不必要。只有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的发展,物质有了相对“剩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人们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了分工,使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成为必要时,才使概括和总结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成为可能和现实。2.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①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从世界的整体性和总联系方面来研究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从对世界的直接研究中揭示其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的科学。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前提,从中概括总结出一般的普遍规律。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必须反对“代替论”——即哲学代替具体科学。③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哲学的支配和指导,必须反对“取消论”和“哲学无用论”。(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什么是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指世界观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遵循和使用的最一般方法,即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观形成以后,人们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他的世界观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据,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使这些世界成为一种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法是有层次的,各门科学都有自己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适合于本领域的最一般的方法。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用不同的世界观去认识、分析、处理工作,解决矛盾,就必须表现为不同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此外再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所使用的不同方法,不但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也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论。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赖的。3.哲学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1)哲学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2)哲学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态,它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由一定阶级的人按照本阶级的观点、根据其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需要,创立、宣扬和提倡某种哲学。所以一定的哲学为一定的阶级及其政治服务。某一哲学的命运,总是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具有阶级性。具体表现在:①它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②它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政党提供制订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③哲学是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和理论武器。(3)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复杂的两重性。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论证的形式回答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指导人们的实践。A.它既产生于和服务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又属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9页)”;B.既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继承人类历史思想遗产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74页)”;C.既具有反映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阶级性,又具有反映人类共同命运和需求的社会性。因此,哲学既区别于那些不反映经济基础和阶级意志的自然科学、形式逻辑等意识形式,又区别于那些经济基础较近和直接为一定阶级利益需要服务的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21页)。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一)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历史形态哲学自奴隶制社会产生以来,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和斗争。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它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阶段或基本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否认神创世界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由于在生产和科学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是凭感性和直观来了解世界,把具体物质看作是万物之本原,即把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1)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现古希腊小亚西亚半岛的米利都学派指出:“水”、“气”是万物的本原。(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年)把“火”当作万物的本原。他说:“一切事物都换成水,火也换成一切事物。”(3)中国西周末年的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就是最早的“五行说”。(4)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年)的原子论是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它的最根本的属性是绝对“充实性”。“虚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给原子提供运动的条件,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它们没有性质上的差别,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这些原子在“虚空”中凌乱而急剧地运动着,由于相互碰撞而形成各种事物。由此可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观点和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在此之后,欧洲哲学经历了中世纪约一千年左右的漫长岁月,基督教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哲学成了宗教神学的奴婢,产生了完全为宗教服务的经院哲学,唯物主义哲学未能进一步发展。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阶段。(1)概述14—16世纪欧洲唯物主义哲学随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与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相适应,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发动了一场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即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诞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一批反对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无畏战士。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推动下,欧洲出现了一批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哲学家,如: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荷兰的斯宾诺莎;法国的霍尔巴赫、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等。他们以近代自学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基础,认为自然界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质的,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有力的驳斥了唯心主义。但是他们“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独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0—61页)”。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时期会产生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相结合?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研究方法会成为这一时期特有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呢?因为,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向神学提出挑战后,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在力学方面,伽利略研究了物体的机械运动,发现了物体运动的惯性;牛顿在已有的实践材料和前人积累起来的动力学知识基础上,总结出力学三大定律,使刚体力学的主要规律基本上弄清;在数学方面,耐普尔制定了对数,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莱布尼茨和牛顿创立了微积分,从而研究地球上物体和天体运动的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定了;在天文学方面,继哥白尼日心说后,刻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条规律,牛顿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物质的普遍运动规律的观点说明了天体运行。至此,以牛顿为代表的古典力学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了,使力学成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后的第一门独立科学,而其它自然科学离这种成就还很远。①由于当时只有牛顿力学有了较高的发展,以及它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显著,机械力学规律的作用被片面地夸大用来说明一切自然现象,把反映自然界一个特殊领域的机械运动规律看作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把机械运动看成唯一的运动形式。②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主要是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把发现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加以分析和比较,按其特殊的因果关系加以分别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在认识的一定阶段上是有必要的,也是当时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独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功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质的,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捍卫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宗教迷信,有力的驳斥了唯心主义,这是他们进步的一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荷兰的斯宾诺莎;法国的霍尔巴赫、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等。例如,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批判了“天赋观念说”。狄德罗否定上帝的存在,他说:“您如果想要我相信神的话,一定得让我摸得到他。”(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但是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其革命性是不可能彻底的,它们的哲学不可避免地还存着严重的缺陷(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机械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纯粹的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例如: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一书中提出:人的机体是一架机器。②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得辩证法,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而是用孤立、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说明一切事物,观察和认识世界。把处于“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的对一个或一类对象进行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直接引入哲学领域,使这个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性质。③直观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不把哲学当作改造世界的思想,因而把事物和现象只作直观的理解,不是从实践的感性的方面去理解。因而它是直观的反映论。④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受其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虽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他们夸大个人、思想、意识的作用,把意识当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而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一切优秀成果,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唯心主义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式,但从哲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1.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即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他们把这种虚构出来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精神,叫做“道”、“理”、“理念”、“绝对观念”等等。如中国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朱熹认为“理在事先”。他解释道,在宇宙形成之前,有个独立的“理”,这个“理”后来产生出物质的“气”,而后“气”又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来。又如:古希腊唯心主义最大代表——伯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识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再如近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大师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些所谓的“理”、“理念世界”和“绝对精神”都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类的意识和精神绝对化、客观化、神秘化,把它看成是先于人类和先于物质世界的东西,是用哲学语言装扮起来的宗教创世说。2.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世界的本原。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的主观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例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王”,“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又如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一个名字,叫苹果。再如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必然走上唯我主义的道路。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三)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这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或第一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例如,被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最大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皆火符合规律的燃烧和熄灭的结果。非神所创造的世界处在不断产生和灭亡的过程中,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火变成万物,万物又变成火。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他的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列宁称之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因此,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般说来都是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是自发的结合在一起的。而古代唯心主义一般都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但也有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包含有辩证法的成分,某些唯物主义哲学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可见在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与辩证法相对立,形而上学也同时产生。形而上学一词在希腊文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者在编辑他的著作时,把论述有形物体的东西的学问(称为物理学)放在前面,而把论述概念以及一般宇宙观的问题放在物理学后面。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开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道(即规律);有形体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叫做器。据此,把“物理学之后”译为汉语“形而上学”,意思是相近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形而上学一词,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2.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是辩证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或历史形态。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揭示了自然界中一切现象归根结底是辩证地发展的。德国资产阶级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既想革命,又害怕革命的两重性,表现在哲学上就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奇特的结合。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他创立了哲学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发了概念辩证法。把唯心主义辩证法推向了顶峰。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描述“绝对观念”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在黑格尔看来,理念是“世界的主宰”,哲学的任务就在于用思维或概念去表述和把握理念。理念是按照自身超出、自身分离又向自身回复的辩证原则,由纯概念“外化”为自然,最后到人类社会回复自身,实现自己。然而他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直接的先驱。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恩选集》第3卷第63页”)但是,这种辩证法的思想却被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第一次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对宇宙不变论和神创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他又是世间少有的不可知论者之一。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顶峰。他创立了哲学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发了概念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描述“绝对观念”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他认为“绝对观念”的发展首先从逻辑概念开始,然后外化为自然界,又外化为社会,最后发展到意识精神,又回到自身。黑格尔哲学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他在《小逻辑》第60页中指出:“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的科学;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黑格尔在批判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时,继承和综合了其中的辩证法因素,从中提炼出绝对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主要有:①关于“实体就是主体”、精神是能动的本原的思想。②关于精神的矛盾发展和正、反、合三段式格式的思想。③关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哲学的职责和全部意义的思想。④关于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必然的历史过程的思想,等等。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所谓“绝对或理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存在的“客观精神”,又称“绝对精神”、“宇宙精神”、“宇宙理念”等。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现实事物都是从理念中派生出来。理念是自然事物和精神事物的共相和实质,构成它们的内在核心和灵魂,复杂万状的事物不过是理念的不同显现形式。理念是“活的实体”,是“永恒的创造、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精神”,现实世界的运动是理念自我运动的翻版。理念是事物中“必然如此”的趋势,是现实中“逻辑的必然性”,“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理念的本质是自由,它的自我运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自身的“理想性”,即自己发展自己的历程。总之,在黑格尔看来,理念是“世界的主宰”,哲学的任务就在于用思维或概念去表述和把握理念。理念是依照自身超出、自身分离又向自身回复的辩证原则,由纯概念“外化”为自然,最后到人类社会回复自身,实现自己。然而他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直接的先驱。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是马克思以前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其哲学批判和结束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思想资料。费尔巴哈原属青年黑格尔派,有着强烈的民主倾向。在1823年进入海得堡大学神学系学习,当他学完了教理学、教会史、释经学等课程后感到非常失望,便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在两年时间里,他几乎听完了黑格尔的全部课程,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开始放弃神学转向哲学。青年费尔巴哈虽然钦佩和崇拜黑格尔,但他的志向在于研究自然界。因此,他很快就不能满足于黑格尔哲学的思辩性,去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到大学毕业时,费尔巴哈已经怀疑黑格尔哲学,他认为黑格尔把自然界从逻辑中推演出来是没有理由的。他说:“假如没有自然,逻辑这个童贞的处女就永不能生出它来”。他认为,理性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人类的人性”、或普遍性,它不能脱离思维着的个体而独立存在,如象一般鼻子(普遍性)和长、短、尖、扁的鼻子(特殊性)的关系一样。18??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论死和不朽的思想》,评述黑格尔宗教哲学中关于灵魂不死的问题,不久,暴露了,著作被没收,开始受到迫害,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1836年,费尔巴哈终于被撵出大学讲坛,遂于1837年,同一个瓷器厂检查员的女儿结婚,迁居工厂所在地布鲁克堡村。在这远离德国文化中心的地方,他整整生活了25年,几乎没有离开过。1848年革命失败后,虽然费尔巴哈对当时的反动状况有明确的认识,但他脱离政治,没有参加革命斗争实践,使他哲学思想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没能提出革命的理论。然而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是有着很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费尔巴哈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辩体系。过去的思辩哲学以“思维本身”作为考察对象,而费尔巴哈却以思维主体“人”作为考察对象,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他断然地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神话,承认自然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自然界是人据以生长的基础。世界上除了自然和人以外,一无所有,而宗教所捏造的神性实体只不过是人的实体的幻想和反映。所以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坚持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才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所谓“绝对精神”和上帝是一样的,都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集中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创造出来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就应该恢复人性,反对神性;但是他理解的人又是人类学上的、生理学上的人,即是生物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所以他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此,我们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此,德国古典哲学完结了,没能产生出一套分析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理论。历史的发展,要求产生科学和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德国诞生了。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是第三个历史阶段或第三个历史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合理内核”,费尔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四)哲学的党性1.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的派别性。纵观哲学发展史,古今中外有着许许多多的哲学流派和理论体系,但归结起来,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任何一种哲学,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二者必居其一,没有超然于这两个基本派别之外的第三派。这是因为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只能有两种相反的回答,不可能有第三种回答。哲学上的二元论一方面主张把各自独立、互相平行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作为世界的本原;另一方面又设想一个凌驾于精神和物质之上的更为根本的本原——上帝,来解决二个平行本原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二元论并不是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个派别。2.在理解哲学的党性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哲学的党性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在具体考察某一哲学流派或理论体系时,必须作具体分析。既要反对超党派的所谓“中立”哲学,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育计划
- 班主任的课业辅导方案计划
- 音乐之声学校音乐社团培训计划
- 2025商业空间设计装修合同
- 固体制剂生产管理
- 2025年安康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
- 2025年营改增培训
- 山东省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 抗菌药物护理
-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真题】2023年淮安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蛙泳》说课稿
- 内镜中心护士长如何管理
- 养老保险9大知识讲座
- 太原市2024年高三一模(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英语试卷(含答案)
-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全套
- 小学英语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
- 微观经济学复习题
- 老年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
- 现代汉语词汇学课件
- 大学课件-机电传动控制(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