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其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影响(一)(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
维普资讯://cqvip・6现代化工2000年lO月在科研投入方面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研投入科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多在3以上。德国三大石化%公司(司特、耳,赫拜巴斯夫)95年科研开发费用19占销售额的平均比例高达62.95年的科研投.%19入比18平均增加了4%。较高的科研投入使97年6欧美大石化公司在常规石化产品的差别化、游石下化产品的精细化、附加价值和专用石化品的系列高化和功能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下游石化产品除炼化一体化外.外大公司还推广了对降低国成本卓有成效的系列石化品种一体化经营的作法。例如,由于各种苯乙烯树脂生产的经济性与其上游原料和下游制品生产的关联性很大。因此,乙烯苯与苯、乙烯、乙苯的一体化经营,聚苯乙烯与苯乙烯,ASSN丙烯腈.二烯.乙烯三元共聚物/乙B/A(丁苯苯烯.烯腈共聚物)苯乙烯的一体化经营等自9丙与0年代初以来有迅速增加之势。同时,围绕原油深度加工以及生产环境友好石油产品的需要,批实力雄厚的欧美大公司正在加一进一步向电子化学品,用化学品、健医药用品、农保医疗诊断用品、息影像用制品、空航天用品、信航新材料等高新领域拓展,高了石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和经济效益,品结构向新型、产高经济效益转化。道化学公司专用化学品的销售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1793年仅1%,94年升至3%,92年增至5%8187198以上。巴斯夫公司的涂料,光树脂、感印刷板、声像材料、医药品,计算机用硬盘和软盘等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890年的l%1升至1990年的2%,95年更增至3%以上。高0190的科技投入也使欧美大石化公司拥有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石化技术和名牌产品。埃克森公司大科技投入,加速开发炼油实用技术.已取得了实并质性的进展。催化重整低苛刻度生产低芳烃汽油,多产氢气的工艺和催化剂,化裂化生产低硫、烯催低烃汽油和多产异构q、烃的工艺和催化剂.c烯汽油和柴油深度加氢脱硫脱芳烃的工艺和催化剂.加氢裂化.加氢异构脱蜡生产A[Ⅱ和Ⅲ类润滑油基P础油的工艺和催化剂,压渣油固定床和沸腾床加减氢处理、氢裂化生产石脑油、加中馏分油和催化裂化原料油的工艺和催化剂,|Cc、和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生产含氧化合物的工艺和催化剂等都已开始用于工业化生产。固体酸烷基化工艺和催化剂、生物脱硫工艺和催化剂等已完成中试,即将用于工业化生产。可以预期,一批炼油新工艺技术将托起下这世纪世界炼油工业的美好未来。16~199394年获准专利928件;耳集团到191拜95年底获准专利数已达l.万项,国内外注册商标55在约27万个,品牌号26万个。.产.与此同时,欧大石化公司的炼油厂为增产洁美净油品,降低成本,高加工深度,好副产物的综提搞合利用,加经济效益,纷投巨资改造和扩建石油增纷加工装置,消除瓶颈,搞炼化一体化。目前,国七美大石油石化公司已在墨西哥湾地区设有9座并在新加坡、国各设1座炼油.泰石油化工一体化联合企业。正在技改、配套建设的还有菲纳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炼化装置的一体化项目等。这套世界级、系列,单低成本的炼化一体化装置包括该公司的阿瑟港炼油厂、乙烯生产装置、丙烯分离塔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几套聚合物生产装置,及菲纳与巴以斯夫合资的位于阿瑟港的世界最大单系列石脑油裂解生产乙烯的装置。该项目完全配套建成投运后每年可产生600万美元以上的拂同效益。在投产后0尤为注目的是,为世界石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西欧,日本、中国等主要石化国家地区的各国石化科技工作者正在常规石化品领域积极创新开发新一代的石化技术,特点其是:①生产工序少,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原料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少;不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水,②废废气,渣生产量少,终实现“排放”③具有改废最零;变原料路线的灵活性,够用资源量大和/能或价格低廉的原料。这类新技术的出现并在工业上的应用,将实现传统石化技术的重大突破,石化工业发生使重大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新一代的石化技术将至少包含以下5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效廉价的乙烯生产技术(如石脑油催化裂解、诸甲烷两步转化技术)二是绿色技术,;即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不用光气、酸、酸,氟酸、酸,硫磷氢盐三氯化铝等有毒有害原材料生产石化产品的技术)三是减少生产工;序、缩短工艺流程的技术(主要是指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减少生产工序,短工艺流程,而陴低装置缩从投资、减少生产费用并改善环保条件的技术,如苯诸一的20年内可为地方多提供35亿美元税收。据粗.略估算,国墨西哥湾沿岸现有的炼油和石化联合美企业通过一体化每年可以获得500万美元以上的0坼同效益,在典型的运行周期中可提高联合企业的投资回报率2~%,%5有效的炼化一体化企业能将炼油厂进料的2%以上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石油化5工产品。步法直接生产苯酚、己烷一步法直接生产己二环全球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其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影响(一)(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维普资讯://cqvip第2第10卷0期采和等:全球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其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影响()・7一的到来,国外大石化公司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人才战略上出现了转变,出三个强调:突强调企业是技术酸、乙烯一步法直接生产乙酸等)四是改变原料路;线的技术(主要是指用市场可得的原料代替原先生产成本高或不能满足供应或者环保问题严重的原料,如用萘烷基化生产26二甲基萘,丁二烯生诸,.用产苯乙烯,高碳烯烃生产芳烃等)五是天然气化用;工技术(主要是指以廉价的天然气为原料,接生产直各种石化产品的技术,如甲烷直接氧化生产乙烷,诸乙烷直接氯化生产氯乙烯等)。这些技术有的正在研究开发中,的已投人中试,的已开始工业化生有有产。创新的主体;强调应把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看作是一个整体,为一个系统工作程来对待;强调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商业效益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在具体战略举措上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特点:()1科研机构的设备专业化、球化,贴近市全更场,对市场的反映更灵敏、快速,更出现了公司中心研究机构与事业部(专业公司)究相结合,内或研国母公司或专业公司尖端科学技术、键技术、关重要产品品牌研究开发与全球化应用开发研究网点和技术服务网点相结合的科研开发机构格局。例如,克埃众所周知,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置的规模装越大,单位产能所花费的投资越少,品的成本越产低.也就越经济。因此.油和石油化学工业都把追炼求规模经济、现装置大型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森公司在全球拥有2o个大型研究与工程中心,配并置了许多规模较小的研究所和技术服务网点,成形了全球性的科研开发网。巴斯夫公司有研究人员主要目标之一。从6o年代到8代,方国家炼0年西油厂的平均规模从1O万t8/a扩大到50万ta0/,l994年全世界炼油厂的平均规模已达50万ta2/。14.2万人,分布在2国家和地区5个()研开发经费不论公司各年盈利情况如何,2科都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增加,在使用上则更但注重投资效果,搞平均分摊,不而是突出重点、中集使用,以石油化工为主的日本化学工业的研究经费.在近几年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高达16万亿.日元,日本各产业中名列前茅。B、化学、克在P道埃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炼厂的规模都比较大,0100万ta/以上规模的炼厂数量较多,占总能力的比例大多在5%以上。同时发达国家炼油装置深加工程度0较深。世界乙烯装置规模从1690年的平均5万一6万ta最大不到l/(0万ta增加至17/)90年的2.85万ta8/,0年代的45万ta9/,0年代的6o万ta2世纪/,1将达到8o万一9o万t,至I0万ta以上。除/甚aO/森、三菱化学、井化学、三菲利浦石油等公司在汽车、建筑、装、包机械制造、信息、计算机等合成材料加工应用领域都投入了巨额研究开发经费,建立了各种加工应用研究中心,其投资力度、研究深度和运作力度甚至超过了各公司石化主业本身。()3创新模式发生变化,研与市场和企业经营科新建外,有乙烯装置的脱瓶颈扩能改造也十分普原遍。据统计,19从93年到2000年仅美国通过脱瓶颈扩能增加的乙烯生产能力就达约10万ta6/。令人瞩目的是,2近0年来,随着新材料革命的发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实行材料的轻型化,发展节能型材料工业,高能耗、使重材型的钢铁工业出现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作为石油化而的联系更趋紧密,实现了公司经营发展战略与科研开发的同步和一致化,科研不再与市场、企业经营脱节。科研开发课题的选定更注重公司实际,不搞为研究而研究的不实用课题,基础研究交由外部进行。()4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结盟,研究开发主工主要产品系列之一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却因其适宜的性能生逢其时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成点之一,中尤以合成树脂为最。据统计,94~其17l996年世界粗钢产量一直在7O亿一75亿t右..左体从全部依赖公司自身转变为以我为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在科研组织形式上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分工又协作,短了开发周期。既缩()些有条件、实力、资金、技术的公司5一有有有徘徊,同期世界合成树脂产量却趴400多万t但0攀升至约】2t长近3倍。l9.亿,增96年按体积计的世界塑料产量(.12亿)已莲续第5年超过世界粗钢产量(.7亿)塑钢体积比为11:。这标志着O9,.l6世界材料结构已进入以合成材料为主的时代。美国、国等发达国家的塑钢体积比分别达到28:德.51和19:,高于发展中国家。.l远4在竭力调整固、强和扩大其核,务上的技术巩加t业L优势和垄断地位的同时,不惜舍弃原有的部分业务并投巨资和抢占在21世纪更有利可图和更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前沿和制高点。赫司特、耳、拜巴斯夫、道化学、杜邦、罗纳・朗克等公司都实施了生命普科学发展战略。(下转第9页)还必须指出的是,临着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面维普资讯://cqvip第2O卷第lO期博向升:国科技进步的现状与建议我・9・化建设提出的要求相比,国还都存在着诸多不尽我人意之处。具体表现在:()1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按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因素不同,分为粗放可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主率较低。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只有3%左右,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0这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二是经济3%)运行质量不高,益不好。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效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D)G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材的消耗是美国的5~8倍,钢日本的27倍。每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从18.90年的26元,为14年的1.。同时,源浪降9944元资费,环境污染、态平衡破坏也是为高速度、产值生高付出的代价。三是经济结构失衡,由于大量上新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规模效益很差,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料结构都不合理,般加工工业原一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人、产规模的扩大实现经生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所呈现的状态,特点是投人高、其消耗大、质量差、益低。集约效型增长方式则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即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从产率和生产资料效率.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最它是经济发展水平向高级阶段发展所呈现的状态,其特点为成本低、出高、产效益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制约的客观经济规律。建国以后,由于当时特殊条件和环境决定,国我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追赶战略和以速度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国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战我略有了很大改变,济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经但从总体上看,国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导,具体表我其现:一是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生产能力过剩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存。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是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素质和科学管理来实现的,的仍是外延型粗放经营走的路子。()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尚未解决2科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由加,国攻克了一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遍性的技我普术难题,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某些领域中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同时也形成(上接第7页)成立于1o82年的杜邦公司在渡过了19世纪世界最大的火药公司时代、O世纪世界2和计算机化的主要特征。()7重视终端产品的应用开发,重视对炼油石化工业的升级换代有重要推动促进作用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开发,重视高科技产业所需高附加价值产品及其关联终端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杜邦公司19加97年40亿美元的销售收人中有23是用自有技术生产5/的产品,中多达9%的产品是当年首次推向市场其o的。该公司每年专利收人均在1亿美元以上。欧美大石化公司十分重视对炼油石化各领域中有重要推动促进作用的新产品工艺、技术的开发研究,新新最大的综合性化学公司时代后,正在进行第三次自我重塑,力争在2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分子材料1和生命科学企业。对炼油和石油化工技术创新有密切关系的催化剂新技术、生物技术、然气合成油技天术,选择合成技术,纳米技术,高分子新技术,复合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相关的化学工程、反应工程分离工程新技术成为国际炼油石化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息技术与石油石化工业的结合和渗透,6信正成为石油石化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和推动力之~。2纪9O世O年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瞻性、导性很强,前先已推动炼并将成为下世纪前期世界炼油石化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视人才的培养,短人才培养的周期,8重缩实油石化工业跨人信息集成时代。总的趋势是依托网络化实现石化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集中计划、监控,管理和协调,托模型化对石化生产过依程和经营过程以及战略决策进行模拟和调整。这样的网络化,型化促成了石化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模的集成化和科学化,已成为当前石化工业信息化这施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大多数跨国石油公司都为其雇员制定有培训计划并提供培训设施。拜耳公司每年用于人员培训的费用达12亿马克,96.19年对39.5万名员工进行了培训。(完待续)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思考(二O一O年四月八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追求"粮经比例"指标,而是要把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结构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必须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过去我们谈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眼点一般都放在减少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上,即所谓“粮经比”,把它作为考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绩的主要指标。这是比较片面的理解,应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按照全面实现小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仅仅是少种多少粮食,多种多少经济作物就行了,不能仅仅是每亩地的年收入比原来种粮食收入有提高,农民收入有一些增加就行了,而应该是在一二三产业大结构中加大调整力度。一、调整的重大意义张掖农业发展的历史,是在困境中探索、探索中实践的历史。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十分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狠抓粮食生产,以农作物精耕细作的带状种植技术创造了“吨粮田”的辉煌,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但未能走出农业大市、经济弱市、财政穷市的困境。认真总结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农业“一头沉”、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反弹琵琶抓农业,围绕“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突出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膨胀基地规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科技进步,农业。(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调整是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和发展重大成果的迫切需要。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渐趋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48:20:32调整到2021年的28:38:34,30年内一产下降了20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在2005年首次超过了一产,打破了长期以来一产“独大”的经济结构格局。2021年,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由上年的66:3:25:6调整为68:2:24:6,粮、经、饲种植结构由上年的68:26:6调整为70:25:5。二是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2.4亿元,是1978年的44倍;粮食总产量10.3亿公斤,是1978年的2.2倍;人均占有粮食742公斤,较1978年提高286.5公斤;牲畜饲养量450万头只,是1978年的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989元,是1978年的37.5三是产业化经营效益稳步提升。2021年2001年以来的9年期间,农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保持了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5%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达3272元,占到65.6%。龙头企业群体优势逐步壮大,带动能力日益显现,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成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2家,上亿元的9家,1000万元以上的62家。全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年加工消耗农产品178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全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33.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润1.25亿元,上缴税金8881.5万元,年出口创汇3153.14万美元。认定市级龙头企业57家,有34家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高台中化番茄制品进入国家级行列。依托龙头企业,全市以农作物制种、马铃薯、啤酒大麦、蔬菜、棉花等农产品为主的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2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8%,70%的农产品实现了订单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全市围绕制种玉米、马铃薯、蔬菜、棉花、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建成运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7个(其中工商注册的合作社328个),入会成员3.6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6%,带动农户11.76万户,占总农户的45.9%,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提高。建成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加工率达到60%以上;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家,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种子加工生产线12条,加工率达到100%;果蔬加工企业40家,蔬菜的加工转化率和分级分类包装率分别达到30%和40%以上;轻工原料加工企业15家,轻工原料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形成了45万吨草产品、10万吨肉制品、2万吨乳制品、10万吨蔬菜、10万吨啤酒大麦、25万吨种子、3万吨葡萄、2万吨红枣的年加工生产能力。四是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高度重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以及农民的科技培训,健全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加强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建立各类农业高新技术综合示范点100多个,通过举办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各类科技宣讲和培训班,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达到3.6万人,80%的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玉米杂交制种、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优良仔猪繁育、食用菌种植、高产奶牛胚胎移植、无公害烟雾灭鼠、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牦牛野血导入等新技术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农业科技普及率达到86%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在进一步完善玉米制种、马铃薯、大麦、油料等56个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新制定完成了《绿色食品金张掖牛肉质量》地方标准以及金张掖肉牛牛肉各项指标和《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绿色农产品张掖设施红地球葡萄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达到100个。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254.8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77.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05.63万亩,其中无公害瓜菜生产面积34.9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率达到62.39%。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3个。全市共有注册商标555件,其中涉农及其延伸制品的商标达到112件;甘肃省名牌产品19个,其中涉农12个。六是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培育,努力创建一流加工原料基地,产业结构正在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调整和发展。一是通过建设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到87.29万亩,产量达4亿公斤,占到全国年玉米用种量的三分之二;通过建设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86万亩,总产83万吨。二是“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畜禽饲养量达1410.12万头只,其中:牛饲养量65.97万头,羊342.32万只;猪127.19万头;鸡878.08万只。肉类总产量9.29万吨,禽蛋产量1.26万吨,鲜奶产量4.69万吨。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40个,饲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38.6%。三是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进程加快。通过加大日光温室建设力度,全市日光温室达到5.7万亩,其中温室葡萄基地2584亩(座)、建成钢架大棚3054亩(座),全市以温室反季节蔬菜和36.1万亩高原夏菜为主的瓜菜总产量达到145.4万吨。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七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全力落实中央及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农村教育、卫生、道路、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到2021年,全市拥有农村小学580所,专业教师6504人,农村中学89所,专业教师430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6%。全市建成职教中心7所,拥有农业科技机构432个,农民专业科技服务组织237个,农业技术人员1433人。全市有农村医疗点的行政村842个,占全市行政村的92.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268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25.3%。全市农村小康住宅户达到139807户,占总农户的54.2%;农村户用沼气池64383户,占总农户的25.3%,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八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现有中、小型水库44座,总库容量2.02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为1250m3、亩均511m3,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建成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8处,配套田间高效节水面积174万亩,衬砌渠道(二)农业和农村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调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省是一个经济落后省份,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弱市。当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牢牢把握住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现在,我国虽然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但还处于农村不发达阶段。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严峻挑战。就我市而言当前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我市在2004年首次实现了工业增加值超过农业增加值,但二三产业比重只有66%,低于全国85%和全省81.9%的水平;城镇化率32.6%,低于全国的40.6%;全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我市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全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力比重为50%,我市高达56%。而且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继续拉大,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由2000年相差1949元到2005年相差3844元到2021年拉大到5164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占15%左右,不到五分之一,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已接近一半。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全市近60万农村劳动力单靠有限的耕地生存和致富,隐性失业问题十分突出,转移就业难度大。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拉大,自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元以来,2021年低246元,2021年又低了164元,增收压力很大。二是产业化水平低。存在有龙头无基地、龙头企业加工能力闲置,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潜力挖掘不够,一些龙头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品牌不响,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跟不上企业规模扩大后生产经营的需要,技术投入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力不足,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三是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规范。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型的联合,双方各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合同履行缺乏保证机制,往往出现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农户不严格履约;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部分企业不履行合同或压级压价的现象。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经过黑河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实施,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但黑河分水极大地削减了我市的水资源总量,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市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在国家项目支持下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县乡公路、乡村道路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五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就业的能力弱。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57万人,文盲半文盲1.29万人,占总劳动力的2.3%;小学文化程度21.46万人,占37.6%;初中文化程度26.42,占46.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87万人,占13.8%,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占到40%。由于农民的科技素质低,接受、掌握、应用科学技术能力弱,只能从事效益相对较低的重体力劳动,难以胜任效率较高的高科技职能,就业渠道窄,劳动收益差,效率低。加之长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消除,尤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弱;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滞后。(三)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调整是进入全球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今后,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应突出的是:增加农业科学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林环境和生态保护投入。我们必须面对国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不调整、不转变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不转变就不能健康发展。这种调整和转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和转变,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以提高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和转变。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搞好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城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促进我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对张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根本性措施。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成果,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市,走出一条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张掖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之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七个“1号文件”,第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任务。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把经济结构调整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适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绿洲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优质林果、蔬菜、制种等优势产业,力促形成产业带、产业片;在冷凉区重点发展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中药材等轻工原料产业,力促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全市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市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种子加工检测中心和畜产品检疫中心,制定了100多项优势农业地方标准。第三,扩大招商引资,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把龙头企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首要措施来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等经济主体投资农业,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努力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发挥了龙头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形成了“引强入张”的洼地效应。全国知名的10大制种企业和世界排名前列的新疆中基、屯河、河北中化和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张掖,引进了全球第四、欧洲第二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荷兰考森·爱味客集团的民乐马铃薯全粉建设项目,开创了我市由外国公司控股中外合资项目的先河,为张掖农产品加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已建成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2家,上亿元的9家,1000万元以上的62家,年加工消耗农产品178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较“九五”时期提高20个百分点。认定市级龙头企业57家,有34家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甘绿脱水蔬菜集团进入国家级行列。龙头企业群体优势逐步壮大,带动能力日益显现,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农产品加工料基地29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以制种、加工蔬菜、马铃薯为代表的。第四,培育劳务经济,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采取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劳务培训,选派“小分队”赴外地开展劳务工作,积极拓展劳务基地等方式方法,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输转力度。把发展劳务经济与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格局,扩大二三产业份额。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和以农产品分级分类包装、保鲜贮运为重点的农村运销服务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拓展增值空间,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和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五,狠抓农产品流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把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和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来抓。一是加强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把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抓好农产品营销方式的组织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支持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二是加强市场硬件建设。重点扶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从硬件、软件方面提高档次,完善功能,形成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农产品网络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和“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建立了以金张掖信息港和县(区)信息中心为依托,乡(镇)信息网点和部门信息终端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并不断向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运销大户延伸,在广播、电视上开设了“农业信息专栏”,定期发布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第六,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广泛开展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职业技术培训,劳动者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围绕支柱产业,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组培繁育、种子包衣、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不断更新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三是积极进行院地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合作,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路子。全市农业科技普及率达到86%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三、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按照稳粮保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2021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个重点,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拓展“三条路子”,纵深推进“十大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亿公斤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500元以上,到“十二五”末突破8000元。发展重点是:(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制定完善《黑河中游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争取国家立项,及早开工建设。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二)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制定完善《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实施意见》,加快园区建设步代。(三)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肉牛饲养量达到105万头。(四)高山细毛羊基地建设。建成100万只细毛羊生产基地。(五)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繁制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其中玉米杂交制种70万亩,瓜菜制种5万亩,马铃薯、啤酒大麦、花卉、油料等繁制种30万亩。(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万亩,其中设施红地球葡萄2万亩,使全市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0万亩;新建高原夏菜基地24万亩,其中钢架大棚2万亩,使全市高原夏菜面积达到60万亩。(七)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全市脱毒微型薯生产能力达3000万粒,马铃薯种植面积60万亩,总产量达到150万吨,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5-20家,加工马铃薯的能力达到48万吨。(八)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根据农村产业发展规律,实行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原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些话概括了农村各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因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做到种植业内部比例协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才能提高综合效益。从根本上说,产业结构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既不能让产业结构水平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能急于求成,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根据农村资源状况,采取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农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基本途径。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自然资源情况不同,使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各有其特点。因此农村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保证各种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使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第三,根据市场要求,采取市场导向的原则。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发生着经常性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超前意识,要以市场需求的变动为导向,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规模,既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又要强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第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各种产业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果违背生态规律的要求,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定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农村各产业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状况,应当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则,即合理确定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实现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第五,寻求整体发展,采取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农村产业结构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使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增量型向增效型转变,尤其要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从粗放经营模式转向集约经营模式。农村经济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的提高,要强调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确定产业之间的合理比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益第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第六,根据农民要求,采取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自主安排生产的过程。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决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瞎指挥。第七,寻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协调,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面临环境、资源、能源、人口和食物的多重压力,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采取符合WTO的原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农业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宏观环境和新规则的严格约束。中国农业的发展被置于WTO框架之中,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农产品的贸易,都必须遵守WTO规则的要求。中国农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入世界,有更多的条件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所以应该加快国内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突出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尊重农民意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要依据市场规律,维护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不能以任何借口侵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只能由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绝不能搞行政命令、瞎指挥。要着重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技术革新和推广体系、农业执法体系五个体系建设。(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要重点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都要一视同仁,给予扶持。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分工协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根据市场需求推进产业化,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政策,严格落实“一册明、一折统”资金发放办法,增强透明度,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管护制度、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保险等资金的有效组合,采取贴息和保险等办法,充分放大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用足用活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畅通贷款渠道,扩大贷款规模,方便妇女贷款创业。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融资的新办法,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乡镇政府由传统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两手抓,着力于增强贫困村(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中小河流域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大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争取力度,推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建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实现黑河水综合利用,协调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黑河湿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和机耕道路建设、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等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年度生态保护和建设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生态屏障;抓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扶贫开发、农村能源、通村公路、信息网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为重点的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同时,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认真分析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抓好项目库建设,筛选、论证、储备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项目。(五)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教学布局调整,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深化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三项制度,认真做好惠农政策与计划生育的政策衔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做好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政府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六)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县区,要探索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鼓励农民规范有序地流转土地。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政策法规、紧扣工作重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管护制度、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保险等资金的有效组合,采取贴息和保险等办法,充分放大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坚持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积极用足用活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畅通贷款渠道,扩大贷款规模,方便妇女贷款创业。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融资的新办法,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乡镇政府由传统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总第期一、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保持了8%的GDP年增长率,被经济学家们誉为“汉江奇迹”。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韩国经济结构也逐渐提升,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同时出口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使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产业结构就已接近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水平。1991年与1960年相比,一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7.0%下降为7.7%,二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上升为45.1%,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3.0%上升为47.2%。对许多经济学家而言,韩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贫穷国家脱胎换骨成为令人瞩目的现代工业化国家,真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情。解释与分析韩国等国家结构变动的理论可谓精彩纷呈。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不少理论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赤松要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发展提出的雁行发展理论、渡边力夫的结构转换理论是最为突出的。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发达国家在结构调整中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资金与技术输出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反过来再将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这些理论从技术与市场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东亚各国的发展轨迹,解释了影响和推动东亚各国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结构演变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只有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这种理论解释才具有有效性,其中最关键的两个前提:一是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即技术进步是通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革新和改进来实现的;二是产品开发与创新的周期较长。这两个条件是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技术的一般特征,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边干边学中实现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和信息具有不同于工业社会商品与资本的、非同质性与个性化的特征,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非连续性。而且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由高层次国家向低层次国家转移的速度往往跟不上产品生命周期的变更。所以,在涉及信息经济中的结构演变问题时,上述理论就显得苍白了。然而,即便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从国际贸易与技术转移的角度分析,也只能部分说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因为从上述理论可以想象到的图景是:处于相同或类似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的国家最后形成相同的产业结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韩国与我国的台湾地区,它们都是以土地改革为经济起飞起点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由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都是日本成熟产业转移的接受者,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实行重化工业化和高技术化,逐步实现本地结构高级化。按照上述理论的分析,它们应该具有相同或基本类似的结构模式。但不难发现,韩国的产业结构比台湾更为重型化,产业组织也更大型化;当重化工业包括汽车业成为韩国主要出口部门时,台湾的重化工业却是最不成功的一个部门,这一切又该如何解释?显然,如果不了解一个国家自身的特性,就难以把握国际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无论韩国抑或其他国家,它们都不是外来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在技术和产业本土化的过程中,各种经济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起作用。因此可以说,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与调整是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政府的干预居核心地位。例如,一项技术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当政府认为该技术的实施与推广有悖其政治或经济利益时,就会采取不接受的策略。政府干预产业变动的理论根据有:后发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技术开发理论等。①它们的一个共同的隐含前提就是市场失灵。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税制改革□徐佳宾徐佳蓉①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WAIGUOSHUISHOUJIJIEJIAN《税务研究》2002年第11期总第210期不少学者就政府干预的有效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国家理论在分析中,假定了一系列前提,如政府内部利益与偏好的一致性,政府决策不受其他组织的影响,只要有足够的政策工具与权威政府干预总能成功等。网络理论认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总是和谐与有序的。同盟理论①则从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的关系中进行分析,并指出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存在两个制度条件:一是官僚机构的能力。如果缺乏机构能力,公私部门的合作很容易造成政府目标沦为私人利益(如在拉美的情形。而在韩国,由于规定大企业只有达到了某些出口绩效指标,才能得到各种补贴与优惠,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寻租与腐败行为的发生。二是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来自政府以外的社会支持,政策的实施就会遇到严重的障碍。这些理论分析构成了进一步探讨的基础。国家拥有“暴力潜能”,在明晰产权、制定规则方面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构成要素流动的外部环境,影响要素基于市场原则的流量和流向。具体说来,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要素层面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供给结构的变化、供求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如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银行信贷政策等手段影响这些因素,从而影响结构变动。此外,政府也可以直接将资源配置到重点部门和产业。从产业结构变动的组织层面讲,要素通过市场在不同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方式,要素通过企业在不同部门间置换也是一种方式。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大企业在目标产业中的成长和扩张来达到结构转换的目的,也可以让众多企业在痛苦的竞争和搏杀中找到自己的产业定位,形成整体上的产业格局。所以,政府的政策在要素分配的形成和改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不同工业化模式形成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而政策的制定又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理解对一个特定部门实行的激励措施必须分析各集团之间如何在政治上相互竞争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也应考虑到政府为取得政治支持和有效推行政策而努力形成联盟。因而产业政策是政府与企业政治博弈的结果,产业结构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同盟理论对此有着精辟的论述。政府通过建立政治上的合法性保持政权的稳定与持久,而这种合法性通过实现经济增长或公平分配得以实现。政府需要同盟者实现目标,实施过程所承担的风险、付出的交易成本以及最后的收益因同盟者的类型不同、预定目标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同盟者有不同的领域偏好,政府政策对其偏好领域实行倾斜政策。在韩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政府与大企业结盟完成的。同盟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大企业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满足了政府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目标所致。事实上,韩国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联系是有历史渊源的。青木昌彦等指出,日本殖民统治为在韩国形成政府与大集团的联盟播下了种子。当时为在东北亚形成一个大市场,加强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保障与母国的联系,殖民政府推动大财阀发展了纺织、矿产、化学、机械等工业。这时也逐渐产生了韩国的企业。到李承晚政府时期,政府将大量日本殖民遗产私有化后,韩国的私有企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到出口导向时期,在利用政府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进行企业扩张后,韩国的财阀算是真正形成。在此过程中,政府并没有担忧会因私人资本集中而产生政治上的不利影响,正如韦德所说:“韩国的技术官僚没有像战后台湾的那样,陷入一种反大企业的观念中。他们也无须面对来自本国内部或外部的种族矛盾问题。与台湾的同行不同,他们并不认为,大公司获得巨大的经济权利将对目前的政权产生威胁。”但是应该看到,同盟理论没有就结盟中双方的相对地位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其实,企业与政府结盟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可分别以韩国与日本为代表,对于前者,政府在两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而后者中企业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在韩国,虽然政府对大企业采取了倾斜扶持的政策,以便实现既定结构目标(至少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这样的,但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上下等级关系:政府领导,而企业跟随,政府在控制和利用企业的过程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大企业正努力摆脱政府干预,这种等级关系有所松动,但是基本格局依然保存。同盟理论还分析了政府保持着权威的原因。在20世纪60~70年代军政府统治时期,军事力量威慑是一种有效的非正式规则。例如,当政府推行重化工业发展战略时,许多大企业是在DSC(DefenceSecurityCommand的胁迫下才无条件接受政府调整的。到卢泰愚执政时期,由于经过了一个民主的宪法改革,已不可能主要依靠这种方式了。但卢泰愚仍力图通过各种正式规则保证大企业的顺从,如严密的税收稽查、政治制度设计等。而金泳三政府内部则保持了强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装箱单在应对外贸出口贸易救济措施中的策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国际贸易特许经营合同主体欺诈风险管理与合同解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显示屏广告租赁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版代办房地产前期开发手续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采棉机驾驶员职业素养提升与劳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能源行业冻库租赁合同含能源物资储备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客房部服务员劳动合同书3篇
- 天津事业单位2025年度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规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装修合同范本:环保装修保障您的生活品质6篇
- 二零二五版地产经纪居间合同纠纷处理指南3篇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高职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婴幼儿照护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记录表
- 装饰工程施工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 SJG 05-2020 基坑支护技术标准-高清现行
- 汽车维修价格表
- 司炉岗位应急处置卡(燃气)参考
- 10KV供配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终端拦截攻略
- 药物外渗处理及预防【病房护士安全警示教育培训课件】--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