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研究共和国的年轮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高考历史研究共和国的年轮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高考历史研究共和国的年轮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高考历史研究共和国的年轮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高考历史研究共和国的年轮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高考31题研究

——共和国年轮(1949以后)甘肃省酒泉中学·朱庆龙第1页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二、关键知识突破三、微专题突破第2页(·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汇报说,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一个伎俩,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汇报主旨是A.必定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B.说明融入经济全球化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实质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时间就近:1992年党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题干与题肢一致标准题型类型:推理判断;据此可知考查方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第3页(·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用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年增加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成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加。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得到了处理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普及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关键时间;选项绝对化。题型类型:改变类;推理判断。考查方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第4页(·全国Ⅲ卷·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表达了现实主义绘画格调

D.重视表现作者艺术想象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全方面标准;年轻搀扶年老、满脸笑容、文化书本题型类型:图画史料类。考查方式:唯物史观图5第5页(·全国Ⅰ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改变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60年代中国与西方贸易逐步增高原因题型类型:改变类:中西贸易从195717.9%到1965年52.8%考查方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第6页(·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停降低,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进程趋于迟缓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关键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题型类型:表明类。考查方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第7页(·全国Ⅲ卷·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降低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降低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统销政策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选项绝对性词语;关键时间。题型类型:程度类、改变类。从1975到1980年农业减亩增产原因。考查方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第8页(·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加速度比较。据此能够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微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关键词“一五计划”题型类型:推理判断类。考查方式:历史解释第9页(·全国Ⅱ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热潮。这是我国当初A.外交政策转变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关键词:1952年、俄语热。题型类型:反应类。考查方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第10页(·全国Ⅰ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粮食计划供给制度,各地依据国家粮食计划供给相关要求,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给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实施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关键词,“一五计划”题型类型:推理类。粮食计划供给制度——计划经济——增加积累、扩大投资考查方式:历史解释第11页(·全国Ⅱ卷·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施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统购统销A.加紧了我国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题干与题肢一致标准题型类型:推理判断。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计划经济考查方式:历史解释第12页(·课标版全国Ⅱ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行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标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全新形式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之初;恩格斯;题型类型:程度类。考查方式:唯物史观第13页(·纲领全国卷·20)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格局。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开展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解题思绪解题突破:60年代三线建设。题型类型:程度类考查方式:历史解释第14页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项目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命题角度1990年计划与市场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1977-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954婆媳上学图【新中国早期文教】(唯物史观)考情分析:31题基本在共和国史上,聚焦中国社会主义当代化道路探索。考点分布: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考查方式:唯物史观考查趋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不一样时期外交政策及调整;社会生活变迁。1965年外贸数据【新中国早期外交】(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住宅投资比重【一五计划】(历史解释)1980年粮食产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一五期间中美英工业比较【一五计划】(历史解释)1952年俄语热【一边倒】(唯物史观)一五粮食计划供给【计划经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1953年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历史解释)从猿到人教育展【新中国早期文教】(唯物史观)第15页二、关键知识突破

过渡时期(1949—1956年)二十年探索时(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政治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敬盛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一国两制”成功利用,经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了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文革”使经济遭到更大破坏。对内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文化“双百”方针文教发展。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改革开放新时期指导思想外交“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全方位、无敌国外交活动第16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③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④主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基础,重工业发展有利于推进轻工业和农业发展。(2)“一五”计划实质既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开始。第17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3)成就:鞍山钢铁企业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一五”计划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关系。④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辅相成。第18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分散落后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发展;适应国家工业化需要;建成社会主义需要。)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政策。改造经验是: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政策,实施和平赎买。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各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第三,注意把对企业改造与对资本家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第19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三大改造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20页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关系【唯物史观】(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之间相互联络、不可分离,能够比喻为鸟“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表达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表达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第21页3.统购统销政策(1)原因:①一五计划,确保工业化建设需要;

②配合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严峻粮食供需矛盾,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2)过程:

1953年10月16日召开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施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给决议》。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正式出台。1953年11月开始实施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计划供给。1954年9月实施棉布计划供给、棉花计划收购。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第22页3.统购统销政策

(3)内容:①在农村向余粮户实施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政策,统购价格及统购粮种均由中央统一要求。②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施粮食计划供给(简称统销)政策。③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并禁止私商自由经营粮食。(4)特点:

①从农副产品到粮棉;②从农村到城市;③展现阶段性。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第23页3.统购统销政策(5)影响:主动影响①粮食统购统销实施,维持了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意味着国家能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才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建设投资计划②统购统销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③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消极影响①统购统销强化了城镇二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贫困与落后②打击了农民生产主动性,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③统购统销催生了票证制度,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第24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波折探索二十年(1956—1976)】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

①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情况之间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②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探索。第25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波折探索二十年(1956—1976)】1.成功探索:

(2)政策调整①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升”方针。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百分比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经济建设结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轻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关键,调整目标是巩固、充实和提升。②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方面整理思想,国民经济展现快速回升状态。第26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波折探索二十年(1956—1976)】2.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高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人民公社,违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文化大革命”动荡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第27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波折探索二十年(1956—1976)】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

(1)“左”倾错误表现: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百分比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主动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第28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波折探索二十年(1956—1976)】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

(2)“左”倾错误出现原因:

①历史传统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情况。

③中央领导人错误预计。对当初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预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尖锐对立,轻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心理。第29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波折探索二十年(1956—1976)】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②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

④国民经济必须按百分比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⑤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标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第30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历史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政治:文革结束以后,积累社会问题急需处理。②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③指导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2.内容:①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方针。②政治路线:停顿“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拨乱反正;重建民主与法治,恢复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敬。④经济路线:实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31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历史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3.意义:(1)是党历史上含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①思想上:由阶级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政治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由强权政治转向集体领导。③经济上:全部制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全部制经济,资源配置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外交上: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论。(2)形成了以邓小平为关键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3)揭开改革开放序幕,使中国社会主义进入当代化建设新时期。第32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二、民主政治完善与发展1.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过程:①法制逐步健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全方面修宪,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策略。1999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总目标。第33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二、民主政治完善与发展

2.过程:②民主逐步完善重开“两会”;完善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1982年提出“十六”字方针:长、互、肝、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如村民自治:(1998年经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意义:

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健康发展阶段;

第34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三、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步骤;解放发展生产力)1.农村改革(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序幕。(2)改革内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久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③管理体制:撤消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第35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三、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步骤;解放发展生产力)(3)意义:①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取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生产主动性。②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深入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当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第36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三、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步骤;解放发展生产力)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方面展开;中心步骤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实施政企分开。

②全部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分配方式并存。(3)意义:

调动主动性;提升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第37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三、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步骤;解放发展生产力)

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国内外形势。

②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过程:①作出决议: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

②突破禁锢: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计划市场都只是经济伎俩,处理了“姓资姓社”问题。③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38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三、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步骤;解放发展生产力)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过程:④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⑤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深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⑥初步建立:二十一世纪初,95%以上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第39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三、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步骤;解放发展生产力)

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加:年均9%增加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加速度最快国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处理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到达小康水平。

(4)意义:深入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四个转变第40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四、主动融入世界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对外开放形成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置: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多元化经济全部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整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含有探索示范作用。

第41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四、主动融入世界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对外开放形成过程: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域和环渤海地域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它地域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步骤。第42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四、主动融入世界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收历史经验教训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紧我国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必定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第43页二、关键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四、主动融入世界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形式(1)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主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主要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特殊形式。4.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影响(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开放体系。(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第44页专题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之经济体制改革一、对经济体制改革之宏观认识:

三、微专题突破第45页专题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之经济体制改革二、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重点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关系;第二步改革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关系。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全部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开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方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三、微专题突破第46页专题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之经济体制改革三、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关键和根本。

2.以改革旧制度最微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步骤——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含政府在内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饰演主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式或道路。三、微专题突破第47页四、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微弱(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当代化建设(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改变,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3)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专题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之经济体制改革三、微专题突破第48页四、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特点(1)单一公有制(2)行政伎俩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1)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2)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早期发挥了主动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极大提升专题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之经济体制改革三、微专题突破第49页专题二:改革开放40年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内容:废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为农民土地全部制意义:调感人民主动性,恢复经济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内容:将小农全部转化为集体全部

意义:调动主动性,走向社会主义

3.人民公社化内容:一大二公影响:共产主义、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三、微专题突破第50页专题二:改革开放40年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改革

1.改革新内容:

经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乡镇企业、提升农副产品收购价;减免农业税。政治:废除人民公社,重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改革。三、微专题突破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调动农民生产主动性;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51页二、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改革

2.发展新方向:土地流转(1)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它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交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勉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3)背景:

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②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专题二:改革开放40年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微专题突破第52页专题三:改革开放四十年之三次思想解放(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主张,必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敬对人们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责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整经济伎俩,处理了困扰人们姓资姓社问题。(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是1997年党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组成部分,深入处理了困扰人们姓公姓私问题。三、微专题突破第53页专题四:50年代院系调整

1、原因:(1)缺乏工业建设所需大量专门人才。(2)实施“以俄为师”、“一边倒”外交政策。(3)收回国家教育主权需要。(4)高等学校地域分布不均衡。2、特点:(1)私立和教会高校退出;(2)仿照苏联模式;(3)人文社科被限制;(4)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

(5)拆散民国大学体系;(6)思想改造三、微专题突破第54页专题四:50年代院系调整3、评价:主动:(1)建立起了全新高等教育制度,使大学和学院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2)院系调整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3)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统一配置,使全国有限办学条件得以充分利用,所以院系调整提升了办学效益。(4)有效地改进了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并由此而造成地域分布不均局面,促进了内地教育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5)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专门人才,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有巨大推进作用。三、微专题突破第55页专题四:50年代院系调整3、评价:消极:(1)调整使得文理分割,理工分家,综合大学名存实亡,不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2)仿效苏联模式,批判“通才教育”,强调“专才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一味追求专而细,使得高等学校毕业生知识面过于狭窄,不能适应新科技发展需要。(3)院系调整之后高度集中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禁锢了学术思想繁荣发展,限制了创造性人才培养。(4)拆散了一些著名教授相对集中、办学颇有特色、在国际国内都很有影响一流大学部分系科和专业,减弱了综合大学整体学术水平与科研实力,降低了我国大学在世界上地位和影响。三、微专题突破第56页一、二战后国际格局与国际视野下中国外交

(一)外交政策调整:

1.49年-50年代中:美苏‘冷战’下中国外交

外交调整:“一边倒”(意识形态)到“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国家利益)

主要内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标准、开始步入国际舞台

形成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认可、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政策;中国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防止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

深远影响: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三、微专题突破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第57页一、二战后国际格局与国际视野下中国外交(一)外交政策调整:2.50年代中-60年代末:国际环境恶化下中国外交

外交调整:“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主要内容:反对苏联和美国霸权主义、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

形成原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施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历史影响: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标准,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进了中国在国际上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影响。三、微专题突破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第58页一、二战后国际格局与国际视野下中国外交(一)外交政策调整:3.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下中国外交

外交调整:“一条线”,改进与西方国家之间关系(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主要内容:恢复联合国正当席位、中美关系改进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形成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居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进关系要求。

历史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在世界上影响。三、微专题突破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第59页一、二战后国际格局与国际视野下中国外交

(一)外交政策调整:4.80、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下中国外交

政策调整:“全方位”,不结盟政策、全方位外交

主要内容:以联为中心外交、活跃在地域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

形成原因: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解、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改革开放,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止,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历史作用:我国同周围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力量。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0页一、二战后国际格局与国际视野下中国外交

(二)三次建交高潮:①第一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施“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第二次(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寻求同中国改进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正当席位,国际地位提升;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③第三次(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止,一批新国家建立。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1页二、近代以来国际视野下大国外交——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1840—1899)表现: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958年《天津条约》原因:当初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无法与英国等资本主义强国相抗衡,所以采取了追随侵略、从中牟利政策。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1927)

表现: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原因:当初美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在侵华问题上与其它国家争夺激烈。美国采取这一政策,以求在经济上率先进入中国市场。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2页二、近代以来国际视野下大国外交——中美关系

3.中美合作、共同抗日(1937-1945)表现:援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原因: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

4.扶蒋反共,控制中国(1845—1949)

表现:扶蒋反共。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原因:战后国际格局演变,两大阵营形成。美国从中国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特权,最终形成美国独霸中国局面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3页二、近代以来国际视野下大国外交——中美关系

5.遏制中国,全方面反抗(1949-1972)表现:美国对华政策以孤立、封锁、包围和敌对原因: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它对资本主义世界采取以稳定为主政策,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一样,它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遏制和敌正确做法

6.走向和解、中美建交(1972-1979)

表现: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原因:20世纪70年代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于泥潭,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4页二、近代以来国际视野下大国外交——中美关系

7.时而担心、时而缓解(1979以后)表现:双方在广泛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但台湾问题、朝鲜问题、双边贸易依然存在很大摩擦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主要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便开始以中国作为它主要对手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5页三、近代以来国际视野下大国外交——中苏关系

1.同志加弟兄(1949-1960)表现:《中苏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朝鲜战争。原因:①战后两大社会阵营形成,美国奉行反共政策;②中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一致,影响:①苏联在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和援助,为新中国恢复与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②但中、苏关系中也隐含着许多消极原因,为今后中苏关系恶化埋下了祸根。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6页三、近代以来国际视野下大国外交——中苏关系

2.从分裂到反抗(1960~1978)表现: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让中共不悦;1958年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1960年召回苏联教授;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原因:①两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上分歧

;②从两党关系破裂到两国关系恶化;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7页三、近代以来国际视野下大国外交——中苏关系

3.走向“正常化”(1979~1991)表现:1982年勃列日涅夫发表“塔什干讲话”;1985年苏军降低在中苏、中蒙边境驻兵;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原因: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议之后,中国对对外政策进行了全方面调整;②“三大障碍”消除(苏联在蒙古和中苏边界布署重兵;苏联出兵干涉阿富汗;,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专题五:国际格局下中国外交三、微专题突破第68页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内容(一)物质生活改变

1.衣:长袍马褂(传统)—西装(鸦后)—中山装(辛亥)—列宁装(建国初)—干部装(文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后)衣饰由拘谨呆板向没关舒适过渡;由一元衣饰向多元衣饰过渡。2.食:四大菜系—西餐传入—凭票供给—菜篮子工程3.住:

平房—中西合璧—楼房4.风俗:

妇女解放:废止妇女缠足,婚姻自由。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变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老爷”“大人”。历法节日:近代改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专题六:中国近当代社会生活变迁三、微专题突破第69页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内容(二)交通进步

1.轮船: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进程。2.铁路:1881年清修筑从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1888年,紫光阁铁路,宫廷专用。甲午战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到“九五”期末,铁路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3.公路:20C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4.航空:19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19,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专题六:中国近当代社会生活变迁三、微专题突破第70页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内容(三)通讯进步1.有线电报:19C70S,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电讯网络。2.无线电报:20C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3.电话:20C初,清政府在南京创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全国通讯网络。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4.互联网:专题六:中国近当代社会生活变迁三、微专题突破第71页二、影响我国近当代社会生活改变原因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涌入;内因: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三、中国近当代社会生活改变规律(1)起因:伴随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改变而不停发展。(2)过程:由被动到主动;地域之间严重不平衡。(3)结果: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造成中西文化逐步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4)影响:有利于封建原因消除和促进社会发展。专题六:中国近当代社会生活变迁三、微专题突破第72页一、人民教育发展1.过渡时期(1949-1956)

(1)内容:①新中国成立,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人民政府全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