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PPT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入情入景的写法。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3.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1926年,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鲁迅被迫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到达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还没有正式开课,鲁迅得闲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因而写下此文。背景资料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那里的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知识链接(1)订正字音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ɡ)斑蝥(máo)缠络(lào)
珊瑚(shānhú)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书塾(shú)渊博(yuān)蟋蟀(shuài)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ɡ)
倜傥(tì)金叵罗(pǒ)盔甲(kuī)
锡箔(xībó)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在一起。
高枕而卧:安然而卧,无所顾虑。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倜傥:洒脱;不拘束。
1.本文属于何种文体?整体感知
散文(或:回忆性散文)。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3.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第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第二层(2):写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第三层(3~6):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第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第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第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第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第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第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内容探究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顺序:采用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
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也与本文的写作思路相吻合:先写百草园的故事传说,再写百草园的游戏活动。从眼前到久远,从现实到传说,从人间到神圣,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支、撒、系、牵、拉、罩。这些动词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我”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作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的故事——乐闻;雪地捕鸟——乐事。
5.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然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令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
6.说说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品味赏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但是有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有野草;“确凿”是断定其中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因为在成人眼里,百草园就是野草丛生的园子,而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说明了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对自然的喜爱。
2.从修辞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油蛉、蟋蟀以人的动作行为。“低唱”“弹琴”,生动地描写了它们声音的特色,也表现出“我”对这些昆虫的喜爱之情。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无味”,再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样就把儿童爱玩的心理表现出来了。
4.怎样理解“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一句?
作者连用几个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进私塾的原因。作者其实并非不知道,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5.怎样理解第1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议论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人们的不满和对旧式教育思想的批判。写法探究1.本文运用生动鲜明的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首先,标题是“从……到……”的格式;内容上,在强烈的对比中追忆了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另外,对比的手法还运用在:百草园中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有雪与无雪的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等。本文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不同事物、不同人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2.举例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
本文动词运用得十分精妙,如用“扫、支、撒、系、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一过程中透露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句式运用精当,如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确保了写景的详略得宜,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又如“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鉴赏评价
本文通过哪两个生活场景来表现孩子怎样的特点?
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段童年生活:在百草园自由自在、亲近自然,趣味盎然;在三味书屋充实勤奋,有张有弛,温馨快乐。文章表现出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孩子活泼可爱、天真自然的本性。拓展延伸
1.回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
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经历。经历了,就是美好的。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弥足珍贵,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常常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人吗?原因是什么?
不是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我是作者本人,因为这是一篇纪实散文;《故乡》中的迅哥儿不是作者本人,因为它是一篇小说,小说带有虚构性质,“我”一般不是指作者。
鲁迅先生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儿时的一段成长的足迹,在思想与学习两个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教益。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童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总结结构图示
景物描写——美丽的百草园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神秘的百草园冬天捕鸟——诱人百草园从百草园老师知识渊博,拒绝回答“怪哉虫”一类的问题热爱大自然到三味书屋教学认真,但不太束缚、体罚学生追求新知识三味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了解新知识书屋学生一有机会便跑出去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儿谢谢观看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细腻的语言。2.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掌握运用多方面描写与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3.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6岁时,莎莉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把一个几乎无药可救的女孩培养成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学生。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感世界,重塑了海伦的生命。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凯勒写下了此文。背景资料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抒情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知识链接(1)订正字音
截然不同(jié)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
抚弄(fǔ)绽开(zhàn)疲倦不堪(kān)
怦怦(pēnɡ)惭愧(cánkuì)
恍然大悟(huǎnɡ)譬如(pì)花团锦簇(cù)
企盼(qǐ)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疲倦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1.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5):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第二部分(6~8):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单词。第三部分(9~13):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激发了“我”求知的欲望。2.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第一次亲密接触;
②给“我”布娃娃,并教“我”拼写“doll”;
③教“我”拼写简单的单词;④教“我”认识和理解“水”的含义;
⑤教“我”比较复杂的单词。3.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1.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怎样的感情?
内容探究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①“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②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并学会感受和理解自然。③莎莉文老师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就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莎莉文老师用什么再塑了“我”的生命?
莎莉文老师用充满着爱的心和艺术的教育方式帮助“我”重塑了生命。
3.概括莎莉文老师的形象。
莎莉文老师关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和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老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艺术家。品味赏析
1.如何理解“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这一句?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起到了加强肯定的语气的作用,强调了莎莉文老师改变了“我”人生的道路。
2.“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放的花朵”中的“搓捻”“抚弄”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子中运用了两个动词“搓捻”“抚弄”,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在等待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紧张、急切的心理。
3.“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受教之前苦闷、彷徨的心理。
4.“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
5.找出直接描写“我”心理和动作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这些都是“我”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2)“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说明“我”是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写法探究
本文是如何体现“选材精细,条理清晰”这一特点的?
文章所用材料具有内在联系,如老师教“我”由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表现了“我”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同时作者巧妙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以“我”的感受来刻画人物,展开描写,使行文自然流畅,情感真实动人。鉴赏评价
本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
作者在回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时,运用了诗一样美丽的语言,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朗读的欲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语言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拓展延伸
1.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2.海伦·凯勒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请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几个古今中外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1)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2)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3)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用《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4)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出《我与地坛》等作品,成为著名作家。
作者在回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时,运用了诗一样美丽的语言,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朗读的欲望。总结结构图示
教“我”认识事物莎莉文老师爱心、博大、教育有方再塑生命的人热爱生活共创奇迹海伦·凯勒敏而好学主观努力坚韧不拔谢谢观看11.《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3.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1.文体知识——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知识链接2.作品介绍——《论语》《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1)订正字音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三省(xǐnɡ)
传不习乎(chuán)逾矩(yújǔ)罔(wǎnɡ)
殆(dài)箪(dān)曲肱(ɡōnɡ)笃志(dǔ)(2)通假字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检查预习(3)古今异义词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自远方来。
朋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
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古义:粗劣。例:饭疏食。
疏
今义:疏通、疏散。
(4)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知道,领悟)七十而从心所欲(介词,随)
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人不堪其忧(这样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而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7)文言句式①判断句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朗读指导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2.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内容探究1.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2.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3.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品味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1.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鉴赏评价
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无遗力”,一是“要躬行”。这一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的经验总结。只有从年少时就开始努力学习,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才能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本领。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总结结构图示
勤于复习学习方法学思结合以学为乐《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宽厚仁义修身做人坚贞守节谢谢观看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1.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细致描绘人物,突出人物的特征。2.学会以事写人,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点。3.寻找自己的偶像并感受人物的思想、精神魅力,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写作目标
一、片段写作。从班上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同学,用200字左右给他“画”一幅肖像。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看看他们能否猜出你写的是谁。如果被很多同学猜中了,那就说明你写得很棒!二、将第一题所写的片段扩展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三、你有自己的偶像吗?是曹操、关羽、李白那样的古代人物,还是毛泽东、鲁迅、钱学森这样的现代名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歌星、影星、球星,还是文学影视形象孙悟空、哈利·波特、蜘蛛侠?试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文题展示
1.抓住人物特征。找出他的独特之处,也许是一句口头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并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身上最大的“亮点”。(1)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等进行的描写,它可以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描写时尤其要着力写好眼睛,以显示人物的心灵。(2)神态描写专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的方法。描写时要抓住人物的面部特征,用刻画表情、神态的词语来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写作指导
(3)动作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行为进行的描写。动作描写要在动态描写中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4)语言描写是指对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人物语言要生动贴切,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应该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非说不可的话。
(5)心理描写常用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心理描写常见的手法有:①自我表白。在描写前需加“我想”“我觉得”等提示语,所想内容用第一人称。②作者直接描述。用第三人称去写人物内心活动,需用“他想”“他回忆”等句式。所想内容如果加引号,引号内用第一人称;如果不加引号,则仍用第三人称。③对话式独白。这是指描述主人公在心里与自己对话,或自言自语。对话前一般也有提示语,表现形式如对话。
2.选取典型事例。要以小见大,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一两件事。叙述中饱含真情,写出对人物的真情实感,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3.重视细节描写(多角度)。写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事写人、以情述人等。应该注意的是,细节描写一方面需要适当的想象,另一方面更有赖于对人物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揣摩。
4.描写对象选择。(1)选取某个行业的先进人物作偶像。可以选取科学家,也可以选取医护工作者,还可以选取作家,比如霍金、钟南山、杨利伟、冰心等。叙述中应突出他们的科学精神及奉献精神等。(2)选取普通人作偶像,比如解放军战士、见义勇为者、善良待人的邻居等。此外,相信在许多同学心中,父亲都是一个很好的形象,父亲对你有着深深的影响。选取你的父亲作为偶像,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无论选取什么人作为偶像,你都要说清楚他(她)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偶像,对你的影响是怎样的。这是写偶像类作文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也许是太久没有见到太阳的缘故,那个午后让我觉得特别温馨。柔柔的阳光照射进来,将车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我微闭着双眼,享受这难得的幸福时光。随着报站声音的响起,汽车慢慢驶进了车站。这几站的乘客不多,汽车却迟迟没有启动。在一阵微微的骚乱中,我疑惑地睁开眼睛。瞬间,一个身影跃入了我的眼帘——她后背微驼,双眼凹陷得很深,看上去就像是一尊雕像;尤其是那一头白雪般的短发,在阳光下格外打眼。老人吃力地走到投币箱前,颤抖着从随身的裤袋里摸出一张卡片。伴着一声清脆的“老人卡”后,车内又慢慢恢复了平静。车内早已没有了座位。老人一边半弯着腰放下大包,一
范文评点边颤巍巍地紧紧地抓住扶手。汽车缓缓开动,车里顿时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我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连阳光也似乎失去了刚才的温暖……老人虽然远远地站在前面,可我的胸口却像压了一块石头。我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便将眼睛转向了窗外的树木。时下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两边的树木仿佛成了一条绿色的河流,那一树树的樱花,开得正旺。阳光透过高高低低的树枝,像一股股暖流,不时地流进我的心田,唤醒了什么……“奶奶,您坐这里吧!”我一边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边微笑地招呼老人。与老人目光相接的那一瞬间,我猛然发现那双凹陷的眼睛顿时有了光彩。老人虽然推脱着,可最终还是拗不过我的坚持,走了过来。“谢谢你啊,好孩子!”老人微微一笑,脸上的皱纹顿时像花儿一样绽放,满脸的宁静柔和,非常和蔼可亲。在老人坐下的那一刻,一种难以言传的快乐像电流一样,抵达了心底那柔软的地方,一股淡淡的甘甜也慢慢地溢满了全身。阳光越来越明媚了,整个车厢都让阳光镀上了一层美丽的金色。也许大家谁也不会在意那么一个细小的动作,可我却知道,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定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总评:这篇佳作,不说其精彩的景物描写,也不说其细腻的场景刻画,仅看其精彩的肖像描写,便颇有几分与众不同之处。文章两处肖像描写各有侧重:初见时,写其微驼的后背,其深陷的双眼,其雪白的短发,意在突出人物之老态;让座时,侧重于描写其神态变化,微微的笑脸,和蔼的神态,将人物快乐而幸福的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成功的肖像描写,将作者美好的心灵与助人的快乐衬托得极为逼真。素材积累1.那个小姑娘,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顶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沉静的小哲学家。2.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道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3.这个小家伙才五岁,长得特别惹人喜欢。大脑门,高鼻子,一双跟他妈妈一样漂亮的黑眼睛。他整天跟在爷爷身后转,给爷爷传话,取东西,送报纸。别人说他是爷爷的“警卫员”。谢谢观看《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1.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3.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作者介绍
读经典名著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让我们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还可以涵养我们的情性,启迪我们思考人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经典名著呢?1.观书名,想象猜读。用猜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书名初步了解作品内容。2.读序言,了解内容。很多文学作品在正文之前有“序言”,内容多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和特点。阅读序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内容,尤其是“自序”,还能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指导3.看目录,拟定专题。从书名、序言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然后拟定阅读整本书的一个小专题。如《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内容方面、人物专访、作者情感、兴趣点、作品的争论点、与相似作品的比较阅读等方面来拟定专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规划。4.自主阅读,走近作品。在进行阅读时,可将疑问、感受等写下来,与同学讨论,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本书于1928年结集出版,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狗·猫·鼠》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批判了封建家长制。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主要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趣事。《父亲的病》揭露旧社会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藤野先生》描写了一位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记叙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
《朝花夕拾》中“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落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主题思想《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总结(一)选择题1.《朝花夕拾》是一本
(
)A.散文集B.论文集C.文学评论集D.杂文集
2.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五猖会”表演节目的一项是
(
)A.高跷B.抬阁C.马头D.舞狮
3.下列文章中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项是
(
)A.《无常》B.《风筝》
C.《父亲的病》D.《藤野先生》
4.《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1.A2.D3.B4.C针对训练(二)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
的一部
散文集。2.《
》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
。3.《琐记》描写一个
,令人
的衍太太形象。
1.鲁迅回忆性2.狗·猫·鼠憎恨3.心术不正憎恶(三)名著阅读题
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小明抢先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其余的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示例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阿长虽然粗俗,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示例二: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一场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顺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谢谢观看课外古诗词诵读(10)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品味语言,背诵古诗。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4.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目标峨眉山月歌李白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1)重点词语理解
半轮:半边,半个。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渝州:今重庆一带。检查预习(2)诗歌大意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朗读指导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整体感知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一幅什么图?
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品味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这两句中写了山、月、江水。这些景物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鉴赏评价
赏析《峨眉山月歌》一诗。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乡、思友之情的象征。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检查预习(1)重点词语理解
寻常:经常。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智能物流配送服务合同(含冷链运输)2篇
- 2024人力资源总监职责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合同
- 2024年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合同2篇
- 2024年度委托代销合同(有退货权)3篇
- 2024二手房买卖更名协议书范文
- 2024年版反担保责任确认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造价预算咨询及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水泥企业股权转让合同2篇
- 2024年度KTV广告宣传与营销合作合同2篇
- 2025年蛇年年会汇报年终总结大会模板
- 202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治疗篇
- 内审检查表完整版本
- 2024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大作业及答案
- 上海市复旦附中2025届高一上数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题库及答案5
-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 肿瘤所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
- 中考英语词汇
-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