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13化痰止咳平喘药_第1页
中药学13化痰止咳平喘药_第2页
中药学13化痰止咳平喘药_第3页
中药学13化痰止咳平喘药_第4页
中药学13化痰止咳平喘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13化痰止咳平喘药第1页/共93页中医对痰证的认识及现代医学相关广义痰狭义痰停积于脏腑经络之间各种各样的痰证。指呼吸道咳出的痰。皮下肿块、慢性淋巴结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等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第2页/共93页痰的形成:体液代谢失常,水湿凝聚而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证候:

痰在肺—咳嗽、气喘

痰在胃—恶心、呕吐

痰注胸胁—胸满而喘,咳引胁背作痛。

痰蒙心窍—昏厥、癫痫

痰蒙清阳—眩晕第3页/共93页肝风夹痰—中风、惊厥。痰阻经络、筋骨、关节—半身不遂、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痰火互结—瘰疬、痰核、瘿瘤。痰闭阻咽喉—咽中梗阻(梅核气)痰阻少阳—多诱发疟疾第4页/共93页痰的种类:热痰、燥痰—其特点:痰色黄、质粘稠。寒痰、湿痰—其特点:痰色白、质清稀、量较多。风痰—既有风动的表现,又有痰饮的症状。如中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眩晕、头痛、突然跌扑、喉中痰鸣,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癫痫,卒然昏倒,口吐涎沫、抽搐。第5页/共93页二.功效:温化寒痰,清化热痰,止咳平喘三.分类及适应证:1.化痰药:因药性有温燥与凉润之别而分温化寒痰药—具有温燥之性,用于寒痰、湿痰。清化热痰药—具有寒凉之性,用于热痰、燥痰。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气喘,或因痰引起的眩晕、癫痫、惊厥、中风,痰阻经络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麻木肿痛以及顽痰怪证等。2.止咳平喘药:宣肺、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等。

第6页/共93页四.配伍

外感咳喘—配解表药(麻黄、紫苏、菊花、桑叶)热痰、燥痰—配清热或养阴药(黄芩、沙参、麦冬)寒痰、湿痰—配温肺散寒或燥湿药(干姜、细辛、苍术、白术)虚劳咳喘—配补肺益气或补肺肾纳气药(百合、沙参、蛤蚧)风痰、惊痫—则当配平肝息风、安神药瘿瘤、瘰疬者—配软坚散结药(海藻、昆布)阴疽流注、麻木肿痛—配温阳散寒通滞药。

第7页/共93页

因痰的生成多与脾的关系密切,脾失健运,即可形成痰,故多配伍健脾药(白术、茯苓、党参)因痰饮形成的病机为气化失司,水液停滞,气机失调,故历代医家强调治痰之要在于调气,气行则水行,气降则痰降,所以常配伍行气药第8页/共93页五.注意事项

1.凡咳嗽兼咯血或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加重出血。2.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宜清宣肺气为主,不宜用温性或有收敛功效的止咳药,以免恋邪而影响麻疹之透发。3.有毒性的药物,应注意其炮制、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的防治。第9页/共93页一、性味性均温热,味多辛苦二、归经肺、脾、肝三、功用1.温化寒痰(温肺祛痰)--寒痰证2.燥湿化痰--湿痰证(多数药)3.祛风化痰--风痰证(部分药)第一节温化寒痰药第10页/共93页注意事项:(1)本类药常与温肺散寒药、燥湿化痰药配伍。(2)本类药性多燥烈,易伤津耗液,助火动血,故热痰咳喘、阴虚燥咳及有吐血咯血倾向者,均应慎用。第11页/共93页半夏药材半夏

半夏来源: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半夏的干燥块茎。第12页/共93页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经:脾、胃、肺。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分析:辛温入脾—能燥脾湿,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燥湿化痰性燥入胃—能降胃气,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降逆止呕第13页/共93页1.湿痰、寒痰证。(湿痰要药)本品善于燥湿化痰,并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之要药,兼治寒痰。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止呕要药)本品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为止呕要药。经配伍可用于多种病因的呕吐,尤其适宜于痰饮或胃寒呕吐。3.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本品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作用。4.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应用第14页/共93页生半夏—生用有毒,只供外用,长于消肿散结止痛。生品辛烈毒甚,不宜内服,故处方中写为半夏者,都应付给炮制品。若需生半夏入药时,需注明生者为妥。清半夏—生半夏与8%的白矾溶液浸制而成(燥湿化痰宜用于体弱痰多或寒湿较轻。法半夏—生半夏与甘草、石灰水浸制而成(燥湿健脾)姜半夏—生半夏与生姜、白矾同煮而成(降逆止呕)半夏曲—清半夏与生姜汁、白矾、六神曲及面粉经加工发酵而成(化痰消食)多用于脾胃虚弱、湿阻食滞之呕吐、泄泻、纳呆、腹胀等。处方上写制半夏时,一般多付给姜半夏或法半夏。第15页/共93页用法用量:煎服,3~10g。内服一般宜制用使用注意:(1)反乌头。(2)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第16页/共93页

异叶天南星

东北天南星

天南星

药材天南星

天南星

来源: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天南、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第17页/共93页生南星—辛苦温有毒,祛风止痉力强,多用于破伤风、癫痫、中风等。制南星—生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辛苦温,毒性减,燥湿化痰力胜,多用于湿痰咳嗽。胆南星—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味苦性凉,清热化痰、熄风定痉,用于痰热惊风抽搐、癫痫、中风等。第18页/共93页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应用:1.湿痰、寒痰证。本品有较强的燥湿祛痰作用。善治顽痰咳嗽(长年不愈),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老年性支气管炎。2.风痰所致的眩晕,中风,癫痫及破伤风。(风痰证)

本品有走经络、祛风痰而止痉之作用。诸风口噤宜用南星。第19页/共93页3.痈疽肿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本品外用有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治痈疽肿痛、痰核,可研末以醋调敷。近年发现有抗肿瘤作用,多用于子宫颈癌。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多制用。外用适量,用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患处。第20页/共93页本品辛温苦燥,有毒,入肺脾肝经。有较强的燥湿化痰作用,善治寒湿顽痰,每与半夏相须为用;又入肝经,性走窜,专走经络,善祛经络中的风痰而止痉挛,为祛风痰的要药,常治风痰所致的眩晕、中风、癫痫及破伤风等。外用又能散结消肿止痛,以治痈疽肿痛、瘰疬痰核及毒蛇咬伤。第21页/共93页鉴别比较半夏

燥烈有毒,燥湿化痰,治疗湿痰、寒痰相须为用;南星外用皆散结消肿,南星胜半夏半夏辛温性燥主入脾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可治胃逆呕吐,结胸、梅核气南星苦温辛烈,燥烈之性更甚,入肝经走经络,祛风解痉,可治风痰痉厥、破伤风故临床治湿痰、寒痰多以半夏为君,南星佐之;治疗风痰以南星为君,半夏佐之第22页/共93页旋复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复花的头状花序第23页/共93页旋复花【处方用名】旋复花、制旋复花【性味】苦、辛、咸,微温【归经】肺、脾、胃、大肠【功效】降气止呕,祛痰平喘第24页/共93页1.降气止呕--恶心呕吐

痰浊中阻,胃气上逆

2.祛痰平喘--痰壅气滞之咳嗽多痰、胸膈痞闷

苦降辛开,化痰下气降气化痰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满

3~9克绒毛--包煎第25页/共93页白附子(禹白附天南星科:独角莲块茎生用,白矾、生姜制第26页/共93页白附子(禹白附)[药性]辛,温。有毒。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应用]中风痰壅,口眼喎斜,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眩晕。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用法用量]煎服,3-5g;研未服0.5-lg。[使用注意]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均不宜用。第27页/共93页白芥子十字花科:白芥种子生用、炒用第28页/共93页白芥子[药性]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应用]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第29页/共93页皂荚豆科:皂荚果实生用、炒用第30页/共93页皂荚[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应用]顽痰阻肺,咳喘痰多。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用法用量]研末服;亦可入汤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第31页/共93页白前萝藦科:柳叶白前、芫花叶白前根茎及根生用或蜜炙第32页/共93页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辛、苦,微温。归肺经白前主治病证功效降气化痰咳嗽痰多,气喘无论寒热虚实所致咳嗽均可,尤以寒痰或痰湿阻肺,肺失宣降为宜。第33页/共93页一、性味性均寒凉味多甘苦咸

二、功用1.清化热痰--热痰证2.清肺热--肺热咳嗽或肺燥痰咳3.软坚散结--痰火瘰疬,瘿瘤等(部分药物)第二节清化热痰药本节重点药物:贝母、瓜蒌、竹茹、桔梗第34页/共93页

川贝母

川贝母

药材川贝母第35页/共93页

浙贝母

浙贝母

药材浙贝母第36页/共93页要点:贝母有二,川贝母偏于润肺止咳,浙贝母偏于清热

散结。川贝母主产于四川,浙贝母主产于浙江。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或浙贝母的干燥鳞茎。产地:川贝母主产于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浙江象山、江苏等地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第37页/共93页归经:肺、心功效: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分析:川贝母甘苦寒,甘重于苦,甘寒为用,清润为功甘能滋润清热化痰入肺经寒能清热润肺止咳浙贝母味苦性寒,苦寒较重,开泄力大,入肺经,而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第38页/共93页应用1、川贝母多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燥咳浙贝母多用于风热、痰火郁结咳嗽

痰热咳嗽两者均可(配知母)2、瘰疬及乳痈、肺痈、疮痈等。川贝、浙贝均能清热化痰、解郁散结,但浙贝较优。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2g。使用注意:寒痰、湿痰不宜用。反乌头。第39页/共93页川贝母

均有清肺化痰,清热散结作用浙贝母可治痰热咳嗽、瘰疬疮痈等川贝母甘寒为用,清润为功,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热燥咳、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浙贝母苦寒较重,即大寒,开泄力大,以清泄为用,长于清火散结,多用于外感风热、痰火郁结之咳嗽及瘰疬疮痈等。鉴别比较第40页/共93页41瓜蒌★

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蒌的成熟果皮及种子第41页/共93页42瓜蒌★

【处方用名】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性味】甘,寒【归经】肺、胃、大肠【功效】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瓜蒌皮长于化痰开胸,瓜蒌仁长于润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全瓜蒌12~30克,瓜蒌皮6~12克,瓜蒌仁6~15第42页/共93页1.清热化痰--肺热咳嗽,痰黄稠难咳出或肺痈咳吐脓血清气化痰丸2.宽中散结--胸痹胁痛;乳痈初起

3.润肠通便--肠燥便结【应用】第43页/共93页44前胡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第44页/共93页45前胡【处方用名】前胡【性味】苦、辛,微寒【归经】肺【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应用】1.降气化痰--痰热咳嗽,痰黄稠量多2.疏散风热--风热咳嗽,身热头痛,咳嗽痰多6~10克第45页/共93页46桔梗★

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第46页/共93页47桔梗★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秋桔梗【性味】辛、苦,平【归经】肺【功效】宣肺祛痰,排脓

3~10克阴虚火旺、久咳、麻疹不发者不宜应用第47页/共93页481.宣肺祛痰--咳嗽痰多2.开提肺气--咽痛音哑3.理肺而通诸气--癃闭、水肿

故常于利湿通淋剂中应用

4.排脓--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引药上行:①治胸膈以上疾病;②作引经药【应用】第48页/共93页竹茹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杆的干燥中间层。性能特点:本品甘寒清润,入肺、胃、胆经。既善清痰热而除烦,又善清胃热而止呕,为治痰热咳嗽、心烦及胃热呕吐之佳品。竹沥来源、分布同竹茹。为竹新鲜的茎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现一般用安瓿密封保存备用。鲜用。也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天竺黄来源:为禾本科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第49页/共93页鉴别比较竹茹竹沥均能清化热痰,治痰热咳喘天竺黄但竹茹归肺胃胆经,善除烦止呕,常治胃热呕吐及痰火内扰之心烦失眠证。然竹沥则善清热滑痰,化痰力强,又能定惊利窍,尤多用于中风痰迷、痰热惊痫等证。而天竺黄清热化痰之中兼能清心定惊,为治痰热惊痫等之要药。第50页/共93页海藻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藻体海蒿子海藻【药用来源】第51页/共93页昆布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叶状体海带昆布【药用来源】第52页/共93页海藻、昆布

均能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为治疗瘿瘤瘰疬痰核的要药。昆布药力较雄,与荔枝核、山楂、橘核等散结药同用,治睾丸肿硬,与丹参、鳖甲、莪术等药同用,还可用治肝脾肿大等症。第53页/共93页黄药子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黄独的块茎【药用来源】黄独黄药子第54页/共93页黄药子

化痰散结消瘿,兼能清热解凄,凉血止血,多用治瘿瘤痰核,疮疡肿毒,血热吐血等症。近年还用本品治甲状腺、食道、胃、直肠、乳腺等多种癌症,可单用吞粉或泡酒或复方使用。唯毒性较强,损伤肝脏,不可过服。第55页/共93页胖大海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种子【药用来源】胖大海药材胖大海第56页/共93页海浮石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骼【药用来源】海浮石第57页/共93页海蛤壳为帘蛤科动物和青蛤等多种海蛤的贝壳【药用来源】青蛤文蛤第58页/共93页瓦楞子为软体动物蚶科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贝壳【药用来源】魁蚶毛蚶泥蚶第59页/共93页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

均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可用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海浮石兼能通淋消石,又治石淋涩痛。海蛤壳又可利尿消肿,治小便不利湿热水肿。瓦楞子尚能化淤散结,可用治症瘕痞块。海蛤壳、瓦楞子研粉吞服,均可制酸止痛,又为胃痛泛酸所常用。第60页/共93页礞石为绿泥石片岩或云母岩的石块或碎粒青礞石金礞石【药用来源】第61页/共93页一、性味辛、苦,(甘),寒,温二、功用

1.清肺止咳平喘--肺热或热痰咳喘

2.温肺止咳平喘--肺寒或寒痰咳喘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第62页/共93页杏仁★

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山杏及杏的成熟种子第63页/共93页64杏仁★

【处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性味归经】苦、辛,微温,有小毒

肺、大肠

【功效应用】 1、止咳平喘:咳嗽气喘

风寒——麻黄、甘草——三拗汤 风热——桑叶、菊花——桑菊饮 燥热——桑叶、贝母——桑杏汤 肺热——石膏——麻杏石甘汤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柏子仁、郁李仁、桃仁3~10克肺虚咳喘者忌用为止咳平喘要药。第64页/共93页【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打碎煎,或入丸散。【使用注意】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甜杏仁蔷薇科植物杏、山杏的部分栽培变种而味甜的成熟种子。生用。【性能】甘,平。【功效应用】润肺止咳:虚劳咳嗽【用法用量】煎服,5-10克。第65页/共93页杏仁中毒过量服用苦杏仁,可发生中毒,表现为眩晕,突然晕倒、心悸、头疼、恶心呕吐、惊厥、昏迷、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脉搏弱慢、呼吸急促或缓慢而不规则。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第66页/共93页杏林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得百姓敬重。他为病人施治不计报酬,对于贫病者更是不取分文。只是,他有一个很特殊的要求:凡治愈一个人,就让被治愈的人在他的房屋前后栽种杏树,重病者五棵,轻病者一棵。数年后,杏树上万郁然成林,上有百鸟鸣唱,下有群兽戏游。成就一段佳话。董奉和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第67页/共93页苏子为唇形科草本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紫苏苏子【药用来源】第68页/共93页辛,微温。归肺、大肠经紫苏子主治病证功效降气化痰咳嗽痰多有较好的止咳平喘和化痰的功效。用治痰多咳喘之症。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咳喘痰多——白芥子、莱菔子——三子养亲汤久咳痰喘——肉桂、当归——苏子降气汤第69页/共93页比较杏仁苏子降气止咳平喘:咳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兼宣肺;微温,各种咳喘均用兼化痰;性温,以寒痰证为主第70页/共93页71百部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部块根第71页/共93页百部【处方用名】百部、炙百部【性味】甘、苦,微温【归经】肺【功效应用】1.润肺止咳--肺痨咳嗽。治各型咳嗽

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均可用之风寒咳嗽——荆芥、桔梗、紫菀——止嗽散 久咳气阴虚——黄芪、沙参——百部汤 肺痨咳嗽——沙参、麦冬

2.灭虱杀虫外用,头虱、体虱、阴道滴虫【用法用量】煎服,5-15克;外用适量;久咳蜜炙用。第72页/共93页药材葶苈子(南葶苈子)药材葶苈子(北葶苈子)

播娘蒿

葶苈子来源: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主产于华东、中南等地;后者习称“南葶苈子“,主产于华北、东北等地。第73页/共93页

要点:泻肺平喘,为咳喘痰多之良药。性味归经:苦、辛,大寒。归经:肺、膀胱。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分析:味苦降泄入肺—泻肺热消痰涎以定喘入肺、膀胱性寒清热入膀胱—利膀胱之水湿—利水消肿肺为水上之源,肺气壅实,则膀胱气化不行,肺气通则水道通第74页/共93页应用:1.痰涎壅盛咳喘。2.胸腹积水实证。用法用量:煎服,5~l0g。研末服,3~6g。使用注意:肺虚寒喘促、脾虚肿满者忌服。第75页/共93页76紫菀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的根茎及须根第76页/共93页紫菀【处方用名】紫菀、炙紫菀【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经【功效应用】化痰止咳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为止咳化痰要药主治咳嗽,不论内伤、外感、寒热咳皆宜

风寒咳嗽——荆芥、桔梗——止嗽散 阴虚劳嗽——阿胶、贝母3~10克第77页/共93页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款冬款冬花【药用来源】第78页/共93页润肺降气消痰止咳紫菀款冬味兼甘,偏于祛痰,多用于咳嗽痰稠难咯者偏于止咳,并兼能温肺,尤宜于虚寒咳喘共同点温而不燥,寒热虚实,外感内伤,新久咳嗽,均可应用。第79页/共93页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桑桑白皮【药用来源】第80页/共93页甘,寒。归肺经桑白皮主治病证功效泻肺平喘肺热咳喘泻肺平喘,尤善于肺热雍盛,肺阴初伤之证。利水消肿水肿肺热——地骨皮——泻白散

痰饮——麻黄、杏仁、葶苈子肺虚有热——人参、五味子——补肺汤水肿——茯苓皮——五皮饮第81页/共93页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枇杷枇杷叶【药用来源】第82页/共93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