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_第1页
演示文稿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_第2页
演示文稿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_第3页
演示文稿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_第4页
演示文稿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示文稿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当前1页,总共58页。第六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ppt课件当前2页,总共58页。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第三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第四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第五节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当前3页,总共58页。何为政治政治成为了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

当前4页,总共58页。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环境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当前5页,总共58页。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几种主张“政教合一说”“政教分离说”“政教互助说”三种主张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6页,总共58页。1、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就是教育。2、从教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政治。

“政教合一说”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政教合一制度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沙俄、阿拉伯帝国、印度、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实行过。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需要利用宗教;而宗教首领为了扩大影响、争夺势力,也需要与封建统治者的联合。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政教合一

当前7页,总共58页。1、教育独立于政党之外。2、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3、背景:教育行政系统方面,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和对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政教分离说”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土耳其信仰伊斯兰教,但主张政教分离。政教分离,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项原则,源于欧洲摆脱宗教控制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并成为欧美政治学说主流观点。欧洲社会的趋势是向世俗主义方向发展,从而渐渐远离基督教教育中的宗教礼仪和信念。当前8页,总共58页。1、政治影响教育。2、教育也影响政治。“政教互助说”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9页,总共58页。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二、教育与政治的双向关系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当前10页,总共58页。(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11页,总共58页。(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创新政治理论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12页,总共58页。

5公共管理:国家政权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4权力:争夺和运用权力的过程3法学:用立法和执法最终实现统治的过程2宗教神学:源于超自然的力量1道德伦理:政治源于道德规范6马克思: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属性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13页,总共58页。回顾历史造就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培养目标儒家经典教育内容官吏和地主的子弟入学资格中国高等教育有很深的政治化基因官学由朝廷供给经费来源

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14页,总共58页。历史事实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

科举制度康乾盛世与文字狱战时党政教合一

文化大革命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当前15页,总共58页。总结中国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呈现出高度的控制性特征

政治选择决定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影响高等教育结果政府政策决定高等教育的兴衰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16页,总共58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高等教育对政治影响方面学者对高等教育与政治相关问题的研究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17页,总共58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欧美

认识论传统我国政治论哲学主导一对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的探讨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分析了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则认为,人们探索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直至“知识经济”大行其道时候,似乎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与后一种高等教育哲学。

当前18页,总共58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国家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的政府管理模式

二、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国家的政治价值观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19页,总共58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三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家庭社会阶层校际差异地域差异

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过程、结果

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仪器设备、教育教学

高校的空间布局、入学机会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20页,总共58页。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四政治对高等教育控制手段方面高等教育政策1高等教育制度2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3高等教育立法4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分析5高校各种权力的研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治学分析66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21页,总共58页。高等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方面3高等教育促进政治改革发展1高等教育政治社会化5强调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4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6高等教育培养政治人才方面第一节高等教育与政治当前22页,总共58页。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人和自然人当前23页,总共58页。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1912年民国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7年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们生活,扶植社会生活,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1934年中央苏区: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50年教育部: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当前24页,总共58页。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当前25页,总共58页。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

1990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2002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结: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当前26页,总共58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27页,总共58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逻辑概念: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或者说是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想。高等教育目的的逻辑概念:高等学校中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想。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当前28页,总共58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期待性。作为理想教育目的,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结果,因而内含观念价值与期望值。教育目的是主客观的统一。教育目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当前29页,总共58页。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1955年5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迈瑙宣言》中指出:“在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之路的同时,也强高要看到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哈佛大学1978年《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五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中各执一方,前者代表是斯宾塞,后者是洛克。形式教育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偏重于古代语言、数学、逻辑,忽视一般学科,尤其轻视自然科学。带有很强的新人文主义色彩,目标是以培养包含古代历史研究和美育的更丰富的人性。实质教育课程设置重视自然科学,现代语言,轻视古代历史和古代语言,非常重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强调社会经验方面的因素,培养目标是实用人才,技术人才。当前30页,总共58页。4、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在中国,人们总是说,高等教育首先应该服务于社会。高校存在于社会之中,而非社会之外。不过,中国的高等教育情况有点特殊,其管理权总是落在国家的手里。中国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强烈的前苏联高等教育的色彩。课程设置首先是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做准备。在中国现代化刚开始的1911年,蔡元培就满怀教育自主的理想。但随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种观点消失了。当前31页,总共58页。高等教育具有强烈的工具化和集权化的特征,高校实际上成为一种国家机关。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高等学校的这种工具化及其完全的功利主义倾向,并非有益之举。于是,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又重新强调高校的自主办学,强调给予高校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一种转向,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因为相对于受外在控制的高校而言,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高校未来会给予社会和国家更多的回报,也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当前32页,总共58页。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约翰·纽曼,19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1873年出版《大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献。‘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在他看来,这个表述意味着,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同一个地点,探索普遍的学问。如果人员不是来自世界各地,就不会有探索各种知识的教师和学生;如果不是聚集在同一个地点,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学校。因此,从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形式看,大学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探索各种知识的场所。按照纽曼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大学是教育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体制。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范·海斯,1904-1918年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曾提出了对世界高校发展颇具影响的“威斯康辛思想”。(四)高等教育目的历史沿革当前33页,总共58页。

(五)日本的教育目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6年4月23日发表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审议报告”,报告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国际化、信息化和社会成熟化),针对日本“教育荒废”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日本的教育目的。“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要对学生进行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2.自由、纪律与公共精神。3.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上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面向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起码条件: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能同异国文化疏通意思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仪、知识和教养;在国际社会中,能对日本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做出有说服力的介绍的能力,这需要对日本有深度的知识。当前34页,总共58页。

(五)新加坡的教育目的五个领域:德、智、体、群、美小学生:能够分辨是非;愿与人分享,把别人摆在首位;能跟别人建立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能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以自己的学习为主;培养健康嗜好;热爱新加坡。中学生:刚直不阿;关心别人;具有团队精神;具有进取心和革新精神;奠定广泛基础,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具备审美能力;熟知、信任新加坡。所有中学后及大专学生:对国家对社会都尽责;笃定多元种族及精英原则;优雅社会的使者;敬业乐群;面对未来的信心、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尊重共同的价值观;放眼世界,扎根本国。当前35页,总共58页。(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阐述的教育目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5)中所阐述的教育目的。“在人们追求的许多目标中具有一些共同倾向,这种共同倾向指明现代世界的一些主要的目的是一致的”。第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第二、培养创造性;第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第四,培养完人。当前36页,总共58页。(七)德洛尔报告(1996)中阐述的教育目的:第一,学会认知(掌握认识的手段;理解知识;智力训练)第二,学会做事(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第三,学会共同生活(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第四,学会生存(自主性;判断力,个体责任感)雅克·德洛尔(1925年——),欧共体委员会主席。1987年初,受欧共体首脑会议的委托,德洛尔制定了一份题为《为一体化的成功而奋斗》的报告,通称《德洛尔计划》当前37页,总共58页。1983年大学校长会认为,理想的人才应具备三条标准:坚实的专业知识并掌握所攻读学科的方法论,方法论比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为持久;具备把所修学科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并且还应该同其他学科的成果相结合的能力;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而且能乐于听取别人意见,能将他们的知识进行国际交流。当前38页,总共58页。三、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

(一)性质: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高等教育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由于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俱在的,都对高等教育目的产生影响,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目的都是高教主体根据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制定的理想目标追求。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当前39页,总共58页。三、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二)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导向、规范作用—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激励作用—促进教育主体努力工作学习的动力;评价作用—指导教育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当前40页,总共58页。高等教育目的纵向结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当前41页,总共58页。第三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目的是通过多层次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目标实现的。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高等教育目标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构成抽象具体当前42页,总共58页。(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定性具有:时代性、全面性、层次性。第三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当前43页,总共58页。(二)专业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专业来培养人才的,所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最终是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下一层目标,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第三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当前44页,总共58页。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第三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当前45页,总共58页。(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是每一门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追求方向:“三张国际护照”一是学术性通行证,二是职业性通行证,三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价值取向:“教育的四个支柱”第三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当前46页,总共58页。第四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

一、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思想内涵当前47页,总共58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的全面发展,要把智、德、美三育同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2.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

第四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当前48页,总共58页。二、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除了社会目的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持社会本位论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社会本位论由于强调社会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因而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更多强化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教育教学的目的更多体现国家的意志;专业设置主要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大学培养计划与过程。第四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当前49页,总共58页。二、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个人本位论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论。这种理论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自然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持个人本位论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更多强调促进个人品质的形成和个体潜能的发挥,教育目的更多体现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课程安排围绕训练学生的心智展开。当前50页,总共58页。(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辨析社会本位: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导致偏向和短视,抹杀个性。个体本位:以人为本,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导致教育对象极端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下降。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是有弊端的。杜威早就论定这种单向抉择属无谓之举。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并建立实验学校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当代教育学者也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第四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当前51页,总共58页。(二)通才教育论与专才教育论

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教育论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通才教育论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第二,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通才教育论主张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和艺术,而且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才教育论主张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教育目标,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开设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当前52页,总共58页。(二)通才教育论与专才教育论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论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专业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技能应用。第三,比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当前53页,总共58页。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取舍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措施:第一,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基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第二,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育对象上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第三,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上确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心身素质等具体要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第四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当前54页,总共58页。(三)英才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