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即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结合当今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和时代要求,本课带领学生探究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加强法治意识,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使中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带领学生感受法治和德治由最初的对立到走向融合的关系,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对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认同、温存以致热爱。在课程中注重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中法治与德治的成果,揭示其基本规律和趋势。发挥本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来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本单元题目为“法律与教化”,教材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结构完整,体例清晰,各目之间层次感强,段落意涵明确。针对教材体现出的这些特点,教学设计中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以实现教学目标,春秋战国乱世中法治与德治之争,自汉到唐治世中礼教与法治的结合,自宋至明清,儒学的成熟——理学的出现,为基层道德教化提供新的形式——乡约,乡约随着时代发展,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不同王朝面临不同问题都会使得其在治国方略选择中有所不同。教材能够体现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展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学设计中特别关注和体现家国情怀,通过明清乡约仪式的宣讲内容和严格仪式,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根据教科书中三个“学习聚焦”将本课分为三大历史阶段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治理与道德教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汉以后的礼法结合,宋以后礼法结合深入发展形成新的产物——乡约。三目内容从纵向上叙述德治与法治产生演变中对立融合的历程,从横向上展示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形式。本课教学设计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补充时代背景与历史影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通过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和治国困境引出以子产、叔向为代表的春秋战国两大思想流派治国论争,从而让学生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通过教材“史料阅读”管理国家中法治、礼治观点对比,引导学生比较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的对立及原因。使用教材图片资料“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引导学生分析汉代法律具有的儒家特点。通过董仲舒的观点,引导学生知道礼教与法治开始结合。通过《唐律疏议》的条文,引导学生知道汉唐“礼法并用”统治手段的特点和影响。利用教材“学思之窗”中的《吕氏乡约》和“明太祖‘六谕’”结合教材图片“清朝的乡约仪式”,引导学生思考从宋至清乡约所讲内容的变化,从乡约与法律阶段性关系中概括这一时代社会治理中礼法并用的突出特点。最后使用教材的“思考点”布置学生课下思考:为什么中国历史发展、时代更替,而道德伦理与法律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根据教材“探究与拓展”布置课下作业,完成“问题探究”,回答“学习拓展”并就此问题写一篇小作文。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班级为北京八中高二历史选课班,是高二年级志在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历史基础较好。且学生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内容,包括“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百家争鸣与儒法思想”,“汉尊崇儒术”,“唐的大一统”,“宋代的理学”,“明清思想的新变化”等内容。对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有一定了解。加之北京八中历史选课班学生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为本课强调的“素养和方法培养”、“问题探究”深入推进打下基础。四、教学目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制定,试教工作的圆满完成,新教科书即将投入使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日渐成为历史教学的中心目标。故在试教中,本课设计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培养为落脚点,重视素养的生成过程和历史学方法的培养。具体而言,本课是如下设计的。唯物史观: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通过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的变迁,引发治国方略——法治、礼教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清,经济基础未引发质变,却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着,上层建筑——中国古代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不断继承发展演变。时空观念:不同历史时期和王朝面临不同问题都会使得其在治国方略选择中有所取舍和不同,以适应时代发展,解决统治弊病,引导学生在历代王朝礼治和法治的选择上生成这一认识。史料实证:提供多种类型的史料,包括选自《人民日报》的现代评论文章,《礼记》、《韩非子》等古代文字史料,“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文物史料,明《乡甲约》中的古代图片史料和现代乡约仪式的图片资料。通过史料认识,增强学生实证意识,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据材料认识历史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解释:通过分析汉唐法律案例和解读《唐律疏议》中“十恶”、“八议”的定罪量刑原则,学生合作探究并概括汉唐“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家国情怀: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以子产、叔向、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提出救国定世的方案,学生领悟挽救乱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救民的国家情怀。通过秦严刑峻法的失败和汉代的礼法并用,学生感受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以及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通过明清乡约仪式的宣讲内容和严格仪式,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五、教学重难点分析紧紧围绕新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北京八中高二历史选考班的学情,分析得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交锋的内容和原因;西汉以来治国方略礼法并用趋势的具体表现。难点: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的前后过程,汉唐礼法并用的具体特点。宋明清乡约的演变。针对教材重难点,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针对教材重点部分,本课采用以下突破策略。充分利用教材正文内容和“史料阅读”的材料,教师利用问题进行引导,并通过教材中的“学习聚焦”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春秋战国时代背景讲解德治与法治在战国走向的不同命运及原因。补充《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汉书•董仲舒传》中的相关资料,架设台阶,逐级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秦汉至唐社会治理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加深学生对西汉以来礼法并用治国方略的认识。针对教材难点,本课采用以下突破策略。学生自学教材36页第二段正文,并补充《春秋左民经传集解》、《左传•昭公六年》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子产与叔向争论的焦点。补充《太平御览》、《唐律疏议•名例律》中的相关案例并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汉唐“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进一步得出教材37页的“学习聚焦”。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8、39页内容,补充《蓝田吕氏乡约》、《乡甲约》、《文堂乡约家法》、《仁寿县志》、现代文堂乡约仪式中的相关材料,以时间轴梳理专题,引导学生构建表格,建立知识联系,帮助形成完整线索以深化理解。并据教材38页的“学习聚焦”结合学生完成的表格,从宋乡约与法律分离——“约律分野”,明乡约与法律结合——“约律融合”,清乡约为法律所用——“约为律用”三个层次讲解从宋至清,乡约与法律关系经历的阶段性变化,加深学生对宋明清乡约演变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和教学资源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思路导入2分据“4·14聊城于欢案”简况及《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引发学生探索兴趣: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并存的当代社会,何以法律受到伦理道德如此大影响?两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聆听,思考,引发兴趣激发学习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主题“法治与礼教”的关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分1.出示材料:周人尊礼……(礼)则以观德,德以处事。
——《礼记》结合教材36页第一段正文引导学生思考:西周采用的治国方略。结合教材36页第一段战国时期“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和图片《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引发学生兴趣:为什么儒家治国方略得不到战国君主支持。2.出示材料:(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晋杜预《春秋左民经传集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法律),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畏惧)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法律文件),而徼幸(饶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叔向《左传•昭公六年》结合教材36页第二段正文,引导学生据材料思考:子产与叔向争论的焦点。3.据教材37页“史料阅读”,教师提问: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教材36页第三段正文,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通过教材36页“学习聚焦”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讲解德治与法治在战国走向的不同命运及原因。
阅读出示材料,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生答: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不公之于众的《九刑》。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6页第二段正文,生答:要不要公布成文法。生答: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由于课标强调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所以课程设计了中国古代法律由不公开公布到公开公布成文法的过程。课标要求春秋战国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因此教学设计中重点对比以子产与叔向的争论,儒家与法家治国方略的争论,有助于学生时代背景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两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5分1.出示材料: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罚)徭三旬(三十天)。完城旦(无期徒刑,筑城),以黥城旦诬(诽谤)人,何论?当黥。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睡虎地秦简》引导学生思考《秦律》体现出的法家思想特点。2.出示材料: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终身为官府服役)。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父母殴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殴笞辜死,令赎死(交纳钱物而免除死罪)。——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引导学生思考《二年律令》与以往律法相比的突出特点,结合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3.出示材料: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汉书·董仲舒传》引导学生思考董仲舒对礼教与法治关系的看法。4.出示材料:案例一
有个大夫随从君主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上遇见母鹿,母鹿与小鹿互相啼,引起了大夫的侧隐之心,放了小鹿,为此惹恼了君主,非要以“违君命”罪处罚大夫不可。在未定罪之前君王有了病,这时他又想到大夫心地仁慈,不但赦免了大夫,还要提拔大夫为太子傅。董仲舒:君子不麛不卵(麛乃是鹿子之称,卵,鸟卵),大夫不谏,使持归,非义也,然而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案例二
乙与丙争吵打架,丙用佩刀刺乙,乙的儿子甲(见此情况)用棍子打丙,却误伤其父。董仲舒:父子是至亲,儿子看见别人与父亲打架十分担心,(在情急之下)拿着棍子去帮忙,他并非有意要伤到父亲。
——以上均摘自《太平御览》材料二
“十恶”是中华法系中规定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犯罪,属于严重违犯礼经,丧失以忠君和孝亲为核心的道德,破坏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的伦常行为。八议制度指贵族触犯刑法并不是可以逍遥法外,而是由专门的“八议”来定罪。如果属于八议范围的人犯死罪,除十恶者外,都必须奏请皇帝批准议刑,再将所议之结果,报请皇帝裁定。十恶八议谋反议亲谋大逆议故谋叛议贤恶逆议能不道议功大不敬议贵不孝议勤不睦议宾不义八议内乱议亲——以上摘自《唐律疏议•名例律》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汉唐“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得出教材37页的“学习聚焦”。生答:严刑峻法生答:儒家三纲思想开始萌发,并运用于法律。生答:礼法并用阅读出示材料,思考,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生答:以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作为法律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强调儒家“仁”“义”,注重思想道德教化;强调儒家“善”,注重犯罪的主观动机,强调儒家“孝”,注重家庭伦理关系;强调儒家“忠”,注重君臣等级关系。生答:积极:修改法家“严刑峻法”,一定程度保护人民;儒家对孝悌仁德的提倡,推行礼乐教化使人向善,有利于社会和谐,而法律则制裁那些不善的恶人;道德舆论成为法律鞭长莫及时的一种弥补措施。消极:儒家等级特权、家长制度贯彻民众;“礼治”中等级差别特权使得法律失去了最初的公平公正;注重犯罪的主观动机,扩大断案者主观判断效力,使得古代法律中“人治”的成分大于“法治”。课标要求学生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因此教学设计了西汉礼法并用源起到唐礼法并用的发展过程,西汉以来治国方略礼法并用趋势的具体表现。为突破本课重点,采用具体法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并补充相关材料,利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更好突破重点。(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0分1.学生阅读教材38、39页内容,分别结合所给材料,引导学生完成从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具体措施的表格。2.出示材料: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地方儒士吕大钧《蓝田吕氏乡约》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诡隐地粮,教唆词讼,牌书“奸民某人”。妄传诬告,牌书“诈伪某人”。诓骗财物,牌书“无耻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乡甲会图(明乡约仪式),摘自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现代文堂乡约仪式
——《文堂乡约家法》为朱元璋“六谕”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礼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清《仁寿县志》2.据教材38页的“学习聚焦”结合学生完成的表格,提问:从宋至清,乡约与法律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学共同概括宋元至明清社会治理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唐律的深远影响,社会治理策略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阅读出示材料,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生答:宋乡约与法律分离——“约律分野”,明乡约与法律结合——“约律融合”,清乡约为法律所用——“约为律用”。生答:礼法并用。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教学重点,即知道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及具体表现,结合学情反馈,更好突破教学难点,即宋明清乡约的演变。因此在宋到明清礼法并用的阶段,教学设计了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礼法并用现象——乡约制度的源起、发展和演变,有助于学生从一个具体历史现象的角度理解从宋到明清礼法并用的发展演变和阶段性变化,强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在本环节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本课以上所学概括宋元至明清社会治理的突出特点,使学生更好理解重点部分。
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
3分1.根据以上所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小结。2.结合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使用教材38页“思考点”布置学生课下思考:为什么中国历史发展、时代更替,而道德伦理与法律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3.根据教材40页“探究与拓展”布置课下作业,完成“问题探究”,并就“学习拓展”的问题写一篇小作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课堂小结;学生根据课上所学思考问题,并完成“探究与拓展”作业。师生共同梳理中国古代法治、礼教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历程,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最终回到本课的主题“法治与礼教”的关系,通过学习探究中国古代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原因,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社会的责任,培养家国情怀素养。利用教材“探究与拓展”的作业任务巩固夯实课堂学习内容——中国古代统治者礼法并用的统治思想。通过“学习拓展”,扩展学生的知识维度,深化学生的知识深度。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导入环节的“4•14聊城于欢案”及《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引发学生探索兴趣和思考点,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通过第一环节,利用教材“学习聚焦”,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讲解德治与法治在战国走向的不同命运及原因。既引导学生复习了通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素养。通过第二环节,学生据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汉唐“礼法并用”特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素养。通过第三环节“从宋至清,乡约与法律关系经历的阶段性变化”这一问题,培养了学生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通过最后一环节的小结与课后作业部分,利用教材的“思考点”引发学生据以上所学思考:中国历史发展、时代更替,而道德伦理与法律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八、板书设计(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并用”的渊源1.西周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九刑》2.春秋战国:
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并用”的开始1.秦汉:从“严刑峻法”到“礼法并用”2.唐朝:“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并用”的发展1.宋乡约与法律分离——“约律分野”2.明乡约与法律结合——“约律融合”3.清乡约为法律所用——“约为律用”九、教学反思通过试教学,发现教学中充分运用新教材的“学习焦点”、“史料阅读”、“思考点”“探究与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公司车辆租赁协议样本
- 2024道路安全员招聘协议样本
- 2024年聘用协议规范化样本
- 2024安全生产与环保综合管理协议
- 二手车交易过户协议范本2024
- 2024年度专项宣传品订制协议
- 2024年项目实施阶段服务协议范本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2024专业桃苗采购及种植服务协议
- 2024商业地产中介服务协议样本
-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 智能手机维修技术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Q GDW 11445-2015 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基线要求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7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六章 印度的新闻传播事业
- 腐蚀与腐蚀控制原理
- 养殖行业背景分析
- 政府会计童光辉课后习题答案
-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课件
- 张剑简要的创业计划书
-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